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意大利之(17.2) — 时尚之都Milano(米兰)(下)

太极神仙

自驾第十三站 (下)- 米兰之教堂与艺术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否到过米兰,世界各地的人对有着100多个塔尖的米兰大教堂都会有所耳闻或见过它的靓影,无论是在照片上、书本中、图画里还是来到过它身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uomo di Milano(米兰大教堂)是米兰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之一,其建筑面积为11700平方米,可容纳4万人。就其规模和影响力而言,雄踞世界第二,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筑。马克吐温称之为“大理石的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86年,彼时正是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鼎盛时期。教堂建在了原来的Basiliche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e di Santa Tecla(圣玛丽亚马焦雷和圣特克拉大教堂)遗址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建设米兰大教堂,1397年10月,在时任米兰领主Gian Galeazzo Visconti(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的推动下,成立了Veneranda Fabbrica del Duomo(大教堂尊贵建筑协会),专门负责组织大教堂的修建。根据吉安·加莱亚佐的提议,大教堂摈弃了传统的伦巴第砖,而采用Candoglia(卡多格利亚)粉红色大理石来建造。这一决定伴随着对哥特式风格的真正变革,使得建筑协会不得不从欧洲各地招募工程师、建筑师、雕塑家和石匠,施工现场成为来自欧洲各地工匠、艺术家交流思想、经验和技能的场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使大教堂成为最具欧洲特色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米兰大教堂坐落于Piazza Duomo(大教堂广场)的东面。大教堂广场从中世纪起一直到现在都是米兰的社会活动和城市地理中心。每年在大教堂广场上举行的演唱会、音乐会也是多不胜数。而大教堂广场的成群结队打卡拍照的游客与遍地漫步觅食的鸽子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广场的中央有一座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Vittorio Emanuele II(维多利奥·埃玛努埃莱二世)的骑马铜像。</p><p class="ql-block"><br></p><h5>👇3月份还是旅游淡季,排队进教堂参观的队伍就已经蜿蜒到广场尽头</h5> <div>米兰大教堂的建设从后殿开始,然后是中殿和侧廊的第一跨,之后就因为遇到如何封闭大教堂穹顶的难题而迟迟无法推进。1418年10月16日,教皇Papa Martino V(马丁五世)为教堂的主祭坛举行了祝圣仪式。<br></div><div><br></div><div>15世纪末,包括Leonardo da Vinci(列奥纳多·达·芬奇)在内的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都投身于大教堂穹顶的设计工作,并在达成一致意见后继续推进大教堂的建设。</div><div><br></div><div>而大教堂外立面的设计始于16世纪末,但直到18世纪末才完成了最终的规划。1807年拿破仑加冕成为意大利国王后,发起倡议,希望加快建设大教堂。一大批工匠们继续热火朝天地建设着大教堂的正立面、尖顶和内部装饰等,大教堂上百个尖塔和内部的彩窗多数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许多米兰市民也都参与了大教堂的建设,他们没有卓越的艺术细胞,没有高超的工匠技术,没有丰厚的财产,但有着对上帝坚定的信仰,对米兰无比的热爱,对大教堂建设烈火般的热情,他们出工出力,为大教堂的建设添砖加瓦。</div> 米兰大教堂的正面被6个巨大的方柱分隔出五扇铜门,相继建造完成于1896年到1965年。1965年,随着右边最后一扇铜门制作完成并安装完毕,这座令人惊叹的大教堂在经过了近600年的建设后终于全面建成。这是一个跨越了6个世纪的信仰与艺术的故事。<div><br></div><div>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Constantinus I(君士坦丁一世)与和他一起共同统治罗马帝国的另一个皇帝,罗马帝国东部皇帝Gaius Valerius Licinianus Licinius(瓦莱里乌斯·李锡尼亚努斯·李锡尼)共同发布了著名的Editto di Milano(《米兰敕令》),赋予基督徒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使其从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为被承认的合法宗教,并逐渐成为罗马帝国乃至欧洲的主导宗教,并为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事件,就篆刻在第一扇铜门上。<br><div><br></div><div>这是大教堂中间的铜门: 完成于1906年的"圣母玛丽亚之门",这是五扇门中最大的一扇,重达37吨。上面栩栩如生的浮雕,描绘了圣母玛丽亚的一生。👇</div></div> 米兰大教堂建筑风格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教堂拥有135个尖塔,教堂内外共有6000多座大理石雕像,有3159座雕像位于建筑外部,2245尊位于内部,雕像的主题多为圣经故事等宗教题材。还有96个不同形状的滴水兽用于大教堂的排水。<div><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次看看参观大教堂排队的壮观景象。😁</h5></div> <p class="ql-block">在教堂高度达108.5米的最高的尖顶上矗立着金色的圣母雕像La Madonnina(麦当娜),周围有4个小天使。这座雕像由雕塑家Giuseppe Perego(朱塞佩·佩雷戈)创作,1773年完工,但最初由于担心雷电和风会损毁雕像而一直将其存放在工坊内,直到1774年年底才被安置在大教堂塔顶。雕像高4.16米,覆盖雕像的铜板33块,石板的重量是399.2公斤,不锈钢支撑结构的重量是584.8公斤,雕像最终镀金用掉了6750片纯金金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米兰人民用灰绿色的布将整个雕像包裹起来以防其成为轰炸机轰炸的目标。直到5年后的1945年5月6日,在时任米兰大主教的主持下,举行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才揭开了覆盖着雕像的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母手中的戟应该也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母雕像不仅是一个宗教象征,也是米兰自1848年“五日起义”以来的一个重要的公民象征。在那次起义中,Luigi Torelli(路易吉·托雷利)和Scipione Bagaggi(斯奇皮奥内·巴加吉)在圣母像上升起了三色旗,以标志奥地利军队撤离该市。这一景象鼓舞了整个城市人民的心,唤醒了在街头作战战士们的自豪感,并最终使他们获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在每年一些特定的宗教节日和纪念日里,意大利国旗仍然与圣母像并列,悬挂在基座右侧的旗杆上。</p> 👇教堂外部的雕像和雕刻。 👇大教堂正面左侧的女神像,象征着La legge nuova(新约)。这和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有些相像,后者的设计师应该是从这尊雕像上获得的灵感。 米兰大教堂售票处排队买参观大教堂票的人特别多。不算上有导游带领参观的票,大教堂的票有九种,其中乘电梯登顶都是只上不下,下去均只能是爬楼梯:<div><br><div>1)FAST TRACK PASS con salita in ascensore:免排队乘电梯登露台+大教堂+考古区+大教堂博物馆和CHIESA DI SAN GOTTARDO(圣哥达多教堂)+SCUROLO DI SAN CARLO(圣查尔斯地穴)34欧。