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8位抗日 飞行员弟弟的深情厚谊

吴荣先27416134

<p class="ql-block">来源:新华网,搜狐网</p><p class="ql-block">文艺女神的一段奇缘</p><p class="ql-block"> 关于“文艺女神”林徽因,我本来不打算写文章,因为近年来一波一波的“发现”热潮已经让很多读者对她的故事烂熟于心了。几年前看电视剧《血战长空》,里面有个女性人物叫隽芬,是一位飞行员的遗孀,后来为另一位弟弟级的会拉小提琴的飞行员刘毅夫所爱,并成为一班航校学生的“名誉家长”。隽芬这个人物在《血战长空》中不是主角,也不太出色。但后来读《梁思成传》时,我惊讶地发现,梁思成夫妇在抗战中曾与航校学员结下深厚友谊,并充当他们的“名誉家长”。《血战长空》中隽芬的原型,看来是部分地来源于林徽因了。隽芬是一个富于母性的女人,这一点林徽因与她明显不同。但单是飞行员们的“名誉家长”身份落到年轻的林徽因身上,就够匪夷所思的了。更多资料显示,林徽因的抗战岁月确实与一群年轻的空军飞行员紧密相连,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也是其中一员。林徽因与抗战时期的空中战士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所以我想写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日寇轰炸长沙,暂居长沙的梁思成、林徽因一家险些遇难,只得乘汽车取道湘西,逃往昆明。行至晃县,已经无车可乘,林徽因又患上急性肺炎,高烧40度。晃县小城里到处是难民,他们不过是这难民大军中的普通一家。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为了投宿,父母抱着我们姐弟,搀着外婆,沿街探问旅店。走完了几条街巷,也没能找到一个床位。就在那走投无路的时刻,竟发生了一个“奇迹”:从雨夜中传来一阵阵优美的小提琴声,全都是西方古典名曲。令人颇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谁会在这边城僻地奏出这么动人的音乐?父亲想:这位拉琴的一定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许能找他帮一点忙?他闯进了漆黑的雨地,“循声暗问弹者谁”,贸然地敲开了传出琴声的客栈房门。乐曲戛然而止。父亲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对的,竟然是一群身着空军学员制服的年轻人,十来双疑问的眼睛正望着他。父亲难为情地作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青年们却出乎意料地热心,立即腾出一个房间,并帮忙把母亲搀上那轧轧作响的小楼。(梁从诫:《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p> <p class="ql-block">  是时代的要求,可是: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她哀伤心恸的是“你走得太早!”</p><p class="ql-block"> 1940年冬,为避日军轰炸,梁家随营造学社迁往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梁从诫回忆,来到李庄以后,“我们同这批空军朋友已难于直接来往,只有一些通信联系。然而,空军部队却仍在坚持他们的惯例。不久'小提琴家'黄栋权的遗物也寄到了李庄……我们全家对于黄栋权的死特别悲痛,因为当初正是他的琴声才使我们同这批飞行员结下了友谊之缘的。”(梁从诫:《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黄栋权,就是拉提琴的那个,是比较早牺牲的一位,他是在这里,在昆明空战中间牺牲的,而且他牺牲得特别惨,他被击落以后,尸体都找不全,我记得,很多都是我父亲去收尸的,因为他是名誉家长啊。”</p><p class="ql-block"> 《血战长空》中的刘毅夫的原型就是黄栋权。飞行队长高云天在空军报名处听到了一位报名者刘毅夫在门口拉小提琴,得知刘毅夫及其同伴都是大学生,来参加空军报国抗日的,高云天就给他们留下了地址和名字,让他们去空军接待站。隽芬终究没有勇气回应刘毅夫的爱,刘毅夫仍然选择把自己的阵亡通知书寄给隽芬,并留下遗言:隽芬和孩子是他唯一的抚恤继承人。这是电视剧的演义,跟林徽因和飞行员的故事自然出入很大。</p><p class="ql-block"> 早期中国空军处于严重劣势,有些飞行员尚未开火甚至未及升空就牺牲了,等“飞虎队”活跃起来,中国空军重新夺回西南地区的制空权,“新一代”飞行员成为报纸上的英雄“神气”起来时,梁家结识的那批老飞行员几乎已全部殉国,自然也被淡忘了。他们埋骨他乡,亲人不知,所以,梁从诫说,“纪念着他们的,也许只有我们一家。”“自从陈桂民牺牲后,每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中午十二点,父亲都要带领全家,在饭桌旁起立默哀三分钟,来悼念一切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抗日烈士。”(梁从诫:《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一家与空军飞行员们的故事,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人群之间,确乎是一段佳话,其背后亦可见英魂之悲壮、国族之顽强……</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写给弟弟林恒:国人早已忘掉你为谁而死</p><p class="ql-block">原创 · 2020-10-03 18:06</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写给弟弟林恒:国人早已忘掉你为谁而死</p><p class="ql-block"> 江南才女,绝代佳人,后人了解林徽因,更多的是因为她的美貌以及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这也因此让她越来越符号化,事实上,大众对于林徽因的了解还是太少,甚至过于片面,比如她在抗战时和国军飞行员的故事就少有人知。</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日寇轰炸长沙,暂居长沙的梁思成林徽因家险些遇难,只得乘汽车取道湘西,逃往昆明。行至晃县,已经无车可乘,林徽因又患上急性肺炎,高烧40度。晃县小城里到处是难民,他们不过是这难民大军中的普通一家。</p><p class="ql-block"> 据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p><p class="ql-block"> 为了投宿,父母抱着我们姐弟,搀着外婆,沿街探问旅店。走完了几条街巷,也没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p><p class="ql-block"> 就在那走投无路的时刻,竟发生了一个“奇迹”:从雨夜中传来一阵阵优美的小提琴声,全都是西方古典名曲!令人颇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p><p class="ql-block"> 谁会在这边城僻地奏出这么动人的音乐?这位拉琴的一定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许能找他帮一点忙?</p><p class="ql-block"> 父亲闯进了漆黑的雨地,“寻声暗问弹者谁”,贸然敲开了传出琴声的客栈房门。</p><p class="ql-block"> 乐曲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他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对的,竟然是一群身着空军学员制服的年轻人,十来双疑问的眼睛正望他。