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美篇

东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奋发有为,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社论)</p><p class="ql-block">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引。</p><p class="ql-block">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安排。</p><p class="ql-block">“三农”向好,底盘夯实,全局主动。今年以来,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形势复杂严峻。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沉着应变、迎难而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取得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成绩,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基础支撑。</p><p class="ql-block">看粮食生产,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有史以来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看农民收入,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40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看乡村建设,乡村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p><p class="ql-block">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三农”工作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新时代新征程重农强农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p><p class="ql-block">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明年“三农”工作,对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稳住“三农”。我们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从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到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再到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会议部署明年“三农”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体现的正是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战略定力和担当。要胸怀“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p><p class="ql-block">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会议就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等提出明确要求,既立足当下,破解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狠抓工作落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p><p class="ql-block">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会议对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作出部署,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要抓住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法,因地制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繁荣乡村文化等方面用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p><p class="ql-block">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考验战略定力,呼唤担当作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再接再厉、奋发有为、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论快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钱钟书</p><p class="ql-block">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Si le bonheur n'était qu'une bonne denie!)。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实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p><p class="ql-block">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让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p><p class="ql-block">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p><p class="ql-block">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的诗集《禁锢的生活》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走出凤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安忆 </p><p class="ql-block">我至今不能忘怀的,那日天黑之后,我们驶出凤凰的情景。前面是黑一般深透淋漓的黑,车灯唰地亮了,好象洞开了一条路,路边竟有一对一伙的青年男女,在向前走着。</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从他们背后驶过,他们却也不回头望望,因此,他们的样子便有了一股义无返顾的气息。他们往哪里去呢?</p><p class="ql-block">就我所知,从凤凰走出成为大人物的就有好几位,政治家熊希龄,画家黄永玉兄弟,还有作家沈从文。</p><p class="ql-block">他们从山水天地的折缝里走上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外面的世界在向他们招手。我还记得永顺的夜晚,我们走在街上,脚下是陈旧的石子路面。远处深黑的天空之下,那一道浅黑的影障,是静谧的山峦。</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板壁缝里,透出灯光。这一切都有一股地老天荒的气息。可是,却有一家店面,陈列着出售的电视机,屏幕上正播送着一个关于爱滋病的国际性节目。这外面的消息,似乎是从山的缝隙里渗漏进来的。</p><p class="ql-block">我想,当年熊希龄、黄永玉、沈从文他们,大约是乘船走出去的,船这东西也带有地老天荒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船从狭窄的水道走上开阔的江面,乘风而行,两边的山壁陡然退去的一瞬一定令他们心情激动。我们去湘西走的盘山公路,最险要的矮寨坡塑有开路先锋的铜像,居高临下,下面是绵绵无边的山峦。记载说,当年修筑矮寨坡公路死难筑路工二百余人。那是1937年。</p><p class="ql-block">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萧萧》里面,祖父常说的“女学生过身”,是从哪条路上来,又往哪条路上去呢?我觉得,女学生就像是水样,流过水道河床,流向四面八方。而萧萧就像是那</p><p class="ql-block">水边的石头,永远不动,当水流过的时候,听着水响。湘西的村寨,常常是扎在水边,竹子的房柱没在水里,变了颜色,千年万代的样子。“女学生过身”是肃肃心里最奇妙的风景可是萧萧却从未有一次亲眼目睹。这是沈从文安排于萧萧和女学生之间的神秘的幕幛?</p><p class="ql-block">还是命运的沟壑?小说里说,每年六月天就是女学生过身的日子,因为放“水假”了。“水假”这个词也很有趣,它给人一种流动欢畅的气氛。而萧萧始终没有看见女学生,萧萧和女学生没缘分。</p><p class="ql-block">女学生还被祖父用另一个名词代表,这名词就是“自由”,祖父说:“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好自由”。“自由”是比女学生更抽象,更叫萧萧不懂得的东西,萧萧只懂得往水里照她假如没有辫子的模样是什么神情,还有就是当长下花狗把她肚子睡大时,她说:“花狗大,我们到城里去自由”。</p><p class="ql-block">她这时明白,“自由”是解决她目下困境的一个办法。可是花狗显然不需要这个“自由”,他悄悄收拾起东西溜之大吉,只剩下萧萧一个,于是她也收拾起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这就是山外边水外边,轰轰烈烈的变化着的世界传给萧萧的信息,是萧萧在无办法可想的境地中的唯一可想的一点办法。</p><p class="ql-block">可是萧萧还没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我们期待着萧萧给我们一个壮烈的结局,将这倒霉事升华成一出悲剧。可萧萧那里的事情是与外面大舞台上的戏剧完全不同的事情。萧萧想到过死,悬梁、投水、吃毒药,可她终究舍不得死,萧萧不是女英雄,连女学生也不是。</p><p class="ql-block">萧萧自己不死,祖父便请萧萧本族的人来决定,是“沉潭”还是“发卖”。“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有读过“子曰”,不晓得礼教比萧萧的性命宝贵,就决定“发卖”去远处。可远处没有人来买,而后萧萧又生下一个儿子,于是“发卖”也免了。萧萧还是做她的小丈夫的大妻子。</p><p class="ql-block">萧萧的乡间是很有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它们永远给人出路,好叫人苟苟且且地活着,一代接一代。它们像是世外,有着自己的质朴简单的存活的原则,自生自灭。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没有一点矛头是指向萧萧的乡间,它们和哪一种革命都不沾边,因此,哪一种革命似也救不了它们。任何激烈的对峙都与它无关。外头世界的天翻地覆,带给这乡间的气象,便是“女学生过身”。</p><p class="ql-block">女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呢?