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3日早7:40,阿塞拜疆舍基Sheki park酒店外。今天凌晨这边下了五六个小时大雨,雨刚刚停,空气湿润,体感十分舒适</p> 远处山峰上能看到有些积雪,由远及近的山峰被层层树木覆盖,绿意盎然 <p class="ql-block">早8:00,我们离开酒店乘车往西北方向行驶前往边境小镇巴拉肯,在那儿我们要经Lagodekhi海关进入格鲁吉亚,车程大约110公里。导游小张告诉我们,大家可从阿塞拜疆进入格鲁吉亚,但反过来不可以,据说因为阿塞拜疆怕有间谍混入。从格鲁吉亚去阿塞拜疆只能乘坐飞机。</p><p class="ql-block">行驶大约半小时后,我们看到右手边半山腰有座小教堂。小张介绍说,这座教堂叫库尔穆基圣乔治教堂</p> 库尔穆基圣乔治教堂12世纪建成,19世纪修复,现处于废弃状态 <p class="ql-block">9:30,我们到达Lagodekhi海关。过海关后,我们拉着行李箱一路上行,走两段约八百米的路才到达格鲁吉亚一侧</p> <p class="ql-block">大约9:45,我们见到了格鲁吉亚这边接待我们的导游。他是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哈萨克斯坦人,叫kasim,他让我们称他卡哈即Kaha。卡哈在中国新疆读了四年中文,现在格鲁吉亚做中国二手车生意。因为周围都是中国人,他中文发音很标准,他说他大脑现在都是中文思维。他只带我们一天时间。我们今天先去参观一家葡萄酒庄,午餐后到Bodbe 修道院及爱情小镇-西格纳吉,下午参观结束后去首都第比利斯。</p><p class="ql-block">去酒庄的路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葡萄架。卡哈介绍说,格鲁吉亚是希腊神话传说中有着空中葡萄园和葡萄酒喷泉的圣地。依靠着高加索山脉的宜人气候及肥沃土壤,格鲁吉亚拥有适宜葡萄生长的一切得天独厚的条件。1965 年,前苏联对格鲁吉亚出土的 10 粒葡萄籽进行考古研究,发现这是距今 7000-8000 年前人工栽培的 vitis vinifera sativa D.C 品种葡萄,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格鲁吉亚是世界葡萄酒的发源地。格鲁吉亚拥有丰富的葡萄品种,多达 525 种,是世界上葡萄品种最多的国家。在这里,自酿葡萄酒是一种传统,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搭建葡萄架,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p> 现在正是葡萄收获季节,我们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装葡萄的货车。这些葡萄都没有用塑料箱装,而是直接倒进货箱,然后被货车拉到最近的葡萄酒庄或酒厂。因为葡萄集中成熟,保质期较短,会有很多学生或志愿者帮助采摘葡萄 <p class="ql-block">11:10,我们到达金兹马拉乌力(KINDZMARAULI)葡萄酒厂。大门外一只流浪狗正趴在一辆黑色轿车下面休息,狗的右耳上挂着黄色圆牌。刚在乘车过程中,卡哈说格鲁吉亚流浪狗很多,大部分都被动物保护组织收容,训练15天左右。根据狗狗的攻击性强弱,在狗的耳朵上挂红黄绿牌,再放回社会。黄和绿牌的狗狗相对安全,红牌的则要小心尽量离远点儿。卡哈特别强调,格鲁吉亚人很爱狗,绝对不会容忍伤害狗。曾有中国人在格鲁吉亚因杀狗贩卖狗肉而被判刑</p> 金兹马拉乌力酒厂创建于1533年,至今有491年历史 <p class="ql-block">卡哈购买门票后我们随他进入酒厂参观。他请来一位美女讲解员,我们随讲解员走进厂区</p> 左手边有两只大陶罐,格鲁吉亚传统酿造葡萄酒都是使用这种陶罐,这是格鲁吉亚酿造葡萄酒的特色之一。