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内容摘要 </b></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初年,为教化天下,鼓励天下士子严于律己,尊崇儒学,嘉靖帝亲自撰写“敬一箴”和注解“视、听、言、动、心”五箴,并以统一制式颁行天下,勒碑立于各地学宫内,史称“嘉靖御制六箴碑”。如今,御制六箴碑已存世不多。西和城隍庙旧址发现的《程子言箴》和《宋儒范氏心箴》系明代嘉靖年间西和县署遵诏镌刻的“六箴碑”残存的两块,也是目前陇东南地区首次发现遗存的“六箴碑”,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文物价值是十分珍贵的。</p><p class="ql-block"><b> 关健词 </b>西和 明代 城隍庙 碑刻</p> <p class="ql-block"> 西和县历史久远、文韵深厚。这里不仅山明水秀、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且碑碣题刻也非常丰富。最近在县城南关城隍庙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发现了四块碑刻,其中两块为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明代碑刻——嘉靖御制“程子四箴”之一的《程子言箴》和《宋儒范氏心箴》碑。</p><p class="ql-block"> 一、发现经过</p><p class="ql-block"> 在西和县城南关的城隍庙里,有几位老人对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和历史文物非常热心。特别是负责城隍庙日常管理的赵孟先生,自从城隍庙旧址拆迁改造工程伊始,他就十分关注,每天到拆迁工地转悠、观察,期望能在一片狼藉的残砖烂瓦和发霉的淤泥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文物信息。</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的一天下午,他又照例到拆迁现场转悠。突然他听到施工队挖掘机师傅说,在挖斗下挖过程中感觉下面泥土中有硬物,于是便急忙跑过去,按照施工人员所指的地方,他小心翼翼地用铁锨轻轻剥开那些泥土。果然在一片砂砾污泥之中发现有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块,似乎与古碑类似。他赶紧叫来其他的几人,大家一起搬起这块石头,小心奕奕地放置到旁边的平地上,又找来清水冲洗,去掉表面的泥土,发现石块上竟然刻有字迹。仔细辨认后,他确认这是一块破损的残碑。在施工人员的协助下,将这块石碑安然无恙地吊放到安全地带。在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在这块施工区域,共发现了四块碑刻,分别为《忠节祠记碑》(明代万历年间西和知县成昌囗立)、《建修吕祖庙碑记》(清代嘉庆年间知县周宅仁立)、《程子言箴碑》、《宋儒范氏心箴碑》。除了前两块碑刻有确切的勒立年代之外,后面的两块仅有碑文,而无确切的勒刻时间。</p><p class="ql-block"> 这两块碑刻于何年?又是何人所制?为什么会出现在城隍庙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与碑文内容相关联的诸多史料,作以浅述,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西和城隍庙寝宫,建于明弘治初年,清同治年间知县吴庸修缮)</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城隍庙旧址发现的四块碑照片,从左至右分别为:【建修吕祖庙碑记】、【程子言箴碑】、【宋儒范氏心箴碑】、【忠节祠记碑】,现保存于西和县城南关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 二、碑刻溯源</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两块碑刻的残存文字,笔者查阅了民国时期西和乡贤朱绣梓先生编纂的《重修西和县志》,在“卷十二·艺文志下”记载:“明嘉靖御注《敬一箴》碑;明嘉靖御注程子《四箴碑》;明嘉靖御注范浚《心箴碑》等,皆在文庙碑亭,嘉靖辛亥岁刻”。</p><p class="ql-block"> 朱老先生编纂的这部民国西和县志,成稿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根据这部县志的记载,这一组碑刻共有六块,即《敬一箴碑》,《程子四箴碑》(4块),《范子心箴碑》,均勒刻于明嘉靖辛亥年(公元1551年),距今已有473年。</p><p class="ql-block"> 明朝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年),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是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帝)的侄儿,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帝)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15岁的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于公元1521年登基,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皇帝,直到1567年驾崩,在位45年,享年60岁。