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天龙山

森林(李秀亲)

<p class="ql-block">作者:李秀亲</p><p class="ql-block">摄影:李秀亲 萍水相逢及姐妹团成员</p> <p class="ql-block">“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到的吕梁山在太原的西边,而太原的西山群山环绕,也是属于吕梁山脉的分支。</p><p class="ql-block">从年轻时去晋祠采集植物标本,知道这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祠堂是在悬瓮山下,而离晋祠十几公里就是早就知道名字的天龙山。这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龙城也变得越来越美丽了。其中天龙山旅游公路在前几年通车后,一个三层凌空的网红桥,成为人们前往的打卡之地,我也两次在晚秋时节,驱车前往,看群山环绕中的层林尽染。看如绸带般飞舞的天龙山旅游公路,将这群山环绕出了诗情画意之美。唯一遗憾的是始终没有进入天龙山景区腹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穿越柳子沟</b></p> <p class="ql-block">十二月伊始的大雪节气,12月6日的龙城无雪,反而暖阳高照。因为听说柳跖峪有美丽的冰挂冰瀑奇观,好姐妹相约同游。而这别称柳子沟的景区就是天龙山景区的一部分。那天,上午九点半左右,我们乘坐刚刚开通不久的天龙山观光二号线,过窑头村进入景区。用了二个多小时,穿越了十公里长的柳跖峪,终于看到了天龙瀑布冬日的风姿,那就是我们此行要看的最美的冰瀑群。也知道了别称柳子沟的柳跖峪,是因为春秋时期领导奴隶起义的柳下跖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已经在九年前来寻访过柳子沟的牛姐,感叹着新景区经过治理改造,已经从泥泞路变成了有着一抹靓丽的木质栈道,而这天龙古道,有溪流、瀑布、山崖等自然景观,更加秀丽无比。这里也是古时候人们去天龙山朝拜的必经之路,因此也被称为天龙古道‌。新时代的柳子沟已经旧貌换新颜,红色的木质栈道上,游人也是络绎不绝。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啊!</p> <p class="ql-block">欣赏了让人惊奇的美景,好姐妹兴致颇高,我们继续前行,目的地是天龙寺。</p><p class="ql-block">转弯拾阶而上,这个台阶比起前面走过的路相对来说坡度要大。说话间已经来到了瀑布的上方。看着刚刚走过的路,就在沟底,而那些溪水、冰凌就如同一条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悬挂在苍翠的山峦之间。</p> <p class="ql-block">木质栈道还在延伸着,那个山间的溪流依然在视野里欢脱,向着自己的方向奔流。沟底一片一片白色漂亮的冰花,吸引了好姐妹的兴趣。近距离去感受一下冰花之美,感受一下山泉水的温度,一时之间也是浪漫之风。我们三人乐此不疲地比着谁掰出的冰花大,谁的冰花美,好似回到了童年的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是山西太原市内景区,它原名叫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即北齐皇建元年,因为兴建了天龙寺,山以寺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天龙山属于吕梁山脉,群山耸峙,松柏成荫,沟谷幽深,森林茂密。即便已经到了十二月的大雪节气,极目四望,依然是绿意葱茏。我在它的秋天,两次探寻过网红桥,看晚秋绝唱的美景。不过要说真正的进入天龙山景区还真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几经折转,一路攀登,山越来越高了,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视野里也是一重重山,而那溪流以雪白的冰晶时隐时现地就在最底层的沟谷里,描摹上了冬日的华章。山色在苍翠的底色里,可以看到光杆的枝桠,也有绚烂秋色的延续。终于看到了一个的古风小亭子。亭子里已经有游客歇脚了,姐妹们互相鼓励着,一路向上继续攀登。</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又爬了一组台阶后,走到一个岔路口。刚刚经过的小亭子在俯视中也已经变小了。前方耸立的还有一个山包,左边是缓坡往下,右边有一个景区游览车就停在路旁。原来爬山上到这个高度,继续寻访可以选择坐车去国宝馆和天龙石窟。听从工作人员的建议,如果不坐车爬山是要继续往上的,看着前面的攀登的路,最后大家一致的意见是继续登山。</p> <p class="ql-block">当一个宽阔的平台出现在眼前时,终于爬山告一段落。凭栏眺望,西边在半山腰有许多房子,这应该就是刚才游览车的工作人员提到的农家乐饭店了。这里是文创中心,还有红色的消防车停靠在平台上。也有餐厅提供的自助套餐,每人25元,主食有米有面,菜可以添加。就是菜的温度有点低。不过正好也到了正午用餐时间,大家在此用了餐,也乘机歇了歇脚。</p> <p class="ql-block">用过午餐,休息了片刻,下一站我们要去的就是天龙寺了。沿着紧邻的东西向的路,根据标识牌的指引,往东走了几百米,过一个高高的门楼,就是天龙寺了。这里也是需要刷身份证或门票才能进入的。</p><p class="ql-block">天龙寺依山而建,就在群山环绕之中。而北依的这座山,因为像巨龙腾飞,这寺也就取名天龙寺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天龙寺</b></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在这深山之中,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即公元560年,历代均有修建,曾经更名为寿圣天龙寺、圣寿寺。天龙寺是北齐、隋、唐、明、清时期太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看介绍,至今还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晚唐泥塑、明初木构建筑、北汉至清代碑刻、墓塔及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一块白色的石板上,有天龙山得名的介绍。</p><p class="ql-block">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其中力上、佛像等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我们看到的寺门两侧的力士为唐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中华第一奇松——蟠龙松</b></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林木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0%;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内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林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而“虬柏蟠空”当属其中一景。