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村】我的2024(8)

又一村

<div><br></div>【又一村】年末盘点<br><font color="#9b9b9b"><b> 《我的2024》(8)</b></font><br><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读书可贵在坚持</b></font></h1> <br>  每年定下指标要看10本小说,但每年都完不成任务,不过有目标总比没目标要好。尽管退休了,也总感时间不够用,大块的时间都花在旅游、写游记还有漫画创作上,偶尔也参加一些文艺活动。碎片的时间都花在涮手机上了,自感涮手机也是阅读,但碎片的时间阅读的也是碎片,涮几个小时手机,过后想想留下一地鸡毛。<div><br></div> <br>  我的青少年乃至童年很大一部分是在阅读中度过的。那时候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弄堂里的孩子除了玩那些打弹珠、顶橄榄核子、刮香烟牌子外,想听音乐连一个半导体都没有,那只有看书了。但那个时候能看的书也很少,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一本《小城春秋》会看得如痴如醉。<div><br></div> 大部分的书还是在中学时代看的,尽管当时除了红宝书以外,连以上那些书都被列为禁书,坏书。要看的书都是私下流传,好多书封面封底都是翻烂的,看完了也不知书名。有的中间拦腰折断,必须上下对起来看,还看过没有标点符号的影印版的《西游记》。那几年看了许许多多世界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叫得出名的作家写得小说几乎都看过。那些书都是同学、朋友之间借的,看后很快要还,于是没日没夜做了大量的读书摘记,这五大本厚厚的读书摘记我都放着,尽管不会再看,但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div><br></div> <br>  今年看书主要是利用旅途中的空隙时间,在车上、船上、飞机上,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也不用背那么厚重的书,把喜欢的小说下载到电子书上,这时候读书既能解除旅途上午寂寞又能有大块的时间阅读喜欢的小说,一举两得,是一种很好的享受。<div><br></div> <div><br></div> 就像旅游后要写游记,不写就会慢慢的淡忘。看书也一样,要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写的过程中还需反复阅读、慢慢回忆,对一些细节还要寻找资料核对,这也可以加深对这本书的印象。以后拿起这本书或和朋友中谈起这本书,一些情节就会历历在目。就这样今年前前后后读了7本书,也写下了8篇读书札记。这些7篇读书札记我都写在【美篇】的文章中,喜欢的朋友可以从【美篇】链接阅读。<div><br></div> <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一. 《繁花丛中寻当年》</b></font></h1><h3> </h3><h3> <font color="#9b9b9b"><b><u> 读《繁花》(金宇澄著)后感</u></b></font></h3><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xb99nz" target="_blank">《繁花》丛中寻当年(1)</a></p> <div><br></div> 今年《繁花》电视剧火了一阵子,我已经快20年不看电视了,也凑热闹看了一两集,这哪是在写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上海啊,分明是纸醉金迷的香港。实在看不下去,就去看了原著。<div><br></div> <br>  《繁花》写作手法很上海,作者用讲述了阿宝、沪生和小毛,这三个我的同龄人。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经历,写的是我同时代的上海,因此读《繁花》的时候我经常会有一种代入感。通过他们眼中的所见所闻,我看到了自己许多童年少年时代的影子。<div><br></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xcr0c1" target="_blank">《繁花》丛中寻当年(2)</a></p> <div><br></div> 60年代初期的“集香烟牌子”“集邮”“做航模”“看小人书”…… 60年代中期的“剪小裤脚管”“抄家”“批斗会”“游街”“抢房子”…… 阿毛住在苏州河边光复西路的平房里,我住在上海南市区老城厢(现在这两个区都没有了),尽管一个在上海的西面一个在南边,两边搭不上边,但由于都属老式弄堂,写到的理发店、三层阁、弹格路、老虎窗我都在那里度过了最好青春岁月,他们走过的路、他们住过的屋、他们经过的事,我眼前都会出现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一切想来仿佛昨天。<div><br></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yduot8" target="_blank">《繁花》丛中寻当年(3)</a></p> <br>  这小说《繁花》和电视剧就像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除了姓名一样其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电视剧就是一顿胡编乱造,也不知金宇澄老师怎么会同意改变成这样的?<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二. 《丰乳肥臀母亲颂》</b></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 <font color="#9b9b9b"><b><u>读《丰乳肥臀》(莫言著)后感</u></b></font><br><br></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t3e374" target="_blank">《丰乳肥臀》母亲颂</a></p> <div><br></div> 刚看到书名《丰乳肥臀》时有一点诧异。难道不能取一个更好的书名吗?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书名,究竟是为了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还是作者有其深刻的含义?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掩卷沉思,发觉《丰乳肥臀》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浓缩精炼。无可取代。 <br>  在无穷久远年前,“丰乳肥臀”是生命旺盛与澎湃的象征,原始的先民们会把他们心目中母神的形象用陶土捏造成这个样子,肥臀意味着善于生育,丰乳意味着善于滋养,丰乳肥臀这四个字,一个最朴素的解释就是能生能养,子嗣绵长。