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楸杂谈第180季方型山核桃文化的审美基因

京八棱文化&燕赵青锋

<p class="ql-block">回忆,是一幅被时光熏烤的画卷,在泛黄斑驳的影像里,如冬天里的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昏暗的堂屋,每次如翻山的门槛,坑洼不平的地面,四四方方的小木桌子,妈妈端上来的蓝瓷碗,热气腾腾的白菜土豆,还有一点点肉的味道,瞬间聚拢的人和看似无法承受体重的小板凳儿,每次回忆到这些胡同生活的碎片,总有一些疑问会闪现在眼前,那些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那些消失在屁股下的小木凳儿真的很结实,回忆里的色调,永远是灰灰的凉、蓝蓝的冷,而回忆的过程确是暖暖的午后斜阳,饭前饭后,长辈唠叨的“规矩”两字,象茧子一样长在那个七十年代的童年时光里。</p> 方型山核桃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的今天,越来越明白了什么是规矩,无规无矩无方圆啊,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就是规矩的践行者足迹,融入思想、沁入血脉,从万里长城到皇城内院,进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处不在的展示着中华民族的自律性。</p> 方肚型山核桃 <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中,老子释水的哲学理念,亦方亦圆的塑性,以柔克刚的韧性,彰显着华夏智慧,外圆内方象征着文人墨客的风骨,外方内圆诠释着武人豪杰的柔肠,方圆相济、阴阳轮转,从哲学理念升华到审美艺术,就是方圆文化蕴涵的精髓。</p> 京八棱方印火焰纹2.0【2021季】 <p class="ql-block">京八棱方印1.5【2017季】</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胡同回忆中,后海边的龙纹山核桃画面,长辈给讲的故事,断断续续的凌乱在记忆的底层,而那串一眼入魂的方型八道筋手持,始终浮现在心头;九年的山地寻楸,寻找山核桃八道筋,寻找童年记忆的共鸣,这一切的寻找,直到见证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山核桃龙纹八道筋手持,心中的结,终获解析;为什么都是方型龙纹山核桃呢?可能只有我心中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不是巧合,几百年前的山核桃文化,从宫廷文玩到市井文玩,足够证明了山核桃文化曾经的盛行趋势,前人审美的方型龙纹山核桃,和我九年寻楸所悟的型纹并貌选核理念的重叠,绝不是简单的偶遇,而是文化承袭的基因传递。</p>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核桃八道筋手持 <p class="ql-block">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核桃八道筋手持,是山核桃手持文化传播的历史证据,展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官网平台上,目前,国内屏蔽无法阅览,等到祖国统一后,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在大陆巡展时,必然是爱好历史文化者的幸福时刻,这一天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燕山方肚【2024季】</p> <p class="ql-block">兴隆山宽版方肚【2024季】</p> <p class="ql-block">从前人审美的角度分析,盘感方面注重手感饱和度,视感方面注重龙纹灵动性,证明了前人成熟的山核桃审美经验和曾经的流行趋势,外型方正的山核桃文化,充分诠释了文人雅士,刚柔相济的审美取向,方刚和圆柔是中华文化内敛中的霸气外露,刚是规矩,喻示规则框架;柔是变通,喻示趋利避害,从龙纹八道筋手持的方刚外型和圆润龙纹,来彰显方圆相济的民族个性,这是几百年前的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玩文化属性;试想一下,2013年,门头沟方肚山核桃在市场上快速售罄;门头沟磨盘山核桃风靡一时,被很多核友重金收藏,难道这些都是商家们无脑的炒作吗?这些商家还沉醉在自娱自乐的话术中,反而没有意识到这种个性审美,是沉淀在国人心中几代人基因的承袭,激活后的共鸣就是大众审美认可的态度,是国人无法逾越的认知遗传,这才是值得深思的话题;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观点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天的兴趣未必是明天的选择,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认知才值得被重视和传承,至于文玩小白核友们,借鉴前人的审美经验,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这是主动思维模式建立的成长途径,避免吃药填坑的最佳解决方案,古人诚不欺我这句话,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p><p class="ql-block">京八棱文化出品-寻楸杂谈专栏-文章有深度</p> <p class="ql-block">京八棱方印火焰纹【2021季】</p> 型纹并貌选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