</p><p class="ql-block">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棵油松,树龄已经逾千年。它的主干有2米左右,斑驳嶙峋。枝干四面平伸辐射,形似蟠龙,冠如华盖,绿荫的面积竟然有300多平米。这奇特的形态,举世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奇松"。此松穿越千年风雨,吸收自然之精华,天然生成,灵秀奇绝。有诗云“老干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缘蒙茸,天功蜿蜒多神异,云雨空山 丛化龙。”</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让人惊奇的树,姐妹们真是大开眼界。感叹着自然界的神奇。逼真的如龙头一样的枝干,就在浓密的树枝下。祈福的红色条幅,一条条的,有对家人的祝福,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钟楼</b></p><p class="ql-block">离蟠龙松不远处,还有一个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古代用于报时的建筑,一般与鼓楼对称布置 ,称为"晨钟暮鼓"。平面呈方形,重檐十字歇山顶。钟楼内有一个巨大的大铁钟,这是明代的原物。它声音洪亮、音域宽广、显示出寺院的清幽寂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牛姐指着北面的高山告诉我们,天龙石窟就在那里。不久前她曾经寻访过,不过她是从北门入口一路下山,而我们则是从南面的柳子沟而来,一路上山。我们过观音堂,沿着寺院一旁的石质台阶,又一次开始了爬山之行。</p><p class="ql-block">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我们从景区东南的柳子沟穿越十公里,看到的是溪泉鸣涧,绿色环绕。早在东魏时高欢就在天龙山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认识白皮松</b></p> <p class="ql-block">前行的攀登之路也是几多折转,路途中走在接天蔽日的浓荫下,我们感叹着这满山遍野的松树林,原来种类也不少。除了那棵千年油松蟠龙松,还发现沿途有一株三百年左右的白皮松不少的白皮松,枝干奇特,树姿优美,就像一把大伞一样,撑出了不一样的世界。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它的枝干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是白色的,反而其上有一片片的绿色呈现不规则形状,也是斑驳之彩。后来发现附近有许多粗细不一的白皮松,樊姐惊奇地用手摸了摸它的主干,还挺光滑的。我也停下脚步细细端详,原来上山路过之人,常常需要借着它们的枝干来爬山,抓的多的地方,自然就光滑了许多。后来发现别的树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这白皮松为我国特有树种,它的幼树树皮是光滑,灰绿色的,长大后树皮成不规则的薄块片脱落,露出淡黄绿色的新皮,老树皮则呈淡褐灰色或灰白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脱落后近光滑,露出粉白色的内皮,白褐相间成斑鳞状。</p> <p class="ql-block">白皮松为松科松属乔木,它的别名竟然也有蟠龙松之称,还被叫做白骨松、美人松等。它的枝干的确有一种飘逸之美。高可达30米,胸径达3米。白皮松与长白松、樟子松、赤松、欧洲赤松一起并称为五大“美人松”。</p> <p class="ql-block">野生白皮松一般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由石灰岩形成的山地土壤中,在气候寒冷的酸性石山上也能生长。由于白皮松环境条件的破坏、人为干扰及自身更新困难等因素,使得其自然群体数目在不断减少,呈现出片段化特征,因此,于2013年,白皮松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保护名录中,并被评估为濒危(EN)植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雄伟壮观的漫山阁</b></p> <p class="ql-block">在一路登山的路上,西边山腰上就在可以望见的一片石窟旁,有一个耀眼又宏伟的建筑,是中国古风,主打色为红色。等到终于到了它的近旁,知道它叫漫山阁。</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在北山的东峰和西峰都有,漫山阁就在西峰。</p> <p class="ql-block">漫山阁为唐代开凿的属于第九窟。</p><p class="ql-block">摩崖大龛,建漫山阁,为著名天龙八景之"佛阁停云"。龛内上层雕倚坐弥勒佛,像高7.55米,下层为三大士像即 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造像既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有中国传统雕刻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尤其是十一面观音立像,神态高雅、雍容华贵、丰满圆润、婀娜多姿、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堪称唐代石雕造像中最精美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天龙山石窟</b></p><p class="ql-block">石窟分布于东、西峰山腰间,共有洞窟25座,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000余幅(尊)。</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雕塑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细致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经典,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雕刻艺术之一,其中以唐代作品为最。为我们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细腻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唐代造像,神态高雅、体态优美、丰满圆润、飘逸多姿,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唐代石刻造像之一,世称"天龙山样式",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去看了西峰石窟。除了漫山阁的高大让人惊艳不已外,西边的石窟就很小了,有的在高处不易观察,有的洞窟被毁的也不完整了。1924年~1925年(民国13年~民国14年)间,外国侵略者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整,恢复了天龙山胜迹。