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昱:才华横溢王金信

赵锁仙

<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艺多不养人”,这句话看是针对谁说嘞,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对的;但对于特殊的人来说,还是“对不上”。比如:人家郭沫若就“艺多”,谁敢说谁能说人家郭沫若就“艺多”不养人嘞?在榆社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艺多”,但还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养人”的,倒是发现他不求人。对!对于他来说,就是“艺多不求人”,他不仅仅是艺多,简直就是才华横溢呀!他叫王金信。</p><p class="ql-block">‍王金信(1937—)字星,属牛,1937年农历十月十三(公历11月15日)出生于榆社县城(今十字街西口)。父亲王玉如,是八路军段村医院院长,他医术高明,擅长西医和妇科,1946年腊月廿六(公历1947年1月17日)去世;母亲郑凤莲,体弱多病,抚养了4个孩的,还管理了老大家的3个孩的,于1947年二月廿四(公历3月16日)(中气)身亡。</p><p class="ql-block">‍王金信7岁,父亲去世;8岁,母亲去世。后随李峪村三个舅舅家,轮流吃饭,春夏秋放牛,冬天随大人们赶着骡马到武乡、襄垣、沁县,驮煤、驮柿的和柿饼,一直到10岁冬天才开始念书。</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春天考上高小(二年制),二年后又考上了初中(二年制),读了年半,辍学后,随农业社劳动,同时还随大爷学画炕围的和打纸仰层,1955年考到太谷师范(二年制)。</p><p class="ql-block">‍就读期间,获“三好学生”荣誉,读了不足一年,于1956年回来榆社先后在台曲初小、上赤土初小、讲堂七年制学校、田家沟初小、城关一高小(也称:一高校、一完校、一完小等。东关小学的前身,东关小学又是今东升小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其间任校团支部书记)、郝北七年制(后九年制)学校、榆社中学等学校任教,后来在榆社中学专职担任工会主席,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王金信走任了八九所学校,他的汗水(甚至是血水)几乎洒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他的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十分有特色,而且是有目共睹,并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王金信退而不休,从无闲过,仅练石刻(被晋中地区收藏)一干就是10多年,还在榆社、左权、和顺、寿阳、榆次、太谷等高速公路两旁,大山上练写大字无数,最大的字可达4.8m×5.8m。除此以外,还不断地参加文学、书法(被榆社县收藏)、绘画、乐器、体育等诸项活动。</p><p class="ql-block">‍王金信饱经沧桑,做事无数,这里简要介绍几个画面:</p><p class="ql-block">‍一、苦难的童年1942年,王金信6岁又回到了李峪姥姥家,春夏秋放牛,冬天驮煤一直就这样生活着,每当他看到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而他却牧牛驮煤,心里有好多的苦处难以出口,9岁那年他见邻家有个孩子中午去学校上学,他就也跟着去,老师挺欢迎他来学习,就这样一直读完夏天。就在那一年,他爷爷72岁了,身体不好无法生活,那年冬天,他就跟着大人们去武乡县灌角沟驮煤,3天一回,有时还到黎城驮柿子、柿饼,4天一回,真受不了天寒地冻的袭击,有时他光流眼泪不敢发声,同年,他一边给舅舅一家放牛,一边给本村姓郝的一家偷偷地放了一年牛,赚了一担二斗小米,给他爷爷送回贾峪去让爷爷吃,那年爷爷高兴地说:“俺孩才9岁就懂得心疼爷爷了。”边说边擦着眼泪,告他说:“俺孩放牛时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和人们相跟上,不要一个人单独出去放牛,到处嚷狼怪。”他告爷爷说:“我不怕狼,狼见了我自动就跑了,好几次狼见了我就不咬我,准是咬他们,有一次我拿着镰,过去打狼,狼就把我的镰咬上跑了,过了一阵狼又给我送回来,人们都说我是不怕狼的,李峪、贾峪狼吃了四、五个十几岁的孩子,就是见了我不咬,不知怎得狼没有伤害过我。”