</div><div><br></div><div>2)Combo Lift:乘电梯登露台+大教堂+大教堂博物馆和CHIESA DI SAN GOTTARDO(圣哥达多教堂)25欧,这也是大家最普遍会选择的一类票。</div><div><br></div><div>3)Combo Stairs:与2)的区别就是这种票需要自己爬楼梯登露台。20欧,比第二种票少了5欧。</div><div><br></div><div>4)Duomo+Museo: 只有大教堂和大教堂博物馆+圣哥达多教堂,而且每周三只能进大教堂。10欧一张,性价比有些低。<br><div>5)Terrazze - Salita in ascensore: 乘电梯登露台,16欧。这个价格贵得有些离谱。</div><div><br></div><div>6)Terrazze - Salita scale:爬楼梯登露台,14欧。</div><div>7)FAST TRACK ASCENSORE-solo salita Terrazze:无需排队爬楼梯登露台,26欧,似乎也有些贵。</div><div><br></div><div>8)Culture Pass Plus:这个票和1)相比少了登顶,而且博物馆周三关门,地穴周日不开放,不过米兰大教堂的票都是在选定了参观日期后的三日内有效,可以先参观大教堂,第二天再去参观其他的几处。这个票价14欧,似乎还不算贵。</div><div><br></div><div>9)Combo Stairs e Pinacoteca Ambrosiana:爬楼登露台+大教堂+考古区++大教堂博物馆和CHIESA DI SAN GOTTARDO(圣哥达多教堂)+PINACOTECA AMBROSIANA(安布罗西亚美术馆-内有达芬奇、拉斐尔、卡拉瓦乔、波提切利等大师的作品)+圣墓穴 34欧。</div><div><br></div><div>在排队买票的时候,意外发现可以用支付宝,还免排队,扫码还有可能得到50%的折扣券!<br></div></div></div> 米兰大教堂登露台是要指定时间的,去教堂和洗礼堂等则是给了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都可以去。我们买的票是下午1点到三点时段的,登露台则是3点半的。👇 👇在这里排队进入大教堂参观。需要将包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检查。在我们前面有两个看起来像是中东人模样的游客,被检查盘问了许久。 好在我们选定的时间段恰逢中午时分,排队的人还不算太多,排了十几分钟就排到了。等我们参观完大教堂出来,广场上排队的长龙已经一眼望不到头了。 👇进入大教堂后,有个柜台可以租用Audio 听有关大教堂的讲解。 大教堂内由成排高大的大理石柱分割成5条走廊。柱子顶上也有许多雕像装饰。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在柱头上装饰有雕像的教堂。👇 <div>走廊尽头主祭坛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个暗色的圆盘中间有个闪光的小红点,资料上说在那里收藏着一枚钉子,是耶稣受难时手腕和双脚被钉子贯穿钉在十字架上的三枚钉子中的一枚,被称作圣钉。米兰大教堂的圣钉是该教堂非常重要的一件圣物。<br></div><br>相传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双手和双脚被三颗钉子所贯穿。后来这三颗钉子的去向各有说法,其中一颗在海啸的时候被扔进了大海用以平息海啸;另一颗加铸了铁水,铸成了一顶铁王冠,历代帝王会带着这顶王冠进行加冕仪式(据说拿破仑就是带着这顶王冠登基的);而剩下的一颗就被收藏在了米兰大教堂里。这枚锈迹斑斑的钉子,就是米兰人引以为傲的镇城之宝。<br><br>这颗圣钉平时被放在米兰大教堂后殿高处的圣龛中。圣龛的位置很高,几乎接近教堂的天花板,距地面约 40 米。其位置处有一盏红色的灯常亮,作为标记。每年的 9 月 14 日(即“十字架瞻礼日”),会派专人爬上去取下装有圣钉的圣龛,放置在大教堂的主圣坛上供信徒们瞻仰,为期一周。后来正在斯福尔扎城堡工作的达芬奇看不下去了,认为与其让人爬上去还不如让圣龛自己下来,由此发明了升降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梯“ 。<div><br><div>因为正在维修,这一片区域均被隔离起来了,无法靠近仔细观察和拍照。👇<br></div></div> 在大教堂进门后不远处,花砖地面上有一条铜线横向横穿整个大教堂。铜线上有黄道十二宫的标记。这是由布里埃拉天文台于1786年制作的日晷,既是时钟,又是黄道日历。用于从中世纪时间转换到法国时间。(<i>*这是官网上说的,具体什么意思,如何转换不得而知</i>)。<div><br></div><div>这条悄悄藏在一片花砖中的铜线日晷真的是很不起眼。我们进入大教堂后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去问了聚集在教堂门口的一小群教堂保安,靠他们指点才找到了这条铜线带。而网上所说的大教堂顶部太阳照射进来的小圆孔却没能找到。😒</div> 👇天蝎座与双鱼座。 👇射手座与水瓶座被单独隔在了去大教堂博物馆参观的通道里。 米兰大教堂里的管风琴非常值得关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卓越的艺术价值。现在大教堂里使用的管风琴是由意大利著名管风琴制造商Mascioni e Tamburini(马斯乔尼和坦布里尼)造于1938年。而且这竟然是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Benito Mussolini(贝尼托·墨索里尼)捐赠给大教堂的。<div><br></div><div>它规模宏大:4组管风琴,总共拥有15800根音管,最长的超过9米,最短的不过几厘米。其规模在意大利位居第一,欧洲位居第二,米兰大教堂官网上称其规模在全世界排名第七。<div><br></div><div>除了规模宏大以外,这套管风琴的演奏系统也非常复杂。拥有四个巨大的木制音响,其中两个是16世纪的,另两个是1986年的产品。此外还有两对有5排键盘的控制台、211个音栓。</div><div><br></div><div>不过,让米兰大教堂管风琴堪称艺术品的不仅仅是它的规模和演奏系统,也不仅仅是这些数字,而是其高贵而优美的音色。使米兰大教堂的管风琴成为一件能演奏古典、浪漫主义及现代音乐作品的多功能乐器。在音乐节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都曾在这里演奏,其独特的音色和强大的表现力吸引了无数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它不仅使米兰大教堂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米兰音乐文化的重要象征。</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大教堂的历史与其中两台15世纪的管风琴紧密相连。第一台管风琴1394年设计制作,第二台于1464年建造,之后经过了多次修复和改造。直至今日,依然在不断地修复调整改造中。下图的照片里脚手架后面就是正在维修的管风琴。两架15世纪管风琴音箱的面板是由16幅大型油画布组成,上面描绘的是圣经新约和旧约的故事。👇</div></div> 大教堂的管风琴在各个宗教节日和仪式上会奏响。平时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5点半的礼拜仪式上也会奏响。每年从12月到次年7月,每周六下午4:45分开始,会有一场名为"Sonorità Organistiche"(有机的音响)音乐会,时长半小时。 下回如果再进大教堂,应该选择这个时间去😁。 👇从这架管风琴上可以看到大教堂管风琴的音栓配置。 👇这是另一组古老的管风琴,音箱面板也是油画。 👇大教堂里的游客摩肩接踵。 👇大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窗共有24扇,每扇窗上有几十个窗格,上面描绘的都是圣经故事。 👇这扇应该是教堂内最大的一扇带有玫瑰格栅的花窗,阳光从花窗上透射进来,会在教堂内投射出五彩斑斓,如梦如幻的光线,为大教堂营造出更加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 这是教堂里旁边过道里的L'altare di San Giovanni Bono(圣乔瓦尼•波诺祭坛),他曾是米兰大教堂的大主教,以慷慨和慈善而闻名,被称为Good(古德,即好人)。他去世后被尊为圣人,其纪念日为1月2日。👇 👇另一个小祭坛。 👇这是一扇彩窗下的油画 👇油画旁边的这个也不知是什么意思,没看到说明。 大教堂里2000多尊雕像,如果一个个认真看过去,不知要耗费多长时间。然而,别的可以不看,下面的这尊引人注目,令人震撼的“被剥皮的巴多罗买”绝对不容错过。这是意大利雕塑家Marco d'Agrate(马克·达·阿格里特)1562年为米兰大教堂而作。Bartholomew (巴多罗买)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曾到印度、亚美尼亚等地传道,最后在亚美尼亚殉道,殉道时被剥去全身的皮,倒钉在十字架上。