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惠山</b>古称历山、华山,地处无锡城西,是浙江天目山的余脉。晋代西域僧人慧照来此传播佛教,后人用慧照的名字给山命名 -- 称慧山,慧、惠相通,惠山由此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惠山有九峰,形如九龙腾跃,故又名九龙山。其实,惠山最靓的名字,还属“江南第一山”。</span></p><p class="ql-block"> 在大美的江南,惠山不算最高,不是最大,也不一定是最美。怎么敢称江南第一山? 这第一山的大名来自乾隆皇帝。乾隆六下江南,七次到惠山。曾亲笔写下:“惟惠山幽雅闲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这是对惠山最高,也是最权威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时近11点,我们来到惠山风景区的入口处,一座飞檐翘角的两层古式建筑呈现在眼前。这是惠山寺的山门 -- <b>金刚殿</b>。两层飞檐中间,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江南第一山”匾额。门洞上方有“锡惠胜景”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金刚殿山门外的小广场两侧,各立有一尊6米多高,形体华丽,雕刻精美的<b>石经幢</b>。开始没太在意,以为是华表类的建筑。看到文保牌,得知这是国务院重点文保单位后, 马上来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一番。左侧那尊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是唐乾符三年(876年)建的,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右侧那尊叫“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是宋熙宁三年(1070年)建的,刻有《大白伞盖神咒》。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石经幢,一经一咒, 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石经幢上记录着一个历史故事。在唐代,罽宾(今阿富汗)僧人佛陀波利从天竺(印度)取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到中国,经唐高宗下诏翻译了此经。唐人认为造经幢可以消罪孽、得福慧、利益众生,所以在庙宇前面建造石经幢。</p> <p class="ql-block"> 这对石经幢展示出晚唐时期精美的雕刻艺术,也说明那时的无锡佛教流行,社会开化,文明程度比较发达。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无锡地方历史,提供了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很早就知道无锡有个名扬天下如雷贯耳的天下第二泉,到无锡最想看的风景也是这天下第二泉。穿过金刚殿山门,我们就像游子归乡一样,一头扑入了惠山的怀抱, 直奔山上的天下第二泉。</p><p class="ql-block"> <b>天下第二泉 </b>也叫惠山泉、漪澜泉,相传是唐大历未年 (公元779年) 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在惠山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茶圣陆羽到无锡访友,居住在惠山寺。饮过惠山泉后,对清冽甘美的泉水极为赞赏。扬州刺史李季卿邀陆羽煮茶品水,陆羽品评了天下二十种宜茶之水,认为“庐山康王谷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泉水随山势自上而下流淌,汇成上、中、下三个池子。上池圆形,小巧精致,围有八角形围栏。中池方形,紧靠上池,围着雕有莲花祥云图案的方形围栏。上、中池的形状有着天圆地方的寓意。上面建有护泉亭,现在的护泉亭是晚清时期重建的,亭壁上刻着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天下第二泉”。</p> <p class="ql-block"> 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曾令当地用坛封装,驰马传递数千里运到陕西,供他煎茶。为此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将此事和杨贵妃驿递荔枝相比,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p><p class="ql-block"> 宋朝苏东坡慕名品泉,带着御赐的龙凤团茶来惠山,留下了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他把龙凤团茶比做天上最好的茶,把第二泉作为地上最好的水。随着诗句,“天下第二泉”被千古传诵。</p><p class="ql-block">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也吟过咏二泉的诗:"南朝古寺惠山泉,裹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p><p class="ql-block"> 无锡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二泉映月》二胡曲。悠扬而又激昂的二胡琴声如诉如泣,震撼了无数人的心弦,被海内外誉为“东方命运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泉水从雕刻精美的石螭首喷涌而出,流入三池中最大的下池,形成了“螭吻飞泉”的胜景。下池的石围栏上雕有代表吉祥的蝙蝠图案,非常精美。</p><p class="ql-block"> 池旁的建筑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漪澜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至惠山寺, 曾在漪澜堂品茶,<span style="font-size:18px;">题有一联:“九龙云连吉光开佛相,二泉玉泻禅味得真如”。</span>有诗云“朝游惠山寺,闲饮惠山泉”。</p><p class="ql-block"> 遥想古时,文人墨客在这里相聚品茗,茶香满堂,观黛山青葱浓郁,沐堂前云雾清风。据说苏东坡就是在这里,留下了“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的佳句。 </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庭院的北侧墙上,镶嵌着清代书法家王澍的“天下第二泉”巨字刻石,笔力猷劲,神采飞扬。有人将陆羽品泉、苏轼题诗和王澍刻石称为“二泉三绝”。</p><p class="ql-block"> 驻足石边,耳旁仿佛传来《二泉映月》那优美伤感的动人旋律。好像瘦骨嶙峋的阿炳,就坐在那护泉亭旁,一手拉弓,一手摁弦……</p><p class="ql-block"> 徘徊在此,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大嫂带着我们游山,走石板路,登石台阶,穿庭过院,从山下走到山半腰,步履轻盈,呼吸匀畅,一点儿也看不出是85岁的年龄。