2013 年,“格鲁吉亚陶缶酿酒法” 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酒厂解说员带着我们走进一间葡萄酒酿酒车间 <p class="ql-block">厂房里地面有三排玻璃盖子,玻璃盖下面是埋在土里的陶罐,每个陶罐容量可达 3000-5000 升。每年酿酒前工人先用清水清洗罐体,晾干后将含有葡萄籽的葡萄原浆注入罐内。敞口存放三周,再用特制的木棍将葡萄汁搅匀,盖上玻璃盖子发酵酿制半年。这种传统的酿酒方式可使葡萄汁在 14-15 度常温下发酵和保存,让葡萄酒在良好状态下保存相当长时间</p> 旁边放置的木槽原来用作榨取葡萄原浆,现在已不使用,仅为展示传统酿酒工艺 在使用木槽的年代,工人要先将葡萄倒入槽内,再通过旁边的梯子进入木槽,用脚将葡萄踩碎,这可是力气活儿 带有葡萄籽的葡萄原浆从木槽里流出,通过导流槽进入陶罐内 在葡萄酒酿酒车间旁的架子上有一些酿酒工具和盛久的器具。两个像倒扣大钟的铜器为蒸馏器皿,里面装酒,在下面加热,蒸馏出来的白酒从上面的铜管流出。下面一排挂着三个牛角杯,看着不大,但卡哈说一只牛角里可以装1.5升葡萄酒,我对此表示怀疑 这是用来装酒的酒囊,是用牛羊的胃制作的 旁边坐着的慈祥老者是酒厂的老板,他很热情,不断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酿酒车间内有一整排酒桶,老板介绍说木酒桶全部由法国橡木制作。一只可以使用三次,之后要翻修,可再使用两次 我们走出酿酒车间,右边像是一个原料仓库,左边的砖砌走廊通往另一半地下酿酒车间 这座车间有些狭长,因为是半地下,感觉里面温度稍低 墙上有些被灯照亮的玻璃展柜,柜里展示着各种葡萄藤标本 我们随讲解员走出来,前面是一间现代化葡萄酒储藏车间 左边是一排包裹有泡沫塑料的钢制酒罐,右边则是更现代化的储罐,罐体外有温湿度等测量仪表,用来储存半干半甜葡萄酒等,罐内温度在-14、-17和-20摄氏度等 我们最后来到酒厂接待室,美女讲解员开始向我们介绍酒厂生产的四种葡萄酒 她请我们按顺序品尝干白、甜白和干红、甜红。讲解员请大家跟她学习品酒礼仪,即先将葡萄酒在杯中摇晃几下,再闻一闻酒里散发出的果香,然后抿一小口在口腔里回味一会儿。卡哈再教大家格鲁吉亚语“干杯”-高马究丝,要连说三遍 接待室隔壁就是卖酒的酒屋,里面货架上摆着上百瓶各式葡萄酒,琳琅满目 便宜的十拉里左右,折合人民币约30元,大部分葡萄酒在三四十拉里 同行的康大姐果断出手,买下两瓶葡萄酒。她说并没打算带回国,后面游玩的几天就喝掉,毕竟葡萄酒可是格鲁吉亚一大特产,要买来慢慢品尝 12:15,参观一小时后,我们离开葡萄酒厂前往Bodbe修道院。大约在13:25,我们到达修道院。此处修道院全称Monastery of St. Nino at Bodbe,或者Tsminda Ninos Monastery,里面有两座东正教教堂。这里的故事要追溯到St Nino(圣尼诺),她是公元3-4世纪从君士坦丁堡(也有说是罗马或耶路撒冷或高卢)来到格鲁吉亚的女传教士,据说曾成功诱使伊比利亚王国国王米利安三世皈依基督教,圣尼诺在340年死于卡赫季的Bodbe地区,国王为她在这里修建了坟墓和纪念她的教堂。中世纪的时候,卡赫季王国的国王多选择在这里加冕,是格鲁吉亚重要朝圣地之一。修道院始建于5世纪末,19世纪重建。它是格鲁吉亚主要的朝圣地点之一,拥有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我们进入修道院后,首先看到一座30米高的钟楼 钟楼旁有座历史悠久的小教堂,非常苍老和古朴,据说圣尼诺就葬在这座教堂里 一队游客正在圣像屏风前面聆听讲解 圣像屏风是东正教最显著的特征,由一排或多排圣像构成,中间有一通道(执事用的通道) 教堂内安静肃穆 教堂四壁和顶部绘有精美的壁画,有些壁画虽残缺,仍不减当初的风采 光柱从屋顶的窗孔洒下,教堂内更显肃穆庄重 Bodbe修道院大教堂,其规模比圣乔治教堂大不少,而且内部也豪华多了 大理石结构,里面内饰简单,不允许照相 穹顶圣像 圣像屏风和烛台 从下面仰拍修道院大教堂,高大庄严 一位着黄色超短裙的印度女人从石板路上走来,气质不凡。