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七):绘画馆下

可爱鱼头

<p class="ql-block">明晚期, 继"吴门画派”之后 ,山水画领域以<b>董其昌</b>为代表的"<b>华亭派</b>”、赵左的"苏松派"、沈士充的"云间派” , 统称*松江派" ,在画坛上声誉隆盛。此派以董其昌影响最大,画法讲求笔墨趣味, 画风苍古秀润 。同时 , 还出现诸多其他地域性山水画派, 著名的有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 , 以项圣谟为代表的"嘉兴派"等。</p><p class="ql-block">晚明人物画涌现出一批风格独具的名家,其中以丁云鹏、 尤求、吴彬为代表。 以肖像画著称的曾鲸 , 注重"墨骨"和晕染, 画法自出新意,从者甚众, 形成“波臣派" 。陈洪绶以高古奇骇的画风异军突起,与画法尚古的崔子忠并称“<b>南陈北崔</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明晚期</b></p><p class="ql-block">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谥文敏.以禅论画, 分为"南北宗", 推崇"南宗"为文人画正脉。 作画师古人而自出机杼, 此册如是。图作于一六二〇年秋, 时董氏<b>舟行苏州、镇江</b>一带。</p><p class="ql-block">刘靖基捐赠。</p> <p class="ql-block"><b>宋旭 《籁山别业图卷》,明</b></p><p class="ql-block">宋旭 (1525-1606 后 ), 字初暘,号石门, 浙江嘉兴人。 工山水。 此卷为北隅先生而作, 用粗笔而松秀。绘于万历十三年(1585), 作者时年六十一岁. 后题于万历十八年(1590)。</p> <p class="ql-block"><b>沈士充 《柳溪茅屋图》,明</b></p><p class="ql-block">沈士充(十七世纪), 字子居, 华亭(今上海松江) 人。擅画山水, 为宋懋晋弟子, 兼师赵左。 此幅作<b>溪山柳树, 茅屋亭子</b>。笔法多变, 时有方折用笔, 墨气湿润, 有潇洒之致。作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p> <p class="ql-block"><b>陈洪绶《斜倚薰笼图》,明</b></p><p class="ql-block">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浙江诸暨(今属绍兴)人,工画人物,亦擅花卉山水。《斜倚薰笼图》是陈洪绶<b>中年所作</b>,这个时期他笔下的美人逐渐由清秀娇丽转向高古奇倔,这一幅可谓是<b>转折期</b>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斜倚薰笼图》 轴为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的<b>仕女画代表作</b>, 他独创的仕女画式样被形容为有"<b>高古</b>"之风, 取法自晋唐。狭长的立轴中心,石青色的横榻上,一位艳丽的<b>少妇</b>正慵懒地倚在薰笼上薰香。美人身披锦被,发髻高盘,细眉小口,标致的鹅蛋脸微微上扬,正注视着右上方高悬在架上的<b>鹦鹉</b>,而鹦鹉也正低头俯视,仿佛和美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古代没有香水,想让身上香喷喷的,需要薰香。图中美人所倚的是竹编的<b>薰笼</b>,薰笼下有一只鸭形<b>香炉</b>。香炉里放上香料,把衣服放置在薰炉上,芬氲的香气就会层层叠加,彼此交融,洇染到衣服上。薰笼不仅薰衣服,也会在就寝前薰被子,所以床上的薰笼也成了闺阁生活必需的设备。</p> <p class="ql-block">前景中的<b>侍女</b>低头注视榻前<b>小儿</b>扑蝶. 整幅画面静中寓动, 线条勾勒细劲圆润, 敷色明快雅丽, 布局主次分明, 反映出人文写意画的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b>张宏《山居清话图》,明</b></p><p class="ql-block">张宏 (1577-1666 后), 字君度,号鹤涧,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擅画山水,重写生, 亦善写意人物. 此图作于顺治元年(1644), 作者时年六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b>清代前期</b>,受到皇室推崇的“<b>四王</b>"画派,以王时敏,王鑑、王翚、王原祁为代表,成为画坛正统。他们在董其昌画学理论的影响下,崇尚师古,讲究笔墨趣味, 技法功力深厚, 掀起一股强大的摹古潮流, 影响有清一代。<b>恽寿平</b>以没骨法开拓了 写生花卉画的新境界,史称“写生正派"。</p><p class="ql-block">在江南地区, 出现了一批个性鲜明的遗民画家。