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近代第一座新式监狱——天津罪犯习艺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编者的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小的时候,常听别人说起一个叫"西所"的地方(由于天津发音习惯,西与所之间的字被省略了)以为就像如今的"洗染店、洗衣房"之类的洗涤场所,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接触到了教育改造之类的场所,再翻看老天津的历史,才知道了小时候的幼稚与无知!在我想象中的"西所",准确的发音是"习艺所",不过那已是100年以前的称呼了,如今的准确名称为"小西关儿监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先来说说小西关儿地名的来历吧,中国因鸦片战争失败,而被迫实施"五口通商",小西关儿在通商之初,也是一处海关的口岸,史称"小西关"!"关"即为关卡、口岸之意。后因工作量减少而撤销。但留下了小西关的地理名称沿用至今。后来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所监狱,按照天津地方发音的习惯,称作"小西关儿监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小西关儿监狱的历史,到今天已经整整120年了。清朝末年,清廷在内忧外患之下,推行变法修律,改革司法制度,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狱制改革。作为狱制改革措施之一,罪犯改造的"习艺所"在全国得以普遍设立。而其中,尤以天津习艺所,建立最早也最为成功和著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习艺所"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工作能力的场所。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背景下,分析传统狱制的衰微,以及狱制改革思想的形成,经过详细考证天津习艺所的创办始末,对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现代司法改革的实践也是意义重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原来的天津小西关儿监狱,为清末时期建造的第一所新型监狱,启用于1904年7月29日,原称“天津习艺所”。1904年6月,天津习艺所(又名天津罪犯习艺所)在天津"芥园"成立,同时制定《天津罪犯习艺所章程》,凌福彭兼习艺所首任总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小西关儿”这三个字曾是天津监狱的代名词,虽然"小西关儿"监狱,在二十世纪末的最后一年(1999年)搬迁,给这个整整存在了近百年(1904年)的特殊学校也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小西关儿",已经从强制调整罪犯行为的场所,改变成治疗人们身心健康的人民医院。这样的传承,如果先人凌福彭有知,恐怕也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不过,为了纪念曾经的历史,人民医院正对着的小马路,仍然叫“习艺所南街”,以纪念天津这段曾经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直到今天,当年的小西关儿监狱对面,还矗立着一块指路的标牌:天津习艺所南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习艺所旧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过去老天津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国骂”,其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近百年的天津历史!那句国骂的内容是“蹲西所的料”!在郭德纲的相声段子里,偶尔也会出现学老天津人的口头禅,“这孩子不学好,进小西关儿了”,而这个梗也只有天津的观众才能会心一笑,那么“西所”和“小西关儿”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小西关是个地名,具体位置在天津西关营的西门外,之所以"小西关儿"成为损人的代名词,那是因为曾经的天津监狱,也就是小西关儿监狱,就坐落于此。至于另一种叫法"西所",说得是小西关儿监狱的老名字叫"游民习艺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地方曾是天津教军场。清朝道光年间,天津教军场还是清政府销毁鸦片的地方,这不是臭显摆,天津销毁鸦片的时间,可比林则徐1939年6月的虎门销烟还要早。天津是1838年9月在教军场销毁了大批鸦片制品,而西方政府却因心虚而未敢声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清政府在与八国联军的战事中失败,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涉及天津地区的内容,条约中规定,天津城周边二十里之内不能驻扎军队,而在此范围内的天津教军场从此也就废弃不用了。后来袁世凯来到天津后,就将教军场改为"游民习艺所"。大该就像如今的"收容所"性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游民习艺所是关押未决犯人的地方,大概是从这个时候为开端,犯人就不再被流放,改为收容习艺,跟现在狱中学技术一样,以便于犯人改造出狱后,能有一个技术来糊口。习艺所可以说是袁世凯在天津实验新政的重要方式,而在当时我国还并没有进行司法和狱政改革,天津只是先行了一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近代中英之间的领事裁判权问题,从客观上讲,是被动地加速了中国司法进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以史为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晚清政府的灭亡,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管理形态。在国家政权管理体制上,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冲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国领土开始了人为的割裂,而行使"领事裁判权"的制度。则是最集中表现形式,它的内含就是主权的丧失,也是对中国司法制度最集中的挑战。西方人在中国领土上的违法犯罪,中国的政府却没有管理、制裁的权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领事裁判权的出笼,也是对中国司法制度最大的挑战!