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南彦庄

一方静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华为手机拍南彦庄实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故乡南彦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吕剑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仿若一部在岁月长河中缓缓放映且永不落幕的旧电影,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深深烙印着我灵魂深处最诚挚的眷恋与牵挂。南彦庄,这座位于怀仁市毛家皂镇的小村庄,便是我情之所钟、心之所向的生命起点,承载着我往昔数不尽的回忆与最初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贫岁欢颜情亦真</b></p><p class="ql-block"> 回首童年岁月,南彦庄恰似被时光遗忘的静谧角落,贫穷与落后仿若阴霾,长久笼罩着这片土地。然而,恰是在这看似荒芜贫瘠的乡土之上,我却尽情畅享了人生最为纯粹、欢快的年少时光。</p><p class="ql-block"> 南彦庄地势颇高,大集体时期,匮乏的高灌设施致使水浇地稀缺难寻,农业生产近乎全然仰仗于自然降水,村民们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辛日子。那时,大队种植的农作物品类繁多,黍子、谷子、玉米、高粱等谷物交错分布,绿豆、黄豆、黑豆等小杂粮也时有可见,瓜果方面则有西瓜、香瓜、菜瓜点缀其间,而土豆便是主要的菜类作物。记忆中,大队曾满怀期待地尝试种植小麦,怎奈土壤贫瘠与灌溉条件的严苛限制,致使小麦亩产极低,难以维系生计,无奈之下,这一尝试只得渐次放弃。国家那时供给大队的物资为每人每年 “三百六、丈八布”,即 360 斤粮食与 1 丈 8 尺布票。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父母双亲总是竭尽心力,设法让我们免受饥寒之苦,母亲更是心灵手巧,用她的慧心将各类粗粮变幻为美味佳肴,虽质朴无华,却满溢着家的温馨与亲情的浓郁。</p><p class="ql-block"> 夏日炎炎,是我们孩童最为欢乐的时节。村庄西边那一两个天然形成的大水坑,便成了我们嬉戏的乐园,宛若天然的游泳池。尽管大人们屡屡严词告诫其中潜藏的危险,可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仍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与冲动,瞒着他们偷偷前往。每至中午饭罢,我便与小伙伴们相约奔赴水坑,在澄澈的水中肆意嬉戏,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璀璨光芒,那是童年无忧无虑、纯真烂漫的欢畅笑声的具象化。待寒冬降临,水坑冰封,这里又摇身一变成为我们的溜冰场。我们凭借着稚嫩的双手,精心制作冰车,将两根木棍牢固地钉上铁钉充作冰钎,而后稳稳地坐在简易冰车上,在冰面上风驰电掣般滑行,感受着凛冽寒风在耳畔呼啸而过,那是一种未经雕琢、纯粹质朴的快乐,简单而又深刻,至今令人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往日,过大年是我们翘首以盼的盛大节日。虽说家境贫寒,无力购置鞭炮,但孩子们的智慧总是无穷无尽。我们巧用自行车链子、内袋、复丝上的铜帽以及铁丝,精心制作成洋火枪。将火柴头装填其中,轻轻一扣扳机,便会发出清脆的“啪”声,虽说与鞭炮的热烈喧闹无法相较,但这独特的声响却构成了我们过大年时别具一格的欢乐音符,成为童年记忆中一抹难以磨灭的独特亮色。</p><p class="ql-block"> 学校坐落于村东头,是一座由土坯房围成的简陋院落,班级设置涵盖了一至七年级。教室内整齐摆放着用水泥与砖头拼凑而成的桌椅,夏日尚可勉强应付,一到寒冬,便觉寒意袭人。黑板亦是一块刷了黑漆的水泥板,早晚自习时,那一盏盏自制的煤油灯便成了我们汲取知识的光源。然而,正是在这片略显寒酸的校园里,我们开启了知识的大门,学会了读书、写字与算数,懵懂地探索着知识的浩瀚海洋。每日放学后,我们还会主动帮衬家里,拎着篮子前往野地拾粪、割草,为家里积攒肥料和养殖兔子,同学们之间还会兴致勃勃地展开竞赛,比谁拾得多,谁割的草质量更优,那是童年岁月里一场别样的“较量”,饱含着质朴的童真与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困途逐梦心向光</b></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的认知不再停留于表面的欢乐,开始深刻洞悉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沉重与无奈。然而,在心底深处,却也悄然燃起了对未来的一丝憧憬与渴望。</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挣脱靠天吃饭的桎梏,大队决定在村北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艰难的探索 —— 打深水井、兴建防渗渠。那段日子里,全村男女老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大家不辞辛劳、奋力劳作。尽管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土地依旧无法得到充足的灌溉,但这一果敢的尝试,毕竟为部分农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在困境中捕捉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犹如漆黑夜空中闪烁的微弱星辰,虽光芒黯淡,却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浪潮汹涌袭来,南彦庄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冲击。村民们急于摆脱贫困的泥沼,纷纷采取了拔树种田这一短视之举,满心期望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升家庭收入。殊不知,这一行为却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短期内看似增加了收成,实则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与历经艰辛建设起来的农田水利设施。随着“老头杨”树林面积的急剧减少,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水利设施也因长期缺乏维护而逐年破败不堪,故乡的土地再度陷入了艰难困境,农业生产依旧举步维艰,往昔的艰辛岁月仿若又一次沉重地压在了村民们的肩头。</p><p class="ql-block"> 于我家而言,全家的生活重担沉甸甸地压在父母双肩,他们不辞辛劳地挣取工分,却依然难以支撑起家庭的温饱。七十年代初,姐姐怀仁一中高中毕业后,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毅然加入了挣工分的队伍。而我和兄弟们则深知,唯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才能冲破命运的藩篱,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去探寻更为广阔、精彩的天地。于是,在那昏黄黯淡的灯光下,我们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每一个深夜的苦读、每一次清晨的诵读,皆为了心中那熠熠生辉的梦想,即:有朝一日能够远离贫困,拥抱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当时,我们内心最为渴望的,便是能够每餐饱食、四季有新衣蔽体,能够让父母不再为生活的艰辛而愁眉不展、忧心忡忡。每当目睹父母那疲惫不堪、满是沧桑的身影,心中便会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焰,愈发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奋楫离乡志远方</b></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的消息,宛如一道划破夜空的璀璨曙光,瞬间照亮了我和兄弟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指引了通向新生活的方向。凭借着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与不懈坚持,我们兄弟先后成功地迈出了农村,迈向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新生活。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故乡山水、亲人和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与不舍,又有对未知未来的忐忑期待与憧憬。</p><p class="ql-block"> 离开故乡的那一天,我久久伫立,深情凝望那熟悉而又亲切的村庄、广袤无垠的田野以及挚爱亲人们的面容,泪水不由自主地模糊了双眼。