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楼村里忆傅雷

老笋头(谢绝赠花)

浦东新区航头镇王楼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村里有一个傅家宅,116年前,这里诞生出了一个后来大名鼎鼎的孩子——傅雷。<br> 2009年,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上海曾举行了一项上海名人的评选活动,前十名的排序为,陈毅、巴金、傅雷。<br> 经傅雷研究会的多年挖掘和征集,这里陈列了大量照片与文字,并有傅雷藏书、家具等文物等展示,内容量颇大,荟集了傅雷的成长经历、贡献成就与人生坎坷,供后人瞻仰。 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重要缔造者的傅雷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我们现在阅读的法国名著,好多都出身傅雷的翻译。他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在上世纪60 年代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br> 傅雷在短短58年的人生中,曾翻译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搅水女人》《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嘉尔曼》、《高龙巴》《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世界名著33部,共500余万字。<br> 傅雷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并变卖田产筹措资金,助他西渡法国,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主修文艺理论。4 年后,傅雷与刘海粟一起回国,开始时曾在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办公室主任,兼授西方美术史、法语。后辞去美专职务,选择译书为业,一发不可收拾。 1932年,傅雷与朱梅馥结婚,两人相敬如宾,相濡以沐,患难与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1966年9 日2 日,在连续遭到三天四夜的批斗折磨后,留下连署的遗书,双双告别人生。<br> 傅雷夫妇离世后,一位叫江小燕的女子冒死收藏他俩的骨灰,葬在永安公墓。后来江小燕被造反派查到了,但江小燕就是不说骨灰盒葬在哪里。1979年国家为傅雷平反昭雪时,傅家亲属寻找傅雷夫妇的骨灰盒,询问了永安公墓的人员后,成功找到了这个管骨灰盒的工作人员,在他的陪同之下,领走了骨灰盒。<br><div> 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文化大革命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br></div> 傅雷留下的另一笔文化遗产是脍炙人口的“傅雷家书”。直到上世纪90年年代,上海音乐学院还发现了一包当年的抄家物资——三大本给儿子傅聪的家信。读来催人泪下。 现在的“傅雷故居”是清道光年傅雷祖父傅炳清在清末重建。傅雷在这里出生,4 岁时移居到周浦镇。傅家旧宅占地约1500平方米,曾有房间36间。2018年12月,航头镇政府出资正式启动 “傅雷故居”的修缮工程。工程由上海交大建筑规划设计,并经4 次修改。修缮内容包括修复现留存的“傅雷故居”主体建筑及西附属建筑,修复东部留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复原已损毁的本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恢复院落及新建与“傅雷故居”风貌相一致的民居建筑等,保存着浦东传统的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风格。 感谢浦东新区,感谢航头镇,为后人留下了了解傅雷的一个好地方。 小帖土:“傅雷故居”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共交通:地铁16号线到鹤沙航城站下,沿古博路向东步行约1.3 公里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