但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那是因为中国政府对违法行为,处罚的随意和裁决的严厉。同时,中国在狱政管理方面,表现的过于残忍和冷酷,这种管理方式,也是对人格与人性的践踏。同时对狱政人员滥用职权,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种一人为上,万人为下的帝王专制制度,自上而下到了基层,就充分暴露了管理上的弊端,对于违法行为实施残暴的体罚,而又缺乏教育改造的社会机构,所有这些,就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与管理的正常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种封建管理模式,与西方国家的管理方式相违背!它与西方社会以教育感化、尊重人权的管理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这也给西方国家的司法介入,提供了借口,而"领事裁判权",就是最集中的表现形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这种强行介入主权国家的司法管理,有着强盗式的非法性,但这种变項的外部监督机制,也促使中国必须实施司法制度的改革,以尽快的融入国际社会历史发展进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封建时代残酷的刑罚,车裂:即五马分尸,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奔去,将犯人撕裂成五块。其残忍程度可见一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九零一年清廷被迫签署了《辛丑条约》, 清廷的改革派,为国内外形势所迫,不得不着手在政治、教育、司法等全方位进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而狱政作为司法制度改革之一, 也引起了全国上下前所未有的关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清末以前的监狱,彼此间的区别并不大,监狱也多由其他普通建筑改造而成,例如寺庙、士兵操场所等等。其建筑形式与规模并不被重视,认为犯人的改造,在里面就是受苦与体罚,甚至不把他们当人来看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对监狱中的罪犯管理方式来看,与封建时代家庭中的家长如出一辙,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管理方式也是以打骂为主,说服教育为辅的家长式教育模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法律文化传入中国。主张废除死刑、改革肉刑、实行感化教育的模式,在各国监狱制度中也逐步得到体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到18世纪中叶,以剥夺人身自由为特点的"自由刑"主张盛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约束自由刑"的执行机关——监狱的改良,也随之提到了议事日程,监狱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法学家和监狱改革家,也认为应把教育、改造犯人,作为行刑的主要目的,与监狱管理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历史上的刑罚,最轻的流放,它也是不人道的,一部分罪犯未到流放地,就死在了路途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早于《辛丑条约》的1843年,在制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时,就首开了"领事裁判权"的先例,由于中国刑罚苛刻,监狱管理不良,也成为西方列强享有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借口,他们指责中国刑罚过于严酷不合人道。又因为监狱腐败,清朝政府往往被拒绝参加国际监狱改良的诸多会议。</b><b>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国际社会对清朝监狱制度的抨击,使清廷认识到监狱改良的迫切性,清朝监狱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监狱制度,比较起来也十分落后。它使得中国独立的司法主权,受到颠覆性的质疑与侵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西方各国来说,拥有"领事裁判权"似乎基于极其“正当”的理由,普遍认为中国的法律,不仅是极为专断,也是极为腐败。在许多方面与欧洲"公平、正义"的观念不相容。基于以上原因,主张监狱改良的清廷大臣徐谦等人,已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政治腐败的现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日本主动撤消领事裁判权,则是以改良监狱为基础,从而彰显出日本文明于诸国的特殊之处。同时也为抵制在租界内设立监狱,而做出的积极反应。这样的做法,也给中国收回治外法权,赋予了监狱改良的最直接推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一直扮演着掠夺者的角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还有那无法弥补的生命与财产损失,中日之间,似乎有一根永远解不开的死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在"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上,却放了中国一条生路。主动配合中国政府建立了自己的监所管理体系,并首先撤销了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同时坚决抵制其它国家在租界内设立监狱。从这一点来看,也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所做的为数不多利于中国的文明之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习艺所当年的监视岗楼照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天津知府凌福彭退居到北京怀柔附近,同年10月应召回到京城,被朝廷补授为天津知府。