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与包产到户在制度设计、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p class="ql-block">制度设计</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和公有化程度高。它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权机构,负责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工农商学兵等方面的工作。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主要收入来源是吃饭不要钱的粮食供给制1。</p><p class="ql-block">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政策将土地承包给农民,允许农民根据自己家庭的生产力进行劳动和收益。这一政策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明确了农民的产权和收益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生产主体23。</p><p class="ql-block">经济效果</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尽管实现了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民的生产动力普遍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按劳分配但不公平,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24。</p><p class="ql-block">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副业,农村经济活力得到释放,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3。</p><p class="ql-block">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制度没有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且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抑,生活水平较低5。</p><p class="ql-block">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政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政策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23。</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实中的农村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现状,既有着发展的痕迹,也面临着不少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人口结构变化显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乡村活力减弱。村口变得寂静,往昔的热闹已不复存在。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他们相互依偎,却难掩孤独与无奈1。</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经济发展面临困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空地、空房增多,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农民们因种地收入低而纷纷选择进城打工,导致农村失去了往日的生机2。同时,农村彩礼高、宴席多等习俗也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2。</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生活艰辛但充满坚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生活艰辛,但农村老人仍坚守着土地,舍不得抛荒。他们通过种植蔬菜和果树,将农产品带到城里售卖,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用3。这种勤劳与坚韧的精神令人动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逐步改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村通电、通路、通快递、通网络等条件逐渐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4。同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5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综上所述,现实中的农村既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发展滞后等挑战,也展现出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保护成效等积极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农村改革开放前(生产队时期)的老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产队,一个50、60后的朋友们熟悉而又平常的词汇,一种在我国农村延续了多年的最基层的社会形式,我不想评判它的是非功过,只想记录我在那个年代,作为孩子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我记事起,就有了生产队(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根据各地方不同的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我家属于内蒙古凉城县厢黄地人民公社西厢大队的第六生产队,全队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那时的村民叫社员。几千年单干独斗的农民,经过合作化组织起来,成为一名集体生产队的社员,所有的生活来源就是以参加劳动而得到工分,再由工分折算成粮食与柴草,成为一个家庭的最基础的生活来源。他们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过着最简单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是农村改革开放前的一些生产、生活场景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们一边唠着家长里短,一边吃饭、做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七十年代,好多农民穿的都是打补丁衣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产队时期的社员家里都比较贫穷,农民花钱买一身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四、五年不买新衣服是常见的事,孩子们的衣服都是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以此类推,好多人的衣服上都是打补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仅仅社员贫穷,就是生产队也很穷。农民不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自己养猪,养鸡以及其他家畜,如果那个农民自己养家畜,就要被批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0年代初大队组织社员学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卫兵长征大串联的激情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红卫兵运动最初是破除“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当时却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七十年代农村社员家吃饭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社员很贫穷,生活水平低,常年吃的都是土豆、谷黍和玉米等粗杂粮,小麦吃得很少,只是逢年过节才有白面吃,吃顿饺子就是最大的美食了。因为我的老家没有水浇条件,完全靠天吃饭,小麦产量很低,再加上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收成非常低。如果不能风调雨顺,那一家人、一村人都会惶恐,因为父母那一辈人对一九六0年前后的大饥荒记忆深刻,他们用“艰年”来表达饥荒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生产队的小麦都要大量上缴,叫做“交公粮”,也是“支援国家建设”,上缴的比例我不太清楚,可能不低,所以分到社员们手中的更少了。