以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很多。我们在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中所见的米开朗琪罗的名画《最后的审判》中,一手拿刀,一手拿着有米开朗基罗自画像的人皮的人物就是巴多罗买。👇 <h5 style="text-align: left;">👇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米开朗琪罗的名画《最后的审判》中坐在云朵上手持匕首和人皮的大胡子就是巴多罗买。</h5> 来米兰之前,曾在许多地方见过这尊雕像的照片,当时给我们的感觉,这尊雕像非常恐怖。 然而等到真正走近它,所有的恐惧感似乎一下子都消失了。巴多罗买身披手执从自己身上剥下的皮,另一手拿着圣经,身躯挺拔,肌肉紧绷,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表情宁静淡然。欣赏着这尊雕像,惊叹于雕塑家高超的技法:在光线的照射下,巴多罗买身上的肌肉、骨骼、血管线条分明,栩栩如生,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精确无误地呈现了人体的解剖奥秘,宛如一座立体的解剖学模型。凝视着这尊雕像,折服于人物对信仰的坚定信念和为信仰而勇于献身的勇气。 👇大教堂博物馆里大教堂的木制模型。 👇部分柱头上的雕像。这些14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的雕像,曾经被放置在大教堂立柱柱头的壁龛中。其中在用大理石雕刻的雕像中,圣露西是常见的主题,她是视力的保护神,因此也成为了石匠的保护神。因为石匠们在雕刻时面临被大理石碎片伤到眼睛的危险。圣露西的形象可以从她手中的盘子里辨认出来,她的眼睛被放在了盘子里。每年的12月13日是圣露西的圣日,米兰大教堂工程管理处都会在这一天纪念他们的主保圣人。 👇St. Agnese(圣阿格尼丝),另一名著名的圣女和殉道者。据传说,尽管她年轻貌美,但坚决拒绝了罗马贵族子弟的求婚,宣称自己已与耶稣基督订婚,只愿将自己奉献给上帝。后遭受迫害,当局把她投入娼门作为惩罚。嫖客慑于她的正气不敢侵犯她,有一人企图侵犯她立即双目失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时期阿格尼丝以身殉教。其圣日为1月21日。她的形象多数都是怀抱羔羊,象征着纯洁无辜。 👇米兰大教堂圣母像的等比例复制品。这是米兰大教堂为了使来米兰大教堂的信徒和游客能有机会近距离欣赏从1774年12月起就矗立在高高的米兰大教堂塔尖上的圣母雕像而刻意铸造的。<div><br></div><div>这件艺术品是依据米兰大教堂工程管理处提供的三维模型,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作而成。铜材质,外覆24K金箔,制作于2015年。制作完成后,这件艺术品曾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展出,与数百万参观者共享了它所带来的感动。之后它又在伦巴第宫以及米兰大教堂内展出,如今它被安放在通往大教堂博物馆并连接至圣戈塔尔多教堂的庭院里供游客们观赏。<br></div> 👇这是大教堂彩窗的局部,画面颜色鲜艳,构图精美。 👇这里是门票中所包含的Battistero (洗礼堂)。与其他教堂有一个独立的洗礼堂不一样的是,这个洗礼堂更像一个考古场所。<div><br></div><div>从昏暗狭窄通道走下去,就能见到一大堆的断垣残壁,在幽幽暗暗的灯光下,沉闷地散发出历史厚重的气息。</div><div><br></div><div>这座洗礼堂位于现在的米兰大教堂底下,其历史可以追溯道公元335年。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圣特库拉教堂的遗址,它建造于古罗马时期,米兰大教堂是在它的遗址废墟上建造起来的。</div> 👇八角洗礼池遗迹,地面也曾经都铺设着彩砖。 <div>乘电梯登露台,是参观米兰大教堂最不可或缺的节目。我们预约的时间是下午3点半,参观完大教堂后想去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找咖啡厅喝咖啡没成功,只能在教堂的台阶上坐着休息等候。<br></div><div><br></div>下了电梯,立即置身于密密麻麻的尖塔丛林中,135个大理石尖顶一排排直刺青天,顶上的圣徒雕像形象各异,人物包括圣徒、殉道者、先知等。👇<br> 👇此时飘来一团云,放眼望去,尖顶上的圣徒仿佛即将穿云而飞,令人震撼。 尖塔丛林中又有410个纵横交错的飞扶壁和交架,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美轮美奂。 <div><br></div> 👇大教堂的露台有好几层,交错着 33座石桥,连接露台的各个部分。最上面一层需要爬楼梯上去。 👇因为露台上许多地方都在维修,无法走到金色圣母雕像脚下欣赏,只能远远观望。 <div>不管怎样,作为米兰象征的金色圣母像令人赞叹。每个人都会投以目光,心生念想。相信凡是看到它就心生喜悦的人都能得到她的庇佑。<br><br>每一个来到米兰的人都会惊叹于它闪耀的光芒。而每一个离开米兰的人,也会将它永远铭记于心。<br></div> 👇俯瞰大教堂广场的一角。 👇大教堂四周共有96个怪兽排水口,形态各异。 👇用了这样一个简陋的塑料管连接到排水兽的身体上,估计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是大教堂最高层的露台,四周可以欣赏到米兰城市风光。 <div>在米兰,达芬奇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也是必须要去欣赏的一个去处。参观票跟梵蒂冈博物馆的票一样紧俏。我们是提前3个月就在网上早早地订好了票。到了参观的这一天,预约的是早上9:30分英文参观团。因为昨天已经事先探好路,心里有底。在酒店吃罢早餐后,一路急行军,9点整到了售票处,用邮件确认函换了门票,9:15再去领Audio(英文),需要押一本护照(<i>*很奇怪,这好像是米兰特色,在梵蒂冈领Audio没这个要求,用完了在出门时往回收筐里一丢完事</i>);不让带液体,所以带的水瓶不能带进去。好在旁边就是存包柜,工作人员还帮忙操作,设置开锁密码,很方便。<br></div><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珍藏着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博物馆所在地广场。</h5> 👇博物馆的正式名称是Museo del Cenacolo Vinciano(切纳科洛 德 芬奇诺博物馆),意思就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博物馆"。 👇《最后的晚餐》事实上是在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内的食堂中。 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始建于1463年,得益于Francesco Sforza(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军队的指挥官Gasparo Vimercati(加斯帕罗·维梅尔卡蒂)伯爵的捐资,当时伯爵将一块土地捐赠给了圣尤斯蒂尼安的多明我会修士,他们在此修建了有三个庭院的修道院。修道院在1943年的轰炸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后来予以修复。至今仍留存着一座可追溯至那个时代的小礼拜堂,它是专门供奉感恩圣母(赐恩圣母)的,这位圣母备受崇敬,被视作庇佑之神。<br><div><br></div><div>1497年,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公爵Ludovico il Moro(卢多维科·伊尔·莫罗)在他心爱的妻子Beatirce d'Este(贝阿特丽切·埃斯特)去世后,将教堂指定为其家族的丧葬教堂。据米兰的传说,为了能方便地进入他最喜爱的妻子最初下葬于此的教堂,公爵下令挖掘了一条隧道,将斯福尔扎城堡与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连接了起来。<br></div> 👇我们参观的那天恰逢周日,教堂里正在举行周日礼拜活动,无法入内参观。只能在外面张望了一下这座漂亮的教堂。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Donato Bramante(多纳托·布拉曼特)的主持下,人们围绕着小礼拜堂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教堂有一个单一的后殿,上方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鼓形穹顶。无法入内参观,在外面转转欣赏教堂的建筑也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教堂正门漂亮的外立面。 👇教堂后侧面。 👇教堂背面。 