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社会性与兽性:内涵、辩证与教化意义

潘世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论人的社会性与兽性:内涵、辩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与教化意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潘世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摘要:</b>本文深入探讨了人的社会性与兽性的内涵,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阐述了教化在平衡社会性与兽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多维度的研究与论证,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人”的复杂本质,为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关键词:</b>人的定义;社会性;兽性;辩证关系;教化作用;语言沟通;文化传承;道德法律;生存本能;繁衍欲望;攻击性;社会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对“人”的定义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与深度探讨价值的核心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以一种较为直观但却被证明不够周延的“人是没有羽毛靠两条腿走路的动物”定义起始,到列宁强调“人是有社会的一面,不是单纯的动物”以及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提出“人有社会的一面,也有动物的一面”,这些观点犹如一个个坐标点,勾勒出人类对自身认识不断演进的轨迹。对人的定义的探究不仅是哲学思辨的重要内容,更对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构建的基础以及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而在众多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剖析中,社会性与兽性无疑是两个极为关键的维度,二者之间的相互交织与作用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整体面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人的社会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语言与沟通:构建社会联系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性的基石,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在人类进化的进程中,语言的产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声符号的组合,更是一种高度复杂且精妙的沟通工具。通过语言,人类能够精准地传达各种信息,无论是关于周围环境的描述、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还是内心深处丰富情感的表达,都能够借助语言得以实现。例如,在远古的部落社会中,猎手们通过特定的语言信号来协调狩猎行动,告知同伴猎物的方位、数量以及危险程度等关键信息,这种高效的沟通协作极大地提高了狩猎的成功率,从而保障了部落群体的生存与繁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语言更是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特定民族或群体独特的文化内涵、价值观以及历史记忆。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例,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通过汉语这一语言载体传承千年,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得以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知识领域,语言则是科学家们交流研究成果、分享发现与创新的工具,使得人类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知识,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文化与传承:凝聚社会群体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是人类社会性的绚丽多彩的外衣,它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艺术、宗教、习俗等。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都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审美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杰作,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人性解放、崇尚科学理性的社会思潮。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精神寄托与道德规范的重要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生命意义、宇宙起源等终极问题的解答框架,同时通过教义、教规等形式约束着信徒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同宗教的节日习俗,如基督教的圣诞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等,都成为凝聚信徒群体、传承宗教文化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习俗则是社会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涵盖了婚丧嫁娶、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从贴春联、吃年夜饭到走亲访友拜年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是家庭团聚、亲情交流的时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动演绎,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文化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代际之间传承延续,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与归属感,从而将整个社会群体紧密地凝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道德与法律: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性在行为规范层面的集中体现。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量,源于社会成员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与伦理观念。它通过社会舆论、个人良心等机制发挥作用,引导人们在行为选择时遵循善良、公正、诚实等基本准则。例如,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普遍认可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道德行为被视为美德而受到赞扬与推崇,而欺诈、自私等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维护了社会的基本公序良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法律则是由国家或社会权威机构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与道德不同,法律具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与强制性的制裁手段。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例如,刑法通过对各种犯罪行为的定义与相应刑罚的规定,威慑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民法则规范了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等,确保市场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类社会稳定运行的行为规范框架。在某些情况下,道德规范可以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价值导向与社会基础,而法律的强制实施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道德约束的不足,确保社会秩序的底线不被突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人的兽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生存本能:生命延续的原始动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存本能是深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最基本兽性之一。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岁月里,面对自然界的种种挑战与威胁,生存本能驱使着人类不断寻求食物、水源以及适宜的栖息环境。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不得不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他们需要凭借敏锐的感官与矫健的身体,追踪猎物、辨别可食用的植物果实与根茎。例如,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中,年轻的猎手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严格的狩猎训练,学习如何追踪羚羊、野牛等猎物的踪迹,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捕杀。这种生存本能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得尤为强烈,如在遭遇饥荒、自然灾害或战争等情况下,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甚至出现同类相残的悲剧现象。