</p><p class="ql-block">‍他自从中午上开课,也参加正常读书的同学的考试,每次考试张榜公布在观夜厅,他准不出前3名,人们常说他不念书考试准在前,其实他在山坡里念书写字,他在放牧的山坡石片上写字、画画、做算术,所以有时牛吃了人家的庄稼,一看到有写的字和画的画,人家就知道是他在放牧,所以就找来了。</p><p class="ql-block">‍因为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画画,就是没有机会学习,所以他大舅是李峪村的会计,把那本地亩帐都教给他,因此他是10岁冬天上的学,次年春天他就考入榆社一高校,舅舅供用他,那时候上学不要钱只要米面,每月交50斤就行了,别的孩子都是父亲给送,而他就是自己背。上了一高小由于他努力学习成绩还不错,第二年就被选成了班长,不光学习成绩好,而且书法也练的不错,打篮球、打乒乓球都不错,那时正是五零年抗美援朝,学校老师让他代表全班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就这样老师们也很重视他,鹿达山校长叫他写申请吃救济,那时生活条件苦,但其他孩子们活得也很逍遥,只有他没父没母,不光无吃无穿,鞋都是穿(寻找)结婚女不穿了的花鞋(把鞋上的花用墨汁涂了),早晨出操他领队,“一二一’地喊着跑,不小心就把鞋脱了,耍害的同学们一脚给踢得老远,只好跑着去拾鞋……</p><p class="ql-block">‍二、出彩的一幕那年,王金信被调到了上赤土村,上赤土村离城远,有四十里,东面紧靠左权,一共七个村伙着这个小学(含上赤土、雷声沟、前建华、后建华、梨儿头、龙王沟、石门),共有学生50多个,已结婚的3个,他为了学生互不干扰,将教室重新分割成东西两个,一、三年级在一起,二、四年级在一起,给一、三年级讲了并布置了作业,再给二、四年级讲,讲完并布置了作业再过来检查一、三年级,然后再讲新课,这样周而复始,学生互不干扰,学习环境良好。在这里,他建了一个篮球场,一个乒乓球台,让学生们在业余时间活动,这样学生家长都拥护支持。一月开一次家长会,听取群众意见进行教学,学校里经常排练儿童节目,星期时到各个村演出,这样不光学习成绩进步快,而且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增长,全乡镇教师都来参观听课,次年学生考试一鸣惊人。全县有四个高小。一高城关、二高南白村、三高云竹、四高邓峪,他校四年级七个学生,考入四高五个,前三名就有两个是他的学生,从此以后上赤土学校便成了享有名气的好学校。</p><p class="ql-block">三、如此办板报1962年的一日,在城关一高小,校长安贵文让两个语文老师,即:王金信和武希仁一块办板报。一切准备工作就序后,王金信拿着三角板和彩色粉笔,登上了课桌上,严肃地面对着黑板等候着,武希仁站在他身后不远处的地面上,全神贯注地望着漆黑的黑板。他根据自己脑海里设计好的黑板报,在告诉王金信如何如何“做黑板”,王金信就依他所说,按其规格,按其步骤,在黑板上自如地写画: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内容的穿插;无论是题头、报头,还是插图、尾花;无论是楷隶行草篆书,还是大小字体和美术字,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保质(整个版面:横竖搭配、大小搭配、冷暖色搭配等)保量(所要表达的内容全在黑板上显示)地完成了。整个版面看上去,大气、端庄、匀称、协调、“合体”、入贴、温馨等。这个版报“亮相”后,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赏识,赢得了同事们的称赞,获得了同学们的敬慕,同时博得了社会的认可。</p><p class="ql-block">‍从此,人们相传“武希仁的肚才,王金信的手才”,两位老师名声大振,而且传得很远。其实,王金信的故事有千千万,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叙之,故在这里只点了三个小故事。纵观王金信一生,是集饥饿、恐惧、艰辛、受冤,又刻苦学习、平易近人,硕果累累的一生,他饱尝了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最终是以才干(音体书画写等)大于并压倒了其它,对社会贡献很大,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笔者撰此文,以将其正能量人传给后代,以为榜样。</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19日于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