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情缘] 从我和铁路的“情缘〞看铁路交通业的变化,(美篇号8246772)

老戴

<p class="ql-block">  要说我和铁路的情缘,那是有近六十年(1959年一2017年),我和绿皮火车的情结和缘分。绿皮火车伴随着我,度过了我青少年时代的追梦时光,中年时代的奔波劳碌时光,老年退休后的探亲旅游时光,它们早已刻在脑子里铭记在心中。我对绿皮火车“情有独钟”,要说起这里面的故事,我能“如数家珍“地说上三天三夜。</p><p class="ql-block"> 我是铁路职工子弟,从16岁开始,我就独自一个人生活在成都,住校上高中,父母因建设川黔铁路,带上弟妹们迁住在贵阳。每年寒暑假,我都要乘火车往返于成都一贵阳探亲(铁路子弟每年可享受二张往返火车票的福利待遇)。当时川黔铁路还未建成,我乘火车从成都到贵阳,往北路经宝鸡郑州武汉长沙衡阳柳州到贵阳,几次倒车,途经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七个省份,几乎走遍半个中国,时间是五天五夜,全程硬座。1962年我考上大学在天津上学,从1962年至1968年,每年寒暑假,我就乘火车往返于天津一北京一贵阳的探亲旅途。1968年大学毕业后,工作分配到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的巴彥高勒(磴口县所在地)。北京贵阳成都无锡是我和老公的父母及亲戚的家庭所在地。绿皮火车又载上我们全家人,踏上了几十年的探亲路途(因公出差忽略不计)。1997年底退休后,儿子们在无锡工作,我再次踏上往返呼和浩特至无锡贵阳成都的火车,去探亲或旅行。2016年秋天,我还参加了当时最流行的“夕阳红“火车西北游,从呼和浩特去了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填补了我全国旅行的空白省份,历经十几天,又脏又累但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2010年前后,普通百姓有条件乘飞机满天飞了,我再去无锡贵阳成都等地探亲时,孩子们建议我乘飞机,我还坚持要乘长途绿皮火车。买个软卧,带上手机,吃食,杂志,日常用药和拖鞋,一上火车,就摆出一付过日子的架势。看看窗外沿途风景,和周边旅客聊聊天,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一到大站,就到站台上走走,活动下腿脚,感受下当地气温,再去购物车前看看有啥稀罕东西卖,直到站台上响铃,列车员催促,我才急忙回车廂,我特别享受那旅途生活的氛围和意境,特别兴奋和舒畅,心情愉快,从未曾有过旅途的疲惫感。</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的乘车经历,那里面的甜酸苦辣真是一言难尽。没座位就坐车廂连接处或站在过道上,用报纸铺在座位下,钻进座椅下睡个觉也体验过,但因车轮声音太大,实在无法入睡。当时的最高待遇就是晚上旅客少时,我能一个人躺在一个座椅上(最好是三人座的座椅)。当年国内经济还未开发,人口流动及长途旅客较少,白天短途旅客多,很多时候到夜里,硬座车廂人就少多了,我就能躺下睡个觉。</p><p class="ql-block"> 2015年,从网上知悉北京一张家口一呼和浩特要通高铁,那可是呼和浩特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当时我激动得“一气呵成“了一个《美篇》作品,题目是《我的火车情结》。近日又从网上知悉,呼和浩特往西,去包头,乌拉特前旗,巴彥淖尔盟(临河),阿拉善盟,直至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高速列车全通了,我兴奋之极,感慨万千,几十年乘绿皮火车的经历又涌上心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祖国铁路交通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就像那一路向前奔跑的火车一样勇往直前。而我见证了这一切,为祖国我骄傲,我自豪。</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乘火车,成都一贵阳我要绕道七个省份,途经半个中国,时间要5天5夜。列车路经武汉过长江,要几节车廂几节车廂拆开上轮船横渡过江。1968年底,我支边入职去内蒙古巴彥高勒,从兰州转车,坐在火车上,看到内蒙西部地区有很多火车站,站台都没有遮雨棚,甚至都没有电,点的气灯,等等等等。下面我讲几个我乘火车的小故事,从中看到中国铁路交通业,特别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铁路交通业,为紧跟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竭尽全力突飞猛进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全部图片来自网络及美友作品,在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1,1963年暑期,我回贵阳探亲,8月底返回天津时,列车走京广线到北京中转。途经河北省,因闹水灾,从车窗放眼望去,除铁路路基外,周边一片汪洋,列车开开停停,到不了北京,只好返回济南走津浦线,还是走走停停,过了沧州又不能向前了,又返回济南直奔青岛到烟台,全部旅客乘一艘大轮船到塘沽(船票每人交十几元,船上是上下铺光板床一人一铺)。