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视频:</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u>老片新作《潭柘寺》</u></i></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i><u>2005</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随笔:</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u>老片新作《潭柘寺》</u></i></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i><u>2005</u></i></b></p> <p class="ql-block"> 近日较闲,翻看二十年前拍摄的短片《潭柘寺》,看到视频中一幅幅稚嫩粗糙的编辑画面不禁哑然失笑,激起了重新编辑的欲望。那时还没有现在功能强大的诸如“剪映”等等手机编辑软件,视频是用电脑windows自带的功能简陋的编辑软件制作而成。说干就干,随着编辑地深入,那一幅幅过往的鲜活画面将思绪牵回到二十年前的游览情景。</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刚到北京不久,因对北京旅游景点的慕名向往,马不停蹄地游览了诸如天坛、北海、颐和园等等名气较大的景点。一次在樱桃沟游玩时,听一游人念叨“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并向我们介绍潭柘寺怎么怎么古老,风景怎么怎么好。以前通过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潭柘寺 戒坛寺》,知道有关潭柘寺的一些,但没有他介绍的这么深刻,故萌生了游览潭柘寺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2005年5月27号晨,老伴和我从正义路家步行至天安门东地铁站,乘上地铁1号线,地铁向西“咣当咣当”开开停停行进到了终点站苹果园。我们钻出地铁站,呼啦一群人向我们围拢过来,热情地向我们推销去往潭柘寺的滴车,当然了是那种价格宰人“黒滴” 。还好来前做了文案攻略,知道有直达公交车开往潭柘寺,没有上当。我们沿途向路人打听,七拐八拐顺利坐上了直达潭柘寺的公交车。</p><p class="ql-block"> 潭柘寺坐落在京西大山深处,去潭柘寺的公路盘山而上,柏油路面较平整,时有路面坡度较大,公交车需“吭哧吭哧”吃劲向上爬行,沿途树木郁郁葱葱,我们坐在车厢舒适的座椅上,透过车窗欣赏窗外不断变换的秀丽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老伴拽了我一下“你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游览潭柘寺是怎么上山吗?”,老伴的提醒,让我回忆起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关游览潭柘寺的文章,文中叙述朱自清先生骑着毛馿颠簸在荒山野岭的土石山路,一路辛苦游览了潭柘寺。前几年,在京的家乡微信群组织旅游,在太川策划老顽童群主带领下畅游京北雁栖湖,一群友发自肺腑地道出心声“我们现在旅游,得感谢共产党啊!”,是啊,如果没有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修建旅游设施,绿化荒山野岭,我们现在岂不还是骑着毛驴颠簸在荒山野岭的土石山路?岂不看到的还是光秃秃的郊野荒山?汽车大约行驶一个多小时,停在寺院前宽阔的广场。</p><p class="ql-block"> 寺院坐北朝南,坐落于山凹,周围数座翠绿的山峰环绕。从简介得知,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距今已1700多年历史,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初名“嘉福寺” , 清康熙赐名“岫云寺”, 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称“潭柘寺”。寺院山门三开间,为无梁殿式歇山顶建筑,筒瓦屋面,檐下镶嵌康熙皇帝亲书石额“勅建岫云禅寺”。</p><p class="ql-block"> 我们过寺院山门,天王殿赫然矗立眼前,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殿脊镶有黄色琉璃吻兽,殿顶四角挂有圆形风铃,微风吹过“叮叮当当”脆响,殿前额挂有康熙帝亲书“天王殿”竖匾。 殿内顶天花板绘有“金龙和玺”图案,这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彩绘图案,只有皇家可用。因为潭柘寺是“敕建”皇家寺庙,因而有此。殿内正中供奉木雕漆金的大肚弥勒佛,看他笑口常开的样子,似一辈子没有忧伤的那种。殿内两侧是四大天王,手持宝物兵器护卫天下平安。和所有的天王殿一样,殿背面供奉寺庙的守护神韦陀菩萨。那时天王殿左右的钟楼、鼓楼早已损毁,还没重建。