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天坛脑科学显微镜摄影比赛圆满收官

天坛脑健康志愿服务队

<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人体组织生命艺术的永恒之美,来纪念与缅怀为探知人体奥秘而志愿捐献的大众。从病理工作者的视角,以艺术的形式,进行人体脏器、组织和细胞结构的科普宣传,从而认识到人体的自然价值和医学价值,进而,推动病理学的发展,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及"自愿无偿、高尚利他"的人体器官捐献理念,推进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和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中心脑库联合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在中国红十字脑健康志愿服务队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的支持下,于2024年12月13日下午举办了第四届天坛脑科学显微镜摄影比赛,本次比赛共收集了来自15个省市27家不同单位的38位作者(图1),提供的共47个作品,另外,还有一位小朋友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图1 第四届天坛脑科学显微镜摄影比赛作者分布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赛季分为HE染色图组,与非HE染色图组。分别设置了四个奖项:故事奖、技术突破奖、艺术奖和创意奖,以及鼓励奖。通过专家的现场盲审,评出的获奖者名单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HE组故事奖:生命之花-医学与自然的对话,</b>来自龙岩市第二医院李晓玲。作者描述到:在这幅图中,上方的脑膜瘤显微图像与下方的自然花朵形成了一种跨越学科的对话。脑膜瘤的镜下视野,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意外地呈现出花朵般的美丽,仿佛是大自然在微观世界中的艺术创作。而下方的真实花朵,则以其自然之美,回应了上方的医学图像,展现了生命在宏观世界中的绚烂。这幅图不仅是医学研究的一个瞬间,也是对生命之美的一次颂歌。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微小的细胞层面,生命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美丽和力量。同时,它也让我们思考,医学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联系,无论是在显微镜下还是在广阔的自然界,生命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绽放着光彩。</p> <p class="ql-block">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理中心的常青教授点评道:这幅作品是评委们一致认可的获奖作品,也是我本人最欣赏的作品,有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之美。医学生在医学培养阶段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业压力,毕业后又面临非常繁琐的日常工作和晋升压力,很多人已经渐渐淡忘了自己学医的初衷,也忽略了日常对自然和人的爱与美的感悟,其实这正是医生们事业发展动因中最坚固的基石之一--- 向善而生的人文关怀。看到“生命之花”这一作品时非常有感触,小美好其实就在我们眼前,小感动随时可以充满心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HE组突破奖:微笑向生</b>,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汪亦品。作者描述到:老年男性,前列腺80%都已经被前列腺腺癌占据。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人体深处激烈进行。癌细胞肆意侵略着,然而有一道光在闪耀——那是坚强的微笑。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依旧扬起嘴角,微笑着活下去。微笑向生,生命的韧性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来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评委张珊珊老师点评道:“在个人对病理学的浅薄认知里,病理诊断是病人怀抱的最后的希望,也是病人最后的心理防线,所以病理学天然带有未知、灰暗、悲观的色彩,但今天的作品让我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给出最后宣判的切片,而是从微观的角度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多彩、坚强和力量,就像《微笑向生》作品描述的“前列腺80%已经被癌细胞占据,然而有一道光在闪耀——那是坚强的微笑。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依旧扬起嘴角,微笑着活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作品背后病理医生对精湛医技的自我要求和心为病人而动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HE组创意奖:眼球的发生,</b>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的李少祥。作者描述到:该HE照片来自于一例胚胎样本,是发育中的眼球结构照片,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胚胎发育过程中眼的发生,在光镜下清晰看到晶状体泡及视网膜等结构。镜下视细胞层一层规则排列,紧密有序,眼球结构于镜下清晰明了,让人不禁感受到生命发育的美好。</p> <h3>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董格红主任点评道:这个图像无论从切片的角度、切片制备以及图片的展现都堪称完美,紫色和粉色的染色清晰展示了组织的分层结构。以中心圆形区域为核心,周围的层次环绕,富有立体感和对称美。整体画面简洁明了,色彩分布均匀,细节丰富,体现了病理工作人员的心灵手巧和病理学切片的科学精确性与视觉艺术感的融合。</h3><br><h3><strong><strong>HE</strong><strong>组艺术奖:向日葵,</strong></strong>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东厅门小学的张管乐。作者描述到:这是一例上颌窦送检的真菌菌团,主要是真菌菌丝及孢子。在HE染色后部分区域菌丝呈结节样,特别像向日葵的。在小朋友的想象下,跃然纸上,加之以颜色加持,更加形象生动。</h3><br> <p class="ql-block">来自北京天坛医院国家中心脑库的黄越教授点评道:这幅作品将医学病理切片与童趣的创意艺术完美结合,体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大胆运用。在原本冰冷的病理图像基础上,小朋友添加了鲜艳的橙色花朵、红色太阳以及绿色的草地元素,这幅画不仅展现了孩子的创造力,也在严肃的科学领域中融入了一丝温馨与活力,提醒我们科学与艺术可以在纯真的视角下相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非HE组故事奖:马耳他十字,</b>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的张薇薇,作者描述到:马耳他,坐落在地中海的中心的南欧岛国,有着地中海心脏的美誉。