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烈士)鲜血染红了她“。一一一膽仰中朝友谊塔。

刘廉荣

<h3>仰望着高耸纪念碑,耳边响起“英雄赞歌"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烈士)鲜血染红了她"。</h3><h3>中朝友谊塔是为纪念中国志愿军赴朝参战。</h3> <h3>对着高耸的纪念碑,我心中默默的祈祷:英雄们,祖国的亲人们来看望你们了,祖国的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今天的祖国已经无比强大,是你们的生命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感谢你们!</h3><h3>献上鲜花一束,三鞠躬!</h3><div>友谊塔内有四幅大型壁画,画的都是中朝两国战士并肩作战的情形,</div><div>中间的台子上放着一本烈士花名册,给中国游客看的,因为并没有镌刻,名册上有着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每个名字都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而战争却无情的将他们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翻看着名册,心中百感交集。</div><div><br></div><div>友谊塔只是一个纪念塔,赴朝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并不埋葬在这里,一部分烈士灵柩运回了国内,埋葬在沈阳和丹东的两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还有一大部分埋葬在朝鲜,共计八处志愿军墓园,其中以平安南道桧仓的志愿军墓规模最大,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就埋葬在那里。</div><div>塔下的浮雕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的场面,塔穴里有大型壁画和部分志愿军烈士名册,体现了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div> <h3>《中朝友谊塔》是为纪念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1959.10.在平襄牡丹峰建造了友谊塔。</h3><h3>友谊塔总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高30米。</h3><h3>中朝友谊塔是由两层基座和塔身组成的,上面有红星在闪烁。塔身的前面刻有“友谊塔”的字样。</h3><h3><br></h3> <h3>友谊塔,纪念塔用1025花网石,大理石建成,代表志愿军赴朝参战日,1950.10.25。</h3> <p class="ql-block">为了缅怀长埋于朝鲜的志愿军烈士,朝鲜政府修建了友谊塔,虽然算不上高大,但占地面积不小——市中心整整一片山岗。</p> <p class="ql-block">朝中友谊塔的建筑地址和建筑造型由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时与金日成亲自选定和审核。</p> <p class="ql-block">花岗石筑成的塔身,正面刻有“友谊塔”三个朝文镏金大字,塔顶是一颗金色的五角星,正面的基座上刻有朝文写成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这座记载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功勋、见证中朝世代友谊的中朝友谊塔在这一刻再一次引起中朝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极大关注。那几行用鲜血浇筑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你们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旗帜,和我们并肩战斗在这块土地上,打败了共同的敌人。你们留下的不朽业绩和用鲜血凝成的国际主义友谊,将在这块繁荣昌盛的土地上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友谊塔两侧有浮雕,一幅是志愿军和人民军并肩作战,一幅是志愿军官兵同朝鲜人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塔后有门,可以进入塔下的圆形内室,内室的三面墙都有壁画,分别描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并肩战斗、帮助朝鲜战后重建等场面。</p> <p class="ql-block">塔室墙壁分3个展览区域,主题分别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和《同生死共甘苦的两国军民》。</p> <h3>塔内几幅画。</h3> <p class="ql-block">正中央,是一座大理石基座,存放着十本收录有中国人民志愿军22710名烈士的名册,我看到,毛岸英烈士名字就赫然列在其中。</p> <h3>碑的底座是一间纪念馆,里面放着两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名录。</h3> <h3>在友谊塔前可以献花致敬,团里的人都购买了花束,献给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雄儿女们。</h3> <h3>这是团员门上友谊塔。</h3> 遇到志愿军烈士后代敬献花蓝,我们默默等待他们献花,鞠躬,拍照留念完。我们才上前,默默的仰望纪念碑,献上鲜花,然后排成一排,三鞠躬向烈士致敬! <h3>志愿军后代献的花篮,段带上,中国国际友好联洛会,志愿军后代代表团。中国人民志愿军永垂不朽。</h3> <h3>志愿军烈士后代在友谊塔前瞻仰。</h3> <h3>在这里,每个人都自愿的买了鲜花,向牺牲的烈士三鞠躬,哀思那次战争中英勇献身的战士们。</h3> <p class="ql-block">每年到这里扫墓或参观的人很多,主要是中国游客,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不能忘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友谊塔是两国老一辈革命家并肩战斗的真实写照,是两国人民和军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生动诠释,是中朝友谊 “历久弥坚金不换”最好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