凌福彭在天津的任内,除了创建了北洋工艺学堂之外,中国最早的天津习艺所,也与凌福彭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凌福彭所做的这一切,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被人们所称颂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庚子事变后,1901年在天津设立"都统衙门",最初由英国、俄国、日本三国"主管,后来又加入了法国、美国、德国,六国把持的都统衙门。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两年,而所做的最大一件事,却让天津百姓深恶痛绝,那就是拆除了天津的老城围墙及城门,给天津的历史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3年外国驻华当局,宣布解除对天津的行政管辖,直隶总督袁世凯接收,知府凌福彭也同时接管了天津都统衙门,他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责成巡警部门,进行了一次全市人口大普查,由此也开创中国人口普查之先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3年,天津实施北洋新政,兴办实业中枢和管理机构,创立了直隶工艺总局。周学熙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凌福彭兼督办,负责具体事务,为此,天津知府凌福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建立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监狱,也是天津人俗称的"小西关儿监狱"。也是人们熟知的"习艺所"!习艺所的创建,至今已经经历了整整120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凌福彭(1859~1930),原名凌福添 ,字仲桓,号润台。广东番禺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凌福彭(1859~1930),原名凌福添 ,字仲桓,号润台。广东番禺县金鼎乡(现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人,系广州府初试第一名举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895年京试第六名进士,先后任七品京官、天津知事及天津海关道台兼天津工艺局与习艺所督办、天津道尹、顺天府尹、光禄大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9年任直隶布政使。中华民国成立后,凌福彭告老还乡,由于大女儿凌叔华是个事业型女性,无法照顾凌福彭的日常生活起居,故此,凌福彭一直住在广州市西关的二女儿家,安度晚年,1930年冬凌福彭因病辞世,灵柩运回长洲镇深井村福旋岗安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凌福彭的长女凌叔华,是有名的现代作家,一生著作颇丰。 凌叔华(1900—1990)名瑞棠,笔名叔华、素心。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北京。192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是近代闺秀派代表作家和文人女画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即为凌福彭的长女凌叔华的成名作品,《酒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大诗人左右,凌叔华作为燕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也参加了欢迎大诗人的队伍,并由此结识了徐志摩和后来成为其丈夫的陈西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据说,泰戈尔曾对徐志摩说过,凌叔华的才华,比起林徽因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凌叔华虽爱绘画,但她更热爱文学创作。1925年初,奠定凌叔华在文坛上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后》在陈西滢主办的《现代评论》上发表,因描写女性心理细腻大胆一举成名。之后,她接连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许多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发祥于《现代评论》的女作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此外,凌叔华还在《新月》、《晨报》副镌、《燕大周刊》、《文学杂志》、《大公文艺》、《文学季刊》及《中国文艺》等杂志上发表多部作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凌叔华的文学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散文集《爱山庐梦影》,自传体小说《古韵》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凌叔华一生还举办过许多次画展。大学刚毕业时,她的画作便送往日本参加东京的画展。五十年代后,她在巴黎、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她在巴黎办画展时,将自己三十多件绘画精品和珍藏的元明清文人画一并展出,当时轰动了整个欧洲,让西方人一睹中国文人画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改革狱政和司法体制,让囚犯在狱中掌握各种技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凌福彭在天津推行“新政”的重要方式,是改革狱政和实行司法体制的改革。1903年,凌福彭受袁世凯派遣前往日本考察监狱。凌福彭等人先后参观、考察了日本东京、士谷、巢鸭、大阪、崛川等监狱,历时半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回国后,凌福彭上书袁世凯,指出“如今的各国环峙,非修内政无以定外交,内政之要,首在刑律。监狱一日不改,则刑律一日不能修"。同时提出应效法日本,对犯人进行生活技能的培养,“讲求工艺以辟其生机,修设刑律以宽其手足,明罚敕法,禁民为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监狱中多一囚徒,则乡里中少一匪类;工场多一手业,则尘市中少一惰民,似于治理不无益处"。袁世凯则批示,则由凌福彭推动狱制改革,并划拨操兵练武的校场,作为建筑习艺所的基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3年5月12日,天津习艺所工程动工,于次年6月竣工。天津府县监狱数百名罪犯,调至习艺所习艺。凌福彭兼习艺所首任总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所内设皮毛、制衣、木器、地毯等7所作业工厂。