当然,如果生产队一年粮食产量比较低,上级会救济一下,名称叫“统销粮”,由“粮管所”以很低的价格卖给“社员”们,也主要是一些粗杂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业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轰轰烈烈。修渠打坝、平整土地,引水浇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业学大寨开荒造田,抗旱担水浇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位母亲用秸秆给孩子擦屁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她)们在生火做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社员家做饭主要烧麦秸、豆秸、玉米秸和树叶、土豆藤等柴草及牛粪、骡马粪。因为种植玉米、豆类多,家家都有烧这些秸秆的大锅灶,秸秆就是生火做饭的烧柴,不够的时候冬天再到后山羊报沟、杏树贝割点柴草。虽然这些秸秆燃烧的时间比较短,但那时农村也没有人买煤。每年冬天,生产队派两辆马车去山西省左云县煤窑拉一个月左右的煤,买回来给每户社员分二、三百斤过大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谈恋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年代,这样偷偷摸摸、搂搂抱抱的谈恋爱都是胆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六、七十年代结婚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乡知青和贫下中农社员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7年下乡知青做了赶马车的车老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战天斗地,不怕天寒地冻,下乡知青参加农田基本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队的知青赤脚女医生,每天步行走村串户给社员治病,挺辛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乡知青积极分子选派到公社培训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那谷穗长的多么的大,那美女笑的多么的甜,绝对是个丰收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在麦田里除燕麦,作收割前的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车拉庄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在用脱粒机脱小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运输农产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0年代的小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的学费并不贵,小学半学期是5毛钱,但是由于农民太贫困了,很多家长到小孩上完小学或初中就不让上了,回村劳动,挣工分,所以当时失学的人也是不少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农村,几乎村村都设有小学,一是为了孩子就近上学,同时也方便家长上工干活。小学生都在自己村子里的学校上学,成群结队,无论年龄大小,从来没有家长接送。学校的硬件设施很简陋,可那时也不觉得艰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家离大队比较近,小学和初中都在大队学校念的。1974年至1976年上初中的教室也非常简陋,桌子的面板是水泥板,水泥板用两个土坯砌起来的土墩子顶起来就是个书桌。水泥板冬天特别的晾,很多孩子的手都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音乐课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习雷锋好榜样、我爱北京天安门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学生放学回家帮助父母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学生放学后给家里放牛、拾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上学还有农忙假,应该是收小麦的时候七月份。学校老师很多都是农民,那时称民办教师,他们也有地,得回家收割。于是全校放一个星期的假,老师让我们回家多帮爸妈的忙,多干点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在栽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村的土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村里,在农村改革开放前农民居住的房子基本上是土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看见过土房子,土房子就是农民没有钱买砖,把泥土用模具做成砖的形状晒干,建成房子,经过雨淋和潮湿,屋内屋外都看不到砖的模样,成为土墙,房顶不是瓦,是用麦秸秆和泥土抹上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这种房子阴暗潮湿,安全性极差,遇到下雪下雨极容易垮塌。屋里面的地面不是砖,更不是水泥地面,就是和外面一样的土面,很多农民的窗户没有玻璃,就是用塑料布或破布遮挡。由于长年失修,房子四面透风,到了冬天,屋里也非常的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0年代人民公社的夫妻放映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们一年可看到2-3场免费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们在担粪、拾粪、掏粪、拉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村的铁匠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0年之前出生的人应该对铁匠铺的记忆都会很深。那时,铁匠是老百姓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翻新锄头、铁锹、镢头等农活工具,或者买这些农具都会到开铁匠铺的家里去,小孩子像大人尾巴一样跟着去围观。打铁匠们挣的可是辛苦钱。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帮舅舅的铁匠铺拉过风箱,扛过大铁锤,那可不是坐在办公室敲打电脑的白领们所能体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担土打坝,修渠引水浇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兵在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是农村的一些老式农具、老物件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粮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粮票是我国从1955年到1992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我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1992年,粮票被取消了,当时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开始放开粮价、取消粮票。1955年出现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劳动手册和劳动记工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劳动工分那时可真是社员的命根儿!年终除了按人口还要根据每家的工分分配口粮和余额款。那时一个工到年底大约折合两毛钱。一般一个中等男劳力,凡能拿得起田里农活犁耙的十八帮武艺,一般出工一天定为10分,有差距者定为9分、8分,能完成土里的全部农活的中等女劳力,一般定为8分,能力有差距的定为7分、6分。那时的学生,受到的爱国爱社教育多,年纪虽小,劳动观念可强,很小就参加集体劳动,对于他们的底分,队里则根据年龄、个子来确定,一般为3、4、5、6分不等,但每个人“底分”的获得,必须通过正常会议程序最后确定。社员们晚饭后是记工分的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家长里短、社会新闻等互相传播,其乐融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链子水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水车,很多年轻人是很陌生的。此水车并非现今城市大街上的洒水车,而是过去乡下农民从井里提水的机具。 链子水车,是农田灌溉技术革新的产物,是农业水利化的时代缩影。在那靠天吃饭的岁月,故乡的链子水车啊,维系着乡亲们对粮食丰收的期盼,寄托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光阴似箭,人生蹉跎,回首往事,故乡的“链子水车”,依然是铭刻在心挥之不去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七十年代,我们生产队有两台链子水车,算是比较少的。