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六年的八月,阳光炽热,如同我们青春的热情,燃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上初一的我们,刚刚结束了期末考试,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集体前往刘二庄的路途,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那时的我们,年少轻狂,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理想,准备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帮助农民伯伯秋收秋种挥洒我们的汗水,收获成长的果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产队长将我们一一安排到了每个农民家中吃住,那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让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纯真。我的房东李牧大叔,一米八的大个子,古铜色的脸庞,一看便知是把庄稼好手。李大妈翻遍箱底拿出家里最好的被褥,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家的温暖。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围坐在一起,听着窗外虫鸣蛙叫,感受着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祥和,有时与小朋友在场院上数星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最让他们为难的是吃饭问题。虽然大叔大妈们总是热情地招待我们,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但白面却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玉米面。他们生怕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孩子吃不惯,受委屈,总是小心翼翼地询问我们的口味,尽力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一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们的淳朴与善良,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中午,我从田里干活回来,饥肠辘辘。一进门,一股玉米的香气扑鼻而来,原来是李大妈正在用笼鏊做煎饼。那个笼鏊非常奇特,圆形直径不到一尺,中间高高鼓起,配以深深凹进去的盖子。把细细的玉米面打成糊状发酵后,用笼鏊煎成空芯的饼,两面焦黄,香气四溢。那天中午,我吃了好几个煎饼,那种独特的香味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美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八月十九日,一声惊雷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红卫兵的消息传到了乡村,我们不得不离开了这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乡村,返回了学校,准备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那一刻,我们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但我们知道,这是时代的召唤,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那位大叔的记忆已经模糊,那位大妈还健在吗?但是,那段乡村的记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每当想起那段时光,我们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与怀念。感激那些淳朴善良的农民们,给了我们一段难忘的经历;怀念那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乡村,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与意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