</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第21窟,属于唐代开凿的,算比较完整的雕像了,但也有几个没有了头部。遗迹被严重损毁,大量造像被盗,流失海外。</p><p class="ql-block">这是单室,三壁三龛,龛下设低坛基,北、东、西三壁均通壁开三连弧尖拱形龛。北壁雕一佛二舒坐菩萨,东、西壁雕一佛二立姿菩萨。北壁主尊佛像肉髻高隆、面相圆润、眉线细长、双目微垂、双耳垂肩、法相慈悲庄严。身着袒右式袈裟,薄衫贴体,轻柔流畅,自然下垂,双足全跏趺安坐。北壁西侧菩萨像双目含笑、嘴唇微启、神情安详、雍容华贵。颈佩项饰,上身斜系帛带,下身穿贴体长裙,呈舒坐坐姿,右肩披帛,左肩佩戴臂钏,曲线优美、造型匀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两尊造像雕刻细腻,造型精美,自然生动,堪称唐代石刻造像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西峰总计开凿十三座石窟。其中北齐(550—577)开凿的有第10、16石窟。唐中宗至玄宗开元初年(705—720)先后开凿有11—15、18—21,17、9窟(满山阁)。</p><p class="ql-block">在西峰的步道旁,有一棵长相秀气的松树,就从一旁的山石间伸出枝干,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东峰石窟共有12个洞窟。在刚开始看到的石窟旁遇到了一位男士,身着制服。他是景区的管理人员,他告诉我们旁边的是编号第八的石窟。因为山上有石头坠落,处于关闭状态。这是一个有着木质结构的石窟。再看介绍,原来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这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前廊后室中心塔柱窟,可以看到前廊为面宽三间的仿木构建筑形式。而主室内无法望见。只能从介绍中知道是三壁各开一龛,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中央为一座方形中心塔柱,四面龛内雕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圆润,肌体丰满,体现了北齐至隋代造像的特征,为唐代婀娜丰腴的造像风格开了先河。窟顶壁画二供养飞天,手捧果盘,体态轻盈,是中原地最早的隋代壁画。</p><p class="ql-block">前廊东壁石室铭,是天龙山唯一保存明确纪年的碑刻,记载了像主"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侯刘瑞"为晋王杨广祈福开窟等珍贵信息,史料价值重大。</p><p class="ql-block">后来从网上查到了它的影像资料,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此组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个缺失了的佛头,在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流失海外的太原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祖国,首次与公众见面。这尊佛首,是百年来首件从日本回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佛首,建于隋代,该佛首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 8 窟是天龙山石窟群第二大洞窟,仅次于第9窟,也就是大佛窟。它是唯一的中心柱石窟,以及唯一可考的隋代(公元581-618)遗迹。</p> <p class="ql-block">(此张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后面还去参观了其余的石窟。等我们以为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准备返回时,管理人员热情的提醒我们,最后面的那一窟也就是第一窟最有特点,千万别错过。大家又折返继续拾阶而上,有着健美的肌肉线条的雕塑,在手电筒的光照下,终于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这编号第一石窟的雕塑,源自1000多年前的北齐,属于前廊后室。三壁三 龛内各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面相浑圆,身材健壮丰满,袈裟单薄贴体,出现双阴线衣纹。追求表现人体健壮肌肉的写实手法,呈现出"张得其肉"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天龙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3年,天龙山石窟成功入选山西首批32项文化记忆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龙洞</b></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石窟,继续北上,就到了白龙洞。白龙洞又名白龙庙,创建于北齐(550 —577),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现存正殿三间,为巨石砌成的明代窑洞式建筑。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为北齐时期遗物。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避暑宫</b></p> <p class="ql-block">在白龙洞的上方,绿树环绕中,有一个高高的古风建筑,原来它就是避暑宫。是北齐钟武皇帝高欢曾经的避暑宫遗址。天龙山有险峻的山势,突兀的奇峰,深邃的沟壑,更是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风景秀丽,泉声淙淙,气候清爽,幽雅绝俗,是天然的避暑胜地。</p> <p class="ql-block">不觉间天龙山景区北门已经近在咫尺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穿越天龙山南北之旅,我们好姐妹一行六人,从柳子沟的谷底一路前行,看冰瀑奇观,听泉水叮咚,流水潺潺;在连绵不断的山峦间一路攀登,一路陶醉在天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旖旎的风光中。</p> <p class="ql-block">在天龙山景区北门,有观光1号线路经过,此站叫龙门站。不久我们就坐上返程的公交车,在天龙山旅游公路上驰骋。途中经过三层网红桥,虽然我已经两次去寻访过,这一次坐着公交车一路回旋而下,有了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山的俊秀,路的蜿蜒,森林的茂密;感知着新时代的龙城,昂扬奋进的步伐。锦绣太原的美景,在这里有了真切的体验。天龙山景区,以厚重的历史感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我有了第一次的碰撞。期待来年春暖花开又一次的相约。</p> <p class="ql-block">写于2024年12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