</p><p class="ql-block"> 父亲难为情地作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青年们却出乎意料地热心,立即腾出一个房间,并帮忙把母亲搀上那轧轧作响的小楼。</p><p class="ql-block"> 凭琴声相认,这是逃难途中难得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无疑,梁家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伙子是杭州笕桥航校的学员,也在撤往昆明的途中,被阻在晃县。</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经过39天的跋涉,梁家终于抵达昆明,并与北平的好朋友金岳霖等重新聚首昆明西南联大。</p><p class="ql-block"> 晃县遇到的空军学员也来到了昆明,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地来到梁家,加入他们的周末聚会。</p><p class="ql-block"> 不久,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进入空军学校,那些学员与梁家的友谊因此更加密切了。他们把梁和林当作兄、姊看待,无话不谈,包括倾诉他们的委屈和痛苦。</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在信中对友人说:“他们以一种很天真的孩子气的方式依恋着我们,我们中间已产生了巨大的爱。他们到我家来或写信给我们,就像家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后,飞行员们从空军军官学校毕业时,由于没有亲属在昆明,在昆明,他们邀请梁、林夫妇作为他们的“名誉家长”出席毕业典礼并致词。</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中国空军飞行员匮乏,他们一毕业就要飞向蓝天,开始对日作战。按照惯例,他们每个人出征前都要留下亲人的联系地址,以备身后之用。</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轻人的家乡多在敌占区,不便联系,后方又没有亲属,他们就留下了梁家的地址。牺牲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这样的情感在这样的特殊时候,必然蕴含着心酸。</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他们受的训练就是要他们无条件地贡献他们的技术,必要时无条件地奉献出他们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中日空中力量悬殊,他们很快就在惨烈的空战中一个一个为国捐躯了。</p><p class="ql-block"> 真得感谢梁家,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了他们快乐、温暖的情谊,这可贵的人间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梁家开始一次又一次收到部队寄来的阵亡通知书,以及他们的日记本、钢笔、照片、西洋唱片和留声机等私人遗物。</p><p class="ql-block"> 对于易伤感的林徽因,这是多么的虐心!</p><p class="ql-block"> 想想徐志摩的空难而死,更可以理解林徽因对于飞行员之死的痛楚,那一定是近乎恐惧了。</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接到遗物,作为“名誉家长”的林徽因都捧着它们,泣不成声,心都“炸成了窟窿”。</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为了保护林徽因,有时悄悄把寄来的遗物藏起来,不让她看见。</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牺牲的是梁思成夫妇视如亲弟弟的林恒,他的死给梁家带来更沉重的悲伤。至此,林微因在晃县结识的弟弟们全都战死了。</p><p class="ql-block"> 而此时正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三弟林恒殉难三周年,他在三年前即1941年3月14日的空战中牺牲,那对她自然是一次惨烈的打击。</p><p class="ql-block"> 当时林徽因病在床上,是梁思成去料理的后事。此时,依然在病中的林微因写下了长诗《哭三弟恒》。</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哀悼的当然不只是自己的弟弟,而是弟弟们,包括那些把她当作“名誉家长”的行员:“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大义上她明白为国捐躯是时代的要求,可是,“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p><p class="ql-block"> 她哀伤心恸的是“你走得太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期中国空军处于严重劣势,有些飞行员尚未开火甚至未及升空就牺牲了。等“飞虎队”活跃起来,中国空军重新夺回西南地区的制空权,“新一代”飞行员成为报纸上的英雄“神气”起来时,梁家结识的那批老飞行员几乎已全部殉国,自然也被淡忘了。他们埋骨他乡,亲人不知,所以,梁从诫说:“纪念着他们的,也许只有我们一家。”</p> <p class="ql-block">  作为志愿者来华建立空军“飞虎队”,协助中国抗日直至日本投降的陈纳德将军。</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一家与空军飞行员们的故事,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人群之间,确乎是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弟弟林恒的死,视若弟弟的飞行员们的死,国恨家仇,就是这样与林徽因血肉渗透,她的骨气,她的决绝,她的大义凛然,均与此相关。</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梁从诫问林徽因:“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当时以林徽因的病体,肯定是逃不动了。</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p><p class="ql-block"> 儿子急了。林徽因抱歉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冈革命烈士,她的父亲也可以说为革命而死。</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名门大家的气节和境界。</p> <p class="ql-block">  抗战14年,中国军民牺牲2000万之多,胜利殊为不易。林徽因一家,上至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下至抗日英雄三弟林耀,可歌可泣,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回忆与纪念林徽因时,不能仅局限在文艺女神,而应大书特书她的抗日事迹,呕心沥血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国徽,人民共和国的符号,设计竟然出自一位弱女子之手,这是何等的才情,何等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抱病设计纪念碑,也饱含着对三弟林耀的深情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