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编:草原之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9</p> 有诗曰:<div><b> 登临古寺前,小草何芊芊。<br> 云雾山间绕,孤峰耸碧天。<br> 野花红烂漫,茫茫树生烟。<br> 日落余晖后,声声响杜鹃。</b></div><div><b> </b></div><div> 《深山藏古寺》——宋徽宗 . 赵佶</div><div> <br></div> 五朵山牌坊 <b>(一)</b> <div> 在湖北襄阳谷城茨河镇五朵山之阴,就隐藏着这样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深山古寺 —— <b><font color="#167efb">承恩寺</font></b>。此寺庙始建于隋朝,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以<b><font color="#39b54a">庙有灵气、水有神气、山有仙气</font></b>著称于世。</div> 公元605~618年,因为隋炀公主的神奇故事,<b>隋炀帝</b>下诏书,叫一个<b>宇文凯</b>的建筑大师设计了东都洛阳和这座皇家寺院。承恩寺主体大殿——<b>水陆崇圣殿</b>是按照天圆地方理论建造,由三十六根立柱,构成三个正方形,内含三个内切圆,平面暗布一个八卦阵,一年四季均处于45:15,(即3:1)的最佳平衡状态。用于平衡人体内的阴阳,人体因平衡失调造成的疾病,可在大殿内调理得到医治,恢复身体健康(参考黄帝内经)。当年,隋炀帝赐寺名:“宝严禅寺”。 这里是承恩寺灵气精华之处,具有金字塔效应。 (此图来自网络) <b>(二)</b><div> 农历癸卯兔年,仲春初(2023.3.26)春和景明,艳阳高照,我也驱车自襄阳经谷城、茨河镇,展转来到这里。不为内经、不为仙,只为这山、水、寺。</div> 承恩寺坐落于五朵山之阴,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跟着导航驱车来到一座半山腰上,承恩寺停车场。此时却丝毫不见寺院踪影,停车、购票、寻着指路牌沿山腰前行,此时山高视阔,眼前尽皆葱葱绿绿倒也让人神清气爽。 绕行560余米登山道后,又翻过一小段陡坡才来到山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树下有几段残破的石碑,也为片宁静之地平添了几分灵动之美,它们仿佛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站在古树下,顿觉寺庙显得有几分神秘色彩。 <b>(三)</b><div> 原山门早已在文革中拆毁,现在的山门是2007年在原址重建的四柱五楼三开间式门楼,两边山墙为五岳朝天封火硬山墙。</div> 承恩寺山门 进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放生池塘,越过青石拱桥,就是玉碣碑亭。 玉碣碑:这是一块保存完好的明代汉白玉龟驮碑,俗称玉碣碑。立于大明成化丙申年(公元1476年),碑身通高4.5米,宽1.32米,厚0.37米。碑身正面为<b>明英宗皇帝</b>朱祁镇敕赐“大承恩寺”碑记。碑身阴面为<b>明宪宗皇帝</b>朱见深赐“构楼登钟”碑记,碑文由明襄阳长史吴宠密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12月15日书写,于弘治九年1496年九月九日刻于玉碑背面。一个碑正反两面,由两任皇帝先后赐文,历史上鲜有矣。 这段精美的文字和图案,记载了承恩寺的历史变迁以及“土木堡事件”和“南宫门之变”这些重要事件。它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承恩寺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font color="#39b54a"> (注:碑文正面由襄宪王——朱瞻墡(英宗皇帝的叔父)撰写,内容概括为:明英宗北狞被俘,1450年放回国内,其间被明景帝朱祈玉(其弟)软禁于南宫8年,襄宪王多次上疏慰安太后,立英宗皇帝的儿子为太子,恢复英宗皇帝的皇位,1457年,“南宫门复政”,英宗重新当皇帝后,在宫中发现叔父的多份奏折,对叔父感恩涕零,多次派太监和大臣把叔父从襄阳接到北京,每次都送到卢沟桥和十里长亭,挥泪告别,并把象征皇权的</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绿影壁</font></b><font color="#39b54a">赠送给叔父,并许给叔父半壁河山,在襄阳再造紫禁城。他叔父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求死后葬在五朵山下”。襄宪王回来后,英宗皇帝马上派工部主事刘春来襄阳给他修墓地,架桥梁。襄宪王看到这一切,无比激动,为了感谢皇恩,福荫后代,上奏英宗皇帝:改其山为永安山,改其寺为承恩寺,英宗皇帝敕为“<b>大承恩寺</b>”至今。)</font> <b> (四)</b><div> 隋唐时代的承恩寺旱已毁于战火,今天的承恩寺是明代在原址复建的,寺内共有四处著名的明代古建筑,它们分别是明代的“玉碣碑”、钟楼、天王殿和水陆崇圣殿。</div> 钟楼:钟楼为明代中期建筑,分上下二层,双层重檐歇山顶式,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边长10.06米,通高12.7米,一层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啊难、迦叶。二楼悬挂<b>万斤铜钟</b>,由明宪宗皇帝下诏铸造,铸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属国家一级文物。钟高2.3米,内径1.57米,重约1万斤。钟体梵文4889字。钟体西侧汉文:“皇帝万岁万万岁”,东侧“大明成化乙未”,并用法轮游龙、八卦装饰。 <div> 此钟声产洪亮,余音绵绵不绝。从声响到停止,余音持续达12分31秒,实为罕见。铜钟是承恩寺镇寺法宝,每当晨钟暮鼓响起之时,悠扬的声音便会在山谷中回荡,提醒着人们珍惜光阴、心怀敬畏。</div> <b> (五) </b> <div> 天王殿:作为进入寺院后的第一个重要建筑,天王殿供奉着四大天王像,他们各持法器,威风凛凛地守卫着这片圣地。