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临窗听雨

<p class="ql-block">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奢华、宁静与愉快》《生活的欢乐》《开着的窗户》《戴帽的妇人》等。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21岁时的一场意外,令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p><p class="ql-block">“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p> <p class="ql-block">戴帽的妇人</p> <p class="ql-block">马蒂斯在1905年的秋季沙龙上,就已展出了他的大幅新印象主义构图的作品,题为《奢华、宁静与愉快》,该题出自波德莱尔《请上旅程》里的两行诗句:</p><p class="ql-block">啊,唯有秩序与美,奢华、宁静和愉快。</p> <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中,他结合了西涅克镶嵌式风景的风格(西涅克买下了这幅画),以塞尚的《浴女们》以及他的雕塑习作的人物为基础加以组合,沿着抽象的道路走得更远了。它是人物风景构图的一个重要例子,在随后的几年间,这种构图引出来了几件最重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许多现代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与儿童画一样,都向往自由情感的宣泄,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一些技法“熟视无睹”,对一些形象 “随意涂鸦”,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性--那就是一种天真与纯粹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儿童画的艺术语言</p><p class="ql-block">在构图和色彩上,简单明了是儿童画主要特征,因为儿童不懂得一些绘画理论。</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绘画动机是单纯的情感表现,呈现内心感受,因此有着极强的主观随意性</p> <p class="ql-block">在色彩的运用上儿童画一般不会在意色彩的调和,而是采用未经处理的原色调,呈现出明快绚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儿童画中天真的造型、构图与充满节奏感的色彩搭配形成了一个浪漫纯真的童画世界,反映了其单纯的内心情感。</p> <p class="ql-block">现代艺术大师与儿童画的共通之处:</p><p class="ql-block">现代艺术家们逐渐摆脱了一些理论限制,同时开始摈弃世俗约束,去寻找一种更加自由奔放的情感宣泄。</p><p class="ql-block">他们的作品与儿童画一样,都向往自由奔放的表达,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一些技法“熟视无睹”,对一些形象“高度概括,随意涂鸦”。</p> <p class="ql-block">1905年,马蒂斯参加秋季沙龙,展出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就是《开着的窗户》。大胆的配色加上粗犷的线条,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在画面中,窗外的世界才是主体,窗户和室外环境只是一个点缀。</p><p class="ql-block">画家笔下的窗户,使画面构图、空间表现和观者的视线得到延伸 马蒂斯曾说过,“空间就是从外部视野直到工作室的内部的统一体,将要离去的船,就像周围的那些熟悉的物体一样,存在于同一空间中,有窗子的墙壁并不能造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p><p class="ql-block">笔触上既有平涂又有点彩,在野兽派和新印象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玫瑰经教堂里的生命之树</p> <p class="ql-block">《生活的欢乐》也许是马蒂斯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这幅画,比他的其他作品更为清楚地体现出野兽派绘画的特质。画中平涂的色彩、弯曲起伏的线条以及那些富于原始稚趣的人体造型,显示出高更的影响。甚至连画中的主题——人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状态,也让人联想到高更在塔希提岛所向往的那种理想生活。其实,这幅画直接源于马蒂斯1905年夏季在西班牙边界附近的柯里欧尔渔村的生活,它同时也与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在欧洲人头脑中萦绕的,摆脱尘世丑恶与烦恼的神秘乐园——阿尔卡迪亚乐土的古老梦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上,马蒂斯描绘了他记忆中柯里欧尔附近森林中某个空旷地带的景色。