👇这是教堂后身的Chiostro delle rane(青蛙庭院)。非常小巧的景观,很漂亮,回廊呈正方形,四面各有五个陶土拱门,由带有文艺复兴时期装饰图案的柱子和大理石柱头支撑着。这里是远离城市街道喧嚣、休憩片刻的绝佳之地。如果是再过些日子,真正的春天到了,这个小庭院一定会更美。<div><br></div><div>之所以叫青蛙回廊,是因为中央圆形喷泉的边缘装饰着四只青铜青蛙。每只青蛙都会向水池中心喷出一小股水流。下面这张照片拍于我们抵达米兰当天的傍晚,有些暗,而且我们当时也不知这个回廊和喷泉的关系,没有仔细照。但隐约还是可以看到青蛙喷泉的。😉<br></div> 👇1980年,圣母感恩教堂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门口的告示牌上“!注意!”“ 票已售罄”。 很得意我们早早买好了票。😉 BTW,这个告示上给的售票网址更靠谱些,https://cenacolovinciano.vivaticket.it/,国内的浏览器可以浏览。售票系统提前3个月开放。<div><br></div><div>而且,如此之牛的博物馆,在官网上明确告知,比预约时间晚到的游客不准许进入博物馆,也不退票。所以,参观要趁早。</div> 👇参观必须是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进行。导游的英文非常流利,但带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 👇正式进入"食堂"前,先在过道里看照片,听导游讲解1943年8月那场轰炸给圣母感恩教堂带来的灾难:左图是圣母感恩教堂内部损毁的情景。 右图则是修道院东侧回廊遭轰炸后的情景。从拱形开口处可以望到食堂的墙壁。 👇下图中左边的照片,是1940年米兰人用沙袋和金属支架保护《最后的晚餐》及其上面拱形壁画的场景。<div><br></div><div>右边的照片则是食堂被损毁的部分场景。照片上半部分可以看到被临时搭建的屋顶和防水布遮挡起来的《最后的晚餐》。同时奇迹般地幸存而没被炸塌的还有Donato Montorfano(多纳托蒙特洛凡诺)所创作的Crocifissione(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可以从右边照片下半部分中见到。</div> 👇这张照片是1895年时这间珍藏有《最后的晚餐》画作食堂的场景。19世纪初米兰就已经在考虑将圣母感恩教堂的食堂作为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学习和欣赏达芬奇的这幅杰作,然而一直没有付诸实施。1819年甚至有人提议将这幅画作从墙壁上剥离下来放到其他地方展出。直到19世纪末,才在食堂里用木板镶嵌,营造出一个文艺复兴环境。随着博物馆建设想法的发展,这里也挂上了其他艺术家创作的同类题材作品,用以和达芬奇的画作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这幅旷世杰作。 👇1915年的场景。右侧墙面上是《最后的晚餐》的巨幅复制品。<div><br></div><div>意大利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5年这个食堂曾经被用作了红十字会医院。米兰人用浸泡了阻燃剂的窗帘率先对达芬奇的画作进行了保护,并通宵达旦进行监控。</div> 1957年对食堂进行修复后,拆除了19世纪的木制画框,也撤走了其他画作,只留下了几个唱诗席。👇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经过3道紧密封闭的大门,终于来到了这幅劫后余生,不朽的大师之作面前了! Ultima Cena 或称为Cenacolo ,都是“最后的晚餐"的意思。博物馆的名字就是Museo del <b>Cenacolo</b> Vinciano。<div><br></div><div>曾经引狼入室,勾结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占领那不勒斯,从而揭开了长达65年的意大利战争的序幕的那位著名的米兰公爵Ludovico il Moro(摩尔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是达芬奇的赞助人。为了庆祝斯福尔扎家族的教堂和陵墓,也就是圣玛丽亚感恩教堂的落成,他在教堂对面提供了一块地给达芬奇,委托他创作了这幅后来成为无以伦比的艺术杰作的画作。从1494年到1498年,达芬奇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这幅画作。</div><div><br></div><div>这幅经历了四个年头创作的壁画,长910厘米,宽420厘米,从画家1478年就开始构思的草图来看,实际上大师是经历了四十个年头的苦心探索,一经问世,便震惊了那个时代的所有艺术家。<br></div><div><br></div><div>关于这幅画作,还有一些有趣的事情:</div><div>1、瓦萨里在《名人传》中曾经提到一个趣闻:圣玛丽亚感恩教堂修道院院长总是催促达•芬奇加快绘画速度,并时常向公爵抱怨这位天才艺术家如何拖延时间。得知此事后,达•芬奇对路德维科说自己还在为找不到犹大原型而感到焦躁,如果实在无法寻获这样阴险毒辣的面容,他会考虑用那个缺乏耐心的修道院院长的脸进行创作。不过,据说后来,达芬奇把犹大画成了自己的模样。😜</div><div><br></div><div>2、当法国人征服米兰后,拿破仑曾经不顾这个食堂里墙上有这样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而把食堂用作了马厩。</div><div><br></div><div>3、在1943年8月的轰炸中,这面有着名画的墙面竟然没有被炸毁,神迹使之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在之后近两年时间里一直暴露在露天,只用布和沙袋保护,一直到战争结束。</div> "Trully I tell you. One of you will betray me”("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间的一个人要出卖我。"这是耶稣刚刚说出的话。《约翰福音》中所讲述的故事在我们眼前展开:坐在中间、被门徒们环绕的基督揭示了犹大的背叛。<div><br></div><div>达•芬奇在作品叙述上捕捉到了戏剧张力最饱满的一刻,将众门徒听到基督的话之后的第一反应完美地表现出来,他们的动作和表情被精彩地捕捉和描绘下来: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沮丧、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画面流畅的布局围绕基督进行,对比体现出耶稣基督的完美与庄重。</div><div><br></div><div>达芬奇运用透视法,将基督置于画面中心,首次将所有画中人全部面对画面之外,他巧妙地利用了餐厅壁面的空间和画面上被描绘出的空间互动的关系,使作品占据了墙壁较高的位置,再适当地安排画面的水平线,使观众从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错觉感,仿佛自己不是身处圣母感恩堂的餐厅,而是参与到了这个事件的当场,亲眼目睹最后晚餐的真实场景。画中所描绘的餐具和桌布都是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的,这是其作品具有现代性的又一标志。</div><div><br></div><div>达芬奇还尝试了不同的绘画技法:他摒弃了传统的湿壁画技法,而是在做过处理的墙面上用混合蛋彩画的画法作画。 这种技法的坏处在于画作极其脆弱,不利于保存,刚刚完成就出现了损坏的迹象,在完成70年后就毁损严重。后世经过不断的修复,直至1999年,艺术家和科学家联合进行大规模修复,去除曾经多次修复时所覆盖的颜料,最大程度地恢复了画作原本的色彩。</div><div><br></div><div>画作上方有树叶、花环和水果的纹章,是为庆祝斯福尔扎家族的纹章而作的,也是达芬奇的作品。👇</div> 作品体现了达•芬奇在构图上的崭新理念。中世纪以来,相同题材的构图传统一向是将门徒沿着桌子呈呆板的直线安排座次,而在这里,达•芬奇将桌子横在画面的正前方,这个时候,桌子就不只是桌子,而是形成一道天然戏台的边缘,观众在这一边,而餐桌的另一边正在上演着一出大戏,在这出戏中,画家为我们呈现的则是波浪状的一群人,而且除了耶稣外,其他人则是3个成一组,整张画作构成了5个三角形(耶稣双手张开自成一个三角形),使得13个表情、动作各异的人物在整个画作里挤而不乱,体现出画家高超的构图艺术。👇<div><br></div><div>从左至右:第一组:巴多罗买(也就是米兰大教堂中被剥皮的那尊雕像的主人公)、小雅各、安德烈;第二组:犹大、彼得、约翰;第三组:耶稣基督;第四组:多马、大雅各、腓力;第五组:马太、达太、西门。</div> 👇这是从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复兴三杰之《达•芬奇》一书中翻拍下来的图,突出显示了画作中所有人物手的特写,对比原图看起来非常有意思。