女学生是怪物一样的人。女学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也是怪诞可怕的世界,是样样叫萧萧的乡党们好笑与嘲弄的。</p><p class="ql-block">其实,肃肃和女学生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倘若萧萧逃跑的计划再作周全一些,行动再迅速一些,或许已成为女学生中的一员,可是萧萧的计划失败了,失败就只能按失败的说了。</p><p class="ql-block">萧萧只得留在了乡间,做媳妇,生儿子,然后再做婆婆。不过,她似乎想做“女学生”的婆婆,她对小毛毛说:“明天长大了,我们讨个女学生媳妇!”萧萧能做女学生的婆婆吗?这只是萧萧那一次未遂的革命留给她的一句戏言。</p><p class="ql-block">萧萧没走成,可是沈从文却走成了,并且还给他的乡人们留下了出走的好榜样,还有那个画家黄永玉。据说凤凰的青年中,习文弄画的特别多。其实沈从文就是“水假”时从萧萧乡间过身的女学生以外的一个男学生,岸边的石头从他眼中历历而过,一副地老天荒的样子。沈从文走到了宽阔的江面,风也浩大凛冽起来,激荡着他的帆,嚣声四起。而萧萧的乡间是他心中永远的寂寞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当文字燃烧成火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计兵</p><p class="ql-block">勺子碰锅沿,那天,和爱人吵了一架,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到人生观,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不知怎么,我脱口说出:“人生,是一场采蜜的过程。无论过往有多苦,生命最终还是要酿出蜜来。”爱人突然叫了暂停:“你先把刚说的话记录下来,免得吵完架,这些‘金句’就忘了。”我们的争吵戛然而止。然后我开始反思,向她道歉。满天的乌云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生活中文字产生的力量,不仅对我,也影响到我的家人。我一直喜欢写作,久而久之也影响到家人,即使是在争吵中,仍记着那些“金句”的迸发。于我而言,没想到,文字的力量居然能及时修复我和爱人之间偶尔产生的缝隙。</p><p class="ql-block">对于文学,我有过许多比喻。如果生活真的是苦的,文学就是药后服下的一颗糖,糖的甜蜜会贯穿所有的岁月。文学是落在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尽管不能改变什么,但绝对会让我变得精彩。</p><p class="ql-block">不同阶段的经历,让我对文学有着不同的感受。1988年,我第一次远离故乡,成为工地上的一名工人。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初次对人生产生了思考。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我爱上了阅读,后来爱上了写作。那时,文学就是插在地里的竹竿,不断为我的生命提供着向上的拉手,支撑着我不至于在迷茫中匍匐。</p><p class="ql-block">此后大半生的时间,写作一直支撑着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岁月。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突然发生,像是道路的突然转折,这种转折会改变我们的生命方向。这些年,我从事过很多的工作,比如:码头上的装卸工、行走在街头的拾荒者、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争分夺秒的外卖员。有人问过我,这样的人生你满意吗?于是我写下:不是所有的翅膀都可以展翅高飞,低处飞行也是飞行。</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幸福是一种感觉,只有你愿意打开,幸福才会扑面而来,无处不在。我曾经在一家砖厂工作过7年。每天晚上,趴在砖厂的通铺上,写下文章,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引发我对生活的思考。写完之后,我会把稿子扔进厨房的灶膛,成为第二天早上烧火做饭用的引柴。当那些文字燃烧成火焰,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谁说文学无用,它如此火热、跳跃,提供给我“一日三餐”。</p><p class="ql-block">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只写作不投稿。谈起那些过往,有人会问我,可惜吗?我想说,人生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即使有些日子,我们一无所获,那也不是真正的空白。那些空白,是为了未来更好地书写而预留的纸张。</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一面生活着,一面写着。把生活过成一种固体的形状,把爱好变成液体。当它们相互纠葛,就形成了我生命里的山水。2018年,我成为一名大龄外卖小哥。因为工作原因,争分夺秒的生活无法给我的笔墨写作提供时间。我便改变方式,用语音去写作。在等餐间隙,甚至是等电梯的瞬间,一旦灵感触发,我都会快速地留下一段语音。当安静下来时,再把这些语音转成文字,整理成一首首诗歌。</p><p class="ql-block">因为生活的不断变化,我从最初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写作,转向更加便捷的诗歌写作。在情感深处,我对于文字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而这种生活和写作的相互结合,意外地为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5年送外卖的工作间隙,我写下了3000多首诗歌。</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然也需要一份幸运,而我恰恰就是幸运的那一个。2022年,我的一首不足百字的小诗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媒体和出版界的关注。生活从此迅速为我打开了另一条道路,至今我已经出版了3本诗集,也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今年56岁了,随着身边老一代人的不断退出,愈发感觉文字成了不可替代的依靠。当我记录下那些逝去的人们的名字,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命里的魂牵梦绕、依依惜别和万般不舍。如果我是一道光,被写作拧亮了开关,我愿意义无反顾地为照亮一条路,用尽自己所有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孔子管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许锋 </p><p class="ql-block">管人是一门学问。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有人说一个人最多可以直接管理七个人,可以多管,但效果不好。可以试试,管三五十个人,甚至管三五百个人,一竿子插到底,中间不分层级,结果怕只有一个:乱成一锅粥。当然,这是对普通人而言。还有句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团队,领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孔子以弟子众多著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么多人,如何管呢?</p><p class="ql-block">学生面貌还颇复杂。家穷的,家富的;小孔子几十岁的,小几岁的;兄弟同窗的,父子同读的……真不好管。</p><p class="ql-block">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孔子先做到自身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威信须从自身来——道德、学问、形象、做人、做事。孔子乃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自身正,毋庸置疑。日常之中,“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大师之气度,“全体浑然,阴阳合德”。如此,一般小子,焉能不服?</p><p class="ql-block">管心。人心隔肚皮。孔门弟子不是神仙,肚里常有“小九九”。孔子要求学生做君子不做小人,因“君子坦荡荡”,而“小人长戚戚”。一个团队,君子多,自然风气正,个别人捣蛋,掀不起大的风浪。管住了大家的心,老师则不必耗费心力于平衡、调解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一碗水端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作为团队领导,孔子处事公平公正与否,大家心里门清。宰予天赋佳,嘴头子好,孺子可教也。但孔子发现他大白天睡懒觉,毫不客气——“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朽木粪土”便成为一个损人的成语。孔子的这句狠话流传千古,宰予被动地被老师“一骂成名”。孔子还骂过冉有。冉有给季氏当管家,替富人敛财,孔子气恼:“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老师气得要清理门户。孔子也批评过冉求。冉求不好好学习,还堂而皇之地找借口,“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毫不客气:“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说,你哪里是力气不足呢?你那分明是在原地踏步,不想动弹。无论涉及谁,只要行为不端,孔子就狠狠地批评,不偏不向,不包庇不纵容。这是谓真公平。</p><p class="ql-block">一副好心肠。孔子十分体恤人。孔子一生,志向远大;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优秀得不能再优秀的他始终壮志未酬。“CEO”这个层级,他想都没想过;“股东”,他也没想过。后世的司马迁给了他“世家”之荣誉,相当于“名誉股东”。老师混得不好,学生也跟着受苦。不过,孔子在当上鲁国司寇后,行使过两次“分配权”,一次是对于原思,即子思,他给老师当总管。孔子给他定的年薪是“粟九百”。子思觉得太高。高不高呢?有关资料缺乏,但可从侧面佐证——《孟子·梁惠王上》载:“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可产多少粮食呢?“今1夫挟5口治田百亩,岁收百1石半,为粟150石”。(《汉书》卷24,《食货志》)子思年薪900石,一人可养活五六户、几十口子人,不可谓不高。如今在大城市工作的很多人,养活自己已属不易,养家糊口更显捉襟见肘,养活一个家族,门都没有,凡事一对比,便可参照。子思感到“压力山大”。孔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孔子的意思是,不要嫌多,你吃不完,那就送一些给乡里乡亲嘛。孔子这样想,是因为他知道子思出身贫寒,一路走来,受过很多人的帮助,得还人情、“还礼”。老师对学生的体恤可见一斑。但对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孔子却非常抠门,又是何故?