这个面积仅有316平方公里的小岛国不仅因为它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世界遗产而闻名,更是由于这个独特的八角十字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耳他十字(Maltese Cross),它所象征的马耳他骑士团 (Order of Knights of Malta)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此次作品是位于颅内的脑膜瘤,可见散在砂粒体结构,成熟的砂粒体在偏振光折射下便可以看到马耳他十字结构。</p> <h3>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理中心的常青教授点评道:这幅图像展现了丰富的色彩与纹理层次,中央醒目的紫红色球状结构在背景中格外引人注目,犹如自然界中晶体的放大特写。周围的棕黄色纹理错综复杂地环绕,呈现出一种流动与交织的美感,仿佛在描述微观世界中的矿物构造。背景的淡绿色调为整体增添了冷暖对比,使图像既科学又富有艺术表现力,充满了自然与精细结构的和谐之美。</h3><br><h3><strong><strong>非</strong><strong>HE</strong><strong>组突破奖:跳动的心脏,</strong></strong>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叶禧春,作者描述到:该作品为对小鼠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进行染色后拍摄的图片。在强激光照射下,背根神经节整体像是一颗被注入能量后变得鲜活有力的心脏。神经元间紧密联系,像心肌细胞一样团结协作实现生物学功能。中间的神经纤维束则负责信息的传入和传出,如同输送血液的血管一般。背根神经节是感觉信息传导的中继站,是外周感觉系统重要而神秘的“心脏”,它的功能有待我们进一步解析。</h3><br> <h3>来自北京天坛医院国家中心脑库的黄越教授点评道:这幅图像通过强烈的红色与黑色对比,呈现出一种细密且动态的结构。红色代表了生命力与热情,而错综复杂的内部纹理让人联想到自然界微观世界的神秘与活力。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科学与艺术在此交汇,展现出生命本源的独特美感。</h3><br><h3><strong><strong>非</strong><strong>HE</strong><strong>组艺术奖:星河瀑布</strong></strong>,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张学平,作者描述到:作品展示的是小鼠上游神经核团投射到下游核团的神经纤维束。绿色的神经纤维束犹如夜空中壮丽的天际画卷,宛如星河倾泻而成的瀑布,流光溢彩,每一根纤维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交织汇聚,形成浩瀚无垠的神经宇宙,神秘又美丽,让人心生敬畏</h3><br> <p class="ql-block">来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评委张珊珊老师点评道:这幅图像以鲜亮的绿色为主,呈现出一种细密而流动的线状结构。绿色的荧光效果赋予画面一种未来感与科技感,既细腻又充满艺术性,展现了微观世界中秩序与活力的美妙结合。正如作者所述,人体组织结构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而自然界事物也是千变万化的,正是这种相似性,激发了科学家、心理学家乃至哲学家的深入思考,也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敬畏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非HE组创意奖:破茧成蝶,</b>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张远,作者描述到:作品展示的是小鼠下丘脑室旁核脑区。整体造型宛如一只破茧而出、振翅欲飞的蝴蝶。其翅膀部位由密集的蓝色铺陈而成,仿若蝶翼的主体,而其间跳跃的红色与绿色,则似灵动的点缀,恰似春日繁花落于蝶翼之上,让这只蝴蝶瞬间鲜活起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出破茧重生后的那种蓬勃力量与独特美感。</p> <p class="ql-block">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董格红主任点评道:这幅图像在视觉上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艺术效果,仿佛一只梦幻般的“蝴蝶”展翅飞翔。鲜明的色彩对比——深邃的蓝色背景中点缀着鲜红与翠绿——营造出一种神秘且富有生命力的视觉冲击。中心的对称结构与延展的红色“触角”,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动势和优雅的平衡美感,唤起观者对自然与科技交汇的无限遐想。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既抽象又富有象征意味,仿佛暗示着隐藏在微观世界中的秩序与和谐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上述的作品获奖之外,我们还发放了年年参与以及同样美好的鼓励奖</p> <p class="ql-block">  其它未获奖的作品所展示的内容也很值得称赞,例如,张珊珊老师曾提到:作品《山半蔷薇夏初绽,迟来蜂蝶尚茫然》的作者形容纱立体型脑膜瘤“像盛开的粉色蔷薇,如同初恋少女娇羞的脸庞”,这是一个良性肿瘤,作品生动的呈现了一位病理医生为38岁患者由衷高兴的那份雀跃。最后,感谢所有人的参与,您用您的视角向大众展示了您所看到的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另外,感谢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的李晓玲老师,将她的作品版权给我们,作为天坛脑科学显微镜摄影比赛的永久Logo。</p> <p class="ql-block">它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创意表达。主体图像基于真实的显微镜下切片,这些自然形成的分支状结构,被巧妙地创意化,赋予了拟人化的形象,让冷静严谨的病理图像瞬间变得温暖生动,富有趣味性。旁边的显微镜图标点明了作品的科学背景,既彰显了显微摄影的技术性,又通过卡通化的艺术创作,将深奥的科学视觉化、亲和化。它既体现了脑科学研究的严谨与专业,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科普趣味,展现出科学与艺术交汇的无限魅力,与天坛脑科学显微镜摄影比赛的初衷相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赛中的很多作品来自崇高的捐献者的组织,器官捐献和病理研究都是生命相关的事业,在挽救生命之外,医学人文使得捐献和诊疗具有了人间的温度。在此致敬最伟大的人体器官组织捐献者,他们是无言的良师,是我们认识人体奥秘的途径。今天的作品给予了我们关于生命教育的启迪和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是特别珍贵的素材。在此,也感谢本次大赛的赞助者澳大利亚老年脑健康中心的Perminder Sachdev教授和恩华药业,感谢他们为推动脑科学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感谢各位参赛人员,我们来年再相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