</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嘉靖皇帝十分重视民众教育。他在位期间举国上下尊孔崇教蔚然成风,他不仅多次下诏在全国各地大兴文学,扩(增)建书院,还从国库中拨款30余次用于支持各地兴建书院。他尤其推崇宋代大儒程颐的《程子四箴》、范浚的《范氏心箴》,并将其合为《五箴》,并且对每一箴言他都亲自作了注解,史称“嘉靖御注五箴碑”。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六月二十一日,颁行天下,令各地府州县将“五箴碑”勒刻于孔庙(又称学宫)。</p><p class="ql-block"> 由于各地勒碑大小不一,为了规范统一,嘉靖六年(丁亥年,公元1527年)二月庚申,他又亲撰《敬一箴》,命工部建“敬一亭”于翰林院,并镌《御制敬一箴》、《五箴跋注》列置亭中,至此又称“嘉靖御制六箴碑”。并且要求国子监及全国十三省府、州、县学,全部摹刻立石(见《明实录》明世宗宝训卷三)。这次西和所发现的两块碑,正是当时由西和县署摹仿勒刻,立于文庙内的“御制六箴碑”中残存的两块。</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朱绣梓先生编纂《重修西和县志》卷十二·艺文志下中记载“明嘉靖御注《敬一箴》等6块碑皆刻于嘉靖辛亥岁”。因为目前发现的这两块碑刻上并无确切镌刻年份。而据明代诸多史料的记载,嘉靖皇帝御注时间均为“嘉靖丁亥”,即“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照此算来,这两块碑的时长已达497年。</p><p class="ql-block"> 那么原本置于文庙的这两块碑为什么会出现在城隍庙里呢?其它四块现在又在何处呢?</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春,甘肃静宁籍人王汉杰调任西和县长。他看到县城及周边不少村庄都散落着一些古代碑刻,由于缺乏保护措施,长年遭受风雨剥蚀,损坏严重。于是他便安排人员将散佚于各地的碑刻集中移至城隍庙,并且在此建起了民众教育馆,接着在馆内又建起了碑廊。1943年因奉省政府令在文庙内筹建西和县初级中学,于是又将立于文庙的碑碣也全部移至民众教育馆的碑廊中。</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城隍庙旧址及民众教育馆成为西和县公安局的办公场所。后来在扩建办公用房时,原民众教育馆建筑被拆除,存放的碑刻散落其间,一部分被当作石料,砌入了房基。有知情者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兴修水利设施,县上组织修北渠(即从晚家峡水库引水至西峪的一段水渠,渠迹至今仍保留)时,曾将散佚在公安局院内的数块碑刻用作涵洞盖板,后来水渠弃用,这些碑刻亦不知所踪。这次城隍庙旧址施工伊始,县文广旅局曾专门委托城隍庙管理人员关注,期待发现一些古碑刻的线索。截止目前,仅发现了四块。</p> <p class="ql-block"> 三、【程子言箴】及【宋儒范氏心箴】碑刻现状及碑刻原文</p><p class="ql-block"> (一)碑刻现状:</p> <p class="ql-block"> (《程子言箴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 “程子言箴并跋碑”,该碑长137Cm,高77Cm,碑厚25Cm,亦为长方形卧碑。青石质地。碑额正中篆书“宸翰”二字,碑末未镌刻年月。碑文分两部分,从右至左,前半部分为程子言箴,共8行,60字,每字0.1225c㎡。后半部分为嘉靖皇帝御注,共21行,304字,每字0.04c㎡。</p> <p class="ql-block"> (《宋儒范氏心箴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 “宋儒范氏心箴并跋碑”,该碑长137Cm,高77Cm,碑厚25Cm,为长方形卧碑。青石质地。碑额正中篆书“宸翰”二字,碑末未镌刻年月。碑文分两部分,从右至左,前半部分为范氏心箴,共13行,102字,每字0.1225c㎡。后半部分为嘉靖皇帝御注,共14行,209字,每字0.04c㎡。</p><p class="ql-block"> 这两块碑正文字体皆为中楷,注释为小楷。通篇布局严谨,字体端庄,笔画匀称,刻工细腻,序文与箴文相得益彰。规整精妙的楷书中,俨然渗透出书者对古代圣贤及皇帝“恭恭敬敬”、“纯心一念”的理念和气息。碑文四周镌刻有满地祥云雕纹和“双龙戏珠”、“龙翔海宇”等瑰丽纹饰,线条工整有力、雕刻技艺精湛、碑体形态庄严、图案形象生动,处处彰显出皇家威严和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 尤为珍贵的是,历经近五百年的风雨沧桑,除《程子言箴碑》仅缺7个字外,《宋儒范氏心箴碑》碑面保存完好,一字不缺。