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聊斋】一一公孙九娘(一)

西北望长安(拒私聊)

<p class="ql-block">【解题】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明清近代卷)</p><p class="ql-block"> 《公孙九娘》是《聊斋志异》中最富有悲情色彩的一篇。莱阳生为死去的外甥女作鬼媒,却得到了公孙九娘这样的佳偶,这本是一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  但全文却笼罩在“于七一案”大屠杀的血腥气中。洞房花烛之夜,“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的场景令人倍觉惨然。</p> <p class="ql-block">  而莱阳生最终未能实现九娘的“骸骨之托”,虽为无心,却无法得到九娘的谅解。</p> <p class="ql-block">  读者在为其感到遗憾的同时,更为那家中的累累白骨感到无法释怀的痛楚。</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个结局,增强了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使整篇作品充溢着一股悲情之美和凄怆之美。</p> <p class="ql-block">【译文】 选自《文白聊斋志异》</p><p class="ql-block"> 于七领导的农民起义,被清朝统治镇压下去以后,由于受到株连而被杀掉的群众栖霞、莱阳两县最多。有一天,俘虏了好几百人,都在演武场中砍了脑袋。真是碧血滿地,白骨撑天。</p> <p class="ql-block">  上边当官的发了慈悲,给死者捐助棺材,济南城中的木工作坊,棺材被抢购一空。因为杀得太多,所以伏刑的新鬼,多数葬在南郊。</p> <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三年,莱阳有个书生,来到稷下,他有两三个亲友,也在被杀之数,他就买了纸钱,在荒野里祭奠他们。</p> <p class="ql-block">  并在就近的大庙里租了一间禅房住下了。第二天,他进城办事,天黑了也没回来。</p> <p class="ql-block">  忽然有个少年来登门拜访。看他不在,就摘了帽子上了床,穿着鞋子仰卧着。仆人问他是谁,少年闭着眼睛不回答。</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会儿,书生回来了,当时已经夜色朦胧,看不太清楚。书生亲自来到床前询问那个少年。</p> <p class="ql-block">  少年瞪着眼睛说:“我等候你的主人,你总来絮絮叨叨的追问我,难道我是强盗吗?”书生笑着说:“主人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少年急忙爬起来戴上帽子,作个揖就坐到床上,急切地向他问寒问暖。听语声,书生觉得似曾相识,急忙招呼仆人拿灯来,原来是同县的朱生,也是于七造反的受难者。他大吃惊,直往后退。</p> <p class="ql-block">  朱生拽着他说:“我和你是文字之交,怎么这样缺乏情义呢?我虽然是个鬼,但对故友的思念,总也不能忘怀。今天若有轻慢之处,希望不要因为我是一个鬼物,就猜疑我,鄙视我。”</p> <p class="ql-block">  书生这才坐下来,问他有什么吩咐。朱生说:“你的外甥女,寡居没有丈夫,我想娶她主持家务,几次通过媒人说合,她总拿没有长辈做主,当作推辞的理由。希望你不要吝惜语言,顺便给我说几句好话。”</p> <p class="ql-block">  从前,书生确实有个外甥女,从小失去了母亲,送在书生家里抚养;十五岁才回到她父亲家里。</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到于七一案的株连,被抓到济南,她听说父亲已经被杀,又惊又痛,很快就死了。</p> <p class="ql-block">  书生说:“我外甥女自有父亲,何必求我呢?”朱生说:“她父亲的灵柩已经被他侄儿迁走了,眼下不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书生又问:“我外甥女一向依靠谁呢?”朱生说:“和一个邻居老太太住在一起。”书生担心活人不能给鬼做媒。</p> <p class="ql-block">  朱生说:“如果得到你的允许,还得劳你驾,请你走一趟。”说完就站起来,握着他的手,要拉他一起去。</p> <p class="ql-block">  书生一再推辞,并且问道:“你拉我到什么地方去呢?”朱生说:“你只管跟我走吧。”他就很勉强地和朱生一起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