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行太原之二

潇潇清凝

<p class="ql-block">  太原永祚寺,当地人称之为双塔寺,就是因为有这宣文、文峰双塔,“凌霄双塔”为太原一景。这组塔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的一组。</p> <p class="ql-block">  不提负责验票的大门,这座建于康熙年间的三滴水式二门才是永祚寺原本的山门,小小巧巧的单檐硬山顶,很是朴拙。门额“祗国胜境”由当时任汉阳知府的戴梦熊题写。两旁对联为:“凌霄双塔一佛一道,倾国霞仙半紫半红。”道出此寺的精妙所在。就在二门的院落里,有许多名贵牡丹,其中有明代古株“紫霞仙”</p> <p class="ql-block">  可惜标着紫霞仙的植株只余残萼,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紫霞仙图片,聊以安慰。</p> <p class="ql-block">  不过紫霞仙没有,别的牡丹还是有的,这满树牡丹,花大如碗,嫣红带粉,不知是哪一名品。</p> <p class="ql-block"> 长得挺像魏紫,不知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 躲在丛中犹抱琵笆半遮面的粉衣仙子。</p> 色泽金黄,花心戴红,也不寻常。 <p class="ql-block">  再看这朵,如翩然翻飞的粉蝴蝶。</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朵,嫣红似名品“洛阳红”。</p> <p class="ql-block">  这颜色娇艳欲滴,不愧国色天香之称。</p> 永祚寺是全国唯一全部采用砖仿木无梁建筑组成的寺院,寺内的大雄宝殿、禅堂、客堂、三圣阁等均为明代无梁砖结构建筑的代表。这座二层建筑一层就是大雄宝殿,两侧是禅堂和客堂。大雄宝殿以明代青砖雕砌,因全仿木结构的“无梁”构造而著名,梁思成先生的“罕见”二字便是对此殿极高的品评。 檐柱上端精工细凿的垂莲、雀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仿佛为建筑注入了精美细腻的灵魂。 大殿的二层为“三圣阁”,又名观音阁。单檐歇山顶式的无梁高阁,入殿如华盖宝顶般的砖雕藻井斗拱出挑叠涩而上,砖似木制独具匠心,是这“无梁飞阁”中的珍品。 殿内现供奉的是1985年从原紫竹林寺迁来的观音大士。 <p class="ql-block">  从大殿所在院落出来,绕行去双塔所在,路边的芍药正在盛开,姹紫嫣红不输牡丹,远处的文峰塔古朴而不失秀丽,于是取下这张照片。</p> 宣文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平面八角形十三层,为仿木构空心砖塔,塔刹为铜铁制宝瓶顶。塔身层层收束,略呈锥形。用琉璃卷边的檐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div>  宣文塔旁是面阔三间、单檐卷棚硬山顶的过殿。过殿亦为全砖拱圈结构,明间辟拱券式门洞,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div> 宣文塔底有门,里面有阶梯可拾级而上,每层塔的内部都是这样层层收束的拱顶,中间留下明窗,一层层直透塔顶。 这是文峰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比宣文塔早,故而也被称为旧塔。文峰塔也是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轮廓为直线形,没有明显收分,出檐没有琉璃饰边,显得更加挺拔朴拙。 要把双塔同时取景不太容易,只有这张勉强还行。双塔寺还有碑廊,内中亦有一些宝贝,鉴于今天行程紧张,无法仔细观赏了。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第二个景点多福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汽车绕山中行驶了不短的时间,曲曲折折方找到地方。</p><p class="ql-block"> 多福寺建于唐代贞元二年(786年),原名崛围教寺,宋末毁于战火,后又多次重修。多福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其寺前山巅有一砖塔,仍是宋代原构,山路陡峭,所以我们果断放弃。</p> 进入寺中便是大雄宝殿,今天我们是与牡丹、芍药结缘了,多福寺因在山中,温度相对市内要低,所以还有不少杜丹、芍药正在盛开。 大雄宝殿前的白色芍药,花瓣轻薄如帛,不胜风力微微摇曳,如弱不禁风的美人儿,真真是我见犹怜。 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铺陈绿色琉璃瓦,四周围廊,檐上装画精美, 大雄宝殿内有明代塑像,这是其中的观音彩塑,背景是山西特有的悬塑手法。大殿两山墙及后墙有“释迦牟尼本行经变”壁画,为明代壁画,甚为精美,可是现在因为保护的原因,已经被取下移走了。 寺内的芍药开得正美,我们先赏赏。 <p class="ql-block">  原谅我被花花迷住了眼,此图后面的背景是藏经楼,开间五间,采用下洞上阁的结构,洞前六根木柱矗立,形成抱厦。