其代表有清初” <b>四僧</b>"弘仁、髡残、朱耷、石涛, “黄山画派” 梅清, “新安画派"查士标,及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等.他们在艺 术上重 视师法自然 , 反对陈陈相因,擅于表达自我人格。因此,作品往往感情真挚、强烈,风格新颖独特。</p><p class="ql-block">图为<b>清朱耷《鱼鸭图卷》</b></p> <p class="ql-block">此卷是朱耷<b>晚年</b>艺术创作<b>成熟阶段</b>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和鱼鸭造型简练,笔墨的浓淡处理十分考究,生动地刻画出岩石的坚实感、鸭毛的蓬松和鱼身上鳞鳍的变化。此图中用笔的笔墨已经从朱耷中年时期的方硬峻利转向<b>圆润含蓄</b>,造型亦简练/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把鱼眼画成<b>白眼</b>,蕴含了他对清王朝的不满和蔑视。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是<b>明</b>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b>朱权的九世孙</b>,明亡后削发为僧。</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签名也很有特色,远看很像连起来写的”<b>哭之</b>“,或者是”<b>笑之</b>“。</p> <p class="ql-block"><b>恽寿平 《落花游鱼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恽寿平(1633-1690), 初名格, 字寿平, 号南田, 白云外史等。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擅画山水 、花卉,清韵独绝。为<b>"清初六家"</b>之一。此幅写意作落花萍影, 游鱼其间。作于康熙十四年 (1675), 作者时年四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b>髡残 《书画卷》,清代</b></p><p class="ql-block">髡残 (1612-1673), 俗姓刘, 后为僧,字石溪, 号白秃, 残道者等, 武陵(今湖南常</p><p class="ql-block">德)人, 晚年寄寓南京。工画山水, 与石涛并称 “<b>二石</b>", 此图作溪山深秀, 笔墨粗放淋漓, 老劲苍逸。作于康熙五年 (1666), 作者时年五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b>石涛《 睡牛图卷》,清代</b></p><p class="ql-block">石涛(1642-1707), 原名朱若极, 僧名原济, 字石涛, 号大涤子, <b>明宗室后裔</b>,全</p><p class="ql-block">州 (今属广西桂林) 人。流寓宣城、 南京, 晚年定居扬州. 擅画山水、花卉, 为"<b>清初四僧"之一</b>。此幅人物面相生动, 衣纹圆劲, 亦可视作画家自我写照。</p> <p class="ql-block"><b>清中期</b> , 随着"康乾盛世"的出现,宫廷画院也呈现了兴盛的局面。宫廷山水画深受"四王" 的影响; 花鸟画流行工笔写生和恽派没骨法。皇室还吸收以<b>郎世宁</b>为代表的传教士画家供奉内廷, 使得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朝宫廷绘画的主要样式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扬州,汇聚了一批以绘画为业的失意文人和具有文化修养的职业画家。他们借笔墨抒发胸臆,敢于标新立异,个性强烈,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 史称"<b>扬州画派</b>"。 其代表人物金农, 郑燮、罗聘等, 以水墨写意法表现梅、兰、竹 、菊的"四君子" 題材,</p><p class="ql-block">对近现代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图片为<b>华嵒《翠羽和鸣图》,清代</b></p> <p class="ql-block">华嵒(1682-1756), 字秋岳, 号新罗山人、离垢居士, 福建上杭人, 后居杭州、扬州。擅画人物 、山水、 花鸟 、草虫。 重视写生, 禽鸟生动多姿。此幅作古木花石, 鸟语和鸣, 妍丽文秀, 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作者时年六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b>金农《幽兰图》,清代 </b> </p><p class="ql-block">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久寓扬州。