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

<p class="ql-block">今年1月27日,“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即上海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这次大展汇聚了林风眠吴冠中师生两人200件代表性作品,被称为一场林风眠吴冠中师生二人的史诗级艺术对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展,“林风眠”与“吴冠中”两位大师的展区左右分布,由此被戏称为“向左遇见林风眠,向右邂逅吴冠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趁五一在上海期间,参观了难得一见的两位大师的大展,果然名不虚传,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办方介绍,“中国式风景”的展览主题,之所以用“风景”而非“山水”字眼,是为表明在中西交融过程中中国艺术借鉴西方成果的史实,同时亦包含自然风景(风光)、社会风景(风情)和精神风景(风骨)等意味,涵盖林风眠、吴冠中多元的创作题材;而以“中国式”作为展览立场鲜明的定语,则为强调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对具体艺术实践的价值定位和文化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吴二人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同时成为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里展出的林风眠作品十分珍贵,既有其较为少见的早期半身仕女画《女半身像》、深受敦煌壁画影响而创作的《舞》,也有带有马蒂斯风格的《仕女》和莫迪利亚尼风格的《花朵》等。而吴冠中仅存的三张巴黎时期水彩画之一《巴黎郊外乡村》、一批上世纪50年代的素描作品,及其存世不多的纸上半身人像《西藏女乡长》等珍贵藏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向何处去”是心系中华命运的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林风眠和吴冠中等艺术家用不懈求索和躬身实践,作出极具中华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先生是师长,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之人。吴冠中先生则是林先生最忠实的学生,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许江的感言。他认为,中国式风景指的是那种一眼看去便充满中国意蕴的绘画世界,那种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东方式语言与情感的诗性表达,那种以绘画来揭示中国人的精神观看和精神意趣的“活山水”。而这两位艺术家,他们都经历着中国的世纪变革,都经受过不同时期的磨炼和磨难,都终其一生以不屈的意志、不懈的戮力来保持着处穷奋斗、惜诵抒情的浪漫传统。从他们的艺术形式到他们的艺术内涵,称之为中国式风景,都是恰如其实、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位艺术大家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美术领域</span>东西方文明互鉴的令世界瞩目的卓越成就,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成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与吴冠中是两代人。当吴冠中1936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时,林风眠已是校长。但他们各自凭借独具辨识度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均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展览中介绍,将林风眠与吴冠中共同置入“中国式风景”,是因为他们两人在艺术探索上呈现出一些耐人咀嚼的共性。他们都曾留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后都选择回到故土,并热切地以国外所学服务祖国</span>都进行了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探索,都尝试了油画中国化;都从写意的角度融通中西艺术;都是墨彩交辉,注重黑白对比;都注重线条之美,形式美和构成美。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西为中用,以对于主体性的坚守,创新了艺术的“中国范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对于是拥抱外来文化,还是固守纯粹的民族性方面,林风眠与吴冠中的选择是一致的。尤其是林风眠与吴冠中的水墨探索的最大特征是从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写意性入手加以中西融合,最终取向既不同于徐悲鸿对古典写实,也不同于赵无极的现代抽象,开创了中国水墨艺术的全新篇章,为今天中国水墨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和多元化增添了光彩。此外,吴冠中被认为是一位树立了油画民族化的成功典范,让中国油画有了自身的哲学风范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题演绎区里有三个思考维度:</p><p class="ql-block">一是“中西之调和”,在面对外来文化,在不同文明互鉴里如何处理。在展区里可以看到两位艺术家各自的处理方式,即横向中西的空间之维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是“笔墨的转向”,在如何对待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下的转化,即纵向时间轴的概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是“为人而艺术”,艺术到底是为什么?<span style="font-size:18px;">艺术领域里一直有“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探讨。</span>这两位艺术大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化了“为人而艺术”的理念和实践,</span>都主张在创作的时候必须要有真诚、有情感的投入,无论什么样的艺术,最后都是为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和吴冠中用生命打造的“中国式风景”,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风光,是充满人味的社会风情,也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风骨,他们所开启的“中国式风景”道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p> <p class="ql-block">为人而艺术</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林风眠是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为了创造艺术美,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执着地奋斗一生,是一位</span>创造融中西绘画之长的世界公认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驱者。