洞内青石砌成,为无梁结构。图右小楼为红叶洞,又名霜红龛,可知也是窑洞外建楼阁,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又称傅青主</span>曾经隐居的地方。</p> 这是第三进院落,一进来这两株盛开的灰楸真是令人惊艳啊!繁花满树,不负春天! 是花儿点缀了建筑,还是建筑衬托了花儿? 于是我又轻易被这些花花吸引,在它们的装点下,冷硬的建筑仿佛也柔和妖娆了。 <p class="ql-block">  花儿点缀着灰瓦红窗,这样的妩媚之美,居然是在庄严佛寺之内。</p> <p class="ql-block">  脊兽与花儿的对峙,一刚硬一娇柔,却如此和谐。</p> 看这院落,建筑典雅,花树相衬,中式园林建筑之美就是这样的啊! 还有芍药也来凑热闹 多福寺一行,结果成了赏花大会,也是有趣哈! 第三个点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北依烈石山,西南傍汾河,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chōu)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的祈雨场所。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详,根据祠内的碑记,在唐朝已经存在,不过现存建筑大多为元代。这是南殿,也就是山门所在。元代建筑,单檐硬山顶,屋顶琉璃剪边,这个建筑的规制显然比较低,类似山野建筑,比较简朴,却也端庄。 南殿正对面是乐楼,也就是戏台,建于明代。这里也是祈雨的场所,按习惯,按但凡祭祀场所必有戏台。 乐楼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是戏台,不太常见的卷棚歇山顶,后面是硬山顶的后殿,两者紧密相连。 檐下没有斗拱,出昂明显不同于元代建筑的粗放,是雕花细作,梁椽上也有精致的雕花。 这几个兽头面目狰狞,我好似只在山西的古建筑上看到这种东西。 进来就是献殿和大殿的结合体,前方这个四方亭子就是献殿。元代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上面的琉璃卷边是明代加上去的。 <p class="ql-block">  檐下斗拱为斗棋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长长尖尖的出昂,是元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  献殿的柱子甚是粗大,柱础雕工古朴,满是岁月痕迹。</p> <p class="ql-block">  献殿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八卦藻井,均斗栱递叠而就,一、二层为四边形,二层以上为八边形,并于二层四面设神龛,构造玲珑别致。</p> <p class="ql-block">  中园而外方,是取了天圆地方的意思,也与外面八角形结合寓意八卦,这样的形制与元代道教盛行有一定关系。</p> <p class="ql-block">  献殿后便是大殿,是一座单檐悬山顶的建筑,里面供奉窦犫的塑像。木栅门关闭,不能入内。大殿门上是二龙戏珠的图案,左右两扇门上各采用沥粉堆金技法绘有盘龙一条,这条龙从云端扑下,昂首向珠(门环)欲咬。</p> 右边门上的龙则自下而上,回首欲扑。两条龙姿态矫健,构图灵活,栩栩如生,历经多少岁月,它们仍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大殿旁堆积着窦大夫祠历代留下的石碑。 上面的字迹被岁月淹没,着实难以辨认。 从窦大夫祠献殿右边厢房边穿过,又是一个小院,似乎是关公庙,但是小院厢房里却有宝贝展出。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多福寺没有看到的“释迦牟尼本行经变”壁画,有一部分在此展出。即使残缺不全,壁画的精美依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 布景刻画精美,人物姿态自然,服饰俨然,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看这衣袂飘飘,正如神仙下凡。</p> 这是复制的图,更接近当年的样子。 <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祠堂之北有历史上著名的太原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故而窦大夫祠也被称为烈石神祠。清泉从二龙山苍崖上涌出,在祠堂旁聚水为潭,清澈见底,水温较低,即使在盛夏也水寒如冰。潭边有一茶舍,也卖纪念品,我在茶舍墙边发现这副图,应该是壁画的之一,被随便靠墙放在地上,没有任何保护,不由使人为这文物的命运深感担忧。</p> 这是太原辛庄的开化寺,大门紧闭,把游客都拒之门外,没有任何说明是在进行修缮或什么。保护文物的目的可不是将之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让更多的人欣赏才对。罢了,今天的收获也挺丰富的,我们向忻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