队里安排了两名社员种了个几亩大的菜园子,园子里种植的蔬菜全靠这两台水车浇灌,收获的蔬菜给社员们分的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压水井和辘辘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压水井是一种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一种工具,它是铸铁造,底部是一个水泥式的垒块,井头是出水口,后粗前细,尾部是和井心连在一起的压手柄,约有二三十公分长,经常使用,使其变得较为明亮,井心中是块引水皮,靠的就是这块引水皮和井心的作用力将地下水压引上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农村老百姓就用这个辘辘挂上一盘绳索,拴上木或铁水桶把地下浅井的水取上来,供人们生活饮用。随着城市化以及自来水供水系统的大量普及,用辘辘井取水的方式已经淘汰。现在,许多地方的辘辘井的实用功能并不大,更多的是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很多老人还保留着这样的相框,厚重的玻璃,沉甸甸的像是时光的积淀,黑白的、彩色的照片,是几辈人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算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珠算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式铁皮暖壶和竹皮暖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柳条簸箕和竹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灯和洋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灯是生产队饲养员黑夜喂马用的照明灯。洋灯是一种家用照明油灯,我们当地称洋灯。这两种灯结构造型不同,其原理相同,都可以使用煤油或柴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犁的原始耕作持续了中华农业历史上下五千年,是中华农业文明的一个典型载体。木犁用于农田或旱地的耕作,古代用畜力牵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木犁的记载。那时中国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平。木犁由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以供人手扶,掌握方向。犁地主要是用牛拉犁,骡马驴也可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在犁地 正是“天亮脚踏露水行,犁田翻地望收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耧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耧车也叫“耧犁”、“耙耧”,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西汉赵过发明三脚耧,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砘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砘子是播种覆土后用来镇压以利出苗的石制农具,拉砘子就是播种后用砘子把松土压实。砘子是石头做的,有两种:一种重20斤左右,和现在的举重杠铃比较相似,作用是小麦种播下后,用它来压实,起保墒的作用;另一种重30斤左右,形状是中间圆粗,两头圆细,它主要是给用犁串的沟或其他工具挑的沟里的盖上一层土的小麦种子通过滚动压实,起保墒作用。砘地时人拉着顺垄走,将耧铧翻暄的地轧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砘子一组有两个轱辘的,还有三个轱辘的,我见过最多四个轱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锄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锄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锄头是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耕种、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对农民来说,锄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农用工具,不管要种哪一种农作物,都一定要先用锄头来松土、翻土,才能种植农作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国发明锄头历史悠久,最初是石锄头,汉朝后改进为铁锄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磙一般都是大青石或白石做成的,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小,两头有磙眼。石磙是我们劳动人民祖先发明的一种脱粒农具,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打谷场上经常见到的一种石器农具,圆柱形,两端有洞,使用时用特制的木架子套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轱辘板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秤十六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时,多用十六两制的老秤,1959年新中国改十六两秤为十两秤,十六两秤称为老秤,十两秤称为新秤。此后新秤和老秤并用。一些特殊行到2000年时还在用,如中药铺等,目前已经改为公制克。老秤杆上以“星”作为斤两的标志,每颗小星代表1两,每颗大星表示1斤。那么为什么将1斤确定为16两呢?相传秤杆上每斤刻十六颗星,一是为衡量物重,二是为度量人心。其中十三颗星代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寓意是生意南来北往,四海兴隆,另三颗星则代表生意人的福、禄、寿。出售货物克扣一两,减福,扣二两,福、禄俱损,扣三两,福、禄、寿全无。借此警告商家买卖要公平。如今,十六两制的老秤已成为历史,但人们购物时为防小贩短斤少两,还常常警告说“克扣斤两会短寿”,这句话,其源盖出于此。老秤真是一头言货,一头说良心,这样才符合天人合一、天地对应的理念,求得天下太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六两秤的存在,便在民间产生了“半斤八两”说法,意思是两人情况差不多。但半斤和八两差不少,怎么回事呢?因为秦朝制定的斤两是十六进位制,所以半斤和八两是相等的了,在今天看来差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家的升和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升,又叫升子,呈正台形,木制,上口大,下口小,四个侧面就是四个标准的梯形,是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的。它上口15厘米,下口12.5厘米,高10厘米,一般可容米1.25公斤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斗和升的形状相同,但大小有別,10升为一斗,一斗即是12.5公斤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前进,旧量器中的斗与升,已由实用器具转变成为独特藏品,成为收藏者喜爱的杂项藏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油坛,大家看看是不是古董?哪个油坛更值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风箱是一种能把空气(也就是“风”)送进炉膛,使得炉火旺盛的生活(或生产)工具。旧时,但凡有炉火的地方,如灶房,如铁匠铺子,如银楼,大都有风箱,只不过铁匠铺子的风箱巨大,银楼的风箱袖珍,和家用风箱的体量迥然有异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歇后语: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针线筐和木质盘子(条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针线筐,很多老人都喜欢用来放置杂物,做针线活必不可少此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质盘子俗称条盘,以前农村红白喜事离不开它,现在一般都是不锈钢的盘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式烟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鼬(学名:Mustela sibirica)俗名黄猺、黄鼠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鼬因为它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内蒙古地区俗称黄猺,主要生活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西藏、泰国等地,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是小型的食肉动物。