天津习艺所在建设之初,就开始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从收所习艺、到教诲作业和狱政管理、平日生活起居考核、生产劳作考核、以及所内狱政官吏看守制度等管理规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除了劳动改造之外,学习也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据《天津罪犯习艺所章程》11条罗列的30项内容:需有监房、设备等改良规定。修整破裂残缺、地沟淤塞、房舍潮湿、预防疾疫的措施,符合管理、卫生、教育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监区修筑高墙防止囚犯逃亡,工场区根据不同的监区,区别对待成人、未成人囚犯,保证监房和工场的阳光、空气,卫生,及防止水火风雨等灾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习艺所的建立,使犯人不必再充军流放,而是在本地的监狱服刑,根据刑期调整劳动强度,以达到忏悔罪过,改过自新之目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习艺所的创办将,使盗杀案的军、遣、流、徒各罪犯收所习艺,不需再流放边疆塞外,“使其悔改,日后执业,足以供其所食之目的",开创了清王朝狱政改良之先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4年7月31日《大公报》认为,“习艺所化邪恶为善良,世间无游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中国数百年之积弊,此乃改良之起点”!天津习艺所的开创是中国监狱史上,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也标志着中国监狱近代化的起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罪犯在狱中劳动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是清末地方审判改革的试点。1903年,袁世凯为试行审判改革,在天津设立发审公所,后改名为审判研究所,这也是今天法院的萌芽阶段,初始由凌福彭主持,由此培养审判改革人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6年,清王朝实行司法改革,改刑部为法部,专掌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并设总检察厅,为全国最高检察机关。同时,又令各省分期筹设各级审判厅。袁世凯即令凌福彭一面制定审判厅章程,一面筹办审判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审判厅章程于同年10月拟成,定名为《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并在11月上旬出版的《北洋法政学报》第10期上刊出。该章程分4编146条(后修改为145条),成为国内第一个地方性试办审判厅法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章程规定:府设高等审判厅分庭,县设地方审判厅,县以下巡警所设初级审判厅,同时还制定了《天津府属审判员职守》,其中包括审判厅办事规则、书记规则、司法警察规则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7年3月,天津率先设立高等审判厅,和天津地方审判厅,同时凌福彭又挑选了一批留日法政学生充任上述两厅的办事人员,自此司法人员开始实行专业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刑事审判中,效法日本设立检事作为公诉机关,设书记员负责整理公文、写状录供,设司法警察负责搜查、执行等事务,同时收受民事诉状、递送传票等法律文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旧影寻踪,天津习艺所旧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以上我们了解了时任天津知府凌福彭创建北洋习艺所 的经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袁世凯上任之初,便派遣知府凌福彭、法政专科学校蔡振洛等人,前往日本考察狱政设施。他们先后考察了日本东京和士谷等地的监狱。回国后将监狱从沿革、法律、建筑、经费等四个方面写成报告,提出“如今修内政以定外交。内政之要,首在刑律,监狱一日不改,则刑律一日不能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袁世凯阅后,要求直隶主管行政和司法的部门,详议有关筹办习艺所事宜。随后,袁世凯发动社会募集资金。同时,又划定城西(今芥园道)的原校军场,作为建设习艺所用地。1903年5月12日,天津习艺所工程动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4年,凌福彭再访日本,在东京、大阪等地,对监狱的设施建设、管理规章、培训手段、资金筹措等,进行了深入考察。回津后,凌福彭将考察情况,拟成报告呈直隶总督袁世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在街区收容的流民、乞丐等,给了他们一个栖身之地,给日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4年6月,习艺所竣工。该习艺所参照日本监狱模式,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管控森严。里外建有高墙两道,制高点建有监控岗台,下水道安装多道钢筋箅子。建筑布局大体为扇面形、分别以“知、过、必、改”,“得、能、莫、忘”,“教、养、兼、施”十二个字,命名监舍的名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习艺所内设:教诲室、医务室、会议室、办公事务室、监禁室、炊事房、传染病隔离室、接见所、食堂、浴室、体育场,以及小学校、工场、仓库、工艺品陈列室、工长住房、看守宿舍等等,—应俱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知府凌福彭任首任总办,天津府南段巡警总办赵秉钧、日本籍总稽查村田宜宽等,为该所办事官,并任命了典狱长、会计、警戒、教诲、医务、看守等官吏。同年7月29日,习艺所正式开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所内设有皮毛、制衣、木器、地毯等七所作业工场,制定了收所习艺、教诲作业、狱政管理、起居劳作考核、看守规则等规章制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6年,习艺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新扩建的部分叫做"游民习艺所",本着“收丐防窃,教游从善”的原则,收容乞丐游民,并请老师教给他们缝纫、种植、木器、皮毛等多种手艺,可供日后谋生。