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3月游走云南,再游建水后,听朋友推荐,顺道去了不远的石屏县城。想的是去留随意,就当小住休整也好。不料,一座寂寂无闻的小县城,竟跟没经多少包装的一壶老酒般,滋味绵长,不经意之间就给你整个小醉。这个美篇链接, 您也自个品咋品咋看。</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bedkg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走近云南 |古城小镇话石屏</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一站临沧,与朋友约定在这里会合,歇歇脚,可能再往沧源县去。沧源,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有</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世界佤乡</b><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称,有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翁丁村。上个世纪60年代那首经典旋律《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是从沧源飞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唱响中国大江南北的。</span></p> <p class="ql-block">宿住临沧的当晚,在版纳暖居的朋友联系我们,说还要再过两三天才能出发,改到保山、贡山一带会合,再一道去怒江大峡谷,去丙中洛,去白水台。</p><p class="ql-block">沧源翁丁,这下是去定了。时间宽裕得很,又只我们一辆车,说去便去,必须补上去年(2023年)到了临沧也没去成沧源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往沧源的路,前半段走临双高速,经勐库从双江口子出来,很顺。后半程,导航居然执拗得很,非要领走一条不算常规的路线,尤其是快到沧源县城前的30-40公里那一段,车道窄得要命不说,两旁古树遮天,藤曼枝叶又浓又密,横七竖八地往车道中间悬垂斜挂。走着,走着,心里越来越没底,莫非这是快要废弃的什么省道、县道或者乡道么?</p><p class="ql-block">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路的忧虑,一路的煎熬,密林,窄路,考验着往前行进的耐心。得空偷瞄了一眼后视镜,居然!后面有车跟上来了!回头前望,阳光,温暖可爱的阳光,不知不觉地穿透进来,撒在车道上,路面宽了,村镇不远,大路(国道?)在前,看得见人烟,看得见烟火气了!</p><p class="ql-block">你好,勐来乡!你好,斑鸽村!</p> <p class="ql-block"><b>斑鸽村</b>,地处打造建设之中的“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核心地带,山谷之间,一处洒满阳光的佤寨新村,游客眼里的画中村寨,村民手中的幸福山乡。</p><p class="ql-block">回头想想,得感谢这导航啊。</p><p class="ql-block">无意间,先是“误入”<b>勐来大峡谷</b>,在亚热带原始森林深处车游,于忐忑中领略原生态的旷野之美。走出密林,迎接我们的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佤寨新村。</p> 村里的道路平整,民居美丽,田野如画,妥妥的新村,幸福的佤乡。 <p class="ql-block">进村跟村民打听,原来,得益于2017年启动的东西部协作沪滇帮扶项目,村寨内陆续修起了主干道、入户路,新建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雨水排水沟,村寨公厕,污水管网等。</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阿佤山区走进新时代,阿佤人民再唱新歌。</p> <p class="ql-block">告别低矮,告别拥挤,告别昨日。</p> <p class="ql-block">一路续行,去沧源县城,远看有一片金碧辉煌的楼宇,观察有路可达,一脚油门抵拢,捎带打望一把。</p><p class="ql-block">原来是沧源的<b>金龙寺</b>,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始建于傣历834年(公元1472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流行于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的北传佛教寺庙不同,这座上座部佛教寺庙,属南传佛教,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流行的寺庙风格近。</span></p> 听寺庙里的僧人讲,十年文革浩劫,1988年“11.6”大地震,金龙寺大殿曾遭受严重破坏与毁损。佛寺大殿在2001年得以重建后,2015年又新建了金龙寺大门,寺里的龙塔古井也先后复建。<div>如今,金龙寺已成为沧源佤族自治县佛教协会驻地。</div> 这风格,是不是很云南?很东南亚?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到达沧源县城,入住金佤国际酒店。他家的房费不与国际接轨,很国内,很亲民。舒适,洁净,还含特色早餐。</p><p class="ql-block">下午在县城逛了一圈,回酒店休息,赶紧上网补课:</p><ul><li>勐来大峡谷沿途所见的古树老树,说是恐龙时代的活化石,叫<b>董棕</b>,在我国属稀有物种。树心里含一种特有淀粉,经采集加工,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西米”。这个后悔呀,怎么当时只顾赶路,就没有顺带采集一些呢?</li><li>沧源“<b>摸你黑狂欢节</b>”,始自2004年4月29日到5月2日,以后一年一度,定在每年的5月1日到5月4日。狂欢节,取意佤族百姓的传统民俗,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额头,驱邪祈福求平安,抹黑有了更多的欢乐与祝福的仪式感,涂料改用黑泥状保健品作为替代。</li></ul> <p class="ql-block">游走沧源县城,打卡沧源抗震重建纪念碑 ,碑身文字记载,1988年11月6日,澜沧县、耿马县、沧源县一带曾经历过“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p> 从县城出发去翁丁,西行,车程仅约30多公里,路况很好,不到一个小时就跑拢。 <p class="ql-block">阿佤山区地处西南边陲,偏僻,遥远。直到解放前,佤族村民还多以部落形态聚居,在依山榜树的村寨中,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新中国建立以后,这些部落村寨,直接跨越式过渡到现代社会,原始社会的印记也随之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佤族,现有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p> 据一些资深旅友说,像翁丁这样原生态、原模样保存下来的佤族老寨,如今不复多见。以“翁丁佤族传统民居建筑群”的新身份,入列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真好,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抢救性保护。 <p class="ql-block"><b>翁丁</b>源探 </p><p class="ql-block">来自佤语的“翁丁”一词,至少有两种解读。其一,佤族的“翁”指水,“丁”为接,翁丁,意为<b>连接之水</b>。村寨附近有相互连接的几条小河,得名。其二,“翁丁”在佤语中意为“云雾缭绕的地方”,喻指“高山白云湖之灵秀“。</p><p class="ql-block">如今,翁丁老寨上了《中国国家地理》的一篇载文,还被冠以“<b>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b>”之名,多出一份向往、相望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b>篇壹 佤乡佤人 </b></p> <div>魔巴与游客</div>进村仪式,佤族老人执笔点墨于游客眉心。<div>在佤乡村寨,点墨原本取意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额头上,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一种习俗,俗称“摸你黑”,一个源自佤语的音译字眼,也是佤人生活信条的展露:“<b>这儿是我们追求的、我们所期待的,坚持下去吧,坚持到永久永久</b>”。</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迎宾入寨,佤族大妈围圈跳舞</p> <p class="ql-block">迎宾入寨,佤族汉子执棒敲打木鼓</p><p class="ql-block">听说,这击打木鼓的汉子,也是佤族木鼓舞的领唱,一众佤族男子跳木鼓舞,都要在其带领之下,踏节而歌,闻声起舞。</p> 岁月印记 <div>佤族老哥的眼神里,是纯朴与坚毅;佤族大妈的眉宇间,是善良与仁爱。</div><br> 佤族大哥的面饰,图案,色彩,都很讲究。<div><br></div> <p class="ql-block">坐晒太阳,一身玄黑的。据说,黑衣黑裤黑头帕,才是佤族村民的日常标配,他们以黑为美。</p> 守望老家,幸福之中的回忆。 <p class="ql-block">围炉佤王宫的两位老哥,很严肃,很入戏。</p> <p class="ql-block">资深<b>魔巴</b> 盛装<b>魔巴</b> 微笑<b>魔巴</b> </p><p class="ql-block">佤族的魔巴,大约相当于主持各种原始宗教仪式的巫师,司职驱鬼、治病、合婚、安灵,“引导人的灵魂与神灵进行对话”。依据佤族传统,魔巴低沉磁性的吟唱,传递出照耀和温暖每个部族人的神性光芒,复苏族人记忆深处的千年迁徙史与民俗文化纽带 -- 司岗。</p> 豺狼来了,有猎枪。 佤族大妈用上了手机 佤族小伙,小俏皮有木有? <p class="ql-block">村民聚集在一起,准备拉木鼓,跳木鼓,敲木鼓。</p><p class="ql-block">木鼓,是佤族的灵物崇拜,是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保护神。</p> 拉木鼓,也是佤族信奉原始宗教的一个盛大节日。在魔巴的主持和带领之下,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村民一起,载歌载舞,从神林中把木鼓拉回寨子里的鼓房安放,上通神灵,下驱邪魔,祈福村寨吉祥。 <p class="ql-block">织布的佤族姑娘 </p><p class="ql-block">在翁丁,男耕女织的传统延续至今。一有空闲,佤族妇女都会在自家门口拉起纱线,就地织起布来。</p> <p class="ql-block">享受阳光的大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p> <h1><b>篇贰 佤寨佤屋 </b></h1> <p class="ql-block">翁丁老寨寨门 </p> <p class="ql-block"><b>航拍视角下的翁丁老寨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群山环抱之中,榕树周绕之间,这一大片用竹木茅草搭建而成的居屋,聚合成寨,户户茅顶低矮,家家四壁落地,屋顶紧挨,屋檐互衔,是阿佤山区历经400余年存留下来,稀少的部落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寨子里,曾经生活着106户佤族人家,世代抱团,这里就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家园。</span></p> 干栏式叉叉屋,寨心桩,寨柱,在翁丁村,这些都有保存,或者经过复建再现。<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一座座竹木结构茅屋,草片覆顶,檐口低矮,几近接地,有利于防风避雨。间杂其间的,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地垄田畦,种菜,植树。</p> <p class="ql-block">佤族古老的传统民居,大抵分为传统的干栏式及四壁落地式两类,屋顶常见有树杈。</p> 这是村寨里的剽牛场吗?排列围圈的图腾木桩,透出几分神秘与威严。 <b>寨桩</b><div>打歌广场,是佤族村寨的中心所在,中间竖立的高杆称寨桩,顶上的图腾物器是司岗里传说,鹅卵石是寨心标志,是全寨人精神的寄托。</div><div><b>司岗里</b>,一个在沧源随时可以碰到的佤语词汇,对于初来咋到的我们,只觉得有些神秘。</div> <p class="ql-block"><b>干栏式建筑</b>,也叫干栏巢居,大多两层,上层防潮,适合住人,下层用来放养家禽牲畜和堆放杂物。