孔子派公西华出使齐国,公西华的老同学冉求想“巴结”一下公西华,给公西华的母亲送点礼物(粮食),请示孔子,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一釜是多少呢?合六斗四升,十斗为一石,连一石都不到。冉求觉得拿不出手,没面子。孔子又提高了一点,给一“庾”,即十六斗,一石多。冉求还是觉得不好意思,便自作主张,给了公西华的母亲800斗粮食。打个比喻,孔子刚开始的价值标准是一盒点心;后来的价值标准是一盒点心加一盒茶叶;冉求最后送去的是一套“烟酒糖茶”,且前面均得加上“最好的”之定语。</p><p class="ql-block">孔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了解到公西华出差,“乘肥马,衣轻裘”,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衣食住行都很讲究,那他的母亲便不需要额外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心里一本账。</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有权有势”的日子没过上几天,但依然有众多弟子矢志不渝地追随,说明,孔子管人,靠的是人格魅力、学术魅力、思想魅力。</p><p class="ql-block">归结为两个字:</p><p class="ql-block">文化。</p><p class="ql-block">制度管人,文化暖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穆青与“雁翎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锦慧 </p><p class="ql-block">此刻,我伫立在白洋淀长堤上。眼前浩瀚的水面汇集了瀑河、唐河、漕河、拒马河、孝义河、潴龙河等9条河流,拥有140多个淀泊及3700余条沟壑。远看,天水相连。</p><p class="ql-block">忽闻雁鸣声声,余韵悠长。循着雁鸣声声,小船扬帆进入密密丛丛的芦苇荡,也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岁月……</p><p class="ql-block">“——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p><p class="ql-block">——雁呵,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上活跃着一支水上游击队。他们在水网密布的淀泊上,巧用千回百转的苇塘和港汊,出其不意地伏击来犯之敌。</p><p class="ql-block">这支来无影去无踪的淀上神兵,深深吸引和震撼了新闻记者穆青。他将心灵流淌的清泉汇入白洋淀的无垠碧波,创作出《雁翎队》。</p><p class="ql-block">“白洋淀湛蓝的湖水,被枪声翻搅起来了,一望无际的荷莲和紫菱遭受了空前的蹂躏。傍晚再听不到饲鸭人嘎哑的吆唤,清晨再听不到那悠美的采菱歌……”</p><p class="ql-block">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白洋淀。他们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制造了数起骇人听闻的惨案。</p><p class="ql-block">白洋淀的渔人和猎户,饱含着辛酸的眼泪,放下了渔网和猎袋,划着渔船,掮着猎枪,在芦苇丛中聚集起来。</p><p class="ql-block">一个月,两个月……</p><p class="ql-block">无数的渔船和猎枪,在“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和鱼虾……”的誓言里,组织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当时,他们作战的主要武器,是一种渔民用来打水禽的土枪,名为“大抬杆”。枪身大约2.5到3米长,只能固定在一种叫作鹰排子的船上。“大抬杆”射击的时候,要用香点燃药捻,为防止被浪花打湿,枪口要堵上一根雁翎。他们在淀上行船时,习惯采用围雁打猎的方法,呈人字形排开向前,酷似雁群飞翔时的队形。</p><p class="ql-block">“大雁天空上,向北方向北方,北方是故乡。”大雁热恋故土,不慕他乡的天性,和游击队员誓死保家卫国的品性相近相通。为此,1940年夏天,中共安新县委书记侯卓夫,为这支水上游击队取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名字——“雁翎队”。</p><p class="ql-block">“白洋淀上好武装,日日夜夜保家乡;东边打开西边转,岸上不行蹲水塘;驾着渔船快如梭,鬼子汽船赶不上;急得鬼子团团转,小船又回老地方;瞅准机会打伏击,揍他一个冷不防;鬼子碰上吓破胆,人仰船翻缴了枪。”</p><p class="ql-block">雁翎队的水上游击战,和华北军民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一样,威震冀中平原,令日寇闻风丧胆!</p><p class="ql-block">穆青是“喝延安水”成长起来的党的第一代新闻工作者。他的简历上这样写着:1921年3月15日,出生于河南周口;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周年之际,《解放日报》编辑部拟组织采写一批反映敌后军民英勇抗战事迹的报道。时任该报记者的穆青去中央党校采访了一位来自冀中的同志。1939年穆青曾随八路军120师主力挺进冀中,曾多次在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两岸打过游击,也曾在黎明或日暮时分从白洋淀附近穿行过。那一带纵横的河流、明净的湖水、如飞的小船,以及雪白的芦花和团团的荷叶,仍鲜活地映现在他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1943年8月22日,《雁翎队》发表,充满诗意地呈现了白洋淀水上英雄的鲜活群像。从此,富有传奇色彩的雁翎队的名字传向各敌后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当时,穆青只有22岁。</p><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白洋淀始终是穆青魂牵梦绕的牵挂和向往。</p><p class="ql-block">1990年夏天,穆青终于重返白洋淀。小船在淀上纵情游弋,湖面仍是那么宽广,湖水仍是那么平静,散布淀中的村庄仍是绿树环绕。</p><p class="ql-block">几位在家乡安度晚年的雁翎队老战士赶来与穆青相会,尽管他们年事已高,有的身上还带着敌人留下的弹痕,但眉宇间仍然勃发着英气。穆青紧紧地握着这些拿过鱼叉和刀枪的大手,心中禁不住涌起一股热流。</p><p class="ql-block">谈起当年的战斗,老战士们记忆犹新,特别是雁翎队几次伏击日寇保运船的战斗,消灭多少敌人,缴获多少枪支,甚至每次战斗的一些细节都还能说得出来。</p><p class="ql-block">特别让穆青动情的是,这些老战士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老百姓支援、掩护雁翎队的一些往事。</p><p class="ql-block">在水上斗争最困难的时期,敌人在白洋淀周围修起了大量岗楼,巡逻艇整天在湖面上横冲直撞。整整两个冬夏,雁翎队没有在陆地上宿过营。</p><p class="ql-block">在寒风刺骨的冬夜,乡亲们绕过敌人的岗哨,踩着薄冰,为他们送来了棉衣和被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乡亲们冒死摇着小船,为他们送来干粮和药品;在茂密的草丛深处,他们还经常发现乡亲们悄悄留下的冒着热气的老玉米、窝窝头。而那时,由于敌人封湖,白洋淀的老百姓经年累月地不得不以芦根、野菜和水藻充饥……</p><p class="ql-block">可惜,这些往事在采写《雁翎队》的时候,不是没有发现,就是还未曾发生。但这些遗憾都已经成为历史,无法弥补了,穆青为此深感愧疚。他想,如果现在有人收集资料,再深入访问老雁翎队队员和当地群众,一定会写出一部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诗,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教材,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他是多么、多么地期待啊!</p><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雁翎队纪念馆在位于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文化苑落成,馆名由曾在冀中战场率部驰骋的开国上将吕正操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馆内珍藏的26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100多件实物,以及全息影画和情景再现,留住了雁翎队渐行渐远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前来瞻仰革命故地的作家魏巍触景生情,一连写下四个难忘:“难忘的人民,难忘的土地,难忘的战友,难忘的时代!”2020年9月25日,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河北大型民族歌剧《雁翎队》震撼首演,唤醒了发生在这片英雄土地上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飞芦花,长长堤岸披晚霞。”序幕中一曲《重回白洋淀》,引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早已随风远去的抗战岁月。</p><p class="ql-block">只见芦苇依旧郁郁葱葱,那是雁翎队员永远傲立的雄姿;</p><p class="ql-block">只见水面依旧浩浩汤汤,那是雁翎队飞船荡起的波痕还未散去……</p><p class="ql-block">1996年5月,75岁的穆青出版了一本新书《十个共产党员》。他们是梁雷、赵占魁、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孙钊、任羊成、阎建章、郑永和。</p><p class="ql-block">1997年,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在编辑《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一书时,拟收录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中关于潘从正、吴吉昌、焦裕禄的文章。</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专程去拜访了这位仰慕已久的新闻界前辈。没想到,他就像个家常的“老头儿”,面容和善,衣着简朴,有着一种沁人心脾的亲近感。</p><p class="ql-block">穆青送了我一本《十个共产党员》,在范敬宜写的序言中我得知了他写作这本书的初衷:“这本书虽然只写了十名普通共产党员,是沧海一粟,但是它反映的是整整一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活在穆青的心里,有些人是穆青在心里酝酿了多少年才动笔写的,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他们的。”</p><p class="ql-block">这本《十个共产党员》,是穆青对党最后的汇报。在人们心中,他是《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未收录的第十一个优秀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11日,82岁的穆青为党的新闻事业燃尽了生命的灯盏。