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泉州(二)

松涛

<p class="ql-block">  到达泉州的前二天我们住在晋江,集中游玩了泉州下属石狮、晋江地区的景点。第三天前往泉州市区入住,开始寻访泉州市区周边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  泉州南少林寺,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麓,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南少林寺是中国禅宗名刹、南派少林武术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泉州南少林寺是曾救援唐王李世民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所建。</p><p class="ql-block"> 南少林寺的建筑气势磅薄,经过山门后,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然后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雄宝殿、观音阁及藏经阁,左右有罗汉堂、达摩堂、执事馆、祖堂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山门口的演武堂观看了少林僧人的武术表演,整套节目充分展现了南少林武术其刚猛有力、灵活多变,精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坐落于泉州湾晋江入海口的北岸,背依鹧鸪山,三面环海,占地面积约2.3平方平方公里,岸线总长3公里,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渔村。</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唐时期,宋时渐成陆地,元明之际始有村落。明清时期是泉州港的重要港口之一,曾是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的重要聚居区,独特的地理区域造就了海上贸易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这里“蚝”宅林立,这些“蚝”宅是蟳埔村独有的民居建筑——蚵壳厝(或称蚝壳厝)。</p><p class="ql-block"> 蚵壳厝的主要建筑材料是蚝壳,这些蚝壳在宋元时期由远洋商船从印度洋、波斯湾等地带回,用于压船。由于泉州沿海一带海风咸湿,红砖易受腐蚀,而蚝壳不易腐蚀且不渗水,因此被用作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  蚵壳厝的墙体由灰白色的大蚝壳砌成,外观犹如片片鱼鳞,具有独特的美感。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有着“千年砖,万年蚝”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蚵壳厝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的妇女有着独特的文化风俗 :头戴簪花围,腰胯小皮包是蟳埔女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簪花围”是蟳埔女特有的发饰,由花围与发簪等组成。发簪通常由鱼骨、象牙制成,而花围所用的鲜花包括素馨、茉莉、玉兰、山茶、菊花、夜来香等,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而变化。</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将长发扎成高马尾,再盘起,用鱼骨或象牙固定。然后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有时还会辅以金银发钗或人工绢花等装饰。整个造型灿烂夺目,头戴簪花围的蟳埔女有如“行走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主要从事鱼业劳作,非常辛苦,头戴簪花围不仅是美的代表,也是蟳埔女坚毅和向上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再苦再累,只要头上有花,日子就不会太苦”这是蟳埔女的口头禅。</p> <p class="ql-block">  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由于蟳埔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现已成了日均游客超过2万人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院,素有“泉南佛国”之称。</p><p class="ql-block"> 寺院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span>分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总高48.074米,重约10370吨,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的镇</span>国塔(东塔),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高45.016米,重约9140吨,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的仁</span>寿塔(西塔)。</p> <p class="ql-block">  这两座石塔历经风雨侵袭,包括明代两次8级超强地震和无数次强台风,却仍然屹立不倒,被称为建筑奇迹。也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九日山风景区 ,地处东距泉州市区仅7公里的安丰州镇。</p><p class="ql-block"> 九日山的名字来源于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动乱时,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选择居住在九日山下。每逢重阳节(九月初九),他们便相约登上此山,登高远眺,思念故土,因此得名“九日山”。</p> <p class="ql-block">  九日山现存有大量与祈风有关的石刻,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p><p class="ql-block"> 古泉州人民依海为生,海上远航主要靠季风驱动,因此每年夏冬两季,百姓会在九日山下的昭惠庙向通远王祈求航海平安顺利。</p><p class="ql-block"> 宋代,官方于泉州设市舶司,主持祈风祭海也是其职能之一。九日山通远王祠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  九日山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后戴云山余脉迤逦,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  西街,一条拥有1300年历史的古街巷,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见证了泉州的朝代更迭、沧海桑田,是泉州没有围墙的历史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西街拥有众多的商铺和小吃店,是游客体验泉州地道小吃和购买特色商品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西街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民居、古寺庙等,体现了泉州的多元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泉州的古商业街除了西街,还不得不提中山路。</p><p class="ql-block"> 泉州中山路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路。</p> <p class="ql-block">  骑楼发源于东南亚,建筑一般分为两层,下层多为铺面,外廊为公共空间;上层多为住宅。