<div><br></div><div>相关的说明也摘录如下:</div><div><font color="#167efb">“画中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巴多罗买(Bartholomew)/(也称“拿但业”)(忍不住站起身来)、小雅各(亚勒腓之子 / James, son of Alphaeus)(向中间指去)、安德烈(Andrew)(摊开掌心,耸起肩膀)、犹大(Judas Iscariot)(不由自主地向后倾,左手在桌上张开,右手紧紧拽住他出卖耶稣所得的一袋金币)、西门彼得(伯多禄 / Simon Peter)(右手握着一把餐刀,左手搭在约翰的肩上,那把餐刀暗示他在耶稣被捕之时挥舞着刀将士兵的耳朵割掉)、约翰(若望、John)(垂头丧气,靠着彼得,双目紧闭)、耶稣( Jesus)(双手摊开,头部微微左侧,显出无可挽回的悲悯神情)、多马(多默 / Thomas)(竖起一个指头,似乎是在询问耶稣)、大雅各(西庇太之子 / James, son of Zebedee)(表情严肃,低头沉思,摊开双臂)、腓力(Philip)(站起身来,双手捂胸)、马太(玛窦 /Matthew)(手伸向基督的方向,似在与身边的人争论或传话)、达太(圣犹大 /Jude Thaddeus)(侧耳倾听西门说话)、奋锐党的西门(热诚者西满 / Simon the Zealot)(眉头紧锁,摊着双手)。在众位门徒中,唯一的一个反面人物便是犹大,他的重心与其他门徒不同.并不是指向画面中心的耶稣,而是身体本能地仰离,右手下意识地抓紧了钱袋,左手打翻了盐瓶。光线投射在他脸上的阴影,暴露了这个叛徒内心的丑恶。</font>”</div> <h5></h5><h3>在艺术史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与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以及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并称为文艺复兴盛期的三大杰作,而《最后的晚餐》更是被推崇为艺术的拱顶之石,是千古不朽的杰作。</h3> 👇展厅中还有一个《最后的晚餐》的浮雕。 👇墙面上用于采光的窗户,因为要保护画作的缘故,多数都已遮挡起来,只留了一扇采光。整个房间恒温恒湿封闭昏暗。 👇在《最后的晚餐》对面,则是在轰炸中奇迹般幸存的另一幅画作:Donato Montorfano(多纳托蒙特洛凡诺)所创作的Crocifissione(《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这幅画也是人物众多,场面浩大,不知这幅是否是湿壁画,感觉色彩要比《最后的晚餐》鲜亮许多。 👇许多观众坐在那里静静地欣赏着画作。也有虔诚的信徒在《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画作前下跪祈祷。<div><br></div><div>因为限流和为了保护这珍贵的画作,参观的时间不允许太长,每组至多在这里停留15分钟,时间一到,工作人员就开始催促观众迅速离开,不能久留。15分钟的参观虽短犹长。欣赏完达芬奇这一旷世名作,尽管意犹未尽,但心底里也有沉甸甸的满足感。</div> 👇这是食堂出口处庭院的一角。 👇Teatro alla Scala(斯科拉歌剧院)。这是世界上享有盛名,以超棒的音响效果著称的歌剧院,其音响系统能够完美呈现歌手的表演,是世界上最佳的和最重要的剧院之一‌,被誉为"世界歌剧的圣殿"。大剧院位于Piazza della Scala(斯卡拉广场)上,因此处原来的Chiesa di Santa Maria alla Scala(斯卡拉的圣玛丽亚教堂)而得名。<div><br></div><div>1776年,根据奥地利女皇Maria Teresa (玛丽亚·特蕾莎)的意愿,在被大火焚毁的原来Teatro Ducale(公爵歌剧院)的废墟上开始修建斯卡拉歌剧院。设计师是伟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师Giuseppe Piermarini(朱塞佩·皮耶马里尼)。1778年8月3日落成开幕。开幕日上演了歌剧 L'Europa riconosciuta(《公认的欧洲》或译为《承认欧洲》),作曲家是意大利作曲家Antonio Salieri(安东尼奥·萨列里),词作者: Mattia Verazi(马蒂亚·韦拉茨)。(<i>*网上把这个歌剧都翻译成了《重建欧洲》,然而riconosciuta 实在是没有"重建"的意思啊!</i>)👇</div> <p class="ql-block">从官网上读到,剧院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原来拥有公爵歌剧院包厢的富人们,他们付款以换取在新的斯卡拉歌剧院中拥有一间包厢的权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12年,随着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Rossini(罗西尼)创作的2幕喜歌剧La pietra del paragone(《试金石》)在斯卡拉歌剧院的上演,斯卡拉歌剧院成为意大利歌剧指定的传统演出场所,直至今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与斯卡拉歌剧院历史联系最紧密的作曲家是Giuseppe Verdi(朱塞佩·威尔第)。1839年起,他的第一部歌剧Oberto Conte di San Bonifacio(《圣博尼法西奥的奥贝托伯爵》)在斯卡拉歌剧院开始上演,之后的歌剧Un giorno di regno(《王国的一天》)则遭遇惨败。直到1842年,当时恰逢意大利复兴运动的动荡时期,威尔第创作的以反映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为主题的歌剧Nabucco(《纳布科》),在首演后大获成功,激起了米兰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剧从此在意大利流行起来。《纳布科》的成功,把威尔第引上了意大利歌剧之王的宝座,同时也使斯卡拉歌剧院从此之后成为意大利歌剧的象征,甚至是意大利音乐的象征。所以,本篇的背景音乐就采用了《纳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飞吧,让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这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切思念和渴望自由的歌曲,被誉为意大利的“第二国歌”。</p> 👇这是官网上找到的剧院正面照片。从正面看是一座3层小楼,不算特别显眼。 <div>1943年斯卡拉歌剧院在一次轰炸中被毁。意大利政府出巨资照原样重新修建了剧院,1946年5月重新开放,首演式上是令人难忘的由Arturo Toscanini(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指挥的音乐会。</div><div><br></div>斯卡拉歌剧院和剧院博物馆可以购票参观。 有工作人员将参观者分配进一个个小小的包厢,我们被分配到的包厢在左侧,所以无法拍到整个剧院内部的全景。 👇被分配到正面包厢参观的游客很幸运。不知是随机的还是他们购买了Tour Guide的票。斯卡拉歌剧院提供了好几种跟团游的方式,可以在导游带领下参观整个歌剧院和歌剧院博物馆,听一小段歌剧,历时1小时左右。 剧院外观看起来庄重大方,内部装修则极为豪华。座椅全部是红彤彤的一片。整个剧场观众席呈马蹄形,三面有6层包厢,共计有2030个座位。👇 与斯卡拉歌剧院联系紧密的第二名音乐家就是世界知名指挥家Arturo Toscanini(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他于1896年首次在斯卡拉歌剧院以指挥身份出现。1951年起担任了斯卡拉歌剧院的艺术总监,他不仅继承了威尔第的音乐遗产,而且在斯卡拉歌剧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剧院与公众的关系方面。正是托斯卡尼尼重新编排并坚持在斯卡拉歌剧院定期上演Richard Wagner(理查德·瓦格纳)尚未被公众认可的歌剧作品。他还在斯卡拉歌剧院增加了管弦乐和交响乐的演出场次。<br><br>卡拉歌剧院的演出季开始于每年的12月7日,即米兰守护圣人San'Ambrogio (圣安波罗焦)节。当天会以“首演”这一众所周知且充满魅力的演出拉开演出季序幕。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名流均会出席。 👇这盏吊灯非常漂亮,像一颗巨大的钻石熠熠生辉。 👇斯卡拉歌剧院博物馆。这个大厅里陈列了数位历史上著名的意大利音乐家的半身雕像,他们或是有作品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过,或是曾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出过等。还有剧院演出和排练的一些历史照片。墙上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介绍斯卡拉歌剧院历史的视频,很精彩。 