给这四个字抹上暧昧的色彩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是一群衣冠楚楚的读书人引申出来的。 <br>  《丰乳肥臀》在莫言笔下就是:拼命去生,拼死去养。<br>  1905-2000上官鲁氏活到95岁,经历了民国、抗战、土改、文革一系列多灾多难的岁月,一个人拼死拼活利用的“丰乳”,把九个儿女拉扯长大,甚至“丰乳”还喂养了三个外孙子女。鲁氏每次面对她的血缘至亲遭受厄运都痛不欲生,但每次她都挺了过来。各种震撼人心的精细描写里面承载着社会变迁所能给一位女性带来的最大限度的苦难。也展示了动荡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一位平凡母亲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她的“鲁”亦是“乳”,正是与生养莫言的齐鲁大地遥相呼应。<div><br></div> <br>  母爱的纯洁无私,特别是在苦难的岁月里亮出光辉,在当今的华夏大地上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我们身边就可以看到好多母爱感人的画面:在大雪纷飞的春运火车站上、在地震坍塌的废墟堆中、在偏远山区的农村茅舍、在深夜医院急诊病房……到处都闪耀着母爱的光辉,令人感动。<div><br></div> <br>  生命不能忘记苦难,更不能忘记为自己承受苦难的母亲,《丰乳肥臀》章节是悲怆的,主旋律却是一曲母亲的颂歌。<div><br></div> <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三. 《暂坐当下且品茶》</b></font><div><br></div><div><h3><b><font color="#9b9b9b"><u> 读贾平凹的《暂坐》后感</u></font></b></h3><br></div></h1>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tnctkl" target="_blank">《暂坐》当下且品茶</a></p> <div><br></div> 贾平凹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废都》使他一举成名。我是30年前看《废都》的,就像邓丽君的歌曲曾被列为禁歌一样,《废都》因书中一些情节描写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但这实在是一本令人掩卷沉思的好书。和《废都》一样,这也是一本令人掩卷沉思的好书。<div><br></div> <br>  《暂坐》的场景为什么选了茶庄这么一个清净之地,而不选酒楼饭馆那些繁华热闹的地方,也不选酒吧卡吧,那些时尚高雅的场所,作者是有道理的。因为酒楼饭馆尽管烟火气浓浓,但是里面的人三角九流,参差不齐,非常俗套。而卡巴酒吧却西方情调和中华百姓隔有一段距离。只有茶在中国代表了一种高雅传统文化,茶庄才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的特色,才能写出中国社会的芸芸众生。<div><br></div> <br>  《暂坐》写道的十二个都市女性个个在商场得意,但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受到欲望和利益的束缚,有巨款被骗的、有情场失意的、有身患重病的、有同性恋的,有不婚族的,也有客死他乡的,犹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最终都无法摆脱悲凉的命运,最后该走的走,该散的散,她们的命运就像茶庄的名字一样,在这里也只是暂坐罢了。<div><br></div> 贾平凹通过《暂坐》告诉我们,人生就像喝茶,有人抿几口没了,有人却能好好享受。提醒我们要懂得珍惜和品味生活的点滴美好在忙碌中找寻心灵的宁静与慰藉。<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四.《动物凶猛性本善》</b></font></h1><div><br></div><div> <font color="#9b9b9b"><b><u>读了王朔《动物凶猛》后感</u></b></font></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uotpw8" target="_blank">《动物凶猛》性本善</a></p> <br><div>  看了小说《繁花》以后,对里面描写的那段发生在文革期间,几个懵懂少年的境遇和发生的故事很有共鸣,很想看一下这个期间,在同龄人之间还有什么故事?想到了30年前那个很火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写那个时代的学生的,于是翻开了电影的原著,王朔的《动物凶猛》,找找有没有我当时那个年代学生生活的影子。</div><div><br></div> <br>  王硕和我年龄差不多,也是写了那个年代他自己青春的感受身边发生的故事。书中描写的是部队大院的一群孩子,他们父母都在部队工作,这些孩子平日里无人管束趾高气扬。没有人叫他们读书,他们无所事事,整天就是闲逛、打斗、泡妞,因为他们一切都不用担心。到了18岁父母就送他们上部队当兵去了。<div><br></div> <br>  王朔在书中写道:我感激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div><br><br></div> <div><br></div> 但看后让我感到非常失望,我们是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阶层的人,我家庭出身不好,必须得夹着尾巴做人。哪有他们那么趾高气扬,不过暗地里很崇拜那些会打打闹闹的小混混,并以能接近他们为荣。<div><br></div> <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五.《一声长叹白鹿原》</b></font><div><br></div></h1><h3><font color="#9b9b9b"><b> <u>读陈忠实《白鹿原》后感</u></b></font></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7xgnj6" target="_blank">一声长叹《白鹿原》</a></p> <div><br>  《白鹿原》以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了从清末的辛亥革命,到民国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些动乱的年代,白鹿原上农民的命运多舛和生活磨难,从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示了那个年代农村社会在历史变迁中的动荡不安。可能作者感到新中国建立后那一进程很难描述吧,所以在结尾时只用了很小的篇幅写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大跃进、文革的一些片段,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不免让人感到遗憾。