边走边与我们聊天,不断给我们介绍讲解,令人佩服,由衷的赞慕。</p> <p class="ql-block"> 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天下第二泉,来到<b>惠山寺</b>。这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建于南北朝时期,无锡最古老的佛教寺庙。</p><p class="ql-block"> 明黄色的惠山寺不算恢宏,却十分显眼。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江南典型的青瓦屋檐,质朴不失庄重。三个拱形大门一字排开。门楣上红底金字牌匾书惠山寺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来到惠山寺参禅游览。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时,至惠山寺,以后六次来访。乾隆七次到惠山,特地为“惠山寺”题写了匾额,并留下了许多诗词和匾联。宋高宗赵构南渡时也曾在此驻跸。</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惠山寺曾经香火旺盛、名僧众多,尤其是唐宋年间,拥有数千间僧舍,规模宏大。然而,它命运多舛。自唐会昌至清同治,五次遭遇劫难,然又五次恢复重建。古刹福地,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依旧静谧庄严。</p> <p class="ql-block"> 惠山寺后面有座10米长,3米宽的小桥 -- <b>金莲桥</b>,是800年前宋代抗金名相、无锡人李纲修建的, 这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头桥。</p><p class="ql-block"> 金莲桥桥身3个孔,每孔 6 块石梁,两端是石砌桥台。桥台上有横帽石梁,雕刻着怪鱼首和螭首。桥的两侧各有石栏,外侧雕刻着宋代典型的“ 压地隐起缠枝牡丹童子 ” 图案,寓意富贵吉祥,十分典雅华美。石栏由莲花状望柱和透空栏板组成,雕有荷叶净瓶和拐杖,桥栏两端还有抱鼓石。虽经风雨驳蚀,古韵依然。</p><p class="ql-block"> 金莲桥得名于桥下的<b>金莲池</b>,池内的千叶金莲,为南北朝时所种,只有庐山、华山和惠山三寺种植。传说服之能成仙,现已绝迹。唐代有诗人颂吟金莲池: “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 ”</p> <p class="ql-block"> 过金莲桥,就是飞檐翘角的<b>御碑亭</b>。亭中竖立着乾隆帝为惠山御题诗句的石碑,石碑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饰着精美的云龙纹</span>。这是惠山寺的重要建筑物,也是惠山寺的重要景观。</p> <p class="ql-block"> <b>大同殿 </b>也叫大同门,建于梁朝大同三年(537年),也是经历了500年的风风雨雨,是惠山寺最早的北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同门前的庭院中,一棵需四人才能合抱的古银杏树巍然耸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棵编号为“无锡古树名木002”的银杏树,高21米,直径约2米。相传是惠山寺住持性海和尚栽植于明洪武初年(1368),距今已有600多年了。当年大同殿前,一共栽种了十八棵银杏,寓意着十八罗汉镇山门,现存仅此一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疙疙瘩瘩的银杏树,是沧桑岁月的留痕,是风霜雨雪的恩赐。春夏之际,茂盛的树冠如华盖一般将庭院遮蔽。</span>秋日的黄叶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将大地渲染成一片金黄<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惠山寺一处耀眼的景致,现在则成了网红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台阶下<b>听松亭 </b>周围青松环绕,听松亭内有一块巨石,被称为听松石床,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围观者甚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大雄宝殿</b><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是</span>惠山寺的核心建筑。这座气势恢宏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堂</span>,是无锡市最大的佛教殿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 <b>竹炉山房 </b>洪武年间,惠山寺高僧普真用竹工编制竹炉,里面填上泥土,炉心装上铜栅,再用松枝煮二泉水泡茶,在此招待来访的客人,名噪文坛,成为文人墨客汇集之地,留下了许多书画佳作和文坛佳话。现藏于北京故宫的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等传世名画,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雪后陪使客游惠山寄怀尤延之》、张炎的《风入松(酌惠山水)》等诗文,栩栩如生记录了那时那刻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康、乾二帝游惠山寺,竹炉山房是他们煮茶品茗、赏画作诗的地方。乾隆对竹炉茗茶倍加欣赏,题诗:“竹炉匪夏鼎,良工率能造。胡独称惠山?诗禅遗古调。”仿制竹茶炉带回京城,并在北京玉泉山仿建竹炉山房。竹炉山房是乾隆御书诗碑集中最多的地方,匾额也是乾隆所赐。太平天国时,竹炉山房被毁。现在的竹炉山房是光绪年间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惠山的“竹炉山房”,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茶室。</p> <p class="ql-block"> 唐代无锡籍的宰相李绅,<span style="font-size:18px;">15岁从无锡梅里到惠山寺住宿读书。元和六年(811)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绅在惠山寺读书时,写下“悯农”诗:“谁知盘向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代代传诵。”</span></p> <p class="ql-block"> 路过华孝子祠,见到一个青年小伙导游在为游客讲解,驻足细听,知道了一个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b>华孝子祠 </b>是惠山乃至江南地区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供奉着东晋时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住在惠山脚下</span>叫华宝的普通人。公元418年,华宝的父亲要随军远征,临行前告诉八岁的华宝,“须吾还,当为汝上头。”意思是,等我回来,为你行成人礼,束发戴冠。