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div>上午看奥赛博物馆,看完午后即步行去同为塞纳河左岸的荣军院。不远,20分钟即到。环壕墙上摆放着一排青铜古炮,彰显着此地和军事的关联。不远处的埃菲尔铁塔似乎也仰仗着这些大炮的护卫。</div> 荣军院是太阳王路易十四在1670年下令建造的,专为安置伤残老军人,7年后建成,直到现在还有部分建筑用于延续初心。后来这里增添了博物馆的功能,最终成为法国军事博物馆。<div>进口大铁门上方是十六世纪法王圣灵骑士团的徽章,贵气的蓝金色。迎面建筑的上方拱壁上有路易十四的骑马浮雕像,头顶太阳,脚簇正义和审慎。</div> 内庭荣誉广场上,陈列着70门铜铁铸古炮,这是军事博物馆的战炮部分。 这是十五世纪路易十一征战缴获并使用的火炮,其时法国炮兵是欧洲最强之一。 此炮炮身上有十六世纪奥地利大公的纹章和神话人物把手,还有一只云雀留言:当我放声高歌时,众多城池就会沦陷。如此精美雕饰,看来不是用来打仗的。 这是十七世纪的炮,炮身下有炮架和轮子,方便运输和战时移动,这就是现代战炮的雏形了,它就此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角。 战争利器也能成为艺术欣赏品 博物馆内主要展示法国近现代战争史。这幅油画是描绘1870年普法战争某战役中的一个场景,近距离格斗,马炮车几近翻车了! 法军一战时的服装,红帽红裤,太过惹眼,造成很大伤亡,后期红帽改了,但有的部队还是红裤子。 堑壕战场景 世界上第一款上阵打仗的英军马克1型坦克模型。因其既装备了炮又有机枪所以被称为雄性坦克。 油画《1919年7月14日法军凯旋》 二战期间法军牺牲将士约10万人,这是部分牺牲将士照片墙。 不真实的战场场景画 1940 年 6 月 18 日,时任法国国防部付部长的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发表广播讲话,不接受贝当政府的投降,号召士兵和人民继续战斗,直到胜利。这就是“自由法国”的开端。 画家罗伯特马尔尚是一名地下抵抗战士,曾参加了多次巴黎的袭击和破坏活动,1942年被捕后被杀害。这是他控诉法西斯暴行的油画。 维拉.奥博伦斯卡娅,出生在流亡法国的白俄家庭,但她也和丈夫一起参加了巴黎的地下抵抗运动。1943年被捕,受尽酷刑不叛变,1944年被害。后被法苏两国政府授予荣誉勋章。 荣誉庭院是举办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紧挨着的是尖顶的军人教堂和圆顶的皇家教堂。 如此庄严的位置上,站立的只能是法国的战神:拿破仑。 圆顶教堂的正面,巴洛克风格,雄伟庄严,1679年始建,近30年后才竣工,据说在埃菲尔铁塔建成前这个尖顶是巴黎最高的,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也受其影响。 教堂内景:在一个大教堂的主殿堂上有一个圆形的大坑洞,在这世界上除了这里恐怕就没有第二处。因为有这个大坑洞,这教堂的名字就不再是皇家教堂,而是叫拿破仑陵墓。<div>本来教堂大殿是没有坑洞的,是1842年法皇下令对教堂进行挖坑改造,19年后的1861年,拿破仑才终于入坑安息。</div> 从大殿地面看墓穴是这样的:12位胜利女神环绕守护着一具赤紫色的石英岩棺椁,石棺椁内还有锡乌木铅橡木等材质的5层棺材,层层嵌套,保护严密;棺盖波浪造型或许是从拿破仑独特的双角帽受到启发;地面上珐琅叶簇拥着8个拿破仑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的名称,封神之作,当年震慑着整个欧洲。 从墓穴看棺椁和上方地面,祭坛只为拿破仑一人所设,日夜默默的为他祈祷。 下墓穴的台阶旁,两幅浮雕描绘的是1840年法国王子从圣赫勒拿岛迎回拿破仑遗骸时的场景,屈膝下跪,万众哭泣,表现了法国人民对这位帝王的怀念之情。 大理石镀金的拿破仑雕像,头戴桂冠,袍饰蜜蜂,捧皇冠,持权杖,气势威严,颇有古希腊古罗马大帝的遗风。 棺椁外圈环形走廊的墙上,艺术家用十幅浮雕描绘了拿破仑的十大功绩:平定内乱、行政集权、成立最高行政法院、编撰民法典、签署法国政府与教会间的和解协议、创立法兰西大学、成立审计法院、撰写商业法典、巴黎市容改造及首次颁发荣誉勋章等。所以说,拿破仑除了会打仗,还会搞政治,也能笼络民心,否则他怎能在一生征战不断的情况下还有这么高的拥戴度。 回到平层,大殿的四角有几个偏堂,安放着法国几个历史人物的棺椁。这是一战时法军总参谋长和协约国总司令的福熙元帅的棺椁及雕塑,这可是法国战胜的大功臣,安息此处名正言顺。 这个棺椁放于此处就不合理了:约瑟夫波拿巴,拿破仑的大哥,当意大利和西班牙国王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拖累了弟弟的大业。 拿破仑的小弟热罗姆波拿巴也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看他穿着元帅服气宇轩昂的样子,其实也是个无能之辈,愧对了脚下这只振翅欲飞的雄鹰。 这个祭坛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的祭坛相似,不过那个4根大立柱是铜的,而这个是大理石的。那个只有教皇能在其中主持弥撒,而这个是唱诗班的站立处。它的坛顶华盖极为雕琢繁复,仰望时让人炫目。 走出教堂时,恰遇短暂雷阵雨。门口避雨,阳光又来。