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2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一场由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河南省教育学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定功教授主讲的课程——《唤醒伽拉泰亚——让小学语文学习何以发生》。</p><p class="ql-block"> 王教授以“酒神”“日神”“月神”为喻,结合自身经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爱与快乐的生命画卷。</p> <p class="ql-block"> 当王教授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古老的教育理念时,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自身课堂的反思之路。</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有时未能恰当地把握启发学生的时机。当学生尚未处于“愤”“悱”状态时,我便急于给出答案或进行过多讲解,从而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未能真正理解和内化。</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面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时,我有时未能给予足够的耐心等待,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匆匆进行引导,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醒我,在未来的课堂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索,使他们真正进入“愤”“悱”状态。当学生有疑问和想法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耐心倾听,适时启发,引导他们走向知识的深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这一理念的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而应是适时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主动前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智慧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