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身在离石多年,早闻烈士楼之名,机缘不巧,并未涉足。忽读马慧珍摄友美篇,知道烈士楼已经修复,即驱车瞻仰。</p><p class="ql-block"> 顺着吕梁市区滨河南路向西,跨石洲大桥,转八一大街,进入离石巷道狭窄的南关片区,再向南向西,赫然出现一座坐落在古门洞之上的城楼,此楼古朴典雅,有雄奇之势。马慧珍说:此即烈士楼。</p> <p class="ql-block"> 烈士楼坐北朝南,院落开阔。南端有一通石刻,雕塑着离石以贺昌为代表的六位英烈群像,均为青年样貌。雕塑艺术高超,应是出自名家刀笔,人物造像与我对英烈人物的了解有同感,栩栩如生。院中有一个砖木结构的四角亭,名为“思源亭”,饮水思源之意,也就是不忘本的意思。楼前有一古槐,虽已落叶凋零,却也苍劲有力。西厢一排灰砖窑洞,为后期建筑,是晋绥及“六六”干校史料展馆。此馆史料较为丰富,唯旧时物件真材实料,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登楼观瞻,石刻与壁画辉映。石刻上镌刻着一千五百余位离石有名姓英烈,字迹秀娟,有唐宋遗风;几十年沧桑,历久弥新。壁画上彩绘着离石英雄抗击日寇的故事,画风典雅,色彩艳丽,精美无比,虽微有斑驳破损,但保存完整,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壁画是由当时鲁艺学员张彬构思草稿,著名人民艺术家力群审定的。张彬与当地十八位优秀民间艺人任雨亭、李国治等合作而精心绘制了40幅连环画形式的反映离石辖区内的抗战故事,可谓抗战题材之敦煌壁画。充分展示了革命先烈同敌伪英勇斗争的生动场面,一幅壁画一个故事。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内容题材,在国内当属首屈一指。可见其价值与珍贵程度。</p> <p class="ql-block"> 烈士楼的修复与保护,依赖郝宏武先生“认养”之功。宏武先生学有专功,利用个人资金保护、修复并创办历史纪念馆非此烈士楼一处。我们相谈甚欢,原来宏武先生与我师出同门,竟是我的学弟,颇有渊源。</p> <p class="ql-block"> 出烈士楼,又见东邻的另一个院落有一古楼耸立,与烈士楼有遥相呼应之态。原来,两座古楼均为明代所建,一为关帝庙是武庙,一为孔庙是文庙。它们分别坐落在离石老城中心街区道路两旁,是历史上离石城的地表建筑。新中国建立后,武庙改为烈士楼,成为安放英烈灵魂之地,而文庙则成为贺昌中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提起文庙,让我忽然忆起一位女烈士,她叫李秀珍,太原人。她是原离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妇救会主任,在日军扫荡离东县时不幸被捕。日军将她抓回后,捆绑在文庙的松树上,活生生切开其腹部,掏出已怀孕八个月的婴儿,鲜血淋漓,再用刺刀挑着让围观民众观看,当时状况简直惨不忍睹之至。侵略者狼心狗肺,对待中国优秀儿女如同猪狗。惨案后离石民众在城墙下掘一土坑把母子二人草草掩埋。李秀珍为国牺牲时年仅21岁,正是青春年华。而她是无数中国抗日牺牲者中普通一员,当年对敌斗争之残酷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从烈士楼出来,心里不禁怅然,想起一个词:血肉长城。我们的先烈们几乎是赤手空拳地抛头颅洒热血,大量年轻有为好青年牺牲在抗日战场,只因国弱民穷。不受辱、不灭国,就要拿性命来换,就要拿鲜血去消耗敌人的子弹。</p><p class="ql-block"> 我想,用血肉铸就的我们的长城,是多么悲壮的一种牺牲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