</div><div><br></div> <br>  纵观全书,掩卷沉思,不由一声长叹。中国的农民活着实在太难了,太难了!中国的农民勤劳朴实、敦厚规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求温饱不求足食。但中国的农民实在是太苦了,天灾人祸一茬接着一茬,荒年的饥饿,灾年的瘟疫,使多少村落断后绝户,使多少百姓背井离乡,成为荒郊野上枯草中孤魂野鬼。如果说天灾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灾难,那人祸更是难以承受的磨难。从上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到国共战争,从30年代的抗日战争到40年代的解放战争,虽说战火没有燃烧到这片土地,但抽税征粮、抓壮丁、闹土匪,哪一场战争对农民来说都是最大的受害者。<div><br></div> <br>  除了这些广大农村普遍承受的灾难,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灾难对人性的摧残,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刁民。世事难料命运多舛的根源在于人心叵测,为了生存,为了权力,不仅党派之间、家族之间、贫富之间相互争斗,最让人痛心的就是窝里斗。 <br>  陈忠实很厉害,他指出,人之所以被群体迫害,表面上跟时代、跟政党、跟传统似乎有关系,实际上并无关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中必定有想要维持现状的既得利益者,也有想要打破现状的挑战者,双方都在想方设法地排除异己,而沉默的大多数只会见风使舵、明哲保身。<br>  当今社会发生的悲剧皆因如此。<br><br> <h1><div><br></div><font color="#167efb"><b>六. 《哪一句能顶一万句》</b></font><div><br></div></h1><h3><font color="#9b9b9b"><u><b> 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有感</b></u></font></h3><div><font color="#9b9b9b"><u><b><br></b></u></font></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uwa4dy" target="_blank">哪一句能顶一万句</a></p> <br>  读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我一直在琢磨 “哪一句能顶一万句”。<br>  “一句顶一万句”曾经在某个时段红遍全国,那是因为说话的人是绝对权威,他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没人敢说一个“不”字。当看到了刘震云写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时,初以为是写那个时段的故事,看后才明白,和那个时段一点关系都没有。<div><br></div> <div><br></div> 小说名《一句顶一万句》夺人眼球,有点标题党的感觉。我也是被书名吸引去读这本书的,看了几天,想找到这顶一万句的到底是句什么话?前前后后反反复复也没找到。又看了网络上许多朋友写的书评,也都是在为找这句话费尽心思。有的理解成:找一个人说得上话的人;有的理解成:找一个能宣泄情绪的对象;有的理解成:找自己的内心想要的生活;有的理解成:这世界本身是孤寂的,人始终在一个寻找的过程之中。这是每个读者见仁见智,但始终没说出那句“能顶一万句”的究竟是什么话?于是我自己就努力去寻找。<div><br></div> <br>  刘震云自己在解读这本书时讲到“《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在人群中想说一句话,但把这句话说出去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并不是说这句话我说不出来,而是我找不到听得懂我这句话的人,如果能找到他,哪怕飞越千山万水,我也一定要找到他,这是《一句顶一万句》。”他像绕口令似的多次说到“这句话”几个字,但像猜谜语似的,始终没讲出这句到底是什么话。<div><br></div> <br>  总结归纳:“一句说得上的话,顶过一万句废话”。不过我感觉这本身就是句废话。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无论如何我觉得《一句顶一万句》不是一个好书名。<div><br></div> <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七. 《活得清醒,过得糊涂》</b></font><br><br><div><h3> <font color="#9b9b9b"> <b><u> 读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u></b></font></h3><br></div></h1>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uhznz8" target="_blank">活得清醒,过得糊涂</a></p> <div><br></div> 雅典是最早的民主国家,苏格拉底是雅典最伟大的哲学家,结果这个民主国家还把自己最值得自豪的哲学家给判了死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大家歌颂盛世的时候,他非要发表盛世危言,扫大家的兴,于是引来口诛笔伐。但真到衰乱降临,大家突然从故纸堆翻起那些苦口婆心时,已经太晚了:先知尸骨已寒,河山沧海桑田。知识分子的命运大抵如此。<div><br></div> <br>  这本书不厚,只有五十几页,也不是很难读。我想罗翔推荐的意思就是希望阅读这本书的人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不随波逐流,要活个明白,要为了真理在所不惜。<div><br></div> <br>  罗翔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口罩三年,电视上、网络上经常出现各种专家一派胡言滔滔不绝。这些专家之所以能忽悠众人。除了挂着“专家”的头衔,还有就是盲目迷信专家的芸芸众生。我想罗翔的意思很明白,希望大家多反思、多判断,多问一个为什么?<div><br></div> <br>  今年阅读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通过这些小说可以增加阅历,了解生活、了解人性、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这是涮手机涮不到的,尽管比较枯燥,但必须坚持。<br><div><br></div><div> 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