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个曾经期待的年份,转瞬就将成为历史,回望2024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又或者说2024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对于像我这样的平凡人而言,好像每一个年份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似重复,好像既没有什么惊喜,也没有什么黯然神伤,一切都好像在意料和情理之中,心中没有什么波澜,平静地接受算是对2024的认可吧。<br> 工作篇——荆棘与鲜花同在<br> 还记得在2024年春期的开学典礼上,我用《对自己狠一点,2024,赢一次》为题为全校师生作了开学致辞。或许是受到了《热辣滚烫》这部电影的启发,大家都需要对自己狠一点,要求高一点,积极应对,努力拼搏,在2024年赢一次,赢一次次,这样才会让自己也有热辣滚烫的人生。<br> 经典诵读比赛打破魔咒,创造历史。2024年 的11月,五年级的经典诵读节目《如果信仰有颜色》在城南督导片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全校师生都很兴奋。因为这是学校从2014年列入城区小学以来,首次在片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杀进县级决赛。按照学校老师们的说法,那就是十年磨一剑,终于见血封喉,难掩心中10年来的委屈。其实,按照学校老师们的说法,有几次是很有希望的,自认为是绝无悬念的,可是终究还是生活在那讨厌的“魔咒”里。然而,可能是首次进入决赛,期望值过高,也不清楚县级决赛中的“卷”,最终以第五名(二等奖)的成绩结束了这一次的经典诵读的征战旅程。<br> 体育项目有效整合,立足长远。这一年里,将学校体育中的三大球项目平行推进的格局进行了整合,调整为了“专注足球,幸运篮球”的模式,即全校以足球项目为主(夯实足球特色学校的实力和底气),每学期分年级开展足球联赛,并且每一个年级都组建男女校队,定期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如果有篮球的苗子,则实现顺势而为。一年的运行和管理,学校足球项目有序推进,足球联赛成为了学生期待的校园赛事。参加全县球类运动会中获得三个冠军和亚军,但是在参加全市比赛中却未能小组出线,没有名次。不过,我还是很高兴,这算是这一年来体育组的一次蜕变。当然,我的内心在体育项目也是有想法的,这个体育组的老师都知道。一是当学生足球项目水平提高的时候,我确实想将学校的“足球联赛”改名为“足球超级联赛”,希望这个时间早一点来。二是在未来的时间里,希望学校的足球队能去参加四川省的“贡嘎杯”比赛,给学校足球队的孩子们增加一个磨炼的平台。与此同时,小球项目继续保留羽毛球、乒乓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打球项目带多个小球项目的体育格局。<br> 专业成长多措并举,夯实根基。一年来,用多种方式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只有教师从思想到行为的系统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给足时间加紧学。暑假的时候,与其他两个学校合作,共同派出53名教师(学校派出20人)进行集中封闭培训,帮助教师在暑期的时光里充充电,蓄能应对未来的工作和变革。与其他五个学校一起,组队20人(学校派出 5人)赴重庆参加班主任培训,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从学科层面,至少有70人次外出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市骨干培训、国培项目、自找项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充足的机会。抓住机会多历练。一年来抓住教师讲课赛(含技能比赛、读书分享、师德演说)的平台,让学校的老师在这样的平台上多多历练,提升自己的课堂执教水平。无论是获奖的层次,还是获奖的人次,和以往相比都有较大的突破。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数量增加了5人,至此学校共有9名教师成为了省市县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同时,一定能为这些老师的学习提供机会和平台。一个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和两个县级课题的开题,让老师们多了一种自我逼迫的方式,选择了用奔跑的方式应对职业的倦怠。<br>……<br> 工作中的鲜花芬芳扑鼻,令人陶醉,但是工作中的荆棘还是让我和学校的团队感受了一种艰难和无可奈何。看似正常的投诉监督举报,实则隐藏着家校之间的“信任”危机。关于每生每学期560元的课后服务费,明明是全县的统一政策,却被一家长以“听说不收了”为由,进行了投诉。关于全民体检,按照时间和流程配合医院顺利完成,学生的体检报告也发给了每一个学生,一个家长以“抖音上说有学校的校长生病了,需要大量的输血,因此安排医生对全校学生进行抽血配型,好给校长输血”为由,质疑学校此次配合完成的全民体检有问题,于是投诉了学校。当然,可远远不只这些……好在这些事情都是可以解释得清楚的,但是确实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补救的工作,有种身心俱疲的感觉。<br> 平时和县内外的一些校长哥们聊天,总能感觉到大家的心里有“一团火”,因为在日常的会议和学习中,经常作报告和经验分享的校长,总会让现场的大家投去羡慕的目光,因为在他们的分享中,感觉手他们的脚都是自由的,他们的思想是自由和解放的,他们可以依循教育的规律做着自己想干的事情,去追逐自己的教育初心和梦想。对比自己所处的环境,一种莫名的忧郁会席卷全身,无论是何种姿势都无法消减掉这样的痛苦。因此,用羡慕的心态去仰望教育界中的极致,渴望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志同道合的人;用守摊的心态去保障学校的基本运行,渴望不碰壁不踩线成为安全上岸的人,这就成为了大家所说的“常态”。<br> 说实话,我不想将自己变成这样“常态”中的学校管理者,但愿能在那些榜样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挺过这一股“寒冬”的袭扰,去追逐教育的梦想,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