</p><p class="ql-block"> 泉州地区气候特点与东南亚相似,夏天阳光猛烈且常有暴雨、台风,街道二旁商店采用骑楼建筑,可以挡风雨、避炎热,大大方便了铺面的营生和主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中山路的骑楼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泉州有一定规模的商业都集中在中山路沿线。</span>中山路被誉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  中山路上还存有许多著名景点及场所,侨批博物馆(既侨批馆)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该馆是福建省首个侨批展示基地,由泉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文旅集团联合建设。</p> <p class="ql-block">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在闽南方中“批”有“信”的含义,因此侨批即指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汇款和家书。</p> <p class="ql-block">  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且保存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p><p class="ql-block"> 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中山路的“钟楼”是泉州市的一个重要地标。钟楼始建于1934年,1935年完工,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钟楼融合了闽南风格和中西风格,造型简约而不失美感。钟楼上部安有四面用玻璃罩着的圆形时钟和一个风向标,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底层置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柱支撑。 </p> <p class="ql-block">  钟楼曾是泉州唯一的公用时钟,老泉州人称其为标准钟。</p><p class="ql-block"> 80年代起钟楼周边逐步形成了泉州最繁华的商圈。钟楼不仅是泉州的地理标志,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泉州人民的情感和记忆。现已成了泉州典型的旅游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商业文化中,泉州的餐饮文化别具闽南风味,海鲜丰富、口味清淡,讲究搭配、善于利用季节性食材、注重养生。如夏季的四果汤,冬季的姜母鸭都有很好地营养价值。如面线糊搭配油条,牡蛎煎搭配香菜和大蒜等,这种搭配使得食物的味道更加丰富。</p> <p class="ql-block"> 泉州菜肴不仅味道好、且价格公道,还注重菜肴的色泽、香气和造型,几乎每一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泉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西湖公园旁就相邻有二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泉州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泉州历史、文化、艺术相关的文物和资料。</p> <p class="ql-block">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座展示闽台历史文化渊源的专题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与闽台历史、文化、艺术相关的文物和资料。</p> <p class="ql-block">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一座专注于展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和文化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值得让人花半天时间仔细浏览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可以看到泉州非遗的传统美术项目,如石雕、木雕、纸织画、木偶头雕刻、彩扎、纸扎、花灯等。</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可以体验泉州民俗文化以及传统舞蹈、体育、杂技、游艺、医药等项目,如惠安女服饰、闹元宵习俗,以及南音、木偶戏、梨园戏等。</p> <p class="ql-block">(照片翻拍于泉州非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可以了解泉州传统技艺,如水密隔舱福船、德化瓷、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竹编漆篮、金苍绣、铁观音、宗教佛像等制作工艺及作品。</p> <p class="ql-block">  泉州董杨大宗祠堂,始建于明·天顺辛巳年(1461年),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中国最大的宗祠之一。 </p><p class="ql-block"> 泉州地区很好地保留着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祠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宗祠不仅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还是敦宗睦族、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对于泉州人来说,宗祠蕴藏着一种原初而质朴的精神感召力,有凝聚同族群体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  祠堂里的牌匾、陈设、族谱、对联、修祠碑记等,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p><p class="ql-block"> 宗祠文化在培养集体意识和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及实现文化传承与选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泉州天后宫是中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它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p><p class="ql-block"> 泉州地区存有非常庞杂的神明文化。本土神明与外来神明相融合:如本土的妈祖、临水夫人等,因舍身救人而成神。同时,泉州也接纳了外来的神祇,如印度教的毗舍耶神,俗称“白狗神”,其庙宇香火始终不衰,仅民间信仰神明和宫庙的数目就足以令人咂舌。</p> <p class="ql-block">  神明文化深深根植于泉州人的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每到节庆时,泉州的庙会、巡游等活动成为人们聚集、交流的重要平台,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和谐。</p> <p class="ql-block">  短短的五天,泉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泉州是一个可以悠闲游玩、大快朵颐、故地重游之地。</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览、关注、美评,期待下一次相遇。</p> <p class="ql-block">  摄影/文字/编辑 袁松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