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神秘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一段历史的迷雾</p><p class="ql-block"> 史无所记</p><p class="ql-block"> 查无所考</p><p class="ql-block"> 以偶然发现而现世</p><p class="ql-block"> 以众说纷纭而不然</p><p class="ql-block"> 伫立衢江之边</p><p class="ql-block"> 任后来人猜想</p> <p class="ql-block"> 龙游石窟↓</p>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看过央视10频道《走进科学》,其中的龙游石窟探秘,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怀着对神秘石窟的好奇心,2024年12月15日,我从丽水乘高铁来到了龙游,开始了石窟探秘之旅。</p> <p class="ql-block"> 龙游石窟,位于距县城北3公里的凤凰山麓,是一处气势恢宏、瑰丽壮观、谜团百结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古建筑学、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堪称今古奇观。</p><p class="ql-block"> 龙游石窟于1992年6月被发现,目前在0.38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内已勘察探明洞窟25个。</p><p class="ql-block"> 洞窟面积从300至3000平方米大小不一,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洞窟顶部呈“倒斗型”,沿窟内均科学地分布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p><p class="ql-block"> 走进石窟,宛若时光倒流到远古,由于石窟的形成、用途、构造等无数谜团,更增添了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2003年,龙游石窟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在去石窟的路上,一座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景区找名家集句所写。</p><p class="ql-block"> 碑文集句“张星幽妙、巧夺天工”,赞颂龙游石窟之奇妙。上联出于唐韩愈《进学解》,意为张扬洞窟之深妙精微,下联出于《列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所处的区域是龙游石窟核心保护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面上看,山体、水体和绿化植被与一</span>般的丘陵山地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实际上,我们所踩的地下,基本上都是空的,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群。</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感叹,古人在科技十分落后的年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程经验,具备了朴素而又实用的科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 石窟表面的绿色植物和水体↓</p> <p class="ql-block"> 如此大规模的地下石窟究竟作何用、哪个年代开采,让我们踏上龙游石窟的神秘旅程吧!</p> <p class="ql-block"> 龙游石窟入口↓</p> <p class="ql-block"> 1号~5号洞窟,因相距不远,景区将相邻洞壁凿穿,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目前已经开放的龙游石窟。</p><p class="ql-block"> 游客将从1号洞窟进去,依次是1号、2号、3号、5号、4号,最后从4号洞窟出来,完成龙游石窟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 未发现洞窟之前,原来石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位于衢江边的小水溏,旱不干,涝不溢。</p><p class="ql-block"> 因一个村民的好奇心,用水泵抽干了一号洞窟的水,使洞窟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也将龙游石窟之神秘的面纱展示给游客。</p><p class="ql-block"> 一号洞窟↓</p> <p class="ql-block"> 将进入1号洞窟,一排钢架+液压支座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洞窟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水的浮力和洞窟顶的重力形成了平衡。当水抽干以后,水的浮力突然消失,引起洞窟顶的受力状态改变,易造成洞窟顶的局崩塌。</p><p class="ql-block"> 景区采用钢架+液压支座,能够尽量平衡部分洞窟顶的受力状态。↓</p> <p class="ql-block"> 游客就是从这个梯步进入洞窟,顶上白色的钢筋砼盖部分,就是原来的小水溏的水面。龙游石窟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一号洞窟,是目前开放的洞窟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仅36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洞壁上方有一副栩栩如生的石刻写实图案,这是已开放的石窟内唯一一副写实图案,它分别雕刻着马、鸟,鱼等三种陆地、水里和空中的动物,人们称之为“马鸟鱼图”,具体雕刻人,年代都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认为这是“天马行空图”,有研究者认为是原始部落图腾。