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浙江博物馆分别在2012年、2014年接受香港曹其镛先生夫妇161件(组)的古代漆器,一跃成为海内外古代漆器收藏的重镇。</p><p class="ql-block">随着孤山馆区漆器艺术馆的开馆,"重华绮芳﹣﹣宋元明清漆器艺术陈列"常设展自2014年6月开幕以来,广受海内外漆器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与欢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均有比例很少的精美漆器,表明早在远古时期,漆器即伴随浙江先民初始的脚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进入文明时代,漆器制作与时俱进,日臻精美。楚汉漆器瑰丽神奇,谱写了这一时期漆器工艺的灿烂篇章。两宋时期,诸艺毕备,种类齐全。浙江漆器再领时代风骚。温州、杭州,南北呼应,形成两大生产中心。浙漆誉称"天下第一"。异彩纷呈的漆器行销全国,更在首都汴京和临安的繁华地段开铺设号,成为达官显贵者追慕的高档消费品。元代漆艺承前启后。杭州与嘉兴皆是著名的漆器产地,嘉兴西塘更是名家辈出,张成、杨茂以雕漆著称,彭君宝以戗金、戗银闻名。他们的作为,不仅成就了元代在漆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为明清两代宫廷漆艺的精进和辉煌树立了标杆,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香港曹其镛夫妇,搏击商海,情系桑梓;雅好收藏,独钟漆艺。重华绮芳,叹为观止。化私为公,春秋大义,山高水长,后继有人!特辟陈列,襄其盛事。</p> <p class="ql-block">北宋檀木识文描金经函 (外函)</p><p class="ql-block">1966年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出土长40厘米 宽18厘米 高16.5厘米 函以檀木为胎,盝顶,装饰手法采用识文、描金两种工艺,以漆灰堆塑佛像、神兽、飞鸟、花卉等,并镶嵌珍珠;底纹以描金技法,描绘有花草、迦陵频加、各类乐器等。函底有金书“大宋庆历二年”,可知经函制作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是宋代识文描金漆器工艺的典范。该函为外函,与北宋檀木描金经函(内函)为一套,出土时盛放有《宝箧印陀罗尼经》一卷。根据慧光塔出土的“建塔助缘施主姓名”,此函是永嘉县严士元所舍。</p> <p class="ql-block">曹其镛先生夫妇捐赠古代漆器还有80余件深藏于库房,同时近几年馆里陆续征集20余件组重要的宋元明清漆器,由此,浙博依托这些重要的馆藏,举办《斑斓纷呈﹣﹣馆藏古代漆器特展》,漆器艺术馆将以新的风貌展现在观众与专家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黑漆嵌螺钿人物花草纹四重盒(明)</p> <p class="ql-block">宋元漆器</p><p class="ql-block">素彩兼备</p><p class="ql-block">漆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元时期门类已基本齐备、一色漆、描金、堆漆、雕漆、戗金和螺钿等都已发展比较成熟。雕漆的出现、金银平脱、堆漆等技法的成熟,使得唐代漆器装饰华丽精美。五代时期漆器制作中心南移、江浙成为漆器的主要产地。至两宋时期、民间作坊目渐兴盛、其中以温州、杭州漆器最负盛名。宋人提倡简约的审美哲学、注重漆质本身的光洋、质朴无文的一色漆与雕饰华美的戗金、雕漆、堆漆和螺钿等交相辉映。元代雕漆一枝独秀,杭州戗金漆器、苏州雕漆、福州剔犀漆器以及吉安庐陵螺钿漆器均闻名于朝野。</p> <p class="ql-block">剔犀如意云纹盘 明早期</p><p class="ql-block">曹其镛先生夫妇捐赠</p> <p class="ql-block">一色漆</p><p class="ql-block">一色漆器是指器物通体光素无纹,质朴无华、即《保饰录》中所清纷"质色"漆器、以黑、紫、朱最为常见。一色漆器在唐代已经相当成熟,宋代一色漆器以黑色为多、兼有紫色、红色等、种类丰富、胎薄体经,以起棱或花瓣造型最为常见,与同时期瓷器造型相似,造型筒洁优美,漆色光亮,以实而不华为时尚。无代一色漆器继承了这些风格。</p> <p class="ql-block">黑漆嵌螺钿人物故事纹葵形盘(明)</p> <p class="ql-block">剔彩</p><p class="ql-block">剔彩为雕漆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在胎骨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后,根据图案对色漆的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上面的其他颜色漆层剔掉,露出所需色漆,并在其上面剔刻花纹,故又称其为"雕彩漆",具有"刻法深浅,随妆露色"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剔犀如意云纹六角盒(明)</p> <p class="ql-block">明代漆器</p><p class="ql-block">千文万华</p><p class="ql-block">明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漆器生产遍及全国,浙江嘉兴、安徽新安、江苏苏州、扬州以及云南等地均为漆器生产的重要地区。明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以御用监专门督造生产皇家御用漆器,使官民制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使髹饰工艺品种日臻完善。明晚期除了雕漆外,填漆、螺钿等种类也非常流行,填漆与戗金技法结合,形成新的品种戗金填漆,深深地影响了之后此类漆器的发展。