<p class="ql-block">《大学》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只有在心境平和之后,才能达到内心的安宁;而内心安宁之后,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p><p class="ql-block">李筱懿在《生活课》里讲述自己的经历:</p><p class="ql-block">她在报社当记者时,负责对接一位公认难打交道却非常重要的客户,方案修改无数遍仍然不满意、合同谈判十几个来回照样签不下。</p><p class="ql-block">想到自己辛苦却无效的付出,她委屈又无助。</p><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次通话时怒从心起,对着话筒大声说:“你的要求没有道理,别以为甲方了不起,我不伺候了!”</p><p class="ql-block">然后,狠狠摔掉电话,爽了一时的结果是:尽人皆知,领导问责,坏消息传遍同行。</p><p class="ql-block">这才让她认识到,愤怒既无法推进工作,也改变不了对方的傲慢,只会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p><p class="ql-block">平静之后,她顿悟:怒火是虚弱的前奏,是最无力的发泄,解决不了任何实质问题,却能烧光人的清醒和内存,烧掉别人对自己的信任。</p><p class="ql-block">于是,她调整心态至平和,选择绕道解决问题,转向与对方的上级和下属沟通。</p><p class="ql-block">当对方的决策者和执行人都开了绿灯,这位客户也不好意思一直亮红灯。</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曾像当时的李筱懿一样,因为接连受挫或者急于求成而情绪上头,失去平静和理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