这里不仅是信徒们祈福许愿的地方,也是了解佛教文化的一个窗口。</div> 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命重修<b>承恩寺</b>,永乐21年,公元1423年,敕封少林高僧觉成大师入寺为主持,赐田产万顷,当时的承恩寺横跨襄、南、谷三县,大肆扩建,公元1430年,形成规模。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寺庙建筑达到1000余间,僧人999人。今天的承恩寺只剩下100余间房屋了,规模仅相当于原来的十分之一。 <div>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襄宪王朱瞻墡选五朵山为寿茔,改名“广德宝岩禅寺”为“承恩寺”,上奏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敕赐为“大承恩寺”至今。(详见玉碣碑记)</div> 解放后文革期间,承恩寺受到严重破坏,佛像多已毁坏,如今天王殿仅存这尊石雕弥勒佛像。 <b>(六)</b><br> 穿过天王殿,就来到“<b>永安招提</b>”门。此门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永安招提”什么意思呢?原来,招提即为寺院泛称,永安是指承恩寺山门对面的永安山。也即是当年朱瞻墡所选寿山五朵山。 永安招提门 进入永安招提就来到了承恩寺的最核心建筑所在:<b>水陆崇圣殿</b>,也俗称大雄宝殿,是明代早期建筑,长21.08米,宽21.08米,是全国仅存的正方形大殿。此殿重建于明永乐十九年。明成化、万历、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维修。 据明代碑文记载:水陆崇圣以工代赈是在隋朝的中前殿基上原址原貌恢复的,没有改变隋朝的建筑格局。水陆崇圣殿按照地磁学理论建造,处于两大地质结构交接点,切合于中轴线,气场较好。据说此“大佛殿简直就是一个八卦炼丹炉,在这里练功得气快,长功快,这里的气场强大”。古代碑文记载:许多得道高僧藏修于此。 虽经历代多次维修,数百年来崇圣殿木构虫蛀、腐朽严重。2005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再次进行了彻底的落架大修,更换了大量的木构件。 <p class="ql-block"> 但是,从效果上看,此次维修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建筑尺寸、规制是没有变,但建筑风格、内部氛围却相去十万八千里。这还是原来的水陆崇圣殿吗?我沿着大殿里三转外三转绕行一圈,这粗陋的红砖墙、密封的内隔墙、粗糙的木隔板、没有一丝一毫的气场、氛围所在□□□□□□□□□□□□□□□□......(此处略去38字)</p> <div> 承恩寺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曾经供奉着诸多佛像。曾经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水陆法会,吸引无数信众前来.......<br></div> <b>(七)神泉传说</b><br> 承恩寺不仅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群而闻名遐迩,还流传着一个关于神泉治愈隋炀帝公主疾病的美丽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隋炀帝有一位爱女头生癞癣,久治不愈。隋炀公主来到承恩寺,有一天乘牛车经过一泉水池,神牛卧而不起,公主饮之、洗之,日复一日,逐渐头上癞癣痊愈,长满乌黑头发,由一个丑公主变回一个美公主。隋炀帝派大臣考之,赐为“神泉”,流传至今,成为了承恩寺的一大特色。 <div> 据查,水体富含人体所需26种微量元素,特别是“硒”含量较高。喝生水吃肥肉不拉肚子,具有活气血、健脾胃、防癌治病和延年益寿等功效,也是一种天然的优质矿泉水。</div><div><div><div> 如今,许多游客和信众来到这里,除了参观古迹之外,还会特意来品尝这股泉水,希望从中获得健康与好运。</div></div></div> <b> (八)</b>结语<br> 承恩寺不仅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刹,更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完美结合的典范。但是做为“全国百大名寺”之一,对文物及古建筑的保护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对水陆崇圣殿这样独具特色的建筑,在保护维修上不应因为保护反而受到新的破坏,实在让人遗憾。 依稀觉得,印象中其实很多藏式喇叭庙的正殿也是正方形建筑布局,外围转经筒,内圈说法堂。但通常只有两层,内外圈之间也是天圆地方两结合,整体气运流畅,既分隔又和协统一,既庄严肃穆,又具亲和力。而不是内外圈之间完全分立、孤立、让人觉得冷森森的、一种很不好的感觉。<br>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建筑的美也是全方位的与人们的活动、需求习习相关。这样的好的范例实在是太多太多,都不用枚举。如果说建筑仅仅是拿来遮风挡雨,那还不如就修个猪窝、狗窝算了。 <div> 承恩寺之行,既赞且叹。地方和整体,全盘和个人,是矛盾的统一。比如徽宗,作画还是治国?比如明英宗和代宗(景帝),是让还是不让?又比如于谦与蔡京,用谁选谁?谁来选谁来用?人只有在适当的位置干适宜的事;不同的事要选对适宜的人,才是符合天道。徽宗就不应生在帝王家,足球就不应找李铁。其实体制、机制建设方为本,古人云:有什么因就结什么果。<br></div><div> 阿弥陀佛......</div><div> 承恩寺,你既可以深切地感受眼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历史痕迹之下的一丝丝沧桑意韵。岁月悠悠,屹立不倒玉碣碑。绵绵潺潺,千年不绝神泉水。承恩寺,到此一游,不虚此行也。<br></div><div><br></div><div> <b> The End</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