故乡的每一寸山水、每一方土地以及每一位亲人,皆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为了追寻更为美好的生活,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我不得不毅然踏上这离乡背井的征程,向着远方前行。</p><p class="ql-block"> 初入城市,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新奇,仿佛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我竭尽全力去适应这崭新的环境,如海绵吸水般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繁华喧嚣的都市中拼搏奋进,只为能够站稳脚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故乡的画面便会如同潮水般不受控制地浮现在眼前,那片曾经贫瘠却充满温暖的土地、那些朴实憨厚的乡亲、那段快乐无忧的童年时光,皆化作了我心中最为珍贵、无可替代的回忆宝藏,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给予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故乡亦在悄然发生着蜕变。外地人纷纷前来承包村里的大片土地,种植玉米这一主要作物。随着农业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科学种植方法的广泛推广,玉米的产量实现了大幅攀升,这一喜人的变化让故乡的人们再度看到了新的希望之光,仿佛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终于寻得了前行的灯塔。尽管我身处城市的喧嚣之中,但听闻故乡的这些积极变化,内心亦为之振奋不已,由衷地为故乡的点滴发展感到欣喜与自豪,那是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情感共鸣,无论相隔多远,都难以割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岁悠念远情愈长</b></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流逝,如白驹过隙。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我成家立业,过上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安稳生活。然而,随着岁月的沉淀与积累,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却如同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浓烈,难以释怀。</p><p class="ql-block"> 现在,父母双亲已先后离世,故乡的那个家也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愈发陌生而遥远。但每一次踏上归乡的路途,当我漫步在那熟悉的街头巷尾,往日的回忆便会如汹涌的潮水般瞬间涌上心头,势不可挡。我好像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与小伙伴们在广阔的田野间尽情奔跑嬉戏,在略显陈旧的老屋里专注地做着功课,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肆意撒娇玩耍,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曾经的温馨瞬间,皆在这一刻变得如此鲜活生动,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土地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守护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无情变迁与沧桑流转。那些曾经承载着村民们希望与汗水的农田水利设施,虽已在岁月的风雨中变得破败不堪,但它们依然倔强地矗立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往日的故事,每一道裂痕、每一处斑驳,皆仿佛岁月镌刻的印记,记录着故乡的兴衰荣辱。村里的人们,依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劳作,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那是生活给予的磨砺与馈赠,但他们的眼中却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执着希望与坚定信念,宛如夜空中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着故乡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的瓜果,尤其是那声名远扬、令人垂涎欲滴的西瓜。故乡的土地富含细腻的沙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西瓜圆润饱满、翠绿欲滴,瓜瓤色泽鲜艳诱人,口感沙甜爽口,咬上一口,甜蜜的汁水瞬间在口中四溢开来,那是童年夏日里最为幸福、满足的味觉体验。如今,故乡的西瓜依旧是村里的特色招牌,凭借其优良的品质,为故乡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故乡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期冀桑梓续华章</b></p><p class="ql-block"> 如今,故乡宛如一位历经沧桑后重新整装待发的行者,正稳稳地站在全新的起点之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一系列利好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润泽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故乡也在这股发展的浪潮中逐渐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崭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并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与优化,道路更加平坦宽阔,水电气供应更加稳定可靠,通信网络也日益普及发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故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我满心期待着故乡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与优势,重新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衷心希望故乡的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巧妙地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让故乡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日子过得更加富足、美满。</p><p class="ql-block"> 我坚信,在故乡人民的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下,南彦庄必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繁荣昌盛的明天。而我,无论身处繁华都市的哪个角落,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都会永远将故乡深深珍藏在心底,时刻心系故乡的发展与变化,为故乡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那是一种融入血脉、深入骨髓的情感羁绊,任时光悠悠,永不磨灭。</p><p class="ql-block"> 故乡啊,你是我心中永恒的宁静港湾,是我灵魂深处矢志不渝的归宿。你的过往,我已深深铭记于心,化作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你的未来,我满怀热切的期待与憧憬,愿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愿你的明天阳光明媚、灿烂辉煌,愿你的村庄永远秀丽如画、静谧宜人,愿你的村民永远幸福安康、喜乐无忧。我愿倾尽自己所有的情感与力量,去悉心守护这片生我养我的神圣土地,让故乡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绵绵延续、代代相传,永不停歇,成为一部永恒的传奇史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吕剑锋,</b>男,山西怀仁人,笔名静土,网名一方静土,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诗词学会会员。现任朔州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朔州市楹联学会理事。作品散见各级报刊、诗集以及《人民日报》《新华在线网》《诗词月刊》等网络微刊。书法、摄影爱好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