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进才先生为参训学员们奉上了一场题为“语文教材文本细读”的精彩讲座,引领大家深入探索文本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刘教授指出,广义上的文本不仅限于文字,还包括图像。无论是品读一篇精妙的文章、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首深情的诗歌,还是一篇抒情的散文,皆属阅读之列。而观看,亦是一种广义的阅读方式,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集电视剧,甚至一个人的外貌举止、言行举止,皆可成为了解其性格、心理乃至文化内涵的窗口。一件器物、一幅画作、一尊雕塑,皆为具体的文本,值得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将一栋建筑、一个庭院、一条街道、一个村落、一座城市视作宏大的文本,从中读出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刘教授以潘鹤先生的雕塑作品《自我完善》为例,阐述了如何解读雕塑这一独特的文本形式。该雕塑自1982年起矗立于广州雕塑公园,其创意与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一位坚毅秀美的女性形象,正手持凿子与锤头,专注而有力地将自己从粗糙的石块中雕琢而出,上半身已破茧成蝶,而下半身仍隐匿于石中。这种对自我锤炼与塑造的直观表达,虽无一字一句,却深深触动人心,堪称艺术文本的典范。《自我完善》不仅展现了个体生命在不断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毅力,更揭示了世间万物皆在自我完善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之真谛。</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拥有三十余载教书育人经历的师者,此次培训对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完善之旅。踏入培训课堂的那一刻,我心中既怀揣着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亦夹杂着些许不安。毕竟,多年的教学实践已使我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模式与教学风格,而此次培训无疑是对过往经验的一次挑战,旨在为我的教育生涯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p><p class="ql-block"> 培训期间,我有幸接触到诸多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那些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精彩绝伦的课堂演示,如同一道道清泉,滋润着我干涸已久的心田。我开始深刻反思过去的教学实践,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手段方面,我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忽视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参与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教龄长短,终身学习的态度始终不可或缺。教育乃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唯有不断自我完善,方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学子的成长需求。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是我宝贵的财富,而此次培训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赋予了我重新审视自我、突破局限的勇气与力量。我坚信,这段自我完善的旅程将成为我今后教学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助我以更加饱满的姿态,陪伴学生们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