京郊绿化林区中最普通的一棵树,是他为自己选定的长眠之地。</p><p class="ql-block">  根,深深扎向大地;干,高高挺立世间;枝叶,倾其全力撑起一片浓浓绿荫……穆青的一生,就是一棵高耸的大树!</p><p class="ql-block">今天,在第22个中国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白洋淀的声声雁鸣愈发余韵悠长,那一往情深地喃喃诉说和幽幽怀想始终在云里飘拂,在风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日子飞过屋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缶工</p><p class="ql-block">日子从井里打上来</p><p class="ql-block">谁家的鸡起头叫几声,满屋场的鸡就都叫起来。天还未亮,没泛出鱼肚白,有人家就起床劳作了。打豆腐的早早开工,吱吱呀呀是摇浆的声音。田里有人赶早放水,水车车水响得分明。</p><p class="ql-block">咚的一声,木桶扔进井里,睡在附近厢房里的我被准时惊醒。一轱辘爬起,洗漱毕,天色初亮,拿本书在门前的红石小桥上晨读。来往都是打水的人,扁担被压得一晃一晃,水从桶中漾出来,淋湿祖屋后的小路。挑水人总爱逗我说话,言,伢子,何苦读书,起这么早做甚?不远处,养鸭人赶着鸭群出去,入到屋场后的水圳里,任其随波觅食,聒噪的鸭叫声渐行渐远。刚安静片刻,附近鸡爪子树上又满是鸟鸣,跳上跳下。</p><p class="ql-block">有雾没雾的时日,路上总能遇到早起捡狗屎的老头。他一手提撮箕,一手拿耙钩,时不时在路边弯腰用耙钩往撮箕里捡狗屎,送到菜地里作肥料。总说,人要勤快,天上掉东西都须起得早。别个笑,天上掉的就狗屎么?不气恼,答,捡到就算走狗屎运。稻田里,禾苗正抽穗,青得让人欣喜,心情会莫名好。</p><p class="ql-block">屋场里前脚叫卖白豆腐的刚过去,后脚捡米豆腐的又前来。用镔铁桶子装着,一块块黄澄澄,我爱闻那碱味复合米香的清气。晨间,能送上门就这或白或黄的两样素菜。若要买鱼肉,须去街上,赶早挑新鲜的,用稻草打结捆住肉,或从“腮帮”上穿过鱼嘴巴,一路提回来。有人道,称肉买鱼,办伙食啊?笑答,有客来,小菜不上桌!</p><p class="ql-block">屋场前后的水塘,白雾蒸腾,逐渐散开,映出天上云霞。长脚的水蜘蛛,在水面飞快漂过,起不了波纹。伸进水塘的石桥上,有女人家边洗衣物,边思忖着今日的活计。鱼儿浮出来,被路过的孩童瞧见,就是一瓦片打过去,鱼儿瞬间沉下,瓦片还在水面翻飞。 </p><p class="ql-block">叮叮当当骑单车出门的人走了一个,又一个。上学的细伢子会叫,慢点,搭车!也不管人家接应不接应,几步跑上前,抓住后座,一跃而上。那单车摇晃几下,稳稳向前。搭不到车的同学,三五成群一起走出屋场,追跑嬉戏,大人远远见着,喊,还莫快点,要打上课铃了!没人心急,看路边水牛吃草,灰白的舌头伸出来,风卷残云。</p><p class="ql-block">赶脚猪的人进屋场来,一手摇铃,一手拿竹枝,口里间或呵斥,喔哧喔哧!脚猪大摇大摆,嘴中哼哼不已,尾巴左右甩着。路人笑,又走早人家?答,伴猪婆吃水酒,赶脚猪走人家,同样道理。天色大亮,这关头,晒坪里哪家婆婆正预备晾晒新制的薯膏,边扫地边赶鸡鸭,嘴里出声,吔嚯呀嚯吔嚯呀嚯!鸡鸭扑楞着翅膀跑开,一会又围将过来。</p><p class="ql-block">日上三竿,小孩上学去了,大人下田做事,老人出房晒太阳。搬把凳子,手杖放一边,屋里养的狗乖巧趴下。别家的猫路过,狗立马惊起,狂吠不止。那猫也毛发竖立,嘶嘶作声。老人骂,扁毛畜生,不得安生,就是一手杖打过去。猫狗疾跑,上房的上房,溜达的溜达。</p><p class="ql-block">园中新摘的菜蔬还带着露水,窗棱上昨夜留下的蛛网也被清除。猪栏里生猪叫唤,许是还未进早食。出门杀猪草的大嫂,提回满满当当一篮空心菜,往猪栏中丢下,就忙活别的去了。有女人家准备串门,昨夜就想好的话题,不知要打几个哈哈。</p><p class="ql-block">屋场早间,总这样不得消停。</p><p class="ql-block">日子在屋场打滚</p><p class="ql-block">每每午后小憩,恍惚中我总能听到鸡鸣声声。惺忪睁开眼,总哑然失笑,身处都市,哪有鸡叫?许是我儿时记忆太深,时空变幻中生出错觉。</p><p class="ql-block">那时屋场里到处有鸡。刺蓬旁,土沟里,荒园中,村道上,细细觅食,脚爪刨地,尖嘴啄食,不慌不忙。午后,都在树荫里房檐下歇息,不时会引吭叫几声。和清晨鸡报晓不同,不会此起彼伏,往往只一只叫,清脆悠远,整个屋场都能听到。那刻,太阳直勾勾从天幕上望下来,屋场的人和物都在午睡,没甚动静。</p><p class="ql-block">睡在西厢房里的我却醒了,直起身来,脸上还带着竹篾垫子印。屋外灵官园里的树上,蝉鸣叫一会停一会,透过遮阳篾垫照进屋的光线跟着一颤一颤。母亲也醒了,道,帮我筛碗茶来。我走到灶屋,从大包壶里倒出清凉的冷茶。里面放的老末叶,茶水呈褐色,还泛出细细的泡沫。父亲跟着起来,死命抽纸烟。</p><p class="ql-block">老家人将白天以午时为界,分为上昼和下昼。清早各家各户忙碌过,男人下田,女人收拾菜园,老人家闲坐,不用上学的儿童嬉戏。男人家戴草帽,穿背心,背把锄头,一路寻思。遇人打招呼,言,放水去。圳里水来,将田埂挖开,水白花花流进去,自个吞着口水。见不远处因水位不足的别人家只能用水车车水,大声揶揄,难得劳神,夜里会落雨!女人家去菜园,提着菜篮,后面跟着小儿女。深红的长豆角要趁嫩摘下,酱紫的茄子还只半大,兀青的辣椒挂满一树,翘挺的丝瓜末端还缀着黄花。扒开茎叶,从地里找出一个熟透的甜瓜,儿女们争抢打闹。女人家尖声骂,莫抢,还有条黄瓜!不远处晒太阳的老人喊,洗了再吃,这里摇水。一会,摇井就吱吱呀呀叫起来,用手勒几下,小孩就往口里塞。</p><p class="ql-block">屋场前的池塘边隔段时间总有女人家用捞网去捡田螺。一捞网下去,用力稍微摁入泥脚,一径拖到岸边,提上来往草丛中一倒,接下去又是下一捞网。大家围过去,先抓顺带被捞上来的小鱼虾,大多是黄懒骨、麻古嫩、旁碧屎,再是大大小小的蚌壳和螺头,不一会就能装满一桶。男人家放完水回转,女人家见了会让其回去烧水准备剖蚌壳和挑螺头。那男人会气恼,言,尽搞空路,吃饭没事做!旁人笑,讨得如此勤快的女子还讲空话,小心夜里让你莫上床。</p><p class="ql-block">钓蛤蟆是孩童们最喜欢做的事。左手提蛇皮口袋,右手拿自制的竹钓竿,线头上拴诱饵。去往稻田中央,站在田埂上反复挑动钓竿,诱使附近的蛤蟆跳过来吞食。手上一沉,准是蛤蟆咬住诱饵,须眼到手到,将其扯入袋中,如此反复。 </p><p class="ql-block">午饭时节,兴许有人家会对火。所谓对火,就是几人各出物料,互通有无,一起张罗吃食。常几家人围满一大桌,互相敬酒划拳猜令。多数人家,午饭也就两三样下饭菜,小菜为主,难得见荤腥。有客来,才会上街称肉买鱼,按例都会让来客多吃,叫做省己待客。</p><p class="ql-block">不午睡的时日,饭后女人家就开始串门了。新摘的茴香泡在茶碗里,青翠惹眼,香气扑鼻,像盛开的小花朵。女人们坐一起,哈哈打不停,茶喝了一盘又一盘,不大工夫凳子脚下茴香梗会丢一地。今天东家,明日西家,主人间或还变戏法般端出连小孩都找不到的零口。</p><p class="ql-block">日头在天上打滚,天气晴好的季节,会有钓鳝鱼的人进屋场。到池塘边,石缝里,找鳝鱼洞。蹲下,用手打出声响,引诱鳝鱼。单车钢丝做的钓钩,上面穿着长长的蚯蚓,往洞里伸进去。极度需要耐心,偶尔钓出一条要费半天工夫。小伙伴在一边围观,那些钓出来的鳝鱼都个头巨大,在竹篾篓里盘成几圈,有很重的腥臊味,花纹有些怕人。</p><p class="ql-block">小孩为讨长辈欢喜,临近黄昏去摘取枫杨树的叶片,加水揉成绿色的汁液,倒在荒园中有蚯蚓活动痕迹的地方,去药蚯蚓。未几,蚯蚓会爬满一地,旁边早有火钳伺候,夹往废旧的水桶中,拿去喂家禽。枫杨树入夏结出成串的青翠果实,高低挂满枝头,风来招摇,沙沙作响。我喜欢在树下乘凉,任破碎的绿阳光洒在脸上,不花眼睛。</p><p class="ql-block">等天色渐晚,田里做事的人收工,出去放牛的孩童们将一条条黄牛水牛牵回,哞哞叫声不断。灰白的土路上,牛拉出一圈圈牛粪,调皮的同伴过去插上鞭炮点燃,炸得到处都是。</p><p class="ql-block">又一个白天过去,屋场的时日习以为常。</p><p class="ql-block">日子挂在老樟树枝头</p><p class="ql-block">老家将夜幕降临唤作打毛暗。打毛暗,是当空长毛,天色暗下之意吧?好离奇又传神的隐喻。小孩子最怕打毛暗了,因外头再好玩,彼时都须归家用餐,夜晚伙伴们再难聚首。</p><p class="ql-block">那时家家户户还都备有煤油灯盏,屋场半数时日停电。入夜,个个窗户次第亮起来,没电时就油灯摇曳。有电时光线也只那么亮堂,屋场人买最小瓦数的灯泡,遇上红白喜事才会换大白炽灯。整个屋场只有一部黑白电视机,里外三层挤得密密匝匝。我也在当中坐着,提前好久占的位子。夏日穿凉鞋,白衣蓝裤,头发梳得现出梳子印,身上母亲帮我打了花露水。 </p><p class="ql-block">没电的夜晚其实更热闹。大人们站在屋场前面的水塘边,称之为门前的地方闲聊。现场最起劲的人,一个称天师,一个称地师。地师言,嚯,下昼看见的那头牛力气真大!还未说完,天师就搭话,牛劲大,总比不过拖拉机。天师地师一碰头,其他人就只有听的份了。有时两人一唱一和,好比说相声,死人都能讲活。有时相互质疑抬杠,老家一带叫拵(cún)人,打顶板。拵是方言,顶、按压之意。土话形容说话不饶人,就说能把人拵到壁上,用锅铲才能铲下来。</p><p class="ql-block">围着水塘满是柳树等喜水植物,有灌木入夏会长出白色的球状花,风来暗香袭人。小伙伴们手拿蒲扇,四处追赶流萤,装到随身携带的玻璃瓶里,做成一盏小灯。或是做游戏,骑马斗架,嬉闹喧哗。小妹子要安静些,牵手慢走,悄悄说话。月亮在天上挂着,倒映在水塘里,被哪家女子夜里浆洗衣裳的棒槌,声声击碎。</p><p class="ql-block">人们陆陆续续回屋去,灯盏就挂在门框上,周边熏得漆黑。坐下来抽纸烟,就着灯盏点火,顺便拨亮灯芯,屋里又明亮许多。有人上门,女人家泡上茴香茶,对坐着聊田里“功夫”,今年的收成。人数够,兴致高,就打牌,输家钻桌子,戴草帽。拖板鞋穿在手上,脚一蹬,腰一直,就钻了过去,往来迅疾。草帽新旧戴上好几顶,旁观者大笑,这样下去会生出癞子来。要么画乌龟,写上输家名姓,圈着画上头脚,互相逗趣。</p><p class="ql-block">屋场旁田埂上还有人在穿梭,趁着月色打农药,下肥料。用灯盏照鱼的,远远一点光星火飘摇。打手电照蛤蟆的,提着蛇皮袋,不时咳嗽几声。有生人路过屋场,各家的狗叫唤尾随,屋场人出声制止,那生人忙道谢,匆匆离去。屋里有老人家在哄小孩入睡,见窗台上有大黄猫爬过,吓道,莫哭,有老猫儿!继而又唱,昂,昂,昂,我屋里要困觉的小儿郎!</p><p class="ql-block">偶尔某家请人来唱评戏说书,老少男女坐得满满当当。说唱的是传统老段,《薛仁贵征西》《呼延庆挂帅》《杨家将》《隋唐演义》等。祖父让我坐在一旁矮凳上,他双目紧闭,两手抱着后脑勺,跷二郎腿,木椅往后靠,鼻子里哼出声来。我见那唱评人,手抱木琵琶,是个盲人,油灯下表情似笑非笑,神采透亮。那时的价码,主家出一升米,听评者出钱两角,直唱到午夜三更。我听不出所以然,很快伏在祖父身上睡着。他背我回去,耷拉在脚上的鞋子半路掉下一只,第二天才寻到。整晚新梦不断,耳边嘈嘈切切。</p><p class="ql-block">小孩平素玩耍到九十点钟,会自己回家,以免大人责骂。是时屋场里的青年男女外出看露天电影刚好回转,说起外头某妹子模样佳,某伢子身手好,一路嬉笑,放肆地摇自行车铃,约定明日再去别处。半大孩童们徒自艳羡,只恨自己不能性急长大。</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屋场后西厢房里,从门前回去须经过阴森的祖屋。我一个人,也不惊怕,用小刀在红石墙上划刻,火石电光,照亮归途。听到不远处老樟树枝头猫公鸟叫得凄切,灶机子在墙角狂鸣,睡在床上,心跳不止。</p><p class="ql-block">屋场外,水田映月,蛙声随风。蛤蟆叫,好困觉,屋场终是静静睡着。一天悄然到头,正如屋场人言,日子飞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渭水漫过咸阳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铁傧</span></p><p class="ql-block">岁月深处那些醉美的"咸阳韵事",想来肯定曾陶醉了整个华夏。