在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看到不少印度游客,反倒是很少看到中国游客 将近14:00,我们离开Bodbe修道院。乘车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一家悬崖餐厅吃午饭。这家餐厅位置优越,隔着山谷可以眺望对面的西格纳吉小镇 西格纳吉位于卡赫季东部,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众多站点之一。西格纳吉距离第比利斯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该镇近年进行了重大修复和基础设施改善,使西格纳吉成为格鲁吉亚必看的目的地。赌场赌博、高端酒店和餐饮、美酒和阿拉扎尼山谷的壮丽景色使西格纳吉成为格鲁吉亚最具吸引力的小镇之一 西格纳吉坐落在俯瞰阿拉扎尼山谷的悬崖顶上,阿拉扎尼山谷是格鲁吉亚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几个葡萄园和酿酒厂距离镇中心只有很短的车程 中间偏右的钟楼为西格纳吉全镇最大的教堂-圣乔治教堂 <p class="ql-block">山坡最上面为西格纳吉防御城墙和塔楼,即使远看也能感受到石头垒砌城墙的坚固</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悬崖边享用午餐,边吃边欣赏峡谷和西格纳吉小镇风光,很是惬意</p> 鸡蛋西红柿馅饼味道不错 餐厅里用餐游客不多,一位小姑娘熟练的使用刀叉分割食物 <p class="ql-block">卡哈凑上前去和小朋友聊天,看上去他们俩很熟,我猜她可能是餐厅老板的女儿</p> 餐厅外一家三口带着狗狗就餐。狗狗耳朵大大的,它伸长脖子,享受着女主人的爱抚 午餐后我们驱车进入西格纳吉小镇,停车场的路边有一骑驴雕塑。一个身形颀长的男人骑着小毛驴,毛驴上的男人右手拿着一把雨伞扛在肩上,左手拿着一个旅行包,正在赶路。这座雕塑是为了纪念广受大众喜爱的格鲁吉亚籍演员瓦葛塘,他主演了高加索民族传统戏剧电影《请别忧伤》,其中很多场景都是在西格纳吉取景拍摄 我们跟着卡哈在西格纳吉小镇边走边看。前面广场最显眼的建筑为市政厅,它和欧美很多地方的老市政厅一样,有一个高高的钟楼 突然,我们身后传来咚的一声巨响,一位司机倒车时撞上了一位壮汉。司机跳下车和被撞者大声吵起来,幸亏壮汉的老婆拦着,不然,估计要动手。卡哈说,他在格鲁吉亚几年,看过几次吵架的,但没见过打架的。格鲁吉亚法律严格,动手打架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所以,老百姓基本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市政厅旁有一青铜头像,大胡子男子低头闷闷不乐。西格纳吉之所以被称作“爱情小镇”,一是有据称世界唯一的24小时办理结婚证的登记机构,二是和这位叫做尼卡拉·皮洛斯马尼的男人有关。他是格鲁吉亚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传说他为了给情人买一百万朵玫瑰而卖掉了房子,但最后她还是离开了他。他死的时候穷困潦倒,这里的人们把它称为“悲伤的爱情故事”,在西格纳吉国家博物馆里,收藏有尼卡拉·皮洛斯马尼的绘画作品 一辆前苏联样式的越野车停在路边,看着笨重但结实,前挡风玻璃上贴的白纸上写着或租或售 卡哈特别介绍靠着护栏的这一雕塑,他被称作为格鲁吉亚的酒司令-中文音译“他妈的”,是在酒席上掌管酒、主持酒席的人。每轮酒前他都要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大家助兴 前面有条下行的岔路,远处是西格纳吉最大的圣乔治教堂 教堂墙体由大小不一的石头砌成,教堂顶部则是红砖铺成,教堂紧靠西格纳吉要塞,教堂旁的钟楼与要塞的城墙相连成一体。圣乔治教堂初期为亚美尼亚传统风格教堂,之后经历历史变迁,现为格鲁吉亚东正教教堂。教堂的圆塔上面生长着花花草草 在我们拍摄圣乔治教堂时,刚好有一队中国游客从我们身后走过。