</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广泛吸收西方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营养,将西方画的精髓与中国汉唐艺术及民间美术交融在一起,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诗人般的气质与清醒的理智,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熔铸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绘画语言。</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评论认为,如果说中国现代艺术有两条堪称主流的道路:一条是“融合中西”,另一条是“引入写实”,那么,后者的开拓者无疑是徐悲鸿,而前者的领路人则是林风眠。林风眠提出的“调和中西画法”,用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手法,将其笔下的作品与传统拉开了距离,并在艺术教育中开创了中西画复合型教学新模式,由此培养了赵无极、吴冠中等享誉海内外的融合派大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风眠的作品早期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金色之颤动》《伤鸟》等。</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在画山水、花鸟、静物的同时,创作了大量<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独树一帜最独居风采的</span>的“新仕女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作品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意境,都与传统的仕女画有所不同。他的仕女图广泛吸收西方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营养,通过清淡的色彩对比和简练的构图安排产生空间关系,给人一种安闲自在、清雅幽静的感觉。尽管这些仕女总是带着淡淡的、隐约的忧郁,但自然、清纯、真实,令观者灵魂净化。</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风眠的仕女图通过简化的构图、透明的色彩、高雅的格调,展示出不同姿态的仕女,具有强烈的东方韵味,已成为他绘画中独树一帜的标识性风采。他所画得这些仕女多为独美人,她们或坐或立,或倚或卧,或晨妆,或抚花,或静思,或奏乐,没有高 贵、矜持,没有装腔作势,都是那么单纯、宁静、幽美。我最初熟知他正是看到了许多他的仕女图。这次大展对宣传海报和展板就采用了他的仕女图。</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笔下的仕女画,正是基于他“调和东西方艺术”的思想,又注入了时代特征和自己的艺术个性的结果,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p><p class="ql-block">一抹独居魅力的风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人这样评价林风眠的仕女图:“林风眠的仕女画有着诗情画意,捕捉着一种幻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美。有古典仕女的风 韵,又有马蒂斯式的轻松优雅;无珠光宝气的华贵,亦无堆粉积脂的香艳;一方面流溢着异性的温馨,又一方面透露出对物欲的厌倦。”</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1900-1991)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上海,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正好是他创作趋向成熟和风格完全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他多次参加上海美协组织的下乡写生活动,有了接触新生活、新题材的机会,作品以农村生活、戏曲人物、仕女、静物花卉、风景、禽鸟等题材为主。其存世作品以该时期的创作占大部分,‘风眠体’已臻成熟,格体严谨,光色交织,色墨无碍。尤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更趋简率,表现性强,用笔造型恣纵肆意,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展区包括了其最为人熟知与喜爱的仕女代表作如《捧白莲的女子》、《舞》等,最具有特色的芦塘鹜鸟类作品如《鹜群》《芦苇孤雁》等,最绚烂浓郁的秋林风景如《秋》等。还展出了解放后他创作的主旋律作品如《农妇》等,是他在上海深入生活为劳动者写生的现实主义画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捧白莲红衣仕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笔下的仕女图多为独美人,她们或坐或立,或倚或卧,或衣或裸,或晨妆,或抚花,或静思,或奏乐,没有高贵、矜持,没有装腔作势,宁静中蕴涵着动态之美,单纯中传递着丰富的情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仕女图传达了中国典型的闺中少女情愫。在谈到仕女画创作的风格时,林风眠说:“我的仕女画最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灵感,我喜欢唐宋的陶瓷,尤其是宋瓷。受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颜色影响,我把这种灵感、技术放在画里。”同时,他的仕女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颜料上也借鉴了西方的水彩、水粉和油画的光与色。