咸阳,人文为魂,山水乃形。从品茗茯茶”到重温咸阳湖美景”,美丽的千年古都到处绿树葱茏,鲜花盛开,就连迎面的风都带着一股清新飒爽的蓬勃之气。古都吮吸着渭水的养料,以此安抚我人生旅程。</p><p class="ql-block">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翻开旧的笔记,字里行间充满着情深意境的交错。大街上飘出食物的香醇,但都饱含着人间烟火真实朴素的暖意。人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脚步,若要记住那千年古都,必定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在向你召唤。聚焦咸阳人文生态景观,遇见不一样的咸阳历史厚重的城市,感受到咸阳精神气魂。</p><p class="ql-block">城市之美,生活乐趣,这座古城,延今文化根基,谱写了秦人生生不息的辉煌历史,感受咸阳山河之美,一条渭河,一块伏茶,是无数秦人无法绕过的情与景,于我来说,就是一根根调动所有情绪接近的一指挥棒。</p><p class="ql-block">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号称我国第一帝都,自然古文化元素非常丰富。淌过咸阳湖,鳞次栉比的建筑是一部人文大书里出类拔萃的文章,一字一行都是风景,都是心田无尘。汉武帝茂陵,汉景帝阳陵,郑国渠,乾陵是目前世界唯一一座两皇帝的宝陵,像一朵朵花儿绽放在我的梦幻入口,是他们迎接远方来客的胸怀。隐着无数人生玄机,因为有了这里根,人们才会万民的尊崇与荣耀。</p><p class="ql-block">咸阳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多年来,人们倾心打造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十佳宜城市等荣誉。荣誉是对人们在精神的一种鼓励和嘉奖。</p><p class="ql-block">“塞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晚唐诗人许浑登高楼怀古而作。从周,秦至汉,唐,方圆800平方公里的咸阳,见证了血雨腥风,风云激荡,争霸称雄领地。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从西周开始,咸阳经历了人间沧桑,见证中国古代色彩斑斓,余韵悠长的争霸称雄的热土。兴平北塔,永寿永平塔,宋代的彬县塔,旬邑泰塔,泾阳文塔,文物罕见,称世之宝。一双勤劳智慧的双手变成喷涌的泉眼领礼了弃旧维新的滚滚浪潮。</p><p class="ql-block">咸阳主城区,渭城南区和五陵塬历史文化景观地带,渭河生态景观地带,对咸阳的腾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入这块热土。商业圈和商业中心的形成,为古都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咸阳市政府北迁,汉城湖开放,西安北城发展,见证一座现代新城迅速崛起。让梦想插上金色的翅膀,载着追梦人的希望,崛起飞翔。一块茯茶,拙出山川经络,抻出了岁月的筋骨本色,拽俊老百姓人文底蕴与精神品相。</p><p class="ql-block">1984年,咸阳市改为省辖市,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咸阳市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咸阳是我国通往大西北的要冲。滚滚的渭河用无畏的气势强健了咸阳人的体魄,启迪了咸阳人的心智。</p><p class="ql-block">尘之外,心之内,万般情深,多少深浅不一的人,踩着深浅不一的时光。无数传奇从历史故道折回,款款撞击我的胸膛。咸阳二千多年风雨沧桑,还在诠释万物的胸怀与睿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莲湖记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崔彦 </p><p class="ql-block">  站在承天阁上四处眺望,远山近物都笼罩在烟幕云雾中,人也恍若在仙境中羽化飞升。从承天阁走下来,星星点点的雨脚也跟随着人们走街过巷。晓风入怀,杏花出墙,一帘雨丝落入草丛都不见的情景闯入眼帘……这是30多年前我在莲湖公园散步的情境。记忆中走过的人和事都变成了一幅深沉的油画挂在我的心里,萦绕在梦中。</p><p class="ql-block">  2024年的深秋,我也变成了一枝憔悴的莲蓬,凋谢的枯荷,心伤悲,人有恙,住院治疗。医院正好毗邻莲湖公园,因此我又一次来到承天阁下,记忆中的楼阁,记忆中的烟雨,记忆中的歌谣与晓风残月又一次浮现……往事不堪回首,但总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这天虽然没有下雨,但雾气茫茫,芳草萋萋,湖水也披着轻纱,如一幅饶有意境的水墨画,耐人寻味。那落叶有时飘飘洒洒,有时翩翩飞舞,湖面上、草地上、路面上到处都是,黄的、绿的、红的。落叶如花,点缀着绿色的草坪和亮白的路面。觅食的喜鹊、麻雀等飞禽随处可见,三三两两,一群一群的都有。我的步子很轻,不想打扰它们,但警觉的小鸟却总是远远地就扑棱棱地飞走了。划船的、散步的、健身的人们从早到晚纷至沓来。一首曲子在我的心中闪耀着,反复地涌现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做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这首浪漫深情的《思念》,30多年前和满天满地的落叶一样在园林里不停地飞舞、回荡。当时只觉得旋律优美,还跟着哼唱,如今,才觉得这首歌曲原来是写给自己的。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父亲曾牵着母亲的手在这里赏花望月,结成连理。后来,父亲骑着一辆自行车,母亲抱着我坐在身后,姐姐坐在前梁上,一家四口一路欢声笑语地来到莲湖公园。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左右,公园里会举办几天“花灯会”,一时间,花灯璀璨,游人如织。我和姐姐年年看灯,但总是兴致盎然、乐此不疲!莲湖公园看罢,还要嚷嚷着去革命公园、兴庆宫公园,把当时的三大公园逛个遍才肯罢休!回来后还津津有味地评论,革命公园的龙长,莲湖公园的虎威,兴庆宫公园的小灯笼好看。</p><p class="ql-block">  莲湖公园历史遗存十分丰厚,它不仅承载着承天门大气磅礴的故事,也承载着莲花池里亭台水榭曲径通幽的往事,还承载着一段不可磨灭可歌可泣的抗战记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时光流逝,人去楼空,不少遗迹也都悄然隐退了,但莲湖公园的花却还开着,树还绿着,水还清着,映照着白云飞,也映照着夕阳红。看见它,你就想起了历史,看见了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明朝秦王朱樉的“王府花园”,引水成池,广种莲花,故名“莲花池”,以后几经修葺更名,直到1916年,种草栽花,垒山造湖,始名莲湖公园。园内布局精到、层次感强,一座石拱桥,把园林分成柳堤和花池两大部分。柳堤和花池以外大部分空闲地方不是林地就是草场,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三环”。杨柳风,荷花水,莲湖公园的韵味不一般。楼阁听风,亭台望月,廊轩闻雨,水榭看花,竹林弹奏,远望是一首诗,近看是一幅画,人在画中行舟,在诗中熏洗,也变得文雅秀丽了起来,好像自己也成了一件唯美的艺术品,与那飞檐翘角、高低错落,或朴素、或华美的各色建筑物并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百年以来,莲湖公园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为市民所青睐。周围区域很多地名也以“莲湖”命名,莲湖区、莲湖路、莲湖巷,以及大莲花池街等。我想,不言而喻,这些地名皆因它的美而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美丽的濉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魏清海</span></p><p class="ql-block">到了濉溪县,便看见了这座美丽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濉溪县静静地躺在大地上,好多的建筑物登高观望,仿佛在夹道欢迎,又像是在介绍这个美丽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故乡的濉溪是生态与文化的和谐之歌!</p><p class="ql-block">是呀,濉溪的自然之美,那城啊——无限地奋斗,为幸福而奋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濉溪,这条潺潺流淌的河流,犹如一弯新月,温柔地环绕着濉城。站在高处俯瞰,它更像是一把张开的弓,万安桥则是它要射出的箭。这条河流不仅是濉城的地标,更是建宁人民的母亲河,滋养着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人民。</p><p class="ql-block">这里何止有万安桥,还有水南大桥、悬索桥、溪口大桥等多座桥梁。这些桥梁不仅连接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也成为了建宁经济发展的命脉。白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夜晚,新楼新景、蓝天白云倒映在河面上,濉溪如同多条彩色的飘带,吸人着人的眼球。</p><p class="ql-block">月牙桥,位于老城民主巷东端。此处有一小溪穿街而过,溪上卧有半块青石碾盘,状如月牙,光滑如鉴,趣称“月牙桥”。桥下溪水潺潺,溪边杨柳依依。每月上弦,新月如钩,月牙桥下,浮光波动,地月天桥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九道弯,为石板街一古巷名称。位于东段北侧。蜿蜒数百米,通向后街北门,巷内弯道有九,故称九道弯。小巷幽深,迂回曲折,沿巷而行,时而如游迷宫,时而豁然开朗,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p><p class="ql-block">四季变迁的美丽是濉溪县最大的特点。濉溪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桥梁和城市景观,还在于它的四季变迁。</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濉溪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里,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融的沃土。在新时代的召唤下,濉溪县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奏响了振兴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我猛然想起淮河,那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淮河,濉溪风景如画。淮河,这条流经濉溪县的古老河流,以其南岸的景色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的风景如诗如画,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人们却兴奋的走着,高兴的看着这个美丽的城市,脚步也不加快,喜悦,平静……可是似乎这个城市却等待着他们,他们是必须的,人人所渴望的,就是春天的翠绿也都等着他们。