明代漆器以雕漆、戗金填漆、描金彩漆、螺钿等为常见,并出现多种漆器工艺集于一器的做法,绚丽多姿,富于变化,迎来了漆器的"千文万华"时代。</p> <p class="ql-block">剔红花卉纹葵瓣式捧盒(清中期)曹先生夫妇捐赠。</p> <p class="ql-block">绿地剔红八宝纹如意</p><p class="ql-block"> 长42厘米, 正面如意云头、中端、柄部末端以绿漆刻锦为地,通体浮雕,雕刻有八宝吉祥纹饰,柄身施缠枝莲花纹,花叶繁密而不乱。背部满刻朱漆卍字锦文,雕刻精细,一丝不苟。用朱漆仿制灵芝如意造型,优雅别致,线条灵动,寓意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特展以曹其镛先生夫妇捐赠古代漆器和近几年收藏的漆器为主,沿袭漆器展厅原有的展陈结构,以时代为经,技艺为玮,分为"素彩兼备﹣﹣宋元漆器""千文万华﹣﹣明代漆器""异彩缤纷﹣﹣清代漆器"三个部分,期间穿插介绍中国古代漆器的相关知识,呈现了宋元以来的辉煌而精湛的漆器工艺。</p> <p class="ql-block">清代漆器</p><p class="ql-block">异彩缤纷</p><p class="ql-block">至清代各种漆器工艺品种已齐备,尤其是乾隆时期,多种漆器工艺技法巧妙地融合与创新,将我国的漆器艺术推向了又一座高峰。乾隆时期雕漆的成就最为突出。几乎涵盖了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漆器生产出现宫廷制造、地方承办和地方制造并存的局面,共同发展,各地制漆业日益活跃,苏州雕漆、扬州镶嵌、贵州皮胎、山西款彩、福州脱胎等,精品选现,异彩纷呈,至清后期、着国势的衰颓,漆墨工艺与其他工艺一样,逐步衰退。</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与雕漆</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对雕漆情有独钟,将雕漆的发展推向了空前的繁荣时期。乾隆皇帝本人的兴趣与审美主导了漆器的制作与风格,不仅追求元明雕漆圆润之风,也积极指导授意创新风格的产生,技法上刻意模仿元明漆器,但雕工更为精细,形成刀工锋棱毕露、华丽精巧的主流风格。在器底开创性地命名刻款,如"探梅宝盒"、"寿春宝盒"等。但更多的器物是不刻年款,在风格、做法上都属于乾隆时期的,统称为清中期雕漆。乾隆以后雕漆制作锐减,由盛而衰,辉煌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漆器是中国的又一项伟大发明。漆器就是在竹木器等的表面髹上一层天然漆,使日常的生活用具更加美观耐久。这种创造和智慧,来源于我国古人最初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它们的历史比陶器还要古老而久远。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漆器传承延续,开拓创新,及明清之际,更是千文万华,登峰造极。近代以降,传统的漆器工艺走向式微,而化学油漆依然与人们的日常起居须臾不离。与玉石、青铜、陶瓷和金银等传统工艺不同,漆器乃是有机物质构成,易腐朽难保存,从而影响了今人对其绚烂昨天的应有认识。漆器无疑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元素。籍此宋元明清漆器艺术陈列,让广大观众亲近这一件件历劫犹存的漆器珍品,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保护古代文物、发扬传统工艺的意识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浙江西湖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浙江西湖美术馆1999年10月落成,位于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东侧。这里原为中国国立艺术院的旧址。20世纪30年代初,林风眠、艾青等曾在此发起建立了一座哥特式美术馆,旨在“整理中国美术,介绍西洋美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p> <p class="ql-block">投龙</p><p class="ql-block">从山川祭祀</p><p class="ql-block">到洞天福地</p> <p class="ql-block">沉埋牲玉</p><p class="ql-block"> -﹣山川祭祀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期在祭祀时,使用牺牲(通常是动物)和玉器,简称"牲玉"。沉埋牲玉是山川祭祀的主要方式,"沉"指投入水中,"埋"指埋于深坑,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和献祭。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一传统至少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且往往伴有青铜器出土。20世纪以来,湖南宁乡、辽宁喀左、浙江安吉等地的河湖岸边和山顶、山坡出土的铜器、玉器,应该就是商周时期山川祭祀所沉埋之物。</p><p class="ql-block">依据包山楚简和侯马盟书上文字的记载,这一时期,在个人的卜筮、祭祷、盟誓等行为中,也往往使用沉埋牲玉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p><p class="ql-block">一﹣《周礼·春官·大宗伯》</p><p class="ql-block">天子授河宗璧。河宗伯天受璧,西向沉璧于河,再拜稽首。祝沉牛马豕羊。</p><p class="ql-block">--《穆天子传》</p> <p class="ql-block">投龙,是将写有谢罪、祈愿的文简,与金龙、金钮、玉璧等仪式性器物用青丝捆扎,一并投入山川之中的仪式,又称“投龙璧”“投龙简”“投龙仪”。