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卢氏县南阳商会注册成立于2019年8月,目前拥有会员单位50家,个人会员168名。主要产业有房地产开发、汽车维修、金银珠宝、石材加工、餐饮服务、食品加工、宾馆、建筑行业、建筑材料、家电销售等多门类多行业。商会为促进卢宛两地合作交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商会队伍凝聚力,卢氏县南阳商会党支部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党建活动,2024年12月13—14日组织商会党员、预备党员、商会优秀成员代表20余人走进革命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活动旨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从而推动企业高效运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第一站中共卢氏县委诞生地旧址</b></p> <p class="ql-block"> 卢氏县委诞生地旧址位于横涧乡营子村西,原为关帝庙,后在民国时期及解放后设为营子小学。旧址保存有4间土坯房,但已损毁严重。1986年10月,该旧址被卢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卢氏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卢氏县老促会筹措资金,在旧址基础上进行了重建,并对院内进行了美化、亮化。2021年,县委党史地方史志编纂室用300余幅图片加文字的方式,集中展示了中共卢氏县委成立前后直至2021年的百年光辉历程。该旧址现为三门峡市第三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第二站洛阳师范学院抗日时期办学旧址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省属各学校先后被迫迁移。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于1938年11月迁至卢氏县涧北村。在长达七年的流亡办学岁月里,洛师师生栖身于此,济济多士,弦歌不辍,赓续文脉;办学兴教,造福桑梓,开启民智。学校地下党组织,心系家国,宣传抗日救亡, </p><p class="ql-block">传播革命火种。涧北乡亲慷慨相助,提供房舍,援助棉粮,深情厚谊悠远绵长。 </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展示抗战时期洛师在卢氏办学的光荣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洛阳师范学院与卢氏县委县政府特筹建此馆,以示纪念。2021年6月始,纪念馆在涧北办学旧址修葺建设,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运行。</p> <p class="ql-block">部分同志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第三站官坡镇兰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b></p> <p class="ql-block">官坡岭凤凰山红军驿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卢氏县城西南98公里处的官坡镇兰草中学院内。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三门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96年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经保护、修缮、布展,建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馆名由刘华清题写。</p> <p class="ql-block">该军部是当年红二十五军从豫入陕时程子华、徐海东等将军办公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旧址现存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12间(军部会议室),东西厦房各三间(军部领导人住室),保存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旧址存有部分照片、床等革命遗迹。</p> <p class="ql-block">部分参观人员在军部旧址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红二十五军长征展陈馆</b></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长征展陈馆位于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旁边,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将那段波澜壮阔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岁月生动地呈现在游客眼前。馆内精心复原的场景,展示的翔实史料、珍贵文物,无不在诉说着红二十五军战士那可歌可泣的故事。红二十五军长征展陈馆是基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而设计陈列,包括决策长征、踏上长征路、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胜利结束四个部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悉,为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入卢九十周年暨红二十五军长征展陈馆开放卢氏县委于2024年12月4日在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举行隆重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b> 前 言</b></p><p class="ql-block">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长征的四支红军中,红二十五军是人数最少也是最年轻的一支队伍。在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独立坚持斗争,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转战鄂、 豫、陕、甘四省,行程近万里,成为红军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部队,为红军长征全局胜利作出特殊贡献,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毛泽东曾致电祝贺,称赞其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大开展的导炮”,为中国的革命立了大功。 </p><p class="ql-block">卢氏县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东部核心区域,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兰草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为依据,真实生动再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光辉历史。愿参观者感悟她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卓越贡献, 探索她创造传奇的精神密码,从中汲取其丰富营养,凝聚奋进力量。</p> <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的纪念馆前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部分 决策长征</b>(1931.10—1934.11) </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初建于1931年10月, 重建于1932年11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支主力红军。在红四方面军的建制内参加了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独立开展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在敌我兵力极端悬殊,根据地被分割和压缩成几小块的严峻形势下,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经花山寨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相继创立新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二部分 踏上长征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 (1934.11-1934.12) </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越过平汉铁路,翻越桐柏山,鏖战独树镇,进入伏牛山,巧突卢氏重围,进入陕南。