</p> 传统竹木茅屋,生活场景再现 茅屋火塘 <p class="ql-block">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佤族村民,如今已住进了新寨现代舒适的民屋。</p><p class="ql-block">白天,青壮年们在田间地头忙农活,大叔大妈们从相隔两三公里之外的新家过来,到老家“上班”。守望,不舍的守望,曾经的老屋家园叫做<b>翁丁</b>,村寨烟火,民风民俗,过去400多年间都不曾有过中断。</p> 老寨茅屋,亦有生活亮色。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兴致正浓时,耳边传来温馨提示:请各位游客就近的室内暂避,消防喷淋即将开始!</p><p class="ql-block">跟村民一打听,得知:老寨遭过一次全村失火的灾难,总共100余间茅屋只有3、4间没过火。复建重修之后,风干日盛时节,每日上下午,老寨各有一次喷水,给茅草屋顶降温,预防火灾。</p> 定时喷淋,与时俱进的保护举措,必须赞!必须大赞! <p class="ql-block">佤族的民族语言为佤语,他们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通用文字。</p><p class="ql-block">寨子里有许多木桩,上面刻满各种奇特符号,佤族先民就是这样刻木记事的吗?比起结绳来,刻录在木桩上的这些符号,似乎可以解读出更多过往历史的隐秘、神秘与奥秘?</p> <p class="ql-block">是佤族的女神图腾?还是记述村寨生活,传递民俗文化的刻木记事?</p><p class="ql-block">根据村里民俗陈列室的记述,历史上,佤族村民刻录记忆,传承文化,可能用的就是这些刻在木柱上的神秘符号,圆点,斜线,燕尾形图案,牙形图案,三角符号,横竖条纹。</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的第8个年头,1957年,政府推进,语言工作者努力,采用26个拉丁字母用于书写的新佤文开始推广,并迅速取代了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永文森父子设计,但局限在很小众的传教圈子里使用的“撒拉文”。</p><p class="ql-block">自此,阿佤人民才拥有了属于本族的大众化文字系统,以书写方式确切表达自己口语,交流思想感情,传承民族文化的文字。</p> 寨子里的每根门柱上,几乎都悬挂有牛头。<div>村民告诉我们,牛头桩是佤寨人财富的象征,是佤族人对生存充满信心的标志。</div> <p class="ql-block">不管是村寨集体宰杀,还是家庭宰杀,也无论是节日食用待客,还是用于祭祀,牛头都会高挂木柱上头。</p><p class="ql-block">挂的牛头数量越多,这个村寨,这一处家庭,往往越富足,越有实力。</p> <p class="ql-block">翁丁村,老老少少的村民,早已搬迁,住进了邻近的翁丁新村。</p> <p class="ql-block"><b>翁丁新村 </b></p><p class="ql-block">距老寨仅两三公里的路。佤族房屋的式样没改,空间敞亮了许多,屋顶升级成了抗风、遮雨、阻燃的新型材料,不再是漏雨、漏风、还易燃的茅草顶。</p> <p class="ql-block"><b>篇叁 沧源崖画 </b></p><p class="ql-block">佤族文化,在传统民居,木鼓舞与甩发舞,民俗之外,还给我们留下了在我国发现的最古老崖画之一,<b>佤族崖画</b>。据专家测定,崖画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崖画,大多发现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b>染典姆"</b>,意为岩石上的画,被认为是佤族先人留下的,是一部铭刻在崖壁上的佤族历史。</p><p class="ql-block">已发现的崖画,在沧源有17处,勐来峡谷就有15处。</p> <p class="ql-block">关于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佤族有两大支系,沧源与西盟。除了认为“司岗”是“葫芦”或者“石洞”之外,他们都认为“里”是“出来”之意,不约而同地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据此,专家们认为,“司岗里”既是佤族对族人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也是佤族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是佤族的创世史诗。</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块铺就的上山步道,气喘吁吁地拾阶而上,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离地面低有2米、高有10米的崖壁上,或明或暗就是这些崖画图案。</p> 令人惊讶的是,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们竟然还依稀可见可辨。专家的分析认为,阿佤先民涂抹这些崖画,使用的颜料可能是以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不易褪色,不易变色。 沧源崖画石壁,离翁丁老寨不远。<div>崖画的种种神秘,比如,说是佤族先民留给后来族人的指路标,或者是一种记事符号,教给佤族后人生存的技能。正好与翁丁老寨佤族部落的原始、传统生活场景互为印证。</div><div>也许,这些崖画就是佤族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标志与誓言。</div> 动物187个,房屋25座,道路13条,各种表意符号35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山峦,大地等 <p class="ql-block">斑鸽村的生态新貌,翁丁新寨的浴火重生,乡村振兴中的佤寨村乡,可歌可舞。</p><p class="ql-block">沧源秘境,翁丁老寨,是活化的佤族历史风貌博物馆,是鲜活的民俗遗存,可观可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游历:202403</p><p class="ql-block">拍摄:岐山 行者·无疆</p><p class="ql-block">辑成:202412</p><p class="ql-block">制作:开卷有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