尽管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满足,但这种生存本能依然在潜意识层面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决策,例如在面临经济危机或就业竞争压力时,人们会本能地采取各种措施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繁衍欲望:种群延续的内在驱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繁衍欲望作为生物进化赋予人类的另一种重要兽性,是种群得以延续的核心动力。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繁衍行为受到性激素等生理因素的调节与控制。在青春期后,个体逐渐产生对异性的性吸引与爱慕之情,这种情感驱动着人们寻找合适的配偶进行交配繁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虽然婚姻与家庭的形式各异,但繁衍后代始终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目的。例如,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族的延续与繁荣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期望通过生育更多的子女来增加家庭劳动力、传承家族血脉与财产。这种繁衍欲望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更在群体与社会层面产生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结构的演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的家庭观念、性别角色分工以及社会文化习俗。例如,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求偶仪式、婚礼习俗以及育儿传统,这些都是围绕着繁衍后代这一核心主题而形成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攻击性:个体与群体竞争的双刃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攻击性是人类兽性中较为复杂且具有多面性的一面。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一定程度的攻击性有助于个体保护自己、争夺有限的资源以及在群体中确立地位。在动物界,雄性动物为了争夺配偶或领地往往会展开激烈的争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保留了这种本能的攻击性倾向。在原始部落社会,勇士们的攻击性在部落间的战争或冲突中得以体现,他们通过战斗来保卫部落的领土、抢夺其他部落的资源或者为部落成员复仇。例如,古代日耳曼部落以其勇猛善战而著称,部落中的战士们在战斗中展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他们视荣誉高于生命,为了部落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人类的攻击性并非完全受本能驱使,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与调控。在现代社会,过度的攻击性被视为一种不良行为,会受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体育竞技、军事对抗等,攻击性又被赋予了一定的合法性与正面价值。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们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展现出强烈的求胜欲望与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比赛表演,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军事领域,士兵们经过严格的训练,将攻击性转化为保卫国家主权、维护和平正义的力量,但这种攻击性同样需要受到国际法与军事纪律的严格约束,以防止其演变为无节制的暴力与战争罪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社会性与兽性的辩证关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社会性的抑制作用:驯服兽性的缰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类社会所构建的复杂体系,如教育、法律、道德等制度与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对兽性起到了抑制作用。教育作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从个体幼年时期就开始灌输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本能冲动。例如,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品德课程、文明礼仪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合作精神与同理心,使他们明白暴力、贪婪等兽性表现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法律则以其强制性的制裁手段,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威慑潜在的犯罪分子,抑制人们的攻击性与违法犯罪的冲动。例如,对于故意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严厉的刑罚,这种威慑力使得大多数人在面对利益冲突或矛盾纠纷时,会选择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暴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德舆论的压力也对兽性的抑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成员的行为受到周围人群的评价与监督,一旦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就会面临社会舆论的谴责与批评,这种无形的压力促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兽性。例如,在一个注重诚信的商业社会中,企业如果被曝光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将会面临声誉受损、客户流失等严重后果,因此企业会努力遵守商业道德,避免因贪婪而做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兽性的激发作用:特殊情境下的本能觉醒</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尽管社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兽性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兽性会被激发出来,以应对特定的挑战与危机。在战争时期,国家面临外部侵略与威胁,人们的生存本能与爱国情怀相结合,激发起强烈的战斗意志与攻击性。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卫祖国和人民,这种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攻击性兽性在特殊情境下的激发与升华。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残暴侵略,各国人民纷纷奋起抵抗,无数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展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为了国家的荣誉与利益,更是为了自身与民族的生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人们的生存本能也会被极大地激发。例如,在地震、洪水等灾难发生时,人们会本能地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为了争夺有限的救援资源或生存空间,可能会暂时放下平时的道德与社会规范约束,表现出一定的自私与攻击性。但这种兽性的激发往往是在极端紧急且无序的情境下发生的,一旦救援与秩序恢复,人们的社会性又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反思与调整自己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社会性与兽性的平衡:构建和谐人类社会的关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在社会性与兽性之间找到一种微妙而稳定的平衡。过度强调社会性而压抑兽性,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压抑、创造力受限以及人性的异化。例如,在某些高度集权或极端宗教统治的社会中,个体的基本欲望与自由受到过度限制,人们的个性被压抑,社会缺乏创新活力,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与反抗。相反,过度放纵兽性则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崩溃,暴力犯罪泛滥、道德沦丧等问题将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例如,在一些战乱频繁、社会失序的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社会陷入恶性循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此,如何在保障社会秩序与文明进步的前提下,合理地满足人类的本能需求与欲望,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我们在社会制度设计、文化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构建一种既能激发人类潜能与创造力,又能有效约束兽性负面效应的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教化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培养社会性: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熔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化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培养个体的社会性。教育体系是教化的核心阵地,学校教育通过开设各种课程,如语文、历史、政治、社会学等,向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规范。语文课程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历史课程则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洞察力;政治与社会学课程则系统地讲解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与社会运行规律,使学生明白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增强社会参与意识与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在培养个体社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家庭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传递给子女。