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打破了二十倍于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长驱1800里,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作出了在陕南创建根据地的正确选择。</p> <p class="ql-block"> <b>刘华清让马</b></p><p class="ql-block"> 刘华清(1916年-2011年) 湖北黄安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期间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 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p><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5日傍晚,红二十五军途经卢氏时,卢氏守城民团紧闭城门,只是虚张声势地对着洛河河岸呐喊、胡乱射击一阵。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兼一营政治委员的陈先瑞在过卜象河浮桥时不幸被敌人的流弹击中了脚部,不能行走,军政委吴焕先劝其留下就地养伤,陈先瑞坚决不肯。刘华清得知战友负伤,不顾自己脚伤未愈,将自己骑的小马让出,自己在走山路时拉着马尾巴借力行军。 留传下“陈先瑞负伤刘华清让马”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b>军史布衣第一人——陈廷贤</b></p><p class="ql-block"> 陈廷贤,祖籍山西晋城。少时因家贫租居卢氏县城,游走四乡叫卖糕点。1934年12月,在前往卢氏县横涧乡青山集市的路上,遇到掏钱买粮的红军部队,冒死为红军向导,带领红军从小路进入陕南,跳出敌人包围圈。1985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记载了陈廷贤帮助红二十五军脱险的史实,陈廷贤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被载入军史,被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在卢氏县副食品公司门市部当售货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三部分 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 (1934.12—1935.7)</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至1935年7月,鄂豫陕省委和军领导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战略转移过程中, 正确选择并迅速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对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壮大,对配合红军主力北上陕甘,以致对开创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p> <p class="ql-block"> <b>红军战士守红歌谣</b></p><p class="ql-block"> “民国世事不太平,东山有战西动兵。 要得黎民把福享,遍地瓜落满地红。”</p><p class="ql-block">歌谣意思:国民党统治时期,烽火连年,战乱不止,国民党军队不去东边打日本侵略者,而来西边剿灭红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只有武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贫苦百姓才能享受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红军战士张占英,湖北红安人。因病滞留官坡镇育林村,被好心群众收留。新中国成立后,迁驻双龙湾河东村一直守护着山崖上由红军留下的这首歌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四部分 胜利结束长征</b> </p><p class="ql-block"> (1935.7-1935.11)</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永平镇(今永坪),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会师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为党中央落脚陕北创造条件。 </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主力西征北上后,鄂陕、豫陕特委,合并为鄂豫陕特委,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为红七十四师。特委率红七十四师,转战豫陕边区,钳制了敌人十几个团的兵力,有力配合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的长征。 </p> <p class="ql-block">同志们认真观看,深入了解,相互交流,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b>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红二十五军不仅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大别山精神的传承者,而且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弘扬者。这支英雄部队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英勇顽强,敢打硬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勇往直前的战斗作风和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铸起可歌可泣的精神丰碑。 </p><p class="ql-block"> 卢氏大地的一草一木都铭刻着红二十五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也铭记着卢氏人民对人民军队的全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激励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解奋斗、勇毅前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 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位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兰草红军村红军文化广场,纪念馆外东南300米处,碑高15米,碑座为正方形,边长6.82米,四周镶嵌大理石,隽刻碑文。配套建设有纪念亭、舞台等设施,占地3.45亩。成为当地群众和游客文化活动和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长征桥 红飘带</b></p><p class="ql-block"> 长征时,红二十五军手枪连在兰草街对面高地侦查敌情,因兰草街窄长,民房密集,团兵又藏在屋内,一时难于弄清。手枪连连长灵机一动,对空扫射,敌闻枪声四处逃窜,红军主力不费一兵一卒快速进街,军部驻扎于关帝庙,并捉到一个俘虏获取陕西三要司陕军情报。2022年,在军部通往高地的中途, 建铁索桥一座,取名长征桥。桥长48米、桥宽2.4 米,主索、桥面索均为镀锌钢丝,桥面为樟子松防腐木,两侧装铁链和尼龙网护栏,两端采用重力式基础锚碇,全桥结构轻盈,简洁美观。 沿河上下配套还新建了红飘带及上山步道工程更加突出红色韵味。长征桥和红飘带都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兰草红军村红军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铁锁关</b></p><p class="ql-block"> 关者,出入必经之要道,咽喉之地。铁锁关,明朝时辟关,清朝又重修加固。石墩石槛,关门木胎铁面,关门上有阁楼,关门两边有关墙,沿两边箭杆岭山脊延伸,上有垛口和枪眼,关闭铁门,豫陕通道被锁住,故名铁锁关。明末,李自成“经铁锁关,屯兵商洛”。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率部击溃铁锁关陕西守关民团,红二十五军从豫入陕,完成长征初步目标。</p><p class="ql-block"> 陈廷贤1934年12月冒死为红军向导,带领红军巧突重围由此进入陕南,跳出敌人包围圈。军长程子华说“从今以后,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同志们在“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宣传墙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大家接受了一次深刻革命传统教育,要以此次参观学习为契机,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发扬他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党员们纷纷表示,进一步强化党性意识,加强党性锻炼;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践行革命精神,遵纪守法,立足自身行业,为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