</span></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仕女</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少女</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青衣仕女</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琵琶仕女</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白莲仕女</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舞</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舞蹈</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赏花</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农妇(田间)</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渔妇</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金秋</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池塘</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春天</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鲜花</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大丽花</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白手套</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静物(之八)</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双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芦苇和孤鹜风景画可以说是他最有个人特色的绘画题材之一。天空、堤岸、水由上而下,平行展开,雁鸟皆从右向左疾速飞进画面,具有动感与诗意。他所绘的雁鸟,或一只,或两三只,在阴云密布中时芦苇丛中逆风而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对反复描绘这一题材时说,他因为生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日去西湖的苏堤散步,有时‍看见平静的湖面海拔一群山鸟低低的飞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画面深入脑海中。</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风眠画了许多同一题材的变体画。在时间上有黎明、暮晚、黑夜的变化,云天有重、轻、浓、淡的不同,鹜鸟有独飞、群飞的等。</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林风眠独有的代表作秋鹭之图系列之一。画幅中央一对鹜鸟逆风疾飞,虽然形体娇小,简笔勾绘,却形成视觉的焦点,将一种勃发的生命之美融入于阴沉压抑乌云密布的画面之中,透露出画家孤寂而不平静的内在情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芦苇孤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秋风萧瑟中,孤雁过苇塘的情景。孤雁从右向左低飞而入画面,将一种生命的动感灌注于清远萧瑟的画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呈现出水天相交、氛围清冷孤寂的场景。这类题材的画作不但体现了一种孤寂之美,其诗意画境也令人深思。</span></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江南水乡</span>江苏宜兴。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不仅滋养了他的生命,更赋予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的作品,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都深深烙印着他的家乡江南水乡的韵味。在他的笔下,江南的水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清新,意境高远,仿佛每一滴墨都蕴含着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评论认为,他是一位跨越派别的艺术巨匠,他用自己的画笔和心灵,在东西方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欣赏这位艺术巨匠的作品时,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的一生,是对艺术不懈追求与探索的一生。他的画作,不仅是他对江南水乡的深情回望,更是他对艺术无尽热爱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50~70年代,吴冠中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从70年代起,他逐渐进行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冠中:《城市之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展区囊括调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早期留法归国时的作品以及对油画民族化积极探索时所创作的多幅作品,还包括了她成熟时期影响最大的一系列巨作,如他绘画生涯中关键性突破之作《长城》,他在艺术实践上有重大突破的水墨作品《情结》,最具有鲜明个性的《狮子林》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荷塘春秋</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海港晨曦</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天马行空</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高粱与棉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对‍创作这幅油画,吴冠中说:</p><p class="ql-block">‍“粮食是我的图腾。</p><p class="ql-block">南方的水稻和小麦个儿都矮,</p><p class="ql-block">北国的高粱高高挺立,</p><p class="ql-block">显得风姿绰约,而且威武。</p><p class="ql-block">看高粱从幼苗而青春,满身苍翠,</p><p class="ql-block">秋,通体艳妆,</p><p class="ql-block">赤红的脑袋在蓝天摇曳,</p><p class="ql-block">实是一种骄傲。</p><p class="ql-block">其时相邻的棉桃绽裂,</p><p class="ql-block">白花遍野。</p><p class="ql-block">玉米抽穗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红色的穗像花,</p><p class="ql-block">果实却严严包在层层青皮里,</p><p class="ql-block">我偏剥开青皮 ,</p><p class="ql-block">裸露其黄橙橙的籽粒,</p><p class="ql-block">是无理,无情,或有意有情。