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1986年,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 平遥古城南门,又称为迎薰门,是平遥古城的正门。南门是平遥古城中轴线南大街的终点,城门洞南北长140米,东西宽50米,高14.5米,两侧的门洞高9米,宽7米。城楼高11米,建筑特点是城垛与城门融为一体,体现了古代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南门(迎薰门)不仅是平遥古城的象征,还见证了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城门朝向东南方,迎纳和薰之风,象征着祥和与美好,故得名迎薰门。 平遥古城南门瓮城是平遥古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南门之外,主要用于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瓮城通常建在城门外,形状为半圆形或方形,高与大城相同,主要用于阻挡敌人进入城门。平遥古城的瓮城均为方形,瓮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度夹角,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延缓敌军的进攻速度,并在敌军进入瓮城后形成包围之势,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南门古车辙是平遥古城历史悠久的重要遗迹之一,位于南门门洞下的青石板上,总长度约为47米,深度约为15厘米。这些古车辙形成于古代车辆频繁经过的长期磨损,记录了古城的历史变迁和交通状况。 平遥古城墙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还体现了当时工艺技术和建筑艺术的高度水平。城墙采用夯土和砖石相结合的建筑方式,底部宽大,上部逐渐收窄,以保证其稳定性。城墙的四角设有角楼,外形独特,极具视觉冲击力。此外,城墙上有72个堞楼和3000个垛口,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平遥古城南门题字“四省通衢”是指平遥古城在地理位置上连接四个省份的交通要冲。“四省通衢”具体指的是平遥古城连接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河南四个省份的交通网络,体现了平遥古城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在雨中漫步平遥古城,别有一番风味。雨中的古城显得格外宁静,游客较少,氛围更加悠闲和舒适。 古城的石板路、传统风格的建筑和厚重的历史沉淀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显古朴典雅。游客可以在雨中漫步,欣赏古建筑的细节,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市楼 平遥市楼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中部,是平遥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市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为砖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过街楼阁,中间南北向是通道,东西两边砖砌台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砖墙。市楼高18.5米,占地面积135平方米,面宽、进深各三间。 市楼始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据碑文记载,市楼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此后在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有补葺。市楼不仅是平遥古城的中心,也是古代报时和监督商肆活动的建筑。其屋顶为重檐歇山,黄绿彩色琉璃瓦铺盖,花纹南成双喜字,北成寿字,底层成方形,逐层收进,中层夹以平座,使楼身更显挺秀高耸。 协同庆票号(如同现代的银行) “协同庆”位于南大街,紧靠市楼,是平遥十大票号之一。协同庆号钱庄创办于1856年,关闭于1913年,历经半个多世纪,见证了我国票号行业的兴衰。该钱庄最初由榆次聂店王家和平遥王智村米家共同投资开设,资本达到3万6千两。协同庆号的分号遍布全国三十多处,业务繁荣。1900年,慈禧曾在此停留,并称赞协同庆号的金库规模之大。 协同庆票号的经营特色以人为本,注重知人善任和资金灵活调度,突出重点地域经营。其旧址现为中国钱庄博物馆,展示了全国最大的钱币展厅,是研究中国近代金融、货币发展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内还保存了当时流通和发行的上千种钱币,展示了协同庆票号的辉煌历史和金融创新。 后来,随着战乱和社会的变迁,协同庆号也逐渐衰落。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金库中的银子被转运到其他地方,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协同庆地下金库是山西平遥最大的地下金库,也是中国最大的地下金库之一。该金库位于协同庆号钱庄内部,共有十间窑洞,存放着大量的金块和银块。金库的入口设有复杂的机关和严格的检查措施,确保金银的安全。 地下金库大门上,栩栩如生的木刻门神。 金库内还有一根樟木雕刻的神龙宝柱,据传是明太祖朱元璋送给大臣刘伯温的礼物,具有风水柱的作用。这根宝柱被称为平遥古城的“镇城之宝”。 地下金库的“没奈何”元宝是指一种特殊的银锭,其名称来源于其独特的铸造工艺和历史背景。这些银锭是在协同庆票号的地下金库中发现的,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前山西商人在蒙古草原挣到大批金银后,在运回途中,经常被马匪抢劫,于是,商人将小块金银熔铸为重达数百斤的大元宝,这样,即使被劫,马匪也无法运走,因此被称为“没奈何”。后来,逐渐也成为了商人财力雄厚的象征,大的商号往往将它作为金库的镇库之宝。 地下金库内放置有一尊武圣关羽的雕像,其作用与门神相似。关羽的雕像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象征着守护和保护金库的安全。 <div>同兴公镖局</div><div><br></div><div> 平遥古城同兴公镖局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105号,由平遥南良庄人王正清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建。同兴公镖局是平遥古城内唯一一家镖局旧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咸丰至民国初年同兴公镖局的创办、发展和歇业的全过程,展示了武林镖局的相关知识。</div> 同兴公镖局的主要业务是为商家和个人提供安全保障,押运现银或贵重货物并收取费用。镖局的组织结构包括镖局主人、总镖头、镖头和镖师、大掌柜、管理杂务的伙计和杂役等。镖局在创立初期就因其创始人的武林背景而闻名,王正清在京城面馆扎面时因臂力过人被称为“面王”,后拜师学武,成为著名的武林大师。 同兴公镖局在1849年开业,直到1913年歇业,保镖长达64年之久。镖局的展馆为明代建筑,展示了镖局的历史和文化。 平遥县衙<div><br></div><div> 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时期,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也是中国现有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div> 平遥县衙的建筑风格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整个建筑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建筑包括大门、大堂、二堂、内宅等,整个建筑群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大堂上书“亲民堂”,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建筑,也是职能上最为重要的地方,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在这里审理。 建国后,县衙成为平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后多数建筑被拆除,改建。1996年,进行大规模修复。1998年,在此办公的13个单位全部迁出,由县文物局对其实施全面修复规划。2000年,建筑群基本复原,正式对外开放。 平遥县衙的主要景点包括大堂、二堂、内宅、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牢狱、公廨房、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等。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亲民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平遥文庙<div><br></div><div> 平遥古城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仍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也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div> 平遥会馆位于隍庙街120号,是平遥古城内的一处超大型晋商文化主题宾舍。会馆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会馆建筑之一,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特色。 听雨楼位于古城老县衙外,是一座充满古韵的建筑,游客可以从县衙内攀阶登楼。听雨楼的设计独特,东面悬挂着“听雨楼”的牌匾,西面则挂着“观风楼”的牌匾。 听雨楼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楼顶覆盖着传统的琉璃瓦,雨水滴落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天籁之音。 平遥古城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置身于平遥古城中, 领略古建筑恢弘之美,感受文物古迹的沧桑。<div><br></div><div> 平遥古城,,历史的瑰宝,,文化的殿堂, 每一步都踏着千年的回响,让人沉醉在这古韵悠长之中······</div><div><br></div><div>谢谢观赏浏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