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民间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鼬的皮毛适合制作水彩或油画的画笔,中国人称为狼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在农村黑夜黄鼬偷吃鸡的现象经常出现,人们便制作出了打黄鼬的木制机械——打黄鼬匣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石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对这个磨还是记忆很深的,小时侯,生产队有一台驴拉石磨,每逢农历十一月,队里就安排社员磨小麦面,一户一天,轮的磨。每天四个小时左右大约能磨一百多斤小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石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种小石磨供家庭使用,大小不等,一般直径25–50cm,一只手即可转动。现代的小石磨做工更精制,造型更好看,京东商城和天猫有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碾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推碾子,压黄米,蒸年糕,过大年。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蒸年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风车也称扇车。主要用于风净粮食。风车上面有进粮食的漏斗,中间部分有用于带走粮食的木鼓,鼓中有几个同样是木制的叶扇,连着外面铁制的摇把。木鼓的两边,各有两个把手,用于人抬着移动。下有两个出口,前出口与后出口,出口两边有四只木脚放置于地。使用时,将要风净的粮食倒入漏斗,随机打开活门,摇动摇把,随着叶扇子哐啷哐啷的声音,籽粒饱满的粮食便由前出口而出,而那些瘪籽、半粒儿、草屑、空壳等物,则由后出口扇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手工做布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耙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主要作用是松土、平地、打碎较大土块,过去的耙靠牲畜拉着使用,现代的耙更大、更重、更先进,且由拖拉机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铡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铡刀是用来铡饲草、高粱秸秆或其它需要截断的稻草等的农用具。它与农业文明一路同行,农耕历史有多悠久,铡刀的历史也就有多长。如今,铡刀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革命先烈刘胡兰就是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调整经验和教训并存。特别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未来处理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需要充分吸收并继续坚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不断向农民赋权。改革开放前,逐步建立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剥夺农民权利的过程,随着农民权利的丧失,其生产和创新的活力也一并被扼杀了,农业农村发展陷入停滞是必然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不断向农民赋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潜力再次得到释放,通过不断改善自身以及农业农村的状况,推动城乡关系向前发展。改革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赋予农民自主经营土地的权利,迅速解决了农民自身的温饱和收入增长问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消统购统销和发展乡镇工业通过赋予农民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不但扩大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使城乡差距缩小的趋势得以延续,而且培育出竞争性的农产品市场,并削弱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0世纪90年代,允许农民进城通过赋予农民自由迁移的权利,推动了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并最终发育出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未来政府还需要继续向农民赋权,继续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断改善自身境遇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坚持改革的渐进性。考察城乡关系演进的过程,可以发现,新的政策或改革都是以渐进的方式出现的,而且表现出非常好的效果。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脱离现实盲目冒进式改革不但不会加快改革的进程反而会导致改革进程的停滞乃至倒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中国改革成功的核心经验之一。要高度重视市场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统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等,这些在促进城乡关系良性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在不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时至今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依然不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还要不断地强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坚持尊重基层创新和转换思想观念相结合。城乡关系调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基层创新和决策层观念转变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顶层设计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更多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赖这些来自基层的创新。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摒弃各种陈腐的观念和教条的思想方式,以务实的态度,不断解放思想,寻求促进城乡关系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五,给改革和改革者留出足够的空间。只有容许改革,容许改革失败,才能为改革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真正探索出有价值的改革方案。时至今日,需要改革的领域和内容已经大大缩小,而且改革还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这都为改革和改革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这不能成为阻止改革、约束改革者的理由,必须强调,在未来健全城乡关系发展的过程中要留给改革和改革者足够的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已经初见雏形,成效也逐步显现,但是城乡关系发展中还有诸多尚未破解的问题,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只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其逐一破解,才能推动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除特大城市以外,中国其他城市已经全部采取了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也就是说,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被极大削弱。但是,作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支柱之一,户籍制度除了限制人口流动之外,还被附着诸多的利益,城乡居民在面对养老、就业、医疗、子女就学、以及购房、购车等问题时依然难以避开户籍的划分。虽然经过近些年的改革,户籍上附着的城乡利益差异有所削弱,甚至有些已经消除,但是剥离的范围和程度依然不够。姑且不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享受同等的权利,即使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相比,显然是非常滞后的。户籍制度对于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的阻碍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首当其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当尖锐。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一般为0.31~0.45,发达国家则能达到0.52~0. 