也有人认为是好事者无意之为。</p><p class="ql-block"> 由于光线较暗,无法拍照。但是,我认为这就是古代工匠在凿修洞顶时的即兴发挥而已。</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家的附近有位石匠,无事的时候,经常随意在石头上雕凿(刻)各种动物玩!</p> <p class="ql-block"> 倾斜的洞窟顶,因受力变形,景区用钢筋砼框架+液压支座进行顶撑。↓</p> <p class="ql-block"> 园形的柱子,是增加的钢筋砼柱,并做了仿石材处理。</p><p class="ql-block"> 矩形的柱子,因长期浸泡在水中,有一定的风化剥蚀,已经采用了钢架保护。↓</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方向可以看出,原有的洞窟是没有梯步的。后来为了游客参观的需要,新砌筑了梯道。</p><p class="ql-block"> 从剖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宕口形态。↓</p> <p class="ql-block"> 1号洞窟和2号洞窟之间,原来是相邻而不相通的。因旅游需要,在隔墙上开凿了通行的门洞。</p><p class="ql-block"> 穿过这个门洞,就进入了二号洞。↓</p> <p class="ql-block"> 在凤凰山0.38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勘察探明的洞窟有25个,沿衢江上下6公里范围内,石窟多达45个之多,整个地下洞窟群都以独立个体存在,左右相邻、上下相叠,但都不相通。</p><p class="ql-block"> 有些洞窟互相平行,相邻的墙体只有几十厘米,墙长有20多米,有些洞窟呈洞叠洞状态,上下两层洞室的楼板层只有1~2米厚度。</p> <p class="ql-block"> 二号洞窟</p> <p class="ql-block"> 这是2号洞窟,可以看出,其出露的洞口很小。也可以从这个剖面看到原始的阶梯,很粗糙且高度不一。↓</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凿痕纹饰↓</p> <p class="ql-block"> 鱼尾柱之谜</p><p class="ql-block"> 大顶板,大跨度建筑加支撑柱是古代和现代建筑的普遍做法,柱体形状有圆形和方形,龙游石窟每一个洞窟内页均科学的分布着3~4根巨大的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但有所不同的是,石窟截面均呈鱼尾形或称为熨斗形,尖头处棱角分明,在柱子的受力位增加柱托,这是为什么柱托加在柱子承受压力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地下工程专家经过计算分析,认为龙游石窟大多数屹立的石柱承载负荷在3000吨以上,鱼尾形状能有效地增加受力面积,增加石柱的抗压能力和承载力。</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龙游石窟历经千年,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巧妙的鱼尾柱↓</p> <p class="ql-block"> 凿痕饰纹之谜</p><p class="ql-block"> 龙游石窟的整个凿痕形状,尺寸纹理基本一致,所有凿痕整齐规则,每个石窟穹顶横向凿痕与洞壁和石柱的接壤处,均呈弧形展开,且·平行封闭。平行层间距在60厘米左右,层与层从右到左轻刻弧形纹饰,间隔在3-4厘米,凿痕纹理匀称,细密,柔和。这些精美绝伦的凿痕,如果是采石留下的开凿痕迹,却不能解释如何形成弧形凿痕。如果是洞体形成的装饰纹,却很难解释在这样悬空的大面积洞窟表面凿得如此整齐规则。从已开发的5个洞窟的凿痕装饰上看,似有统一的规范和制式,而在这样大面积的开凿中,不同的洞窟,不同的人,如何能做到如此一致。</p><p class="ql-block"> 凿痕柔和圆滑,打入岩体的残留凿洞却似乎尖细而锋利。对此,有专家认为开凿工具是青铜器,有专家认为是铁器工具,也有人认为是竹制工具,但都不能完整解释如何形成上述凿痕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你认为这些凿痕纹饰是如何形成的呢?</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这个隔墙上的门洞,就进入了三号洞。↓</p> <p class="ql-block"> 三是洞窟</p> <p class="ql-block"> 三号洞面积有852平方米,洞体呈>字形,洞口呈非常规则的长方形,洞口开口部位一直深挖到风化层以下的稳定层,以稳定层为洞窟的顶板,保持了洞窟一千多年的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 大家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洞顶山体岩石的走向和倾角,非常明显,洞窟开凿的角度和朝向与岩层结构面的走向完全一致,这样省时省力,又能保持洞体岩石的整体性,有利于洞窟的稳定。</p><p class="ql-block"> 3号洞有三根柱子,沿洞窟的几何中轴线一字排列,这种布局考虑了洞体的形状、地形地貌特征,是最利于石窟稳定的。</p> <p class="ql-block"> 3号洞窟的出露口--以前的小水潭↓</p> <p class="ql-block"> 从三号洞窟去五号洞窟,要穿过一个景区修建的地下连廊。在连廊两侧的墙上,以壁画形式提出了龙游石窟的九大猜想。↓</p> <p class="ql-block"> 九大猜想↓</p> <p class="ql-block"> 1、宫殿说↓</p> <p class="ql-block"> 2、墓穴说↓</p> <p class="ql-block"> 3、伏龙治水说↓</p> <p class="ql-block"> 4、外星文明说↓</p> <p class="ql-block"> 5、道家福地说↓</p> <p class="ql-block"> 6、穴居说↓</p> <p class="ql-block"> 7、储藏说↓</p> <p class="ql-block"> 8、战备说↓</p> <p class="ql-block"> 9、采石说↓</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连廊通道,就到了5号洞窟。