</p><p class="ql-block">春天,淮河南岸犹如一幅绿色的画卷。新绿的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少女的发丝,随风起舞。桃花红艳,杏花洁白,到处是一片春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春天是年轻人的田园,他们甩开膀子加油干。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在濉溪的田野上,年轻的面孔带着梦想与希望,投身于乡村建设。他们是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他们为乡村振兴,扎根乡村一线,让青春绽放在这块大地上。</p><p class="ql-block">夏季,淮河南岸是一幅繁华的图景。荷叶田田,荷花盛开,如同少女的脸颊,娇艳欲滴。蝉鸣声声,鸟啼啾啾,交织成一曲夏日的乐章。河面上,渔舟穿梭,网起网落,收获着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一群年轻人站住,望着秋天的金黄,舒口气,幸福地朝前方看着;一会儿又走起来了,走得更快。这些人有想法,那是秋天收获的季节在和他们拥抱。</p><p class="ql-block">瞧呀,秋天的淮河岸边换上了金黄的衣裳。稻穗低垂,麦浪滚滚,像是大地的金毯。枫叶红遍,银杏叶黄,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河边的芦苇荡,随风摇曳,如同少女的裙摆,轻盈飘逸。</p><p class="ql-block">冬天,淮河南岸呈现出一幅宁静的画面。白雪皑皑,覆盖着大地,如同少女的婚纱,纯洁无瑕。河面上,偶尔有冰雪消融的声音,如同少女的低语,轻柔婉约。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村落,都沉浸在这冬日的宁静之中。</p><p class="ql-block">在濉溪县,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这里的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p><p class="ql-block">似乎在遥远的地方也会感受到这里的温暖。 </p><p class="ql-block">濉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濉溪人不忘本心,牢记历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淮河文化、民俗风情,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科技的力量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濉溪县的科技种子已经深深植入每一寸土地,智能农业、绿色种植,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生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华罗庚、钱学森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一批批青年学者冲破重重阻碍,回归故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智慧。</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濉溪县实施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壮丽画卷。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有的还一同回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这里的人们,以青春的朝气、科技的智慧、文化的底蕴,共同筑就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相信属于濉溪县人们。</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生态保护成了鸟儿的乐园。为了保护濉溪的生态环境,这里好像开山修路,挖掘机和大卡车在河中忙碌,清理河道,运走沙石,各种声音响个不停。经过清理,濉溪的河道变宽了,溪水变清变绿了,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你听,阵阵蛙鸣突然响起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得蛙声一片。”稻花芬芳,丰收愿景,听到的蛙声自然也是悦耳的,自然也是心情舒畅的。你看,这里还有喜鹊。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在人们的头顶上盘旋,呱呱的叫声,引得孩子们笑声一片。</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良田,清风,河流,还有花和树等,一切都这么好。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这片大地上的百姓好。</p><p class="ql-block">夕阳被熄灭了。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人流……一切都变得安静了。而此时,美丽的濉溪和大地构成一曲交响乐,在唱响祖国美好的前景。</p><p class="ql-block">不知何时,我会再渡濉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大地风雷起绍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曦</p><p class="ql-block">绍兴是一座水城,街随河走,河随街流,在白墙黑瓦的倒影中,乌篷船往来穿梭,这正是想象中的江南味道。未到绍兴,就想着兰亭集会的书卷雅韵,想着李白笔下的镜湖水月,想着越剧的软语娇媚,想着黄酒的绵软甜意……</p><p class="ql-block">拜大禹,谒书圣,赴沈园,再至阳明故里、徐渭故里、蔡元培故居、鲁迅故里……跟随着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寻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百名文化记者采风团,绍兴就像一本厚重的大书缓缓展开。越看越惊,越走越疑,开始不断问自己——绍兴是先前想象中江南仕女的模样吗?</p><p class="ql-block">直到在坡塘村,聆听了绍剧唱段《一从大地起风雷》,心中才有了答案。“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绍剧与秦腔颇有渊源,与越剧的细腻委婉迥然有别。国家一级演员施洁净的唱腔更是慷慨激越,一时剧场风滚雷动。离开绍兴后,我又找来录像反复聆听,引起无限遐思,不由得想起鲁迅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剧里诗中,精神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在如潮的喝彩声中,一个崭新的绍兴形象在我心中升起。原来绍兴的水是充满了钙质的水,不止于水面的柔波,更有水中的风、电、雷。“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胆剑精神”已铭刻在绍兴的文化肌理中,塑造出绍兴人的硬脾气。这时我才明白“硬骨头”鲁迅并不孤单,在他的家乡绍兴,古往今来有一大批刚毅超拔的豪杰之士,这片柔媚的土地其实蕴藏着一种钢铁般坚韧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八字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狂人呐喊</b></p><p class="ql-block">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百草园绿意葱茏,何首乌、覆盆子还如鲁迅笔下那般生机勃勃。三味书屋一切似乎还如旧时模样,抱柱上挂着一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鲁迅的座位处在上首,桌上还刻着“早”字。如今的“故园”风光旖旎,只有回到历史才有鲁迅笔下“风雨如磐”的况味。</p><p class="ql-block">周家新老台门依然保存完好,1909年鲁迅留日归来,先后在杭州和绍兴做教员,大概就常住这里。鉴湖女侠秋瑾家离鲁迅家不过几百米,两人先后留学日本,但两年前秋瑾已为革命慷慨赴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鲁迅多次去凭吊秋瑾,怀念这位特别的同乡和同窗。在秋瑾坟前,他也许还会想起另一个同乡徐锡麟,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邓恩铭失败,被邓恩铭的亲兵剖腹挖心而食。如此“吃人”的现实,让鲁迅陷入了何等的悲哀。</p><p class="ql-block">“民元革命”曾为鲁迅带来短暂的光亮。1911年,革命党人王金发就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与王金发在日本已相识的鲁迅,亲自带学生前去迎接。鲁迅认为“现在要为秋女侠报仇才好”,与秋瑾案有牵连的旧官僚章介眉被军政府逮捕后,却以“毁家纾难”的名义献上一笔财产,迅即被释放了。曾在秋瑾的掩护下逃生的王金发,在与当地乡绅的觥筹交错中,“渐渐变得跟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这让鲁迅陷入了更深一层的悲哀,多年以后只能用曲笔,在小说《药》中为革命者的坟上“添了一个花环”。</p><p class="ql-block">同侪的鲜血,现实的苦闷,激发了鲁迅对乡邦先贤和文献的兴趣。他埋首于绍兴的碑文残垣,不仅钩稽材料,还到大禹陵、兰亭等地多次实地考察,曾作《会稽郡故书杂集》。他在《〈越铎〉出世辞》中推重古越文化:</p><p class="ql-block">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驿,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p><p class="ql-block">从今度古、以古观今,鲁迅所谓的“善生俊异”“坚确慷慨”,不无现实的影子,也可看作某种程度的夫子自道。</p><p class="ql-block">在绍兴先贤中,鲁迅尤其醉心于嵇康。从1913年至 1931年的18年间,鲁迅坚持不懈地整理《嵇康集》,参照校本19种,校勘凡10遍,工笔小楷抄写三遍,还撰写了《〈嵇康集〉考》《〈嵇康集〉序》《〈嵇康集〉跋》《〈嵇康集〉著录考》《〈嵇康集〉逸文考》等。</p><p class="ql-block">嵇康祖籍会稽,是一位“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终为当权者司马昭所不容,行刑前,嵇康风度依旧,索琴而弹,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便慨然赴死。南宋《会稽志》曾记载,嵇康夜过绍兴,在白塔山八仙冢遇古伶人之魄而得《广陵散》,这个民间故事足以说明绍兴人对嵇康的惋惜了。</p><p class="ql-block">“立俗迕流议,龙性谁能驯。”嵇康是一位真正的“狂人”,鲁迅也是一位真正的“猛士”,他们可谓千古之下的知音。