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登封古迹—甲辰暮秋行2

金国钧

<b>9月29日上午太和县出发目标登封中岳庙。途经:宁洛高速、盐洛高速315公里3个半小时到达。</b> <b>宁洛高速周口服务区。整体面貌一般,基本设施齐全,竟然还有客房!达到一级服务区标准。但厕所离超市和餐厅很远,为客为服务区都不利。</b> <b>出口到了,但我们不去(超商业化的)少林寺,去看中岳庙、太室阙、观星台、嵩阳书院、启母阙、少室阙 。</b> <b>中岳庙位于中岳嵩山太室山东麓的黄盖峰下,距登封市区一公里,是中岳嵩山的主庙与象征,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一处庙宇,是中华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b> <b>我们沿着长1.3华里的中岳庙中轴线游览,共十一进主要建筑,她始建于秦。</b> <b>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b> <b>中华门后是非常宽阔的广场,正中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b> <b>天中阁实际上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多,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b> <b>配天作镇枋。原名叫“宇庙坊”,木质结构,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b> <b> 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建筑为清代风格,目前被改做财神殿。 </b> <b>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中岳嵩山的镇山之宝。</b> <b> 峻极门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b> <b>  嵩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b> <b> 中岳庙的主殿便在这迎神门之后。 主体建筑中岳大殿,又称“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顶覆黄色琉璃瓦,庑殿式建筑,朱墙黄瓦,气势雄伟,素有“台阁连天,甍瓦映日”之称,是庙内最大的建筑。</b> <b>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b> <b>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b> <b> 御书楼的建筑风格较为朴实,远没有其他大殿的华丽。不过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许这里更适合出家人修身养性。</b> <b>  出了中岳庙,向南步行500米,来到著名的“中岳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之一太室阙。原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始建于公元118年。</b><div><b> 身后为太室阙的外保护房。是民国建筑,</b></div> <b>  当场脑补:阙,就是象征性的大门。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两阙之间作为道路使用。</b> <b> 阙可分为城阙、墓阙、宫阙、庙阙等,庙阙也叫神道阙。所以太室阙为神道阙。</b> <b> 太室阙由凿石砌成,通高3.96米,分东西二阙,阙门间距6.75米,东阙高3.92米,西阙高3.96米。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b> <b>  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b> <b> 整个阙身雕刻着百戏、狩猎、神话故事、奇禽怪兽以及贵族生活的画面。</b> <b>  交龙图。</b> <b>雕刻的车马出行、马戏、狩猎、神话故事、奇禽珍兽、斗鸡、杂技、楼阁等画像和装饰图案,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b> <b>  貘画像。貘喜食植物幼枝嫩叶,善游泳,栖息在热带密林中多水的地方。</b> <b>  倒立图。雕刻作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创作上的辉煌成就,其形式和内容对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b> <b> 墙壁上还镶嵌了一块“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题字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的石碑,以警示游客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如今,这间为了保护太室阙所建的保护房也快成了文物。</b> <b> 太室阙至今仍在中岳庙的中轴线上,而且在最前面。太室阙是三阙中建筑总体保存得最好的一组阙。曾长期不对外开放,于去年八月才开始对外开放,实为有幸!</b> <b>由太室阙向东南行12公里,即到登封观星台。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 </b> <b>走进观星台景区的大门,经过照壁。照壁一旁的立牌上写着“照壁上嵌着千古中传石额一方,简明概括了古天文学重视中土的观测传统” 。照壁之上一片空白,不得其解。</b> <b>再走过山门和垂花门之后,出现“周公测景台”。 后方的小庙中供奉着周公的塑像。相传,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阳时,曾经在这里测影。</b> <b> 原本的测景台为土堆和木杆,直到公元723年,太史监南宫悦在此地建造起石制的测景台。这座测景台通高3.95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b> <b>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b> <b> 观星台为砖砌,立面呈“八”字形,两边有踏步盘旋而上,上面有望孔,正对下面砖石砌的石圭(量天尺)。观星台乃城墙风格的台子,高约9.46米。北侧有两条对称的踏道,盘旋至观星台的顶端,边缘有栏杆和去水口。</b> <b> 观星台的正中有一条石槽,连接着下方长31.196米的石梁,它们相当于测量日影的圭表。高高耸立的台子,相当于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竿子,也就是周公的“表”;台下长长的石梁,相当于一把测量日影的“尺子”,也就是周公的“圭”。每天的正午,阳光会将台顶横梁的影子,照射在下方的“尺子”上。此为制定准确的历法的基础。</b> <b>  除此之外,在观星台下方,还可以看到浑仪、简仪和黄道经纬仪的复制品。郭守敬创制的高表、正方案和仰仪等物的复制品,它们都是天文学中不同的测量仪器。</b> <b> 还有清华、北大和复旦大学的日晷复制品,名曰“日晷林”。</b> <b> 内部有个名字很专业的博物馆,兴匆匆入内却啥也不见,又一个不得其解!</b> <b>  离开观星台开车往西北行驶16公里,嵩阳书院就在眼前。这里是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从书院可以直接上山(属一个景区),我们今天行程满满,就不上山了。</b> <b>  嵩阳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是北宋时期中国四大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之首。