86。截至2016年,中国的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仅为0.25。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扭转速度相当缓慢,部分地区还呈现恶化的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机制尚未建立。时至今日,中国农村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但是要素市场的改革明显滞后。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导致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配置在城乡之间严重不均衡;并且农村优质资源向城市单方向集中的趋势没有发生逆转。现阶段,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城乡资金和土地配置失衡。1978~2012年期间,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税收和储蓄等渠道,城市从农村抽取的资金达26万亿元以上,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前的规模。从深层次来讲,农村资金的单向流动与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密切相关,土地作为农民最大的一笔资源,由于政策限制不能在城乡居民之间进行交易,一方面阻碍了城市资金进入农村的主要通道,另一方面也无法通过“资源变资产”使农民从中获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五,乡村衰退日益加剧。乡村建设依然落后于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乡村与城镇之间鸿沟继续扩大。无论是村庄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硬环境,还是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村庄治理等软环境,乡村在这些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而且在部分地区表现得尤为尖锐。面对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持续外流的趋势难以改变,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部分村庄不断走向衰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基于中国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城乡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率,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关键是要进行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不但要使已经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留下来,而且还要继续推动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具体来说,一是要全面改革附着在户籍上的管理和福利制度体系,真正从制度设计上由二元走向一元;二是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投入机制,提高中央政府的责任,努力缩小城市之间的公共福利差距,提高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进城落户的意愿;三是调整城镇化路径,提高中小城市的比重,特别是要提升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户籍制度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政府的决心,户籍制度改革所能释放的红利是巨大的,而阻碍改革的症结也是清楚的,就是城市中现有户籍制度的受益者不愿意分享城镇化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审时度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通过顶层设计彻底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扫清制度障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优先推进城乡发展中需要一样化的内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重点突破。中国整体上已经具备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却以反对“城乡一样化”的名义,反对或者延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或者是降低城乡融合发展的标准,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优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城乡一样化问题,实现重点突破。一个需要优先突破的重点是城乡统一规划,真正在规划中给予农村与城市一样的地位,实现乡村与城市两个空间的平等发展。另一个需要优先突破的重点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是保障个人基本生存、基本尊严和基本健康的社会条件。因此,未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是实现标准的一致,将均等化落在实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攻克城乡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打通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障碍,首当其冲就是城乡土地制度。现行土地制度不但降低了城乡土地配置的效率,而且难以满足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需求。首先,不断规范和压缩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促使地方政府职能从扩张建设用地、追求土地财政收入等经营性职能向产权登记保护、规划管理、耕地保护、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职能转变,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其次,在符合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赋予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同等权利,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非农生产,同时享有出租、转让和抵押等权利。再次,在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扩大宅基地有偿退出的范围,并且逐步向外村和外来资本有序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 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三产融合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农村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所以,各地应该继续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需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效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经济体制的变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乡镇企业的崛起: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乡镇企业开始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收入增长:改革开放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例如,从1978年到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3倍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消费结构变化: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贫困走向温饱,并逐渐迈向小康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村开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村非农产业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在经济体制、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