</p> <p class="ql-block"> (二)碑刻原文</p><p class="ql-block"> 程子言箴</p><p class="ql-block"> 人心之動 因言以宣</p><p class="ql-block"> 發禁躁妄 内斯靜專</p><p class="ql-block"> 矧是樞機 興戎出好</p><p class="ql-block"> 吉凶榮辱 惟其所召</p><p class="ql-block"> 傷易則誕 傷煩則支</p><p class="ql-block"> 已肆物忤 出悖來違</p><p class="ql-block"> 非法不道 欽哉訓辭</p><p class="ql-block"> 樞機者譬戶之軸弩之牙也戎是兵戎</p><p class="ql-block"> 好是喜好程子之意說凡人所言必謹</p><p class="ql-block"> 其妄出輕發如弩之發矢度而思之務</p><p class="ql-block"> 求其中焉言易則至於狂誕言煩不免</p><p class="ql-block"> 於攴離非聖賢之法言不敢道之於口</p><p class="ql-block"> 所以告來世之君子也朕因而論之曰</p><p class="ql-block"> 凡人所言必求其合諸道理准諸經傳</p><p class="ql-block"> 然後可以為言也夫言以文身也書雲</p><p class="ql-block"> 惟口起羞大學雲言悖而出者亦悖而</p><p class="ql-block"> 入孝經雲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斯之</p><p class="ql-block"> 謂也人之於言必加謹焉而人君之言</p><p class="ql-block"> 尤當謹之先儒雲王言如絲其出如綸</p><p class="ql-block"> 王言如綸其出如綍人君之發號施令</p><p class="ql-block"> 皆言也令出之善則四海從焉一或不</p><p class="ql-block"> 善則四海違焉故凡出一言發一令囗①</p><p class="ql-block"> 當合於天理之公因諸人情之囗囗囗②</p><p class="ql-block"> 若或徒用已之聰明恃其尊大囗囗③信</p><p class="ql-block"> 口不論事理之得失民情之好囗④小則</p><p class="ql-block"> 遺當時之患大則致千百囗之禍可不</p><p class="ql-block"> 戒畏之哉程氏之作箴其用心也至矣</p><p class="ql-block"> 嗚呼謹之</p><p class="ql-block">(笔者注:除①②③④为原碑漫患,字迹斑驳模糊外,碑文中其它三处“囗”皆为读音“kǒu”字)</p><p class="ql-block"> 宋儒範氏心箴</p><p class="ql-block"> 茫茫堪輿 俯仰無垠 </p><p class="ql-block"> 人於其間 渺然有身</p><p class="ql-block"> 是身之微 太倉稊米 </p><p class="ql-block"> 參為三才 曰惟心耳</p><p class="ql-block"> 往古來今 孰無此心</p><p class="ql-block"> 心為形役 乃獸乃禽</p><p class="ql-block"> 惟口耳目 手足動靜</p><p class="ql-block"> 投間抵隙 為厥心病</p><p class="ql-block"> 一心之微 眾欲攻之</p><p class="ql-block"> 其與存者 嗚呼幾希</p><p class="ql-block"> 君子存誠 克念克敬 </p><p class="ql-block"> 天君泰然 百體從令</p><p class="ql-block"> 堪輿是指天地說無垠是無有界限宋</p><p class="ql-block"> 儒範氏浚作心箴說道茫茫然天地廣</p><p class="ql-block"> 大無有界限而人居其中更似太倉中</p><p class="ql-block"> 一粒粟米天地這般大人身這般小人</p><p class="ql-block"> 與天地參為三才有其以形體而言惟</p><p class="ql-block"> 其心耳蓋心為一身之主吾心克正則</p><p class="ql-block"> 百體四肢莫不聽其使令如心有一毫</p><p class="ql-block"> 不正則被聲色所移物欲所攻便動與</p><p class="ql-block"> 理反豈不於人道違哉故範氏之作箴</p><p class="ql-block"> 雖是常言西山真氏特錄於大學衍義</p><p class="ql-block"> 之中以獻時君宋君雖未能體察而為</p><p class="ql-block"> 後世告其致意也深其用功也至是予</p><p class="ql-block"> 所嘉慕而味念之箴之作本於範氏非</p><p class="ql-block"> 真西山發揚其孰能之哉嗚呼念哉</p><p class="ql-block"> 四、碑文补佚</p><p class="ql-block"> 《程子箴言碑》第15行缺一字,应为“皆”;第16行缺三字,依次应为“所向背”;第17行缺二字,应为“肆意”;第18行缺一字,应为“恶”。</p> <p class="ql-block"> 五、意外收获:发现了佛教在西和发展的“宗派之图”</p> <p class="ql-block"> (《宗派之图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 在《宋儒范氏心箴碑》的阴面,还刻有碑文,经笔者辨识,碑额篆书“宗派之图”四字,碑文竖刻,呈“金字塔”式排列。第一行载1人,名为“慈云祖师惠云”,第二行载3人,名为“妙悟通明大师觉超、兴国寺祖师囗真、(第3人名模糊不清)”,以此类推,共有三十余行,近百人。因碑文漫患,故未作详细记录。</p><p class="ql-block">经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推测这是一幅与佛教有关的《宗谱图》。因碑文中有“甘谷”二字,指的就是今天的甘谷县。甘谷旧称“伏羌”,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伏羌县更名为甘谷县。