到了塘沽,再用大巴车把旅客送到天津。这一趟探亲返校之旅,走了八天八夜,受的苦和累,真难予言表!!</p><p class="ql-block"> 2,当年,呼和浩特往东到北京的列车,是当地通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唯一通道,可是只有呼市一北京二趟客车,一趟特快,一趟普快。不论探亲或出差去哪里,都得从北京中转。那转车的烦恼和辛苦不说了。进京最热门的列车是夕发朝至的89/90次特快,14个小时,一票难求啊!!随着经济发展,呼和浩特客运段逐步增加了通往东北和南方多省市的多趟直达列车,提高了运力,方便了旅客。我乘坐的是呼和浩特一大同一北京北站一天津一济南一徐州—南京—上诲一宁波的客车,列车全程经七个省市,是当时最热门的线路,那真是全年一票难求。特别是寒暑二个假期,莘莘学子们挤火车的场面还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由于铁路运力不足,满足不了长途旅客的需求,内蒙古地方政府的铁路《集通公司》,参与了央企铁路的运营业(集通公司原只负责内蒙古东西部地区连接的铁路交通),陆续开通了呼和浩特(或包头)通往哈尔滨上海广州等地的直达列车。我去无锡就有了第二条旅途选择,可乘呼和浩特一包头一鄂尔多斯一太原一石家庄一徐州一南京一上海的列车,呼和浩特到无锡的时间和走津浦线的列车相同,都在22个小时左右。全列车只有二节硬座车廂,其余都是软卧及硬卧。这大大提高了内蒙西部地区和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连接,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百姓旅行的便捷和舒适度也大大提高了。</p> <p class="ql-block">  3,上世纪末期,从呼和浩特到无锡探亲,乘直达列车要37个小时。铁路部门竭尽所能地不断改进,通过提速改道减少停靠站点及时间等办法,把37个小时压缩到24个小时,后又压缩到22个小时左右。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郊区青龙桥火车改道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之前乘呼和浩特一北京的火车,来回要经过京郊靑龙桥,那是祖国第一条铁路所在地和设计建设专家詹天佑塑像处。每次火车经过这里,因火车要爬坡,列车前后各一机车头拖推。到青龙桥,要甩下前面的机车头,列车再起动时,就倒过来走了,这就是铁路的“人字型“设计。火车在青龙桥站停靠20分钟左右,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旅客们纷纷下车,观看机车头操作,并瞻仰詹天佑的塑像,每次路过我都要下车去看看。后火车改了道,不走八达岭青龙桥了,不爬坡了,我也再看不到詹天佑塑像了。据介绍那里火车停运后,改为铁道博物馆了。</p> <p class="ql-block">  站立在八达岭上青龙桥火车站的詹天佑塑像。</p> <p class="ql-block">  4,随着高铁开通和航空运输的平民化,加上年事己高,2010年后,我出行基本就改乘高铁和飞机了。2017年秋季,和朋友相约,报团参加了内蒙阿拉善盟的胡杨林旅游,从呼和浩特出发,乘坐的绿皮火车。一上车我发现全变了,很新鲜。轨道上空布满了电线,那是火车动力由内燃机头改为电力机头了。车上烧开水由小锅炉烧煤改成每节车廂接头处的电烧水设备,火车到站列车员不用着急去锁厕所门了。怀着好奇心,我去请教列车员,她笑着回答我,你有多少年没乘火车了?早就改了,之前的直接排便到轨道上已改为抽真空垃圾袋收集了,既防止了轨道污染,又方便了旅客如厕。之前我乘火车,进大站前总要赶紧上个厕所,否则得急死。我曾有过几次急急忙忙到站台上厕所,差点误车的经历。 </p> <p class="ql-block">  5,最后还想说说旅客乘火车行李多少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及之初,由于生活物资的匮乏,人们乘火车,特别是探亲的人们,来回旅途上的行李不是一件二件,而是十件八件。车廂里的行李架上,座位下面,过道上,甚至座位小桌下放脚的地方,都堆满了行李,上厕所或上下车是“寸步难行“。上下火车没办法,只能选择人带行李从窗口出入,那混乱的场面记忆深刻,难以忘却。我和家人乘火车探亲时,最多一次有12件行李,除了各种食品衣物外,甚至还有铸铁火炉,白铁皮烟囱,细铁絲等物品。而现在人们的出行,不论乘火车或飞机,一个拉杆箱,一个双肩包,齐活,都有了。</p><p class="ql-block"> 从我几十年乘铁皮火车所经历的林林总总,我看到了铁路交通运输业的变化和发展。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从舍近求远的绕行,到网上购票的便利和舒适的㨗达,从旅客选项单一的一票难求,到多车多方向的自由选择,从长达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到夕发朝至睡一晚上即达的舒适,铁路交通业正在紧跟时代步伐,逐步提高运力和速度,满足广大旅客多方面的需求,把旅客方便快㨗,并称心如意地送达目的地,真得为祖国铁路交通业的发展点个大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