</p><p class="ql-block"> 穿过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是寺院最雄伟壮观的建筑,木结构五开间,为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式。大殿上层檐下悬挂赵朴初手书“大雄宝殿”竖匾,门额挂有乾隆皇帝手书“福海珠轮”横匾,在大殿顶上大脊两端,安放一对巨大的琉璃鸥吻,高2.9米,仅比故宫太和殿上的正吻小0.5米,为民间之冠。在其前后两侧各盘一条“S”形金龙。鸥吻立于1692年,至今仍色彩鲜明。在鸥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光闪闪的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御赐之物,为潭拓寺特有。殿顶四条戗脊上的戗兽十分精美,在骑凤仙人后面共有七个,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只比天安门低一个等级。戗兽是传说中行水灭火的神兽,古建筑房顶安放创兽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希望免受火灾,是一种“镇物”。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释迦牟尼塑像,神态庄严,不时有善男信女烧香膜拜。</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面是毗卢阁,为双层楼阁式,硬山顶,七间开,下层阁内供奉五方佛,泥质漆金,中间的一尊是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毗卢阁因此而得名。下层阁门额挂有乾隆皇帝手书“圆灵宗镜”横匾,殿内楹柱上有清代大书法家励宗万手书的楹联,“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毗卢阁两侧有台阶去上层,上层阁额挂有康熙皇帝手书“毗卢阁”横匾,殿内原来供奉“三身佛”,现为文物展室。可惜,我们去时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 在潭柘寺古树中,最著名的当属大雄宝殿北面1400岁树龄的银杏“帝王树”。此树植手唐代,高40余米,直经4米有余。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支新干,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乾隆皇帝来寺游玩时,御封此树为“帝王树”。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清朝未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到潭柘寺游玩,他手指帝王树东北侧一根未与全干相合的细干,戏谑地说:“这棵小树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歪脖树”。</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东侧,有一处独立院落,是寺院的伙房。灶间原来安放三口大铜锅,一口蒸馒头,一口熬粥,一口炒菜。最大的一口锅是熬粥锅,直径12尺,深6尺有余,壁厚6寸,僧人刷锅都要用梯子下到锅里去刷。这口大锅熬一锅粥要一石二斗小米,由七八个和尚烧火,用干柴数担,文火熬上十几个小时可以供全寺僧人吃一天。每年冬春之交青黄不接时,潭柘寺就用这口大锅熬粥,向附近贫苦农民舍粥。另一口锅直径5尺多,深3尺多,蒸馒头用。熬粥锅和蒸馒头锅现已不存,我们现在所见的大铜锅是原来的炒菜锅,直径6尺,深4尺。这口锅现在是寺院的“镇寺二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龙王殿在寺院西北角,没有什么特别,但在殿前檐下左侧,挂有一条石鱼,长5尺,黑绿色,由一块含铜石料雕成。敲其声如金石,若敲击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不同声响,十分悦耳,犹如乐器。传说这是清代落入潭柘寺的一块含铜量很高的陨石。关于这条石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这条石鱼原是南海龙王进献给玉皇大帝的一条神鱼,放养在瑶池。后来,有一年天下大旱,疾病流行,玉皇大帝就把这条神鱼赐给潭柘寺,让其下到人间拯救灾难。天下十三省,哪个省发生早灾,只要敲击一下鱼身上相应的部位,那个地方就能够下雨。人有了伤病,只要用手摸一下鱼身上相应部位,伤病就可痊愈。石鱼也是“镇寺二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寺院的配殿、院落很多,层层叠叠顺山势向上而建,参观的路线也曲曲折折,步步登高,我们又陆陆续续游览了观音殿、文殊殿等等其它配殿,殿内的佛像各有不同,千姿百态,看完了好像殿宇无穷无尽似的,意犹未尽。但此时太阳已偏西,该回家了,我们踏上了返回的路程。</p><p class="ql-block"><i><u>🌹🌹🌹</u></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