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漳州

曙光映像

<p class="ql-block">漳州市域图。</p> <p class="ql-block">一,东山陆桥。180万年前。</p><p class="ql-block">海峡两岸,福建与台湾。</p> <p class="ql-block">宝岛台湾。</p> <p class="ql-block">东山陆桥。180万年前。</p><p class="ql-block">依照海底地形数据,台湾海峡中有一条浅滩,从福建省东山岛向东偏南延伸,经台湾海峡至澎湖列岛,最后连接到台南。它曾是连接两岸的“桥梁”,被人类学家称为“东山陆桥”。(也称为“海峡陆桥”)</p><p class="ql-block">引2009年,台湾海峡“东山陆桥”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推出评选的三十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p><p class="ql-block">1981年由福建师范大学林观得教授在美国世界海平面学术研讨会上提出。</p> <p class="ql-block">福建师大林观得教授提出。</p> <p class="ql-block">东山陆桥古动物化石。</p> <p class="ql-block">诺氏古菱齿象化石。</p> <p class="ql-block">二,“漳州文化”——莲花池山遗址。</p><p class="ql-block">第一层,9000-13000年前文化。</p><p class="ql-block">第二层,8-4万年前。</p><p class="ql-block">第四层,可能大于40万年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区北环城路岱山村村北路段,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989年底,兴建公路时,莲花池山遗址被发现。</p><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福建省博物馆、漳州市文化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成发掘队,到莲花池山进行发掘。</p><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至2007年2月,福建省文物考古队组织专家,对莲花池山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p><p class="ql-block">二,遗址特点。</p><p class="ql-block">莲花池山遗址从掘出的地层和文化层判断,该遗址含有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为原生文化层。该层出自带菌丝状黄斑的网纹红土中。</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华南地区地层序列及有关测试的年代比较,网纹红上中的文化层年代有可能大于40万年。</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发掘属试探性发掘,发掘面积约12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大致分上下两个文化层。</p><p class="ql-block">下层属晚更新世早、中期,年代距今8万~4万年前;</p><p class="ql-block">上层属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年代距今13000~9000年。</p><p class="ql-block">遗址上层采集到大量的细小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和新石器之间。这种细小石器系统的分布范围:东起泉州地区,西止粤东的沿海地带,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被认为是一种与北方细石器文化传统相去甚远的、主要以捕鱼为生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沿海文化。</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该次发掘先从下部红土层与网纹红土之间的砾石条带中。揭露出一个含有石制品的层位,接着又从网纹红士层中揭露出两个含石制品的层位。加上以往上部红土层砾石条带的文化层,莲花池山遗址的文化层共有4个。</p><p class="ql-block">在旷野类型的土状堆积物里存在4个文化层,这在福建省境内乃至中国广大南方土状堆积物分布区里是十分罕见的。</p><p class="ql-block">石制品及天然砾石多分布于三个层位的界面上,其中以第四文化层与基岩之间的界面上的沉积物最为密集,石制品也最为丰富,并发现了人类活动面和冲沟等遗迹。</p><p class="ql-block">第四文化层发现了人类活动面和两条冲沟,</p><p class="ql-block">第三文化层也发现了人类活动面。</p><p class="ql-block">活动面沉积物以脉石英砾石为主要成分,另有少量水晶晶体小砾石、花岗岩风化碎块、片状铁锰结核物以及零星的赤铁矿碎块,众多的石制品散布于活动面上。</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活动面与冲沟沉积物的分析研究,认为该遗址为原地埋藏性质,是一个连续使用较长的遗址。</p><p class="ql-block">古人类曾在这里的活动包括打制石器、狩猎、屠宰猎物、采集植物野果等。</p><p class="ql-block">三,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莲花池山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类型除刮削器、石锥和个别尖状器等工具外,其他类型的工具显得制作比较简单、粗糙,主要以水晶晶体作原料和制作水品质的石器。</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发掘出土下层的石制品共计27件。其中以脉石英为原料的12件,以水晶质为原料的4件,利用水晶晶体的10件,另有1件为硬砂岩。石制品可分为非工具类和工具类两种。非工具类包括石核和石片,工具类仅有砍砸器和刮削器两种。</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发掘原生文化层所出土的石制品数量和类型最多,共计3301件。但非工具类就有3199件,占石制品总数的96.91%,工具类102件占石制品总数的3.09%。</p><p class="ql-block">非工具类包括石核、断块、碎块.碎片和石片5种。</p><p class="ql-block">工具类有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薄刃斧和手镐等7个大类。其中刮削器包括直刃、凸刃、多刃、凹凸刃、圆头和端刃。尖状器包括大型的和小型的,砍砸器有重型和中小型之分。</p><p class="ql-block">四,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一),验证史前闽台关系。</p><p class="ql-block">莲花池山的旧石器与台湾花莲一带的“长滨文化”有相似的文化特征,都是大型的砾石石器。</p><p class="ql-block">许多学者认为台湾的史前文化源于福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认为“台湾的古人类是福建过去的,不可能不在福建留下遗迹”。</p><p class="ql-block">1990年发现的莲花池山旧石器,年代比台湾的“长滨文化”早,可以说露出了“台湾古人类从福建过去”的“蛛丝马迹”。</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发掘就可看出史前“漳州文化”与台湾“长滨文化”的整体相似性,如果年代比台湾更早,“台湾的古人类从福建过去”就从推测变成判断。