</b> <b>  大门上“嵩阳书院”四个大字,原匾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墨宝,现在是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仿苏东坡书。黑底金字,素雅大方。院内清幽,雅静,花开有序,树绿葱葱,</b> <b>门的两侧柱联是:近四弯,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供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廛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为清乾隆皇帝公元1750年游嵩山时所题。</b> <b> 嵩阳书院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b> <b> 书院大门外南侧,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阳覌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碑座上浮雕十座武士像,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两只卷尾石狮,中层上面浮雕连续约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此碑雕工精细,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b> <b> 书院大门牌坊匾额上乾隆皇帝题写的“高山仰止”笔力遒劲,旨在提醒学子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杨时、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b> <b>讲堂是书院的主要建筑,正房三间,是理学大师程颢、程颐讲学的地方。门联是:“滿园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b> <b> 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育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b> <b> 泮池位于讲堂后面,池上有一青石拱桥。因孔子故乡在山东曲阜的泮水之滨,泮池的建筑便成了古代高等学府的象征,儒生考中秀才后才称“入泮”,要举行绕池一周的仪式,然后再去先圣殿拜孔子圣像。</b> <b> 道统祠。门联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殿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后壁县挂帝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况的大型图案。</b> <b> 藏书楼是书院现存最后一进建筑,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卷棚硬山顶阁楼式建筑,是书院珍藏书籍之所。</b> <b> 杏坛。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清初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子杏坛讲学旧说,在此除地为坛,讲解学问,坛上古杏树,传为耿介手植。</b> <b> 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b> <b> 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两颗树的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b> <b> 清代末年,科举制度废除,学堂兴起。1904年前后,书院均改为学堂。至此,历经千余年的嵩阳书院完成了它的教育使命。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耀眼夺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嵩阳书院将永载史册。</b> <b>  走出嵩阳书院往东南方向2.3公里来到著名的“中岳汉三阙”之一的启母阙。</b> <b>  启母阙外保护房。位于嵩山南麓万岁峰下,建于公元123年。</b> <b>先说说启母石。启母阙北190米有一处开裂巨石,即“启母石”,高10米。这块石头,传说与大禹有关。禹王来到嵩山治水,他化为熊凿山开路,妻子涂山氏送饭,看到自己的丈夫竟是一头熊,便丢下饭篮,羞愧而去,至太室山下跌倒,化作一块巨石。</b> <b>  禹王追来看到巨石,想起妻子十月怀胎,还未分娩,大为悲痛,连喊:“还我孩子,还我孩子。”突然,轰的一声,石破,从石的北方蹦出一子,此子即为启。人们为纪念启的母亲,生启的石头被尊称为“启母石”。</b> <b>  西汉时为纪念大禹王之妻涂山氏协助丈夫治理洪水的功绩而建造了启母庙;东汉123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b> <b> 记载大禹治水历史大事。启母阙阙身上面有小篆体的长篇铭文,记述了夏禹及其父亲鲧治水的故事,赞颂了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b> <b>  蹴鞠图。足球发源地实证。阙身雕刻有夏禹化熊、蹴(cù)鞠图等画像,其中的蹴鞠图刻画有一个头挽高髦的女子,双足跳起,正在踢球,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女子两旁各站立一人,击鼓伴奏,再现了汉代蹴鞠运动的真实场面,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实证,足见启母阙的价值。</b> <b> 启母阙阙身雕刻马技、杂技、幻术、驯象、狩猎、双蛟等60余幅石刻画像,阙顶雕刻瓦垄、瓦当、板瓦、垂脊等建筑构件。</b> <b>  月宫图。启母阙雕刻精美,上面生动记载的历史画面和生活场景体现出无可取代的历史、艺术、建筑、科学价值。</b> <b>  骑马出行图。</b> <b> 虎逐鹿。这些雕品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在世界历史学金石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 <b>  再由启母阙向东南6.6公里到少室阙。 少室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大约建于公元123年。</b> <b>  在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少室阙”的勒石前,穿过一片树林,看到了玻璃房。而少室阙,正在这座新建的玻璃房里面。</b> <b> 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间距7.60米。</b> <b>少室阙上雕刻的画像有车马出行、宴饮、羽人、玄鸟生商、四灵、兽斗、击剑、狩猎、犬逐兔、驯象、斗鸡、蹴鞠、羊头、鹿、虎、马技、月宫、常青树、柏树等,其中以马戏图和狩猎图最为出众。</b> <b>少室阙阙壁的四周遍饰用减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彩画,其中的马戏图雕刻有两匹骏马,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显示出奔马飞奔时的情形和马戏的惊险技艺。</b> <b>西阙北面三层中部有阴刻篆书"少室神道之阙"6字,阙铭也为篆书,约55行,每行4字,被侵蚀,难辨识。</b> <b>   训象图。</b> <b> 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b> <b> 真的很幸运,一天之内得以欣赏开放不久的汉三阙(因有较长不对外开放),见证了早期人类对 "天地之中"的信仰。</b> <b> 今日在登封境内兜兜转转,探访六处古迹,收获不小。傍晚入住汉庭酒店(嵩阳书院店),好好修整回味;今日行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