说古论今,这种"游民习艺所",多少有些像今天的"收容所",或者说是"劳教所"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习艺所创办后,成效显著。它结束了我国一直沿袭下来的犯人发配充军的历史,代之以通过强制劳动悔罪自新的方式,“使拘执足启悔心,执业足供所食,收犯皆有定所”,开创了我国近代狱政管理的先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收容的罪犯改造为主,学习生活与工作技能为辅的方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该成绩的取得,凌福彭居功至伟。袁世凯曾在奏议中写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间凌福彭随臣到津,光绪三十年(1904年)委赴日本考察监狱设施。各项工作事无巨细,勤勉奉公。由此深得袁世凯的赏识。1910年初,凌福彭升任直隶布政使,再度客居天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晚清政府的衰败,绝不是做出一件两件益国益民的善事,就能够挽救朝政的灭亡,封建制度的终结,也是历史的必然!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走下历史的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平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7月,北洋政府司法部颁发《划一监狱看守所名称办法令》,天津习艺所改称天津监狱。此后,又历经了直隶第一监狱、河北天津监狱、河北省第三监狱等多次更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监狱组织成立了“新生艺术团”排练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再说起小西关儿,老天津人有说不完的故事。附近的市民已经习惯了与小西关儿监狱毗邻而居。如今虽已搬走。但是“习艺所”的印记,却深深的留在了小西关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一般人想象不出,与监狱为邻的感受,但这面大墙内外两个世界,却友好相处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你没有看到监狱大门,以为高墙之内,会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或是其它的什么科研机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过去的“小西关儿”,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也没有先进的教育设备,但是监狱管理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教育每一名失足者。别看是监狱,但它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如果不是教育改造标语和铁窗护栏,你还真想象不出,这里是干什么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的四大队,是女性服刑人员集中之地。1988年成立的“新生艺术团”,曾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在大墙内外广受欢迎。它也是现在女子监狱“好好艺术团”的前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能够与附近的居民和平相处,但长期被居民区包围,对于监狱事业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弊端。随着1999年的搬迁,天津市监狱迁到了西青区的梨园头。和平相处了近百年,如今不得不与“小西关儿”的老街坊们道别,说一声再见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俗语说中华百年看天津,不知这样的俗语从何而来,不过,要是抖棱抖棱家底儿,中华百年看天津,这牛吹的还真不算过分!我们掰掰手指头一算,连自己都吓了一激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所现代化大学,第一个邮政总局,第一张大龙邮票、第一支警察部队,第一所现代化监狱,等等真的太多了,全国第一还真是多的数不过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围绕着这座中西合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无论是革命年代的风起云涌,还是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它就像一把解锁历史的钥匙,记录沧海桑田,静观着岁月变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上面虽然有着许多的第一,但终究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滴水,影响的也只是过去,而监狱制度改革,作为司法界的一项重要内容。却让近代的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提供的宝贵经验。直到今天,中国的司法界,在司法实践中还在继续应用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近代监狱制度的改革,最直接的参照国,那就是日本。世界近代监狱的改良运动,虽然开始于欧美,但日本监狱制度的实施,正是在西方的基础上的改进并发展和完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近代司法界通过学习日本,同时也借鉴西方监狱的管理。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发展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监狱管理体系,天津习艺所的创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全国范围内的监所管理来看,则以袁世凯主持创办的天津习艺所最为成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此文到处结束,如有疑问可与本文作者商榷,谢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杨群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于天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