照亮法国历史的三位伟大君主——查理曼大帝路易十四和拿破仑,都在欧洲乃至世界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拿破仑之后的法人至少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所以法国人对伟人是怀念骄傲的,我们外人是钦佩仰慕的。所谓盖棺论定,到这里来看一下就什么都明白了。 荣军院的可看内容很多,3小时看不过来,傍晚6点都关门了。不过走廊的光影景仍让我流连忘返。 曾经的荣光和黑暗,永远都不会被人们忘记。 9月9日<div>和昨天一样,上午看美术馆,下午看伟人墓。不过这个墓地有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字——先贤祠,或者,叫巴黎万神殿。</div><div>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建筑,第一眼印象就是两个字——宏伟。</div> 三角门楣里是著名浮雕《在自由和历史间的祖国》,象征祖国的女神站立中间,自由和历史二天使侍坐两边,女神两手持桂冠,正将桂冠分发给两边的绅士和军人。下面一行金色大字点出主题:伟大人物,祖国感谢。 在柱廊中排队等待买票进入时拍下的这张,既有石柱冲天的气势,也有柱顶精美的花饰。 进入殿堂第一眼,仍是冲天石柱阵,还有就是巨幅的壁画墙。 大殿正面,拱门圆顶石柱雕塑壁画,把西方殿堂式建筑的经典元素完美的集合在一起了。其实十八世纪的法王当年是为了还愿建的这座教堂,建成时恰逢法国大革命,革命权力机构“国民公会”1791年决定把它改做纪念堂,安葬伏尔泰、卢梭以及其他先贤伟人,以鼓舞民众,集聚民气。不过,后来圣殿又两次回归教堂功能,直到1885年大文豪雨果入殿,这里才永久成为彰显共和主义精神的场所。 这是大殿里最显眼也是最重要的雕塑(国民公会》,象征祖国的玛丽安娜持剑站于中央,一侧是向其举手宣誓的议员们,另一侧是骑马敲鼓前行的将士们,文武护卫,展示了大革命时期先贤祠诞生的时代背景。 换个角度看,这些议员的形象充满激情和动感,手臂前伸象利剑上扬,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气势。当年确实也是,700多名议员中,有很多人不是被暗杀就是上了断头台,包括威名显赫的马拉,丹东和罗伯斯庇尔。而且,决议建立先贤祠的这些议员们死后谁都没能进入这座圣殿,唯一进入的马拉居然在迁入一年后又被迁出了,实在是让人感慨。 从这个角度看,这雕塑和后景又有另一种味道。 大殿墙上都是巨幅壁画,既有表现圣人日内维耶生平事迹的,也有描绘古代帝王和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画。以画笔写历史颂人物,鲜明生动,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雕塑也是表现和歌颂伟人的形式,这是一些著名演说家和政治家的雕塑,但没见慷慨陈词,似都在打小报告? 这是将帅群像,骑在马上地位最高的只能是拿破仑。 法国画家是很会安排大场面,虽说竖屏画不能横向扩展,但画家可以发展上下:设置三四组人物,皇家上层在台阶上的后景,伟人和百姓就在下面的前景,互不相扰互有联系又各成一体,在一幅画中展现几个历史事件,还能仔细的展示出脱落的鞋和手持的工具等细节,值得仔细品味。 描绘圣女贞德的画,人物和情节就表现的很集中了,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主角和主事。 圣女遗骸未能进圣殿,但她的地位却更为显要。 这个雕塑不显眼,但与华丽背景形成的强烈反差引起我的关注:两个巨人抬举着匾碑,其下层是民众劳作图,上层是天使迎接,后面的壁画是圣灵光普照。底座上的铭文是:永恒的守护之火,照耀着无名者的劳作——这里,到处闪耀着平等和自由的光辉。 大殿里还有个摆球装置,这是福柯钟摆,法国物理学家1851年安放在这里,并以此来证明地球的自转。 地下层,就是先贤们的棺椁所在之处。据说共有300个墓室,现在安放着近百位先贤的棺椁或遗物。 这是最先入住的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的伏尔泰,他的待遇是最高的,单独墓室,有石棺也有雕像。 左拉的墓室没有雕像。 让,拉纳元帅是最早进入先贤祠的法国军人,战功赫赫,英勇战死,所以无论政治风云变动,他都不会被迁出此地。 巨柱撑圣殿,伟人撑国家。假如说当年都是些大人物才能进入此地,那么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平民英雄被拥戴入这里:科学家,抵抗战士,黑人,女人,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有大小,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遗产都一样宏大深远,而且他们不会象政治家那样随政治风云变幻而产生不同的评价。其实遴选先贤是件麻烦事,这里过去曾多次发生先贤进来了又被迁出的事,现在还有住这的先贤有很大争议,只是没被迁出而已。如今评选虽有标准和程序,但也只是相对合理,人无完人,世有变换,万众万世归心的概率是不高的。好在人类总是能在曲折和错失后修正前行,所以也确实需要伟大先人精神和思想照亮前程!<div>除了宏大和深远,先贤祠的艺术美也值得来此一看。<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