因此该碑文的勒刻年代应该在民国中晚期。 因涉及宗教知识,笔者对这方面的了解很少,故不再作过多阐述。</p><p class="ql-block"> 六、结语</p><p class="ql-block"> “箴”者,为一种古代文体,似骈体韵文,每句四言,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多以规劝、告诫、褒赞,常刻于碑石、器物,又称“箴言”、“箴文”、“箴铭”。</p><p class="ql-block"> 《宋儒范氏心箴》与《程子四箴》,合称为“心、视、听、言、动”五箴。这是宋儒程颐对孔子“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言,非礼毋动”的“四毋说”的进一步阐发,再加上范浚的“非礼毋思(想)”的“心毋说”,这表明了理学家对日常心境、日用言行及平日修养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以礼铭心、视而能察、听之能审、言而有道、动能守诚,就能够达到与圣贤同归的境界。而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注解则阐发了“五箴”在为人、为政、为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嘉靖皇帝之所以将此“五箴”颁行天下,就是要在教育上起到先行作用,让儒家的思想深入到学子心中。虽然这是封建社会做人、办事,为官、行政,为君、治国的准则,但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着一定的警铭与启迪作用。</p><p class="ql-block"> 就“六箴碑”的作用而言,在当时实际上起着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作用。就其内容而言,强调培养心智、注重气节、重视品德、讲求修养、发奋立志等内容,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闲邪存诚”(即要预防邪恶、向善向好,保存自己的诚心)、“习与性成”(即要树立标杆、见贤思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和“远视、善听、谨言、慎行”等做人的行为准则,对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据笔者了解,目前在甘肃陇东南(天水市、陇南市)所辖县域中,还没有发现过明代嘉靖年间的御制箴言碑(应该是每个县级行政单位都有,估计多已损毁和佚失)。因此,西和发现的这两块碑,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文物价值是十分珍贵的。</p><p class="ql-block"> 简释</p><p class="ql-block"> ①程子,即程颐(1033-1107),字正叔,祖籍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因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后世合称“二程”。</p><p class="ql-block"> ②范氏,即范浚(1102-1150),字茂名(一作茂明),婺州兰溪(今浙江金华兰溪)香溪镇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香溪先生”。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政,辞不赴。闭门讲学,笃志研求,学者称香溪先生。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p><p class="ql-block"> ③宸翰,本意指帝王的墨迹,也引伸为帝王的辞文作品。</p><p class="ql-block"> ④御注,意思是帝王为古籍作注释。</p> <p class="ql-block"> 声明:本文初发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西和县委员会主办《西和政协文史资料》31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p> <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明代徐阶、张居正主编《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文献)</p><p class="ql-block"> 王访卿编纂《民国重修西和县新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朱绣梓编纂《民国西和县志》(西和县志办内部资料 蒲公英、蒲立点校 2006年 7月版)</p><p class="ql-block"> 赵逵夫主编《陇南金石校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 力 男,甘肃西和人。政协西和县委员会第十届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西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西和县收藏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