意大利作曲家Gioacchino Rossini(焦阿基诺·罗西尼)。从1812~1825年,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出他创作的歌剧包括:Il turco in Italia(《土耳其人在意大利》), La Cenerentola(《灰姑娘》), Il barbiere di Siviglia(《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La donna del lago(《湖上夫人》), Otello(《奥赛罗》), Tancredi(《坦克雷迪》), Semiramide(《塞米拉米德》 和Mosé(《摩西》)。👇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Giacomo Puccini(贾科莫·普契尼)。1904年其创作的歌剧Madama Butterfly(《蝴蝶夫人》)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但最初演出效果并不理想。普契尼五易其稿,最终使这部歌剧作品成为歌剧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普契尼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更是当今世界歌剧舞台上演出最为频繁的剧目之一。 为斯卡拉歌剧院做出巨大贡献的世界知名指挥家Arturo Toscanini(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 Giuseppe Di Stefano(朱塞佩·迪·斯苔芳诺)是意大利著名的歌剧男高音歌唱家。他出生于1921 年 7 月 24 日,2008 年 3 月 3 日去世。斯苔芳诺以清晰的发音、独特的音质和热情的表演而著称。他被称为“黄金之声”或“最美的声音”。他的演唱风格对后来的男高音歌唱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帕瓦罗蒂曾将他视为自己的榜样。<div><br></div><div> 在 1955 年他与Maria Callas(玛丽亚·卡拉斯)合作演绎的威尔第歌剧La Traviata(《茶花女》),他在其中的精彩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div> 👇法国作曲家Jules Émile Frédéric Massenet(儒勒·埃米尔·弗雷德里克·马斯内),他的作品经常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 👇Maria Callas(玛丽亚·卡拉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歌剧女王,斯卡拉歌剧院最著名的首席女高音歌唱家。 👇墙上贴的都是首演的广告:《阿依达》、《弄臣》等。 1925年1月17日星期六晚上9点整,Giuseppe Verdi(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La Traviata 《茶花女》在剧院首场演出的海报。由著名指挥家Arturo Toscanini(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这是同样由托斯卡尼尼指挥的Giuseppe Verdi(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OTELLO 《奥赛罗》在剧院首场演出的海报。演出时间是1928年11月15日星期四晚上9点整。<div><br></div><div>威尔第的这部歌剧脚本是由19世纪著名诗人Arrigo Boitoa(阿里戈·博依托)根据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改编而成。这是威尔第的经典作品之一。👇</div> 1928年12月6日星期四晚上9点整,Giacomo Puccini(贾科莫·普契尼)的歌剧Tosca(托斯卡)首演。指挥是曾担任过托斯卡尼尼助手的意大利指挥家Gabriele Santini(加布里埃莱·桑蒂尼)。👇 👇从歌剧院阳台上望出去周边的景象。 👇这是威尔第的画像。 👇另一幅威尔第的画像。 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Gaetano Donizetti(加埃塔诺·多尼采蒂)。他和Gioacchino Rossini(焦阿基诺·罗西尼)、Vincenzo Bellini(文森特·贝里尼)并称美声学派三巨头。👇 👇这幅画像的主人公是意大利著名女高音歌唱家Adelina Patti(阿德琳娜·帕蒂)。她是19世纪伟大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威尔第称她"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唱家和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她在歌剧史上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Franco Zeffirelli(弗朗哥·泽菲雷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和电影导演。22岁时以导演助理身份进入斯卡拉歌剧院,从此开启了其长达一生与斯卡拉的不解之缘。博物馆中有一组照片,介绍了在斯卡拉歌剧院工作期间与剧院里的演职人员、技工、道具设计师、裁缝和临时工等打成一片,像一个大家庭。他能叫出剧院里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从不吝啬对任何人的微笑、拥抱、俏皮的眨眼。他给所有人带来了温暖和工作激情。👇 👇这是1954年,Zeffirelli作为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师师,参加Gaetano Donizetti(加埃塔诺·多尼采蒂)的歌剧L'elisir d'amore(《爱的甘醇》)演出的场景。下面的一张照片上Zeffirelli正在跟女演员跳舞。 👇1963年演出威尔第歌剧Aida《阿依达》的剧照。Zeffirelli是舞美设计。下面的照片中他正与一群女演员嬉笑欢闹。 👇歌剧院的纪念品商店。 👇歌剧人物玩偶,很可爱。 👇楼梯中间展出的长裙是歌剧Medea《美狄亚》中的服装。这是一件手工彩色喷漆制作而成的丝质服装,设计师是Salvatore Fiume (萨尔瓦多·菲乌梅)。萨尔瓦多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作家和舞台设计师。 👇这是2004年12月落成的斯卡拉歌剧院全新的椭圆体建筑,用于艺术家的更衣室。设计师是原瑞士意大利大学孟德里索新建筑学院院长,瑞士著名建筑师Mario Botta(马里奥·博塔)。从2002年到2004年,他负责对斯卡拉歌剧院的建筑部分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使斯卡拉歌剧院内部设施更加现代化,并且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声学效果等。这个建筑完全是现代风格了。 👇参观完出门的时候,在出口处遇到了10多位帅男靓女,应该都是歌剧团的成员。 3月23日意大利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Maurizio Pollini(毛里奇奥·波利尼)离世,其告别仪式在斯卡拉歌剧院举行。这是26日我们从斯卡拉门口经过时的场景,门口站上了保安,歌剧院不对外开放参观。真庆幸我们前天找机会进去参观了。👇 👇这是在斯卡拉歌剧院对面Piazza della Scala(斯卡拉广场)上的达芬奇纪念群雕。<div><br></div><div>广场周围还有建于16世纪下半叶的米兰市政府所在地Palazzo Marino(马利诺宫),Palazzo della Banca Commerciale Italiana(意大利商业银行宫殿)的两栋建筑,现在其中的一栋是Gallerie d'Italia(意大利美术馆米兰总部),如果有时间非常值得去参观。</div> 达芬奇纪念群雕由Pietro Magni(彼得罗・马格尼)设计,1872年落成。粉红色花岗岩底座的顶部是达芬奇的雕像,下面一层的4个雕像则是他的四个学生。👇 👇浅浮雕则描绘了达芬奇作画、会友、授业等场景。 <div>听从酒店Marta女士的建议,我们又来到了一个非常小众的景点:Colonne di San Lorenzo(圣洛伦佐柱)。再走几步就是Corso di porta tichnese(提契诺门大街),也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来购物、喝酒、吃饭的地方。👇<br></div> 👇这是古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由大理石支撑的石柱,共有16根,每根高达7.6米,就在圣洛伦佐教堂前面的广场上。