许寿裳先生曾说:“鲁迅的性质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皓皓焉贞如白玉,凛凛焉劲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类似……”</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味书屋</b></p><p class="ql-block">1918年,鲁迅在寂寞冷清的绍兴会馆中,写下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像嵇康批判虚伪的“礼教”一样,发出了“从来这样,便对么”的诘问,吼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从此,周树人退居幕后,手持“投枪匕首”的鲁迅登上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放浪兰亭</b></p><p class="ql-block">1913年,鲁迅曾携弟友乘舟游兰亭,观看王羲之手书的“鹅池”石牌,游览右军祠、墨池、御碑亭、流觞亭,遥想晋朝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的闲情逸致。</p><p class="ql-block">兰亭位于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植了兰花,汉代在此设驿亭,因此得名“兰亭”。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和群贤在此修禊,催生出《兰亭集序》,从此会稽山阴之兰亭走进了中华文化史。</p><p class="ql-block">走进兰亭,确有曲水流觞之雅意。作为生于长于秦岭的人,兰亭四周的山算不上“崇山峻岭”,但“茂林修竹”确实珊珊可爱。在大家欣赏碑帖之时,我却对鹅池中嘎嘎而鸣的几只大白鹅情有独钟。我感觉从这几只“活物”身上才可见魏晋的真意。</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爱鹅在历史上留下不少趣事。《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则发生于绍兴的逸事,王羲之在山阴碰见一群白鹅,十分惊喜,便想买下,养鹅的道士说:“你只要给我写一篇《黄庭经》,就将这些鹅悉数相赠。”王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欢喜异常。由于这个典故,便有人将这篇书法称作《换鹅帖》。王羲之不拘世俗的行止很多,譬如少时坦腹而卧,留下坦腹东床的成语。</p><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云:“放浪形骸之外。”放浪和佯狂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以“魏晋风度”概括之。鲁迅以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p><p class="ql-block">确如鲁迅所说,放浪兰亭不仅只有表面的飘逸,更有深沉的生命忧患。魏晋处大乱之世,可真是一个“吃人”的时代,政治舞台变换大王旗,斗争极为残酷,若从孔融、嵇康算起,被以“礼法”的名义杀掉的名人才士可列一个长长的名单,连做个“高尚其事,不事王侯”的逸民也不被允许。到了王羲之时代,真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家国易代,生命如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得不让人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兰亭一角</b></p><p class="ql-block">“王与马,共天下。”王羲之是妥妥的上层贵族,早年“有骨鲠”“风骨清举”,骨鲠应该是其性格底色,他辞官归隐绍兴金庭实为不堪与流俗为伍,有志难伸。永和七年,会稽内史王述遭母丧停职,王羲之代任会稽内史,却迟迟不去王述家吊丧。后来去了,却看了一眼就离开,未按当时的丧礼执孝子手哭。王述大抵缺乏名士风度,早为王羲之所轻视。未料到王述守丧完毕后,竟然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会稽归扬州管辖,王述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羲之的不忿之情可想而知。因不愿居于俗人之下,王羲之一度奏请将会稽划出扬州,后愤而辞去会稽内史之职,并且对着父母的坟墓,发下永不出仕的毒誓。</p><p class="ql-block">与时人看嵇康“龙章凤姿”一样,时人目王右军也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王羲之曾书写嵇康的作品,二人也算异代知音,毕竟他们的“龙性”是相同的。难怪明代刘基要为王羲之打抱不平:</p><p class="ql-block">王右军抱济世之才而不用,观其与桓温诫谢万之语,可以知其人矣。放浪山水,抑岂其本心哉?临文感痛,良有以也。而独以能书称于后世,悲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圣门狂者</b></p><p class="ql-block">在兰亭的幽静丛林中,还隐藏着一代大儒王阳明之墓。绍兴是王阳明的少时成长之地。1521年,王阳明回乡祭祖,并从这一年起长居绍兴。在家乡,王阳明修炼洞天、建造府第、收徒讲学、郊游祭祖,留下多处遗迹。</p><p class="ql-block">阳明心学有“三变”之说,最后一变即发生在绍兴。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后,在绍兴王家住宅原址扩建伯府,挖掘了一口碧霞池,池上架桥,名天泉桥。一夜王阳明与弟子在天泉桥上论学,将其毕生学问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史称“天泉证道”,此“四句教”被认为是王阳明晚年定论。如今,阳明故里伯府第修缮一新,府外广场亦新修一池,池上却无天泉桥,也是一大憾事。</p><p class="ql-block">在天泉桥上,王阳明还做了不少抒发心志的诗。有句云:“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在诗中,他颇有些“狂”。其实,王阳明远不是大家想象中儒生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形象,他打小便以狂者自居。</p><p class="ql-block">儿时读书,一次王阳明问塾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读书做状元。”王阳明却说:“第一等事是学做圣人。”他的志向也可谓狂了。大约在十九岁时,他依朱子学说“格竹子”,神思劳顿以致吐血,他不怀疑自己的方法不对,却对当时权威的朱子格物学说产生了质疑,从此开启了心学探索之路。鲁迅所问“从来如此,便对么”,也颇有点王阳明的遗意了。</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王阳明早年的狂傲是出自洒脱不羁的天性,他晚年居越后对狂更有了深度的理论认同。《论语》记载,孔子在陈,思鲁之狂士,并认为“狂者进取”。王阳明对此深有体认,“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在绍兴时他无不得意地对学生说:</p><p class="ql-block">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p><p class="ql-block">面对别人的诽谤,王阳明毫不掩藏,只以狂者胸次信手行去,就算天下人都来指责,也只是一句“依良知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阳明故里</u></b></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狂者胸次”,在其弟子王畿、王艮、颜钧、何心隐等人身上,深深地烙上了印记,他们将圣门之狂发挥到了极致。离阳明故里不远,就是王阳明再传弟子、明代画家徐渭的青藤书屋。书屋小而精,天池中仍长着一株老藤。徐渭深受阳明心学熏染,加之其坎坷的遭遇,使其性格变得狂野怪异,自作墓志铭称自己“贱而懒且直”。他的狂野使其艺术一改常态,他的字,他的画,他的戏,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笔下出现了众多“白眼望青天”“不醉亦骂坐”的狂人、奇人形象。“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成了他一生的写照。</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纪念馆挂有一联:“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取自王阳明的《睡起偶成》一诗。这可能也是王阳明一生志向的艺术概括。他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宁愿做一位撞钟人,将被皇权垄断的天理是非还给每个人的内心,希望通过唤醒每个人的良知,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开辟了儒学两千年未有之境。</p><p class="ql-block">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p><p class="ql-block">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p><p class="ql-block">反谓醒者狂,群起环斗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游罢阳明故里,读到阳明先生这首《月夜》,感到颇为惊异。这让我想起鲁迅《〈呐喊〉自序》里的句子:</p><p class="ql-block">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p><p class="ql-block">古今两位绍兴人,表达的意旨何其相似,这大概就是刻在绍兴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吧。</p><p class="ql-block">嵇康、王羲之、王阳明、秋瑾、鲁迅……绍兴这片土地上孕育的豪杰还有很多,他们的狂者气象或染于老庄,或承自儒门,或激于革命,虽然文化渊源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成为时代的呐喊者、撞钟者、独醒者。他们始终以“狂者进取”的姿态,不断推动着家国、文化的变革。时移世易,站在绍兴这个现代化的都市,回想起那些特立独行的“醒世钟”,耳际依然能听到铿然作响的风雷之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山水今依然,九鲤升云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九鲤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熊永新</span></p><p class="ql-block">月前去江郎山,曾写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徐霞客的游记《游九鲤湖日记》。此次来莆田,特地驱车去九鲤湖,追寻徐霞客当年的游踪,饱览九鲤飞瀑的美景。</p><p class="ql-block">说起九鲤湖,这里的历史传说还与我的家乡有关。相传汉武帝时,安徽庐江有一何姓太守为淮南王刘安部下,何氏的九个儿子因反对其父参与淮南王谋反,南逃至此隐居,他们炼丹济世,普度众生,丹成跨鲤升天成仙,九鲤湖因之得名。</p><p class="ql-block">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二:“九鲤湖在兴化府仙游县东北万山中。(汉河氏兄弟)九人炼丹于湖上,丹成以食鲤。鲤变而朱,其旁有翅,昂首喷沫,便招风雨,湖水为溢。一日,鲤数跃欲飞,九人各乘其一上升。后人建祠祀之。”</p><p class="ql-block">九鲤湖的所在地归属仙游县,而“仙游”名字的由来,也正是何氏兄弟的传说。