</p> <p class="ql-block"> 五号洞窟</p> <p class="ql-block"> 5号洞内三根岩柱一字排列,从洞窟的几何中线将石窟分成对等的两个工作面,岩柱支撑洞顶,维护了洞窟一千多年的稳定,岩柱横截面形状非方非圆,与我们平时看到建筑柱子差距很大,呈熨斗形,从侧面看像一条鱼的尾巴,我们称之为鱼尾形岩柱。</p><p class="ql-block"> 专家经过计算,同样面积的断面,古人使用鱼尾形岩柱比方形岩柱更有助于洞岩及岩柱本身的安全稳定。岩柱顶端与顶板连接部位,采取弧形过渡的斜托结构,其作用相当于古建筑的斗拱,专家计算得出的结论,这种斜托结构大大改善了柱顶的应力条件,对稳定十分有利。专家的这些计算,现代条件下都是靠计算机完成,但问题是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先人们是怎样认识到这些,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仍然十分困难的地下工程科学知识与施工经验的呢?</p> <p class="ql-block"> 5号洞窟较大,中间立柱上雕刻有云饰和盘龙纹饰。</p> <p class="ql-block"> 墙壁有八仙过海浮雕↓</p> <p class="ql-block"> 从墙上的浮雕内容可以知道,这个洞窟曾经是道家的福地洞天。↓</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剖面可以看出,原始宕口没有台阶,现在的台阶是景区所修。</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可能,这个福地洞天曾经有木质梯步,在浸泡的岁月中,已经腐烂并浮出洞口。↓</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这个连接洞,就进入四号洞窟了。↓</p> <p class="ql-block"> 四号洞窟</p> <p class="ql-block"> 四号洞窟是目前开放的五个洞窟中埋深最深的一个,面积有1020平米,埋深27米,四号洞窟口小洞深,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你不禁要问,古人是如何采光的呢?一种说法是用火把采光,这是古人照明最重要的工具,但问题是如果洞内四周都点上火把,消耗大量的氧气,里面也会烟雾弥漫,人在里面是无法生存的,何况是强体力劳动。况且,火把会把上方的岩壁熏黑,这种碳黑是不容易消褪的,我们来看洞窟四周,没有任何的烟熏痕迹。显然,四号洞用火把照明的证据没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古人靠铜镜把阳光从洞口折射进来照明,古代确有这样做法的例子。我们也曾在洞口用镜子做过阳光折射的实验,但发现,按照这个洞口的朝向,等到有条件把阳光照进洞内,已是下午4点左右了,离太阳下山的时间很短,想每天用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施工,而且这种阳光折射洞内有很多死角,无法完全实现照明,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显然也是不合理的,那您猜古人是如何采光的呢?</p> <p class="ql-block"> 窟顶崩塌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 宕口的原始残留↓</p> <p class="ql-block"> 4号洞窟出口↓</p> <p class="ql-block"> 历时一小时的地下探秘之旅,到此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出了石窟,我向衢江边走去。在江边,有一座千万古刹--竹林禅寺禅。</p> <p class="ql-block"> 竹林禅寺↓</p> <p class="ql-block"> 龙游石窟群距离衢江不足百米,江面距石窟洞口高差约十几米。也就是说,部分洞窟底标高接近或底于江面。</p> <p class="ql-block"> 衢江风光↓</p> <p class="ql-block"> 猜想及思古之幽情</p><p class="ql-block"> 龙游石窟是怎么形成的?它的用途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游客都会在心里发出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看到过一份资料,说福建海边某地,村民为保护青山绿水,自古以来,采石的时候遵循,采用小口入山腹,再扩大采石面,最终在山的腹中,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空腔--洞窟宕口。</p> <p class="ql-block"> 受此起发,我以为:</p><p class="ql-block"> 1、龙游石窟群就是一个采石宕口群,这里的红色砂岩,成材性好,易开采。采出来的条石,作为建筑材料,由船运至远方销售。</p><p class="ql-block"> 2、因石窟群靠近衢江,这附近应该有古码头,采石后形成的洞窟,因冬暖夏凉的恒温条件,又作为仓储物品之用。</p><p class="ql-block"> 3、有人群聚集,必然有灵魂的依托之所。所有,才有洞天福地。</p><p class="ql-block"> 4、洞窟出口均保持原始宕口状,后面作为仓储使用,临时铺设木梯道。</p> <p class="ql-block"> 废弃原因:</p><p class="ql-block"> 1、战争,原来生活在本地的人,流落异乡未归或死亡;</p><p class="ql-block"> 2、洪水,衢江洪水,淹没洞窟,附近的人流落他乡;</p><p class="ql-block"> 3、温疫,知情者要么伤心离开,要么染疫而毙。</p> <p class="ql-block"> 总之,现在留下的仅有石窟,其余的痕迹均消失在千年的岁月中。</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 2024年12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