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大荔的“安万剧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甘肃会宁安万剧院红的不得了。作为民间秦腔剧团,坚守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对时代负责的它,赢得了线上线下老百姓的欢迎喜爱。其实,在戏曲之乡大荔也有一个这样的艺术团体——“同州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 大荔,古称同州,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剧种、剧社、名演之多著称三秦。起于金、元,兴于明、清,活跃于民国直至现代的同州梆子,亦叫东路秦腔、东府秦腔和老秦腔,大荔因此被尊为秦腔的最初发祥地。从十八世纪名动京师的“江东班”、魏长生算起,三百年间先后有百十个班社、千余名演员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浓墨重笔的一页,大荔“戏窝子”声誉不胫而走。戏曲的繁荣,离不开国家的重视扶持,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喜爱热爱,更离不开众多“好者”“热家子”对民族艺术瑰宝的传承弘扬。在大荔,从来不缺有情怀、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国家级“非遗”同州梆子传承人何满堂是其一,著名剧作家夏春晓是其一,“同州大舞台”创立人董増义也是其一……</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春,大荔县城仁厚新村五巷的西头尚且蒿草齐腰、垃圾遍地,眼看与大美大荔建设极不匹配的这一幕,公安老人董増义既心痛又自责,心痛的是宝贵土地资源已白白浪费多年,自责的是自家庄基亦在其列。彼时,我尚在大荔文联工作,老董将欲废物利用、建设公益剧场的想法分享与讨教,余立马给予旗帜鲜明地支持,鼓励他“心无杂念为人民群众办事,怕啥!”因为以我与老董十四五年的交往,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尤其佩服其肯干事不怕事、爱艺术热戏曲的性格。 真真没有看走眼,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老董内忍埋怨外扛压力,硬是在荒草滩上建起一座融大舞台、创作室、书画展厅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大剧场,开创大荔县私人建设面积最大(270平方米)、投资最多(30余万元)、功能最全(文艺演出、文化交流、文学创作等)多项第一,点亮了大荔乃至渭南文艺界的“盛世春光”。</p> <p class="ql-block"> 老董建设“同州大舞台”,可以说有备而来,因为在他身边早已聚拢了一群又一群志同道合的文艺英才。远在2009年,老董英雄虎胆,挑头创建同州书画院,也是从这一刻起,他交文化人、办文化事、念文化经、兴文化业,创造条件组织采风、创作、办展、交流,用笔墨宣传大荔,以丹青渲染大荔,引领和推动大荔县群众书画艺术事业由衰到强、实现今日之繁荣昌盛局面,上演了一幕“外行领导内行”的今古传奇。退休后这六七年,他迷上了“戏曲活化石”秦腔,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的那种。人实在、心热好说话是众人对董増义的一致评价。为唱戏,他把戏曲爱好者请到自家屋里,好烟好茶水果招待,跑前忙后只害怕服务不好大家;为唱戏,自掏腰包置办所需,一切尽可能按专业化标准落实;为唱戏,开车接送免费餐饮,比亲人还亲人地珍爱着各位……直到建立起“同州大舞台”,老董才长舒一口气,多年来“给戏曲搭个窝”的心愿得偿比啥都高兴。</p><p class="ql-block"> 走进“同州大舞台”,两侧“大舞台 演绎同州故事,小窗口 抒发百姓心声”的大红对联入目入心,这既是老董一班人的初心、也是使命。舞台之上,来自各行各业的戏曲爱好者粉墨登场,他们虽是业余演员,但为了能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每个人在台下都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复排练,单凭那“手眼身步传神韵,唱念做打皆功夫”,表演之精准到位、形象生动、情绪饱满,在场观众自然直呼过瘾。这里面我认识几位,像上过好几次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的张爱玲、荣获过多项戏曲比赛奖励的张芝敏,还有多年荣获大荔文艺奖的任麦花、刘伏叶、吴建妮、张银花等等,人人皆是才情兼备、德艺双馨的美丽大荔人。舞台之下,靠前的乐池里文武场面分列左右,开场锣鼓一响,观众喧嚣顿止,团队<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场</span>配合严密,有板有眼毫不马虎,烘托了气氛、渲染了情绪,为演员的表演锦上添花。我熟悉首席板胡李贤民老师、弹奏扬琴的王武明大哥和演奏大提琴的赵金山老师,知道这些教育、供销、商业战线的宿将人品艺品俱佳,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称之“高人”毫不为过。至于热情的观众,那是逢演必到的贵客,他们心有所好、以戏成趣,早就把“同州大舞台”奉作了精神家园。单看门外有序排列的汽车电摩、三轮单车,来自城里城外、十里八乡的“基本群众”何止成百上千啊!</p> <p class="ql-block"> 聚在一起,“同州大舞台”里的人往往分不清个观众与演员。静下心,那是一等一的观众,沉浸式跟着台上摇头晃脑比手势,鼓掌叫好也是恰到好处;兴致来了便不管不顾,自告奋勇上台一声“吼”,率真之气别有韵味,更易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迅速营造亲切浓郁的氛围。有一次我陪一位同事去看戏,谁知她反客为主,看着不过瘾竟登了台,而且是“一人饰三角”演唱《二进宫》,生旦净齐活,唱功还真不是盖的,由此足见秦腔艺术深入人心程度。最近这一年半来,着力于打响“百姓大舞台”品牌,老董和他的团队坚持每周二演出、每周五排戏,源源不断地演新戏、推新人,日积月累小有成就,去年中秋国庆“双节戏迷天天乐”活动八天连演即为例证,29场本(折子)戏、101位演员轮番上阵,压箱底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老董深知,戏曲艺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得日夜揣摩坚持锻炼不可。于是,他请来了秦腔表演艺术家孙存碟老师亲临指导,还就艺术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向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首李梅老师当面请教,均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实话实说,就目下而言,不是为了唱戏而“唱戏”的“同州大舞台”艺术水准与专业剧团尚且差着档次,然正如安万剧院的走红一样,他们的长处在于“零距离”接触群众,经常性的下乡入户演出接地气、受欢迎,特别是演员那种持守敬业的精神,不惜力,全身心,唱念做打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厌烦了整天吃名家“山珍海味”的普通老百姓分外喜欢。也正因为这一点,“同州大舞台”才得以在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戏迷大叫板”演出活动中赢得“戏迷家园”的殊荣。从安万剧院到“同州大舞台”,成功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惟有扎根人民,艺术事业才会拥有澎湃不竭的前进动力。</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小民,1971年生,陕西渭南大荔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地情专家库专家,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渭南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曾任职大荔县地方志、融媒体、宣传部、文联等宣传文化部门。编纂出版“大荔县志”系列、“美丽大荔”系列、“小民看大荔”系列人文丛书20部,计400余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