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沧浪亭街3号,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由诗人苏舜钦购得唐末五代孙承祐之池馆后建造,并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所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p><p class="ql-block"> 2024年年未,我与兄长游览了这所现存最古老的园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园林</p> <p class="ql-block">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园外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门。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用太湖石砌筑的假山,沧浪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一个小湖,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相衬。廊墙上可见一扇扇漏窗。全园共108扇漏窗,每扇皆不相同,透过漏窗所见之景亦在变化,让人忍不住赞一声一一园林之精致皆若如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道堂</p> <p class="ql-block"> 沧浪亭明道堂是沧浪亭的主建建筑之一,面阔三间,建于清代同治十ニ年(1873年),取自苏舜钦《沧浪亭》 中的“观听听无邪,则道以明” 。</p> <p class="ql-block">明道堂中欧阳修的大作《沧浪亭》</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明道堂,观赏到了欧阳修的《沧浪亭》大作。</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的《沧浪亭》开篇诗曰:“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北宋才子苏舜钦</p> <p class="ql-block"> 子美:苏舜钦,字子美。苏舜钦(1008年﹣1048年),祖籍梓州铜山,出生于汴京。北宋时期诗人、文学家。参知政事苏易简之孙。</p><p class="ql-block"> 北宋仁宗景祐元年( 1034)苏舜钦考中进士,庆历四年(1044年),以卖废纸钱办祀神酒会,被御史中丞王拱辰诬奏为“监守自盗”,罢官为民。被贬后苏舜钦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沧浪亭》,这也是他留存的唯一一首词,挚友欧阳修应邀创作《沧浪亭》长诗,题咏唱合。</p> <p class="ql-block">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的《沧浪亭》中篇诗曰:“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一句诗诉说着两位故人的豁达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庆历五年(1045年),苏舜钦南下姑苏,花四万钱购得一处废园,修筑了著名的沧浪亭。此亭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p> <p class="ql-block"> 沧浪亭因亭而得名,园林主景沧浪亭是一座歇山顶方形石亭,坐落于假山之上。我和兄长在园林假山上的沧浪亭亭柱看到这样一付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副对联由两句诗所拼凑而成,上联取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取自苏舜钦《过苏州》:“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两句诗一句说沧浪亭的历史,另一句讲当时园主人远离朝堂、寄情山水的心境。千年前,苏舜钦与欧阳修一同经历了与范仲淹庆历新政的风风雨雨,又通过文学互勉。千年后,两位挚友的诗句被合在沧浪亭的亭柱上,成为绝句,二人的友谊也成为了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北宋名臣“先忧后乐”的范仲淹</p> <p class="ql-block"> 步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有一个家族系,这个家族一共有八人入选其中,是最光彩夺目的一个群体,这就是范仲淹的家族。不仅范仲淹和他的4个儿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榜上有名,他的五世孙范之柔、八世孙范文英和十七世孙范允临等3人同样名列其中。范仲淹是北宋名臣,既是苏州人,也曾在苏州为官,他的成长经历非常励志,入仕后更成为文武双全的名臣,还在家乡成立“范氏义庄”,虽然因发起庆历新政被贬,但他却给后世留下了千年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更是成为天下人的典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浮生六记》沈复云娘</p> <p class="ql-block"> 又过去了700多年,清朝长洲人沈复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记录了沈复与妻子芸娘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他们的理想最终破灭。</p><p class="ql-block"> 1763年11月沈复出生于沧浪亭畔的一个“衣冠之家”。1780年正月,沈复与芸娘新婚后的小家庭,安置在仅一墙之隔的沧浪亭西侧,从东面流过来的潺潺的沧浪之水,也流到了他们的小屋前。</p><p class="ql-block"> 《浮生六记》:“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榴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画俱绿……禀命吾母,携芸消夏于此。因暑罢绣,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人间之乐,无过于此。”</p><p class="ql-block"> 沈复与芸娘在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度过了一段相对清闲的时光。中秋节,考虑到芸娘当新媳妇半年了,未尝去过隔壁的沧浪亭,傍晚,夫妇二人,由老仆前导,婢女陪同,穿过假山林木,直奔土山之巅,拾阶而上沧浪亭,席地环坐于铺在亭子的毯子上,品茗观月。“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页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至于以后迁居别处,二人依然对这等“沧浪韵事”念念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1803年2月,芸娘血疾复发,气若游丝。她握着沈复的手,回忆夫唱妇随的23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此时,她念念不忘的还是沧浪亭:“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临终前,她执手断断续续反复对夫君言“来世”二字,这是对当年七夕在沧浪亭西间壁立下“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夙愿的最后回响。言讫,“竟而长逝”,红颜薄命,年仅41岁,恩爱夫妇从此天人永隔。</p> <p class="ql-block"> 又过去200多年,2018年七夕,江苏省苏州昆剧团在沧浪亭,献演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记》,把宛转悠扬的音乐唱腔与典雅精致的苏式园林融为一体,随着剧情与季节的变化,游览一次沧浪亭,情绪跟着这对神仙眷侣一道起伏跌宕,共喜乐悲伤。 这也是对沈复芸娘“来世”夙愿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称芸娘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认为《闺房记乐》是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最细腻的记载。俞平伯也盛赞《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呜呼!漫步苏州沧浪亭园林,面对逝去的才子佳人,再赏梅、兰、斑竹,湘妃竹、美人茶、山茶、茶梅、蜡梅,感觉他们就是那500贤祠中贤者的再生、就是苏舜钦与欧阳修的化身、就是沈复芸娘的来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9日于淄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