</p><p class="ql-block">(二),漳州文化。</p><p class="ql-block">莲花池山遗址存在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层,上下界限分明,叠压关系清楚。</p><p class="ql-block">下层是莲花池山红土层中的砾石条带层,以石英、脉石英、硬砂岩为原料的石制品,经鉴定其年代距今约4~8万年。</p><p class="ql-block">因材料较少,文化特征尚不十分明了。</p><p class="ql-block">上层即莲花池山红土层之上,接近表土层,出土大量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特征明显的石制品。</p><p class="ql-block">鉴于此文化层中的石制品具有与中国其他大约同时代遗址或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不同的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多位专家鉴定,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漳州文化”,</p><p class="ql-block">代表福建沿海地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一个过渡阶段的文化,推测其年代在距今9000年至13000年之间。</p><p class="ql-block">(三),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莲花池山遗址及其遗物的发现。当时在福建省境内尚属首次,不仅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也为探讨福建早期文化与台湾早期文化的关系,打开一扇希望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四),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2007年底,漳州市文化局初步划定莲花池山北侧遗址的保护范围为遗址东侧外延40米,西侧外延20米,北侧外延15米,建设控制地带各顺延20米;南侧遗址保护范围为遗址东、西、南侧各15米,建设控制地带20米。</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莲花池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位于岱山村村北路段。</p> <p class="ql-block">《莲花池山遗址:福建漳州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1990-2007)》。</p><p class="ql-block">系福建省漳州市北郊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发掘报告。</p><p class="ql-block">作者在记述该遗址工具组合、加工工艺、文化特性和区域对比的同时,分析了遗址的利用、废弃、埋藏与破坏过程,并就我国南方特别是闽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砖红土、红土、网纹红土的成因类型、分带性、年代及其与古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p><p class="ql-block">《莲花池山遗址:福建漳州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1990-2007)》适合从事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高校师生阅读、参考。</p> <p class="ql-block">贾兰坡教授。</p><p class="ql-block">1908年—2001年,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直隶(今河北)玉田人,</p><p class="ql-block">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1929年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p><p class="ql-block">1931年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p><p class="ql-block">1936年11月连续发现3个北京人头盖骨;</p><p class="ql-block">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p class="ql-block">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p><p class="ql-block">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2001年7月8日逝世。</p><p class="ql-block">主要从事中国的石器考古学研究,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有特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入选文著协2021年度最受欢迎十大作家榜单。</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入选文著协2023年度最受欢迎十大作家名单。</p> <p class="ql-block">诏安梅岭蜡洲山遗址。</p><p class="ql-block">东山陈城大帽山遗址。</p><p class="ql-block">龙海城西万宝山遗址。</p><p class="ql-block">漳浦霞美香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三,诏安蜡洲山遗址,新石器时代,7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蜡洲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7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诏安蜡洲(祥麟)塔。</p> <p class="ql-block">四,芗城区,漳州西湖生态园福(覆)船山遗址。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福(覆)船遗址。</p> <p class="ql-block">贝丘遗址。新石器时代。迄今6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五,东山陈城大帽山遗址,新时器时代晚期,迄今4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东山陈城大帽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六,龙海城西万宝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龙海城西万宝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七,漳浦霞美香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漳浦霞美香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八,芗城松柏山遗址。商周时期至唐宋,1600-1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文化。1600年——1000年前之间。</p><p class="ql-block">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