画面的远景是深蓝的大海,近景的海滩及草地上,点缀着各种姿势和动态的人体。画中人物的造型.让人联想起希腊瓶画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修拉的《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中倦怠无力的巴黎人的姿态,这幅画看起来像足了信笔勾画,实际上却隐含着画家对于欧洲造型艺术中古老传统母题的深刻理解。画中的一个个形象,使人联想起一长串欧洲画家笔下酒神巴克斯狂欢闹宴的画面——从贝尼尼、提香,到鲁本斯、普桑,再到华托及安格尔。</p> <p class="ql-block">作品特点</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富于革新性的地方,是对形象的高度简化处理。早在马蒂斯在莫罗的画室做学生的时候,他的老师就对他说:“你是为简化绘画而生的。”在这个画面上,凡是可以简化的东西,都已被马蒂斯彻底简化了。他舍弃了对形体繁琐的刻画,放弃了明暗和体积的塑造,所有形体都以平涂的色面和几笔轻盈流畅的曲线来表现,似乎对人们讲述着绘画的真谛:绘画,就是在一块平面上,有韵律地安排线条和色彩。画中扭曲的形体与蜿蜒起伏的曲线,显示出与新艺术运动的某种联系;在画面的最左边,那个被常春藤所缠绕的、水蛇形的女人体,看起来不像一个人而更像是一座新艺术风格的台灯;而右边前景的一对拥抱、热吻的情人,则似乎是共有着一个头部。画中的色彩也得到了自由而简化的运用。画家将自然物象杂芜的色彩进行高纯度提炼,并将平涂的色块根据某种内在的需要进行组合、对比,使之产生音乐般的节奏。画中纯净而明亮的色彩,表现出画家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内在和谐。</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充满着抒情性,反映了马蒂斯绘画的表现主义倾向。马蒂斯曾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而对所谓的表现,他解释道:“表现,在我看来,并不是由人的面部表情,也不是通过一个强烈的动态所反映的激情所组成。我的画面的整个安排是富有表现力的。人物或物象所占有的地位,他们四周的空白,比例,都起着作用。所谓构图就是把画家要用来表现其情感的各种因素,以富有装饰意义的手法加以安排的艺术。”(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在这里,马蒂斯其实是要通过色彩、线条、形体来组织一个传达着某种欢快情感的画面。对他来说,那些绘画性的要素给他带来无穷的快意,他要将那种令人喜悦的清新感通过他的画传达给观众。</p> <p class="ql-block">马蒂斯不是没有被人反对过和抵制过。因为他画的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但在马蒂斯像孩子的画里,我看到了一种东西,叫“本色”。</p><p class="ql-block">朱光潜说:“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俗人”或者是“伪君子”,他们都是人生的“苟且者”。任何人在创造自己的人生艺术品时,都应当是有良心的。</p><p class="ql-block">1941年,马蒂斯患上大肠癌,手术后只能坐轮椅,他已经拿不动画笔,于是开始剪纸,做小卡片。</p><p class="ql-block">马蒂斯已经是很有名气的艺术家了,但是他就是执着于做这些小卡片,把他寄给写信给他的人。</p><p class="ql-block">他在床上不停地剪,用孩子的娱乐消磨最后的时光。</p><p class="ql-block">但这些卡片的色彩和生命力,甚至胜于马蒂斯的画。在一个被病痛纠缠终身的老人心中,有花,闪电,舞蹈;有小狗,大海,和马车。</p><p class="ql-block">也有艺术家讨论政治与战争,或是执着于做史册中拥有最高超技法的人。但马蒂斯一直在说,生命这么美好,你应该看看,像个孩子一样。</p><p class="ql-block">马蒂斯说自己最喜欢他可以算是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作品,旺斯的玫瑰礼拜堂。</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墙上,马蒂斯画了一个很快乐的耶稣。那时候他已经痛到连画笔都难再拿起,但他很快乐。</p><p class="ql-block">在教堂里,有一扇彩色的窗。他们说,只要站在这扇窗前,就会否认这世界上一切黑暗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艺术救赎了马蒂斯,于是马蒂斯拿它来救赎我们。</p><p class="ql-block">在希腊传说里,有一个人,叫做伊卡洛斯(Icarus),是代达罗斯的儿子。伊卡洛斯一生的梦想就飞行,他用蜡将鸟翼粘在双肩,他爱太阳,他爱天空,他飞得太欢乐太忘我,以至于被烈日灼伤,蜡融翼落,掉进大海。</p><p class="ql-block">艺术史上的伊卡洛斯总是忧伤唯美,但是在马蒂斯的《伊卡洛斯》里,一个人正在坠落,旁边宇宙星辰。</p><p class="ql-block">而他似乎没有反抗,就这么安心坠落着。他的身体里,有一颗红色的心在砰砰跳动。</p><p class="ql-block">伊卡洛斯坠落了,但他的心是热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