精鉴赏,擅画梅竹、佛像、花卉、蔬果,工书。为”<b>扬州八怪“之一</b>。此幅墨笔写意作兰石,笔法纵逸,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作者时年七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b>黄慎 《苏武牧羊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黄慎(1687-1770后), 字恭寿, 号瘿瓢子、东海布衣, 宁化(今属福建三明)人,寓居扬州。 擅画人物、 花卉, 以狂草入画,亦能作山水。 为"<b>扬州八怪"之一</b>。 此图简笔作人物 、羊群, 笔法雄畅, 为作者典型。</p> <p class="ql-block"><b>罗聘 《醉钟馗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罗聘(1733-1799), 字遯夫、两峰,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安徽歙县人, 侨寓扬州。金农弟子。工人物、杂画, 尤善墨梅, 为"<b>扬州八怪"之一</b>。 此幅作钟馗醉倚松荫状,人物面容淳古, 衣纹有提捺。树石颇写意。</p> <p class="ql-block">有作者自题款识。</p> <p class="ql-block"><b>汪士慎《 梅花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江士慎 (1686-1759), 字近人, 号巢林, 又号溪东外史, 安徽歙县人。 擅画梅 、竹,工篆刻、八分书。刻印与高翔、丁敬齐名。此幅写意作墨梅, 梅用<b>圈瓣法</b>,</p><p class="ql-block">秀雅俊逸。</p> <p class="ql-block"><b>郑燮《竹石兰花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泰州)人。擅画兰、竹。为“<b>扬州八怪“之一。</b></p><p class="ql-block">《竹石兰花图》 轴为清代画竹高手郑燮七十二岁时的作品 。画面中四竿修竹依石而立, 挺劲秀拔。竹后巨石以中锋勾勒, 笔致瘦硬. 画面左侧为郑燮所作题句, 字体是郑燮自己所创造的"<b>六分半书</b>", 题句表明了他对苏东坡的钦佩之情, 同时又强调了作画应不落俗套, 要追求个性风格的艺术主张。<b>有作者自题</b>。</p> <p class="ql-block"><b>高其佩 《指画添筹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高其佩(1660-1734), 字韦之, 号且园, 辽宁铁岭人。擅画花鸟、走兽、人物、</p><p class="ql-block">山水, 其简练苍劲处, 近似明代吴伟。尤以<b>指头作画著称</b>, 甚见异趣。此幅指画作简笔持筹人物, 为<b>祝寿之作</b>。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作者时年五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b>郎世宁 《聚瑞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郎世宁 (1688-1766), <b>米兰</b>(今属意大</p><p class="ql-block">利)人。康照五十四年(1715) 来华传教,后供职官廷。擅画人物肖像、犬马 、花鸟、山水,画法参酌中西。此图以<b>西画写实技巧</b>表现传统中国画题材与图式。作于雍正三年(1725),作者时年<b>三十八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清晚期</b>, “四王"山水和"恽派"花鸟呈衰变之势,流于柔媚纤弱。以张崟为代表的"<b>京江派</b>"山水画 ,及以居巢和居廉为首的岭南'<b>居派</b>'花鸟画, 虽各出新意, 却也难以重振画坛雄风。</p><p class="ql-block">上海、 广州等沿海城市逐渐发展成为金融 、工商业发达的繁华都市,吸引各地画家云集, 并形成创作观念相近的画家群。以上海为主要活动区域的"<b>海上画派</b>"异军突起,成就斐然, 代表画家有虚谷、赵之谦、任颐、吴昌硕等, 他们迎合上海新兴市民阶层的审 美需求,在继承“扬州</p><p class="ql-block">画派”等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金石书法的笔意, 勇于创新, 创作出雅俗共赏的绘画新格调。</p><p class="ql-block"><b>图片为虚谷《杂画图册》</b></p> <p class="ql-block">虚谷(1823-1896), 僧人, 俗姓朱,名怀仁, 安徽歙县人, 移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往来于上海 苏州, 扬州一带。 此册写生<b>花鸟禽鱼</b>, 造型生动, 笔墨苍秀, 敷色清新, 别具一格。