</p><p class="ql-block">投龙源自中国商周至秦汉的山川祭祀和盟誓仪式,经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整理、改革和发展形成。在古代祭祀投埋简册和早期道教“三官手书”仪式性文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担当神圣信使职责的“龙”。龙被认为是将祈愿文书送达神灵的关键环节。</p><p class="ql-block">投龙的最早记录出现于东晋时期,南朝梁时已出现为国家举行的投龙仪式。在推崇道教的唐代,投龙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仪典,制定了标准的仪式,并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出土文物。就考古所见,五代吴越国是举行投龙最频繁的地方政权。宋代继承了投龙的传统,在北宋初达到高峰,其后又进一步规范了投龙的场所。金、元、明时期,投龙同样是重要的国家仪典。中国古代的官方投龙活动,结束于明代。</p><p class="ql-block">投龙集中体现了中国上古以来的龙、玉、山川、告盟等传统信仰和崇拜,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特有的山川祭祀形式,并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其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良好祝愿,符合当代中国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2024年恰逢农历甲辰龙年,由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协办,全国数十家文博单位支持的“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特展,将于2024年12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正式开幕。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聚焦于“投龙”这一主题的展览,展览将展示中国自古以来的山川信仰和投龙祭祀内容。</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担任总顾问,学术团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各研究机构。展览分为“山川有灵——先秦秦汉的山川祭祀”“告盟天地——晋唐之际投龙的出现和兴起”“保安宗社——宋明之际的投龙”“澄怀观道——山水中的文人传统”四个单元。展品汇集了中国历代山川祭祀和投龙仪式文物,共计约230件(组),分别来自全国40家收藏单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展品为首次公开。</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山川祭祀文化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生动展现。通过投龙这一独特视角,为观众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文化传统及其历史变迁。同时,展览也将为学术界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浙江西湖美术馆共分三层,包括门厅、接待室和四个大小不一的展厅,是浙江省展示美术名家作品、介绍美术动态,进行学术交流、传播艺术的重要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洞天福地岳渎名山图》</p><p class="ql-block">绘图:解群</p><p class="ql-block">设计:陶金</p><p class="ql-block">本图以唐末高道杜光庭所作《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山岳体系为基础绘制而成。图中上部是以玉京山为中心分布的天界山岳,中部是以昆仑山为"中岳"的地界山川。其中,中国的各处五岳名山、洞天福地(图中简要示例)均由昆仑山"祖脉"衍派而出。此外又有海外四岳,以及十洲。在昆仑山下方,是作为地府的酆都山。</p> <p class="ql-block">《三元水府顺济龙王安济夫人像》轴</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图中三元大帝、安济夫人和龙王立于祥云之上,三元大帝与龙王形态庄严,安济夫人衣袂飘举。三元即天、地、水三官,三官大帝的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也是道教投龙的对象。图像右上方有榜题"三元水府顺济龙王安济夫人",左上角有慈圣皇太后(1546-1614年)款并印。</p><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仙堂山</p><p class="ql-block">1991至1992年间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仙堂山琉璃岩(黑龙洞)清淤过程中两次出土铜行龙九件和鎏金圆环状铜钮一件。这些龙、钮应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分别九次举行投龙之遗物,也证实了仙堂山琉璃岩即是"潞州十九祥瑞"之仙洞。</p><p class="ql-block">唐.鎏金铜龙</p><p class="ql-block">唐.鎏金铜环(钮)</p><p class="ql-block">茅山</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