当时它们是一座可能建于公元4世纪末的四边形门廊的入口。<div><br></div><div>柱子的底座是中世纪的,柱子上方的横梁则可能是11~12世纪加上去的。几个世纪以来,这几根柱子一直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1943年米兰遭受的轰炸以及附近有轨电车经过引起的震动都对柱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div><div><br></div><div>20世纪米兰制定了对古迹的保护政策使得这些中世纪的古罗马遗迹得以屹立至今。</div> 由于建设资金紧张,这些柱子实际上是从一座2世纪的建筑上拆卸和回收回来的。 提契诺门大街也就是古罗马连接帕维亚和米兰的提契诺大道的一部分,是米兰最重要的入城通道。来到这里,最好再次回顾米兰的历史轨迹和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下内容是在圣洛伦佐大教堂的介绍里读到的:<div><br></div><div>米兰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通往北方交通要道的战略枢纽,后来成为西罗马帝国的都城。由于西哥特人在边境施加的压力不断增大,在阿拉里克的率领下,他们于公元401年围攻了米兰城,于是西罗马帝国的都城于公元402年迁至Ravenna(拉文纳)。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穿越亚平宁半岛的蛮族多次洗劫米兰。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公元539年,是哥特人所为。<br><br>公元569年,伦巴第人征服了这片领土后,将首都定在Pavia(帕维亚),因为帕维亚所处区域更易于防守。<br><br>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米兰才凭借其主教们的影响力重新成为一个重要且充满活力的中心。在当时出现的权力真空中,这些主教们获得了与日俱增的宗教威望和政治权力。<br></div> 👇Basilica di San Lorenzo (圣洛伦佐大教堂)。公元4世纪建于米兰城墙外的一座人工山丘上,位于提契诺大道沿线。这座教堂是由一座采用中心式平面布局的建筑构成,四周矗立着四座塔楼,两侧还有两组附属建筑。从提契诺大道抵达米兰的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威严的大教堂,他们将之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中最壮观的中轴对称建筑"。 与对面的圣洛伦佐柱一样,这座教堂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其他已有建筑中回收的。<div><br></div><div>走进教堂,里面的装饰也比较简朴。</div> 👇穹顶的壁画。 👇花1欧,可以来参观教堂中Cappella di S. Aquilino(圣阿奎利诺小教堂)里残存的玻璃马赛克壁画,描绘天国耶路撒冷。未经过修复,保持了几个世纪的原貌。 👇圣阿奎利诺小教堂一角。 👇这是两位族长的画像。 👇仅有西壁龛里的这幅画作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用八角形马赛克镶嵌而成的"Cristo fra gli Apostoli"(《使徒中的基督》)。<div><br></div><div>画面中,在金色背景下,基督身处一片草地,两侧是水域。年轻的基督,其光环上有交织字母(由希腊语中基督名字的首字母“Χ”和“Ρ”组成),位于启示录中的字母“阿尔法”和“欧米伽”之间,他右手举向天空,左手拿着一卷展开的、带有仿写字样的书卷,坐在宝座上,双脚搁在一块浮雕上。使徒们围坐在他身旁,但位置稍低:右边是彼得,左边是手持书卷的保罗,两侧是其他使徒,每个人的容貌都刻画得很清晰;他们穿着带有织纹条饰的长袍(dalmatica)、披风,脚穿凉鞋。在前景中,基督面前有一个金属容器,里面装着七卷闭合的书卷。</div><br>这幅场景被解读为上帝之国在末世的投影,基督坐在十二门徒组成的法庭中央。不常在画作中见到的基督的年轻形象以及启示录字母的出现,都暗示着基督所承诺的救赎的永恒性。 👇带有使徒名字的铭文。 👇这是圣阿奎利诺小教堂入口处用大理石制成的装饰性门框。同样的,据专家推测,这个门框来自于一座寺庙或其他公共建筑,也是一件再利用的物件。其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上半叶。 从圣洛伦佐大教堂继续前行不远,拐个弯就到了另一个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堂:Basilica di Sant'Ambrogio(圣安布罗焦大教堂),中文也称作圣盎博罗削圣殿。<div><br></div><div>这里是米兰人纪念米兰的守护神 Patrono Sant'Ambrogio(圣安布罗斯)的地方。每年的12月7日,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位米兰人民深爱的守护神。这是米兰最为重要的宗教节日,<br></div><div><br></div><div>这是米兰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最具标志性的古迹之一。它坐落于Piazza Sant'Ambrogio (圣安布罗焦广场)上,是极具艺术、历史和宗教价值的中世纪罗马式建筑的典范之作。古罗马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曾是一名摩尼教徒,正是在此处遇见了安布罗斯主教,并在其的劝解下皈依基督教的。而这个事迹也被米兰人视为圣安布罗斯的一大神迹。</div><div><br></div><div>整个教堂主要以红砖砌成,被视作伦巴第罗马式建筑的典范之作。教堂正面是一座大型的四面门廊,门廊上方是带有三角墙的外立面。有两个钟楼,左边高的一个建于1144年,叫Campanile dei Monaci (修士钟楼)。右边矮的一座Campanile dei Canonici(教士钟楼),建于9世纪。因为在中世纪早期,教士团体和修士团体相互争执,所以分别建了各自使用的钟楼。👇</div> 👇教堂正面顶端有两层凉廊,上层凉廊主要是供主教为市民祈福。两侧均有一条长长的侧廊,这是典型的巴西利卡式布局。但是教堂现在的外观主要是11世纪末至12世纪上半叶期间罗马式的重建。<div><br></div><div>中殿的宽度是侧廊的两倍,被划分为四个方形开间。整个中庭和侧廊是准备接受洗礼的信徒和公开忏悔者集会的场所,这里在中世纪也曾经举办过集市和公众集会。</div> Sant'Ambrogio于公元340年生于德国的Trier(特里尔)。公元374年作为罗马帝国意大利阿农纳里亚地区的总督来到米兰,凭借其身后的古典文化修养,立刻展现出了卓越的演讲和外交才能。他最伟大的成就就在于巧妙地化解了被认为是异端教派的阿里乌斯教派与天主教徒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于374年12月7日在欢呼声中被任命为主教。这一天很快也就正式成为了圣安布罗斯的宗教节日。 教堂由圣安布罗斯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379年,这里曾是米兰城外一片巨大的墓地。公元386年的春天,圣安布罗斯主教在梦中得到启示,在Basilica di Nabore e Felice()门口找到年轻的双胞胎殉道者Protaso(普罗塔索,从英文翻译过来则是普罗塔修斯) 和Gervaso(杰瓦索,从英文翻译过来则是杰尔瓦修斯)的遗体,并把他们安葬在新落成的圣安布罗斯大教堂内,彼时大教堂的名字是Basilica dei Martiri(殉道者大教堂)。圣安布罗斯于公元398年4月去世,并被安葬在大教堂里俩兄弟的旁边。大教堂从此也被米兰人称为圣安布罗斯大教堂。<br><div><br></div><div>Protaso和Gervaso也是米兰的主保圣人,同时还是干草收割者的主保圣人,被祈求用于发现窃贼。<br></div> 👇教堂庭院中两侧高大的侧廊。侧廊也是墓地。 👇侧廊的墙上镶嵌着一块块的墓碑。 👇教堂的大门,现在外面换上了玻璃门把原来已经磨损得很厉害的榆木门板保护了起来。门楣上的羔羊图案是基督的象征。门框周边到的大理石装饰也都是9世纪或10世纪大理石再利用的残片。大门中间的两个青铜狮子头门环来自于中世纪早期。 👇教堂内部有三个中殿。砖砌拱顶,交叉肋骨拱使教堂在视觉上显得高大,深邃。 👇柱子上古老斑驳的壁画,诉说着岁月的流淌。 👇这是教堂里珍贵的两件文物:上面的是AMBONE MEDIEVALE(中世纪讲经台)和SARCOFAGO DI STILICONE (斯提里科石棺),后者是公元4世纪由圣安布罗斯建造的,这也是教堂中现存的为数不多的由圣安布罗斯亲自建造的物品之一。它被视作军队统帅斯提里科(卒于408年)及其妻子塞雷娜的陵墓,属于“城门”式石棺类型,因其背景描绘有带塔楼的城门故而得名。石棺上正对着我们的下半部分浮雕是耶稣正在传道的场景。