例如,在一个注重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与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则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文化机构以及大众传媒等渠道,为个体提供广泛的社会学习机会。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举办的各种展览、讲座与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等则通过传播新闻资讯、文化节目、公益广告等内容,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个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抑制兽性:文明社会的防护堤</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化在抑制兽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是抑制兽性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渠道开展,从小培养个体的道德意识与良知。从幼儿时期的品德启蒙教育开始,教导孩子诚实、善良、勇敢等基本道德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深入开展道德伦理教育,如讲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他们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与冲突时,能够凭借内心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贪婪、自私、暴力等兽性冲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法律教育则是抑制兽性的重要保障,它使人们了解法律的威严与不可侵犯性,明白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如开展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使人们在行为之前能够自觉考虑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从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的制裁不仅是对犯罪分子的惩罚,更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警示与教育,强化了法律在抑制兽性方面的威慑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平衡社会性与兽性: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导航仪</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化还肩负着引导个体理解社会性与兽性辩证关系的重任,帮助个体学会在不同情境下合理平衡二者关系,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情境与挑战,需要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与智慧。例如,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个体需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兽性中的竞争与进取精神),但同时也要遵守职场规则与职业道德(体现社会性的约束),通过合法、正当的手段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既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利益,遵循社会交往的礼仪与规范(社会性的表现),又要在必要时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益(适度的兽性反应)。这就要求教化在培养个体时,注重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与情境判断能力,使个体能够根据具体情境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在社会性与兽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六、结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人”的定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且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概念,其中社会性与兽性是两个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核心维度。人的社会性体现在语言与沟通、文化与传承、道德与法律等多个方面,它使人类能够构建起高度复杂的社会文明体系;而人的兽性则表现为生存本能、繁衍欲望与攻击性等,这些本能与欲望是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保留的原始特质。社会性与兽性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社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兽性起到抑制作用,但在特殊情境下兽性也会被激发出来,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通过培养个体的社会性、抑制兽性以及引导个体平衡社会性与兽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兽性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存在,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经过合理引导与转化,兽性中的某些特质如坚韧、勇敢等可以成为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积极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参考书目和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参考书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情爱论》由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所著,是一部从多学科视角深入批判禁欲主义,多学科剖析爱情本质,论其社会性、与多因素关联,具学术与现实双重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著。这本书以宏观的视角阐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人类如何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与行为模式,对于理解人的社会性的演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涉及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动物本能相关的一些思考,可作为分析兽性部分的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让-雅克·卢梭著。卢梭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人类在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下的差异,对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人性变化进行了深刻剖析,为研究人的社会性与原始性(兽性)的过渡与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伦理学》:斯宾诺莎著。它系统地阐述了道德哲学的诸多原理,书中关于人类行为动机、善恶标准以及道德对人类行为约束的论述,与论文中道德作为社会性重要体现以及对兽性抑制作用等方面的讨论相关联,可提供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社会契约论》:卢梭著。该书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对于理解人类如何通过契约形成社会,以及在社会环境中如何规范自身行为(体现社会性)有着关键的理论支撑作用,也能启发关于社会秩序对兽性约束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相关资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术期刊论文:如《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等期刊上关于人性、社会性、兽性相关主题的论文。这些论文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的研究角度或案例分析,例如可能有学者对特定文化群体中人性表现的研究,或者对现代社会中某些现象背后人性因素(社会性与兽性交织)的探讨,能提供丰富的实证研究资料和多元的学术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心理学研究报告:涉及人类本能行为、攻击性研究、社会认知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报告。像关于人类在压力环境下攻击性反应机制的研究,或者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认知与行为影响的心理实验报告等,有助于深入理解兽性在不同情境下的激发与社会性对其的调控作用,从心理学科学实证角度为论文提供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人类学家对不同部落、族群的实地调查记录。这些资料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原始或传统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等内容,能够直观地呈现人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性表现以及与动物本能较为贴近的行为特征(兽性痕迹),为研究社会性与兽性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素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