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作者时年七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b>任薰《芭蕉坐席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任薰(1835-1893), 字阜长, 萧山(今属浙江杭州) 人。工花鸟、人物,与任熊、任颐、任预合称"<b>四任</b>"。 此图人物师法陈洪绶, 造型奇伟高古, 线条折转精到。</p> <p class="ql-block"><b>任颐 《风尘三侠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任颐(1840-1895), 初名润, 字小楼,改字伯年, 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 寄寓萧山, 后</p><p class="ql-block">移居上海, 卖画为业。 山水、人物 、花鸟俱擅,尤工肖像。与任熊、 任薰、 任预合称"<b>四任</b>"。此图表现隋末唐初<b>红拂女</b>传奇故事 。作于光绪六年(1880), 作者时年四十一岁。</p> <p class="ql-block"><b>费丹旭 《秋风纨扇图》,清代</b></p><p class="ql-block">费丹旭 (1802-1850), 字子苕,号晓楼、 环溪生。乌程(今浙江湖州) 人。工</p><p class="ql-block">肖像, <b>尤擅仕女</b>。此图以白描画仕女执扇背影, 倚树孤立, 虽<b>不见眉目</b>而意味</p><p class="ql-block">特出, 与唐寅《秋风纳扇图》堪为后先。</p> <p class="ql-block"><b>傅抱石《庐山谣诗意图》,现代</b> </p><p class="ql-block">傅抱石(1904-1965),原名瑞麟,号抱石,以号行,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工山水、人物、花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画创作于1947年, 描绘了</span><b style="font-size:18px;">庐山景色</b><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笔意深邃, 墨法淋漓. 这一阶段, 傳抱石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深入川蜀地区写生, 他受气象磅磚的蜀中山水启发, 将西方式写生结构引入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 并与</span><b style="font-size:18px;">日本画风相结合</b><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进行艺术变革,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高度。</span></p> <p class="ql-block"><b>齐白石 《七冠报鸣图》,现代</b></p><p class="ql-block">齐白石 (1864-1957), 原名纯芝, 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 字濒生, 号白石, 白石山翁、老萍等, 湖南湘潭人, 祖籍砀山 (今属安徽宿州)。<b>擅印、工书、 善画</b>, 开一代风气。 </p> <p class="ql-block">这幅 《七冠报鸣图》轴为齐白石<b>大写意</b>作品, 由菲律宾华人藏家庄万里先生捐赠。此图画<b>雄鸡七只</b>, 为其<b>传世仅见</b>,齐白石精擅篆刻书法, 他以金石刀笔的雄强之气化入此画之中, 加以雄鸡拙朴天真的造型,令画面呈现出一种笔墨苍劲老辣而趣味真淳可亲的独特风格。 </p> <p class="ql-block"><b>张大千 《荷花图》,现代</b></p><p class="ql-block">张大千(1899-1983), 名爰, 号大千, 以号行,室名大风堂等, 四川内江人, 图作于1947 年春,张氏业已自敦煌临摹归来, 从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汲取养分, 画风为之一变 。此图以勾填法绘成, 金地衬托朱荷绿叶, 富丽堂皇, 是他中年<b>法古变今</b>之作。同年夏, 将其赠予亦擅画荷的沪上鉴藏家吴湖帆。</p> <p class="ql-block"><b>张大千 《庐山高图》,现代</b></p><p class="ql-block">张大千,工山水、花鸟、人物、仕女。与溥儒合称"<b>南张北溥</b>"。此图参合黄公望, 王蒙之法,临沈周 《庐山高图》,作于 1948 年, 作者时年五十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