出国四天,我们还是第一次遇上中国团。他们的导游是一位金发美女。她说她在郑州大学学了四年中文,她现在孔子学院教中文。因为中文导游太少,她临时出来带团。团友潘老师和美女合影留念 我们沿着石板路往下走,路边一对当地老夫妻在向游客推销毛毯 卡哈说,这些挂毯有来自伊朗的波斯毛毯,也有本地生产的 左手边两座塔楼之间有座城门,城门后为西格纳吉城堡区域,像这样的城门西格纳吉有6座。城堡坐落在高地上,建于18世纪,是由格鲁吉亚国王厄瓦内玛兹二世(Heraclius II)下令建造的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门后的石板路往城墙方向走,穿白T恤衫戴桔黄色帽子的是付领队。我喜欢拍照,经常落在队伍最后,他怕我走丢,常在队尾陪着我,真是要感谢他</p> 圣乔治教堂就在路边,石砌墙上部为红砖红瓦,很漂亮。无奈小铁门紧锁,我们不能入内参观 <p class="ql-block">卡哈把我们带到一座塔楼下,他让我们登上城墙俯瞰西格纳吉小镇体验一下异国古时的防御工程。城墙通道很窄,旁边安装了护栏,城墙也修缮过</p> <p class="ql-block">西格纳吉城墙建于18世纪,总长4.5公里,有23座塔楼,每座塔楼代表附近的一个城镇,有6座城门,古城墙的一小段得到了修复并开放旅游观光。在城墙上可以俯瞰西格纳吉城内建筑和周围风光</p> 下面这座塔楼可以上去参观,我们走下台阶从侧门进入塔楼 我帮同行的王姐夫妇在塔楼拍照留念,此时大约有四级风,背后的格鲁吉亚国旗迎风飘扬。格鲁吉亚国旗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白色旗面,红色的圣乔治十字将旗面分为4部分,每部分中央各有一个博尔尼西小红十字。红色圣乔治十字象征着勇敢和胜利,博尔尼西小红十字则代表了格鲁吉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我们每人花5拉里租了一辆电瓶车,在一座小山坡稍作停留后,返回停车场 我们刚下车,一只小黑狗便朝我们跑过来。狗狗右耳刷着带数字的黄色圆牌,这表明狗狗是安全的,卡哈弯腰轻轻拍拍它的右肩 一辆小轿车里坐着一家三口,2岁左右大的小女孩儿特别可爱 16:30,我们乘车离开西格纳吉小镇前往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大约18:30,我们进入第比利斯市区。第比利斯位于格鲁吉亚中东部,面积348平方公里,海拔500-650米,库拉河从市区由西向东穿过。它是格鲁吉亚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是高加索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格鲁吉亚最大城市。第比利斯建都于4世纪,是格鲁吉亚多个朝代的首都。格鲁吉亚过去曾被阿拉伯、突厥侵占,第比利斯也不能幸免。1801年,第比利斯落入俄罗斯手上。十月革命以后,格鲁吉亚曾经短暂独立,第比利斯再次成为国家的首都。到后来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和后来的格鲁吉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比利斯也成为首府。直到1991年格鲁吉亚从前苏联独立,第比利斯又成为首都。 19:10,天色已晚,我们在第比利斯库拉河旁瓦赫坦格·戈加萨利广场旁下车。对面的素罗拉克山(Sololaki)山坡上的瓦赫坦格一世(Vakhtang Gorgasali)骑马塑像,他统一了格鲁吉亚地区,被称为“格鲁吉亚之父”。瓦赫坦格一世是伊比利亚王国的国王,他在公元4世纪下令砍伐森林,建造城市,并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他的雕像默默注视着库拉河和对面山上的纳里卡拉堡垒。瓦赫坦格一世塑像旁边为梅特希大教堂。<br> 东北方向不远处的 传说公元5世纪中叶,瓦赫坦格一世(Vakhtang I Gorgasali)即高加索里国王带着心爱的猎鹰在茂密的森林地区狩猎。 