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人——谒炎帝陵有感

王铁军

&nbsp; &nbsp; 世上华人均自称“炎黄子孙”。炎黄即炎帝和黄帝,是华夏人文始祖。<br>&nbsp; &nbsp; 我们自述历史悠久,喜欢说“一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这里的三皇,原始意义上是指天皇氏、地皇氏和人皇氏,后指原始社会的三个部落首领燧人、伏羲和神农(即炎帝)。亦有伏羲、祝融和神农等说法。<br>&nbsp; &nbsp; 就连旧时儿童启蒙读《三字经》,也教给孩子们:“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br>&nbsp; &nbsp; 以上所有“说法”,都确定无疑地告诉人们:炎帝(亦有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朱襄等不同别名或字号)是华夏子孙的始祖之一。<br>&nbsp; &nbsp; 今秋出行,过山西高平炎帝陵,身为华人,前往谒陵是必须的。<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炎帝陵的L0G0</span></p> <p class="ql-block">  高平炎帝陵位于山西晋城高平东北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p><p class="ql-block"> 庄里村炎帝陵,俗称“皇坟”。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五谷庙创建年代不详,最迟在宋代已有。今天的炎帝陵建筑群是近些年在原五谷庙遗址基础上扩建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nbsp; &nbsp; 进入陵区,设置了长达五百米的朝圣大道,据介绍象征华夏文明五千年。大道入口石牌坊为宋式风格。牌坊后大道两侧列二十四根巨型汉白玉石柱,象征二十四节气。史书记载,神农氏“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立此石柱群,自是为颂炎帝之功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牌坊正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牌坊背面</span></p> &nbsp; &nbsp; 大道尽头,炎帝陵在高坡之上,登坡石阶及丹陛石之长度、梯段、阶数等等均有特定数字,以象征神农确立年月日时、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功。石阶梯道两侧的绿化区也被刻意修剪为“火”“谷穗”“耒耜”“陶罐”等图形,这些元素亦都表示炎帝神农为华夏农耕转型立下的开创之功。 <p class="ql-block">  炎帝陵建筑群依主轴线布置有山门、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四进三重院落,各殿内除设神像外,均绘有壁画,宣示炎帝功绩。主轴线两侧分别布置有钟鼓亭、关圣殿、聚贤堂、颂德堂、根源堂、溯源堂、医药堂、百草殿、农耕堂、碑亭、碑廊等。整个建筑群均为木结构,虽是新建,但尽量采用了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功德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功德殿壁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殿</h5> <p class="ql-block">  大殿楹联“观天地四时耒耜耕田成史话 揽山河万里井渠灌地惠民生”,写炎帝之“功”,更是今人祭拜之由。</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程前来祭拜的台湾客。炎帝像脸黑据说是尝毒草所致</h5> &nbsp; &nbsp; 陵区东北隅,为炎帝陵寝,冢前立石雕神龛,其内即为闻名全国的“炎帝陵”石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申道统所立,是国内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碑。冢下有一神秘地宫,内有一盏万年灯,常年不熄。曾有亲历者中庙村邢姓老人为地宫内的万年灯送油,顺墓道进入过地宫。现在墓道已彻底封闭。 <p class="ql-block">  查找资料得知,炎帝陵不止山西高平一处,至少在湖南株洲、河南商丘、陕西宝鸡都有,且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至于哪一座为“正宗”,尚无法“定论”。</p><p class="ql-block"> 其实,尚无法“定论”的还有大量问题,毕竟,炎帝应为五六千年前的人物,彼时中文“字”尚未诞生,至今已知的文字资料都是千年以后记录的传说。至于几处炎帝陵拿得出手的文物证据至多是明代碑刻,以此证明数千年前之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依我的理解,炎帝应不是某一个人,他应是华夏民族形成前,原始人部落开始从渔猎转向农耕时的部落首领或智者“们”。他们甚至不是某一代人。仅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观测、记录、计算并核实天象和气候,最终把它们与农作物的耕作结合起来形成“节气”,这需要无数代人的付出。炎帝即使拥有百岁以上的寿命,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完成。推而广之,用火(炎帝的“炎”即是火)、造耒耜(农具)、种五谷、教稼穑 ,尝百草、疗民疾等等炎帝的“功绩”莫不如此。推而更广之,这些发明和创造,在地球各处的人类从渔猎转向农耕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摸索出来,因为都是生存的需要。有人把它们说成是“我祖先所独创”,实在是彰显其尚未走出农耕的受限眼光。</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殿壁画</h5> <p class="ql-block">  山西高平,是高山与平原衔接之处,也正是远古先人从渔猎向农耕的转换之所。可以想见,远古时代,迁徙的农耕一族把生产的经验和成果从这里带向了华夏各地,也带去了被“神化”了的人——炎帝。在这个“抓一把泥土都能渗出文明汁液”的地方,保存有 “炎帝陵”便是很自然的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