古时把头发梳起来就是大人了,可以娶妻生子,开始新的人生了 。</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父亲战死沙场。华宝只因父亲那句话,一生都保留着孩童的发髻,直到70岁去世,依然皓首不冠,终生不娶。南齐皇帝钦赐“孝子”的匾额,唐代皇帝又钦点修建了这座祠堂。由此看来,祠堂不完全是追思先辈,也是传递和培养价值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b>过郡马祠 </b>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是惠山唯一的皇亲贵族的祠堂。祀宋郡马过孟玉。在宋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其夫为附马。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其夫为郡马</span>。过孟玉是淮西和州太溪村人,被徐王赵棣选为郡马,迎娶了逍遥郡主。</p><p class="ql-block"> 1129年,过孟玉随从宋高宗南渡,来到惠山。因为郡主喜爱这里的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过孟玉便决定遂了郡主的心愿,安家在无锡惠山,成为无锡过氏的迁锡始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过郡马祠在抗战期间,曾被日军飞机炸毁。抗战胜利后,过家后代、著名建筑师过养默组织重建了这座祠堂。</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寄畅园</b><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又叫</span>秦园”,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秦观的后人,无锡的名门望族秦家所建。面积15亩的寄畅园,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也是无锡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乾隆多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寄畅园,留下许多诗章和匾、联。乾隆帝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因喜爱其幽致,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仿建了“惠山园”,即颐和园中的“谐趣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寄畅园一直为秦氏家族所有,直到1952年,秦仁存(汝钦)代表锡山秦氏族人把寄畅园捐献给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布局匠心独运,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或隐于绿树之中,或立于水边之畔,精致的园林艺术,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成为了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嫂告诉我们,这里是老年人的天堂。无锡许多退休老人每天像上班一样来这里,沐浴清新空气,观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p><p class="ql-block"> 看来,无锡市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83.3岁的</span>人均寿命,位居全国第五,美丽的惠山功不可没。当然发达的经济和医疗条件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无锡人能够长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b>甘棠遗爱石碑 </b>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尚书邵宝所撰写。</p><p class="ql-block"> 甘棠遗爱的典故源自《诗经·召南·甘棠》。西周时召公姬奭在处理政务时,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公正无私,深受百姓爱戴。召公去世后,百姓为了缅怀他,对这棵甘棠树进行保护,表达了怀念和敬仰之情。后来常用此典故表达对清廉官员的赞美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邵宝(1460-1527),</span>字国贤,<span style="font-size:18px;">号泉斋,别号二泉先生,</span>无锡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span>历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庄。一生奉行“道德至上、功名次之”的准则。五十岁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彭城一粮长犯法,托人给邵宝送来一千两黄金,请求为他出面开脱,被邵宝严词拒绝。因此留下“千金不受先生”、“笃行君子”之称。</p><p class="ql-block"> 都是值得尊敬、仰慕的前辈。都是值得后人学习、效仿的先贤。</p> <p class="ql-block"> 天空下起了小雨。早上看天气预报今天是有雨的,但忘了带伞,只能割爱下山。不过顶着小雨还是到惠锡公园看了看。</p><p class="ql-block"> 这里早年是楚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传说春申君就在这里牧马饮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粼粼碧波的</span>映山湖,景色万千,拴住了无数游人的脚步;阿炳墓前那尊铜像,虽然衣衫褴褛,身形佝偻,手中那把二胡,却操持得惊天地泣鬼神……</p> <p class="ql-block"> 在惠山古镇一个古香古色的饭店中坐了下来。品尝了无锡最具特色的无锡小馄饨。嘴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着美味,心里还想着惠山。</span></p><p class="ql-block"> 惠山,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于一身,不仅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闻名遐迩,更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而备受推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惠山,山水相依,古韵悠长。</span></p><p class="ql-block"> 惠山,是无锡乃至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最美的诗意与远方</span>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