猎鹰在狩猎过程中抓获受伤的野鸡,此后两只鸟都掉入附近的温泉中并因烧伤而死亡。 瓦赫坦国王对此温泉印象深刻,以至于他决定砍伐森林并建造一座城市。 第比利斯这个名字源于格鲁吉亚古语“第比利斯”,意为温暖。 前面几位正在休息的几位美女身后有一地下通道 地下通道只有几十米长,但内部被布置成Meidan巴扎,通道两侧展柜、地上和天花板都摆放和悬挂着各种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 各种皮质品和毛绒玩具等 天花板上的火枪和盔甲 敲铜画是格鲁吉亚一大特色手工艺品。敲铜画,顾名思义就是用铜板敲出的浮雕作品,专业称之为“锻铜浮雕”。锻铜是一种区别于铸铜的工艺,是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锤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制作出艺术作品或其它生活、工业用品 卡哈带着我们走上梅特希大桥,准备乘坐缆车登上素罗拉克山麓参观“格鲁吉亚母亲”雕像并俯瞰第比利斯夜景 此时正是日落后的蓝调时间,光线柔和。对面的瓦赫坦格一世骑马塑像显得特别高大威武 桥下即是穿城而过的库拉河(Kura River)。库拉河是第比利斯的母亲河,横贯整个第比利斯城。街道房屋都是沿着库拉河而建。此时河上有星星点点的游船,听说游客可以坐船畅游库拉河,欣赏沿岸美景,大概半个小时,船费30拉里也就是80元人民币。半空中是通往素罗拉克山麓的缆车 我们步行10多分钟后,来到缆车站。一位街头艺人坐在路边收拾东西清点一天的收获,准备回家 我和卡哈等人坐上8人缆车,上山欣赏第比利斯夜景 几分钟后,我们到达索洛拉基山。有一条小路通往正在维修的纳里卡拉要塞。这座要塞也被称为“母亲堡垒”,是保卫第比利斯城的最后一道防线。纳里卡拉要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是当地最古老的防御工事之一。1827年,驻防俄军的火药库发生大爆炸,导致要塞严重损毁,同时也摧毁了要塞中的圣尼古拉教堂。<div>我们沿着小路往“格鲁吉亚母亲”雕塑方向走。山上有卖咖啡、水果和纪念品的摊位,欣赏夜景的人可真不少</div> 前面即是“格鲁吉亚母亲”雕塑。建于1958年,是为了庆祝第比利斯建市1500年而建。雕像高约20米,主要用铝制成 女神右手执剑,象征着格鲁吉亚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决心,展现出其刚强的一面,随时准备对抗外敌。 左手托着一只碗(也有说法是左手拿酒),代表着格鲁吉亚人民的热情好客,寓意着对朋友的欢迎和款待(网络照片,感谢原作者) 夜色中的第比利斯灯光璀璨,库拉河穿城而过,格外迷人 库拉河上面的和平桥,和平桥建成于2010年,是一座钢结构玻璃顶的现代造型步行桥,桥面长一百多米,宽不过四、五米,这座桥有一个造型别致的桥顶,夜晚的和平桥被桥上3万多LED照亮,特别漂亮 夜晚的圣三一教堂成为第比利斯最明亮的建筑,镀金金色穹顶,在泛光灯照耀下耀眼夺目。圣三一大教堂(სამება,意为“三位一体”)也被称为Sameba教堂,它占地面积为5000 平方米,从地面到教堂十字架顶端的高度为105.5 米,于2004 年完工,是格鲁吉亚乃至整个高加索南部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穹顶为7.5 米高,全部包着纯金,而这些黄金一半由格鲁吉亚人自发捐赠 格鲁吉亚总统府 一只大气球从空中缓缓飘过,这只气球可看做第比利斯新城的标志之一,因为很多照片都有其身影,来第比利斯的游客可以乘坐气球空中游览第比利斯 20:15,我们坐缆车下山,再次欣赏美丽的第比利斯夜景 我们乘车去市区的一家中餐馆吃晚饭,然后前往郊区的华凌酒店办理入住。明天我们要去姆茨赫塔参观季瓦里教堂和生命之柱教堂,午餐后前往安南努里要塞,最后再到卡兹别吉参观圣三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