</p><p class="ql-block">我很珍惜这批在烈日照射下,</p><p class="ql-block">站在田间画的庄稼群像,</p><p class="ql-block">当年作画的时候,</p><p class="ql-block">也曾体味过梵·高心中燃烧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冠中:照壁</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江南春来早</p> <p class="ql-block">江南早春</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水乡石桥</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安徽宏村</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鲁迅故乡</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大宅</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海港晨曦</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汉柏</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青岛红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青岛红楼》继承了中国画的深远与渊博,以红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中国画浓墨淡彩的风格。但在构图上不是以空表远,以留白为美,而是大胆创新地将红楼铺满了整个画面。所用的材料也不仅仅是水墨,还涉及了其他西洋的作画材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岛红楼》抒发了吴冠中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思。他对此画的诠释:“环顾四周,感到自己被红楼包围,便推开蓝海,营建红色围城,红色迷宫,对城中绿树,则弃其鲜碧,易以墨黛。赋红楼入一统统赤兮,实亦如北京之青灰寰宇也,不过画外有话:红楼铭记了殖民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狮子林</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天马行空</p> <p class="ql-block">画展中展出了这幅感人的照片是吴冠中大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他正在风雨中的黄山写生,他的夫人站在他的身后为他撑伞避雨。这个画面不知感动了多少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曾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第二个画家有我写生多。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搜尽奇峰打草稿。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曾说:我一生只看重三个人:鲁迅、梵高和妻子。鲁迅给我方向给我精神,梵高给我性格给我独特,而妻子则成全我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师”。在中国美术的璀璨星河中,吴冠中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画派,其画作既蕴含了东方水墨的深邃,又融合了西方油画的绚烂。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融合,将东方的审美意蕴与西方的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色彩丰富而不失东方底蕴,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的神韵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因此,有人说,并不能简单地把他归入某一个画派。他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既包含了东方水墨的深邃与雅致,又融合了西方油画的绚烂与多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冠中所有的成就都是源自真情,对亲人、对土地、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情。他的江南水乡系列画作就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和真情流露。</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的艺术成就斐然,他不仅是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的东方画家,还荣获了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等多项殊荣。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中心收藏,成为了中国美术界一张亮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最近读了吴冠中写的一篇文章《怀念林风眠老师:寂寞耕耘六十年》,令人感动和感慨。吴冠中文中充满了对恩师的敬重与深深地r理解;他高度赞誉林风眠作品中真挚的情感,画面中的赤子之心,以及东方儿童的天真与梦境以及作品流露出的东方诗意、东方情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认为,林风眠在创作上走的是一条寂寞的路,是孤独者之路。中国画家学习、吸取西方绘画,多半是吸取西方绘画的所谓写实手法,比方形象的正确、立体感,甚至光影等等。但林风眠的情况却不一样,他早年留学法国,除掌握了油画表现的雄厚实力外,他尤其对自印象派以后现代西方绘画的精髓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文中提及,“林风眠是向西方现代绘画最早的取经者之一,他不仅是取经者,同时也是译经者,他很少写文章,很少作报告,他用绘画本身的语言来翻译,来译植。”</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吴冠中说,林风眠吃透了东西方艺术之共通规律,他咀嚼着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美,用传统绘画的气韵生动来“消化”它。林风眠走的这条拓荒者之路是颇不合时宜的,因为当时唯一能通行的只是“写实”的手法。林风眠又绝不向庸俗的观点低头,一意坚持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必然是一条寂寞的路,也决定了他孤独者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不仅为两位大师精美绝伦的画作感染、感慨和感动,观赏了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举世瞩目的“画”,也了解了他们作为艺术大师和中国画开拓者 、耕耘者所经历的付出的艰辛的“人”,更为其深邃而独特的艺术思想与风格,学贯中西,融合中西,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而震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两位艺术大家及其精美绝伦的画作不愧为近现代美术史上最经典、最出彩、最令人瞩目的中国式风景。作为国画爱好者不但要学他们的画,也应传承他们的艺术风范,艺术风格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