南宋《仙溪志》记载:“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别驾赵颐正以县名同郡非便,奏请改之。因考故事,谓县有九仙人姓何,以兄弟九人登仙得名,遂改为仙游县,隶清源郡(今福建泉州)。”</p><p class="ql-block">九鲤湖的自然风光以九道瀑布闻名。徐霞客说鲤湖九漈与武夷山、玉华洞为福建“三绝”。</p><p class="ql-block">所谓“九漈”就是九道瀑布。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里就说明:“闽之九漈闽方言瀑布”。</p><p class="ql-block">鲤湖飞瀑按每次落差分为九漈,名曰:雷轰漈、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石门漈、五星漈、飞凤漈、棋盘漈、将军漈。九漈飞瀑全长十余公里,沿途悬崖夹峙,蜿蜒曲折,奇胜不可名状。在徐霞客眼中,庐山、雁荡山的瀑布都比不上它。“即匡庐三叠,雁荡龙湫,各以一擅长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p><p class="ql-block">到九鲤湖前,先看到九龙谷,这里虽然也有山水可观,但湖边塑几条假龙,实在大煞风景。虽以“九鲤湖下游”来招徕游客,但完全不值得在这花费太多时间。匆匆一瞥,我们即赴九鲤湖。</p><p class="ql-block"> 正如徐霞客所言,九鲤湖“湖不甚浩荡,而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围青漾翠,造物之酝灵亦异矣!”湖的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融林、瀑、水、石之胜景于一处。</p><p class="ql-block">湖边有九仙祠,名九真观。湖岸奇石怪岩,历代文人墨客到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比较有名的是明代林有恒的“第一蓬莱”,宋人陈谠手书的“天子万年”,明代郑纪所书的“野趣谢千盅老景寻神仙作会,湖光涵万象梦魂与天地同流”联刻等等。</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鲤湖之水,历九漈而下”。“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出湖,为石所扼辖制,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级雄关”。第三漈珠帘泉,边有亭,名“观澜” ,水边岩石上有明李翔书“观瀑”二字。</p><p class="ql-block"> 九鲤湖九瀑中最有名的双瀑在第四漈,名为“玉箸漈”,其中东泄为珠帘,西垂为玉箸。此时正是枯水季节,虽然东边的珠帘水量可观,飞流直下,气势磅礴,但西漈却水量很小,只有涓涓细流。看不到双瀑倾泻、水雾飘空的渺渺仙境,让人遗憾。</p><p class="ql-block"> 据说九鲤湖的玉箸漈是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取景地。当年的双瀑可能非常壮观。徐霞客的描述就是证明:“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管之水,从旁霭沸溢。两泉并悬,峡壁下削……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际。潭水深泓澄碧,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p><p class="ql-block"> 《九鲤湖日记》中记录:“出五漈,山势渐开。涧右危嶂屏列,左侧飞凤峰回翔对之,乱流绕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飞凤,八漈之棋盘石,九漈之将军岩,皆次第得名矣。”</p><p class="ql-block">我们走出五漈,时近中午,正是饥渴难耐,见岩边有一小饭店,悬挂牌匾,称是“御赐九鲤千里香馄饨”,称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当年出游江南,到九鲤湖游览,走到这里已是又累又饿,林氏厨师用一种碾压成薄如白纸的面粉皮料,包裹着祖传“九鲤千里香”调味肉馅制成的细小丸子,煮成清汤扁食献给皇上御用。正德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问厨子这道菜叫什么名?用什么食材做的?林氏厨师回答说,它是用面粉、肉泥和祖传的“九鲤千里香”调料精制而成的仙游扁食,没有其他名字,请皇上御赐菜名。正德皇帝说这扁食形同北方馄饨,只是略小,但味道鲜美,香甜可口,就叫“九鲤千里香馄饨”吧!</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的故事当然当不得真,但爬了数小时山路的我们此时饥不择食倒是真的,赶忙让那位自称林氏后人的小伙子下几碗馄饨,狼吞虎咽的一口气吃掉。要说味道还真是不错!一碗馄饨下肚,同行几位精神亢奋,又坐在“御厨”牌下打起“惯蛋”来。直到体力恢复,再重新登山。</p><p class="ql-block">现在游客游九鲤湖走过第五道瀑布后,过铁索桥,就绕山返程了。很少人走到棋盘石、将军岩。</p><p class="ql-block"> 宋人王迈《题九鲤湖》诗云:</p><p class="ql-block">仙人蝉蜕几经年,山水胜处今依然。</p><p class="ql-block">长驱九龙叱雷电,高跨九鲤升云烟。</p><p class="ql-block">有关九鲤湖的美丽传说已经远去,但这里的山水美景依然。鲤湖飞瀑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冬日归旧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李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竹里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王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独坐幽篁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弹琴复长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林人不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月来相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送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 / 陈子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宿洛都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张乔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川马上度边禽,一宿都门永夜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客路不归秋又晚,西风吹动洛阳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给事中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 杜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陵郭门外,陂陁丈五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泉如结友,兹地好埋君。</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李给事中敏:即李中敏,字藏之,曾与杜牧同入沈传师江西幕府,入拜侍御史。性刚峭,与杜牧、李甘相善。</p><p class="ql-block">给事:即给事中,属门下省,常在皇帝侧以备顾问。因执事在殿中,故城给事中。</p><p class="ql-block">陂陁:不平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淮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朱继芳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淮万里秋风客,独上高楼望秋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与南人未必听,神州只在阑干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吴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朱继芳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雁影江潭底,秋声浦溆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儿歌一曲,月子几回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溪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朱继芳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榉柳正当官道,渔舟偏系柴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年春水深浅,看取层层岸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洗山光绿净,波涵天影清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际自浮鹅鸭,柳阴分坐儿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宿溪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徐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榻溪亭直万钱,满床明月伴閒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荷花不把秋香惜,又逐西风到枕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渔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徐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发老翁心似铁,网尽溪鱼犹未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船中浑是卖鱼钱,买酒烹鱼醉明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钓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徐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人口诵浮云曲,手把潇湘一竿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荻花洲上作茅庵,坐看江头浪如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赠黄鲁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徐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