<div><br></div><div>在12世纪时,在这具石棺外建起了一座罗马式讲经台。该讲经台装饰着象征动物以及支撑建筑结构的人像(男像柱)。1194年,由于耳堂坍塌,讲经台部分被毁,在13世纪初得以重建。<br></div> <div>石棺两端装饰着圣经场景,其中包含西方最早展现耶稣诞生的画面之一。👇</div> 教堂主祭坛金光灿灿,被称为ALTARE D'ORO(黄金祭坛)。这是加罗林艺术最伟大的杰作之一。<div><br></div><div>这座高祭坛实际上是一座圣物箱式陵墓,由米兰大主教Angilberto II(安吉尔贝托二世)(824年—859年)委托打造,用于安放三位圣人Ambrogio, Protaso 和 Gervaso的遗体。正如我们在其背面乌银材质的献词铭文中读到的那样,它是“比任何金属都更为珍贵的珍宝”。<br></div><div><br></div><div>祭坛由一个木箱构成,木箱表面覆盖着带有掐丝珐琅、宝石、珍珠和珊瑚装饰的浮雕镶板。其金色的正面描绘着基督生平事迹,与之相对的、朝向后殿的镀银背面则刻画着安布罗斯的生平事迹。祭坛侧面装饰着米兰教会的圣徒、对十字架的敬拜以及与加洛林帝国主保圣人图尔的马丁相关的图案。这一复杂的装饰布局颂扬了安布罗斯的荣耀以及米兰教会的尊严,它犹如一座华美的“约柜”。<br></div><div><br></div><div>祭坛上方的华盖耸立在由四根古罗马晚期的斑岩柱支撑的祭坛上方,其年代可能可追溯至加洛林时期。在10世纪末,它用精美的彩色灰泥工艺进行了装饰,可能是为了一场王室加冕仪式。华盖的四周都是与圣经和圣安布罗斯事迹有关的雕刻。面向信徒的这一面,描绘着“律法传授”的场景,画面中基督将天堂之门的钥匙交给圣彼得,并将卷轴形式的律法交给圣保罗。👇</div> 👇在主祭坛的后方的后殿穹顶,是一幅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因为主祭坛附近被绳子围起来了,无法去到近前拍摄全景,只能拍到画作的一部分,有些许遗憾。<div><br></div><div>这幅马赛克镶嵌画历经古罗马晚期至20世纪期间多次的修复和修改,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1943年大教堂遭轰炸后殿几乎完全被炸毁后重建起来的结果。</div> 👇画面正中是耶稣基督做出赐福的手势。旁边还有大天使Michele (米迦勒)和Gabriele(加百列)为双胞胎殉道者加冕的场景。左右两侧则是圣安布罗斯做弥撒以及主持圣马丁葬礼的场景。耶稣基督下方的圆形画像则是几位圣徒的画像。 在阴雨绵绵的时候,来到米兰著名的Mont Napoleon大街周边闲逛,欣赏和享受美丽的橱窗艺术。<br> 👇名牌就是名牌,连橱窗设计都这么高雅、独特、有趣。 👇下面三张照片所拍摄的橱窗是商店的地下室。所以,在米兰街头散步,不仅要欣赏身边美丽的橱窗,也要经常留意脚下,是不是就有意外的美丽一晃而过。 👇这间是卖地毯的商店,把漂亮的地毯披在了模特身上,别致而又美丽。 👇工装也可以登大雅之堂。 👇这应该是为复活节而准备的大巧克力蛋,实在是太诱人了。 👇乐高玩具店,上下两层,非常大。这是用乐高积木拼成的米兰大教堂。 👇卖家具和家庭装饰物的商店,也是上下好几层。在米兰逛街发现,由于店面紧张,许多店都是向高处要空间,热闹街头的商店基本上都是好几层楼。 <p class="ql-block">该启程回家了。买了2920次 6:25 从米兰中央火车站到米兰马尔彭萨机场的火车票,早早起床收拾好行李,结好账。因为在下小雨,我们的衣服防水没事,但行李就不好办了,请酒店帮忙叫个出租。发现他们有与出租对接的系统,简单输入几个信息,打印出来一个纸条给我们,2分钟后出租就到了,非常方便。从酒店到火车站800多米,出租费11.6欧,有零有整的,米兰的出租帮客人装卸行李不收费,只有罗马收。</p> 因为到的早,我们决定登上了提前一班的火车。早班火车上人不多。中途过来一个查票员,我们做好准备向他解释我们提前一班上车的事情,可他看都不看我们,抓住了对面座的两人补了票。也不知他根据啥规则检票的,而且能一抓一个准。😜 火车上没有任何到站站名的显示,列车员指报了一次站名,广播还是坏的,一个单词重复好几次,整个是颤音,啥也听不清楚。好在开着谷歌导航,上面显示着我们的方位,再加上看到许多乘客拖着行李准备下车,还有火车行驶时间,判断是到了Terminal1(火车终点站是Terminal 2),果断下车,跟着人流往扶梯方向走,抬头看见模模糊糊的Terminal1牌子挂在头上。🤣。 转身回望,轨道对面的Malpensa Aeroporto T1 (马尔彭萨机场T1)倒是牌子很清晰—浪漫的意大利人啊!👇 👇这里意外地发现还有中文提示。 米兰机场非常大,也很现代,安检前就是一个巨大的免税店区域,不经过它根本到不了安检口;安检效率极高,不需要把充电宝、电脑等拿出来,只要放在包里就行,如果他们觉得有些疑问,还会有第二层检视屏幕再查一遍;至于过海关,那就更快了,两个海关官员一边聊天一边看都不看我们的护照,随便找了一页盖上章就放行了。 窗外的飞机就是米兰飞深圳的航班。整整30天的意大利自由行就此落下帷幕。心满意足,又意犹未尽。 <p class="ql-block">米兰印象:</p><p class="ql-block">1、国际化大都市,浓厚的现代化气息。高楼大厦是我们走过的意大利城市里见到最多的。道路宽阔,车流滚滚,公交便利,置身其中,似乎这是另一个意大利。</p><p class="ql-block">2、时尚之都名不虚传,满街的奢侈品大广告,橱窗美学发挥到极致,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3、遇见国人最多的一个城市。我们酒店就住了好几个,7、8个男男女女,估计是同一个公司来出差的,经常在大堂的会客厅工作。早餐在餐厅里旁若无人地大呼小叫,令人厌恶。</p><p class="ql-block">4、城市中心主要是商业区,居民居住区似乎在外围,两者相比,城市建设、市容市貌差别不小,居住区略显陈旧。</p><p class="ql-block">5、公共设施“罢工”的事屡见不鲜,我们短短的四天闲逛就遇到三次:地铁自动售票机纸币入口失灵;售票机不工作;有轨电车打票机吞票!</p><p class="ql-block">6、还有一个发现:中午时分,商务区许多餐馆、快餐店都挤满了西装革履的人士。许多地方都在排队点餐,应该是附近的公司职员来吃午餐,这个景象在其他城市没有见过,D说在德国没有见到过这种景象。</p><p class="ql-block">7、米兰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如罗马和佛罗伦萨,景点区域指示牌不多。米兰大教堂周边针对游客的导引基本没有。感觉米兰只是一个商业和时尚城市。</p> <div>30天的意大利北部行,走过大大小小15个城市(镇):罗马、阿西西、皮恩扎、锡耶纳、圣吉米尼亚诺、比萨、拉斯佩齐亚(五渔村)、卢卡、佛洛伦萨、威尼斯、维罗纳、西尔苗内(加尔达湖)、摩德纳、帕尔马、米兰,再加上国中之国梵蒂冈;自驾行程1682公里。<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意大利是</font></b></div><div><ul><li><font color="#167efb">一个具有无以伦比的厚重历史和浓郁文化艺术氛围的国家;</font></li><li><font color="#167efb">一个不经意间就会遇到一个被冠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建筑、广场…的国家;</font></li><li><font color="#167efb">一个经常将容易的事情搞复杂的国家;</font></li><li><font color="#167efb">一个靠着老祖宗留下的庞大遗产开心赚钱的国家;<br></font></li><li><font color="#167efb">一个满街能看到警察、军人执勤的国家;<br></font></li><li><font color="#167efb">一个人们热情友好、浪漫闲散、自由奔放的国家;<br></font></li><li><font color="#167efb">一个以悠长的历史而自豪,努力保护古迹的国家。</font></li></ul><p></p><p>意大利是一个没去过一定要去一次,去了就不想离开,离开了惦记着再去一次,二次,......无数次的国家。<br></p><font color="#167efb"><br></font><p></p><p><b>意大利,我们明年再见!</b></p></div><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30天意大利行的轨迹</h5> <font color="#b06fbb">***********************************************************<br>文字:太极神仙<br>照片:手机拍摄<br>背景音乐:威尔第歌剧《纳布科》合唱《飞吧,让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第三幕希伯来合唱 Nabucco Act III Chorus of the Hebrew Slaves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