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波 / 再听黄土高原上好听的歌

黄河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听黄土高原上好听的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上生长出来的乡土文化。就像艾青先生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黄土高原上好听的歌》,那是写这片土地上经典的开花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我百听不厌,常听常新,永远听不够。</p><p class="ql-block"> 最近应文化学者、作家李晋萍女士的邀请,参加她担纲的纪录影片《开花》的首映和她的新书《唱开花的亲圪蛋》首发座谈会。我迫不及待地约了几位文友,早早就来到了现场。</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有四项内容:观看《开花》影片、作者李晋萍向图书馆赠送新书、李晋萍向文友们坦述著书过程中自己的心灵轨迹、本土文化艺术家献艺助兴。座谈会长达三个多小时,我始终沉浸在一种深深的感动中,为那些影片中的歌手,李晋萍的艰辛努力以及到场艺术家的卓艺才华,更主要的是为我挚爱的黄土高原上的本土文化。</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文化缘于地理。中国北方凛冽的西北风呼啸于雄浑的大地,造就了北方戏曲、民歌粗犷豪放的风格;南方烟雨蒙蒙,风光旖旎形成了南方戏曲、民歌婉约的特色。越剧曾全由女性出演,是南方戏曲的典型代表。我曾看过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一位西北歌王背着自己的琴到上海评弹剧团,和他们同台演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对比,被称作是“西北风遇上了烟雨江南”。</p><p class="ql-block"> 晋中地处黄土高原上,文化从地理上也分河川(河汾)和山岭文化。河川是河流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地处晋中平川的汾河流域(包括支流潇河等)各县市,均有文化世家大族和商贾巨族,也是晋剧“中路邦子”辉煌的起兴地。各个村落的文化要件是戏台,唱大戏是村里人最大的文化享受,也是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山岭文化实则也是山区的河川文化,但相比平川这里“舟楫不通”,古代交通不便,相对闭塞,这个特点造就了他们在文化上自娱自乐的风格。在太行山上的左权,就形成了特色民间艺术“开花调”和“小花戏”。</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文化学者李晋萍致力于太行山文化的研学。她送我的第一本书叫《古阁悠悠立太行》,图文并茂地介绍太行山村庄里的古阁。我拿到书便被深深吸引了,书的封面是广袤的原野上立着一座村里的古阁。我想起了年轻时候,跟着工厂师傅下乡到各村修理农机器具支农。当时走在太行山间的原野上,每当看到村落时,就会眼睛一亮。那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生活的地方,是这块土地上的文化生长的地方,充满着温暖和感动。而最先看到和走到的就是古阁,那是太行山村民乡愁的寄托。于是我写下了文章《古阁悠悠寄乡愁》。 </p><p class="ql-block"> 这次李晋萍女士又赠送了我新书《唱开花的亲圪蛋》,并且在扉页上签名题词,其词为“国风遗韵越千年”,这又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我最早听到开花调是在上大学时候,高我们一级的学兄王占文,在联欢会上给我们演唱的。当时正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时候,有的同学思想正统,看不上,甚至认为是“淫词滥调”。但我认为这决不是淫词滥调,是盛开在民间的艺术之花。王占文老兄毕业后,担任了家乡左权县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县长,为左权的地方文化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有着卓越的贡献,并写了厚厚的一本书《流转千年的歌舞》。我大学毕业到机关工作后,赴左权观看了文艺晚会。回榆次家后,耳朵里还常响起开花调的声音,脑海里还常回响着开花调的旋律,真正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为此,我写下了文章《黄土高原好听的歌‘桃花红杏花白’》《三色左权》。</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听歌王石占明,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演唱开花调,在平遥城墙下“万里茶路平遥峰会仪式上”演唱“桃花红,杏花白”,还配上小花戏绚彩的舞蹈。我的感觉是热情舒畅,欢快奔放。但有一次在晋中文化中心舞台上,听盲艺人刘红权的歌唱,感受到了又一种的风格。太行山开花调是民歌体,用的是民间比兴手法,看到生活中的事物,会想像着它能开花,用美好的开花来显示着自己生活中喜悦欢快的心情。然而对这种开花,盲人是看不到的,享受不到那种生活的喜悦。而且许多更需要看的盲人都看不到,会有悲怆的心境。刘红权边拉琴边用心在唱:“谁说桃花红来,谁说杏花白?瞎瞎地活了这辈辈,俺可没看出来”“问天问地问爹娘,俺到底长得什么样?”“下辈子定要睁开这眼,看看这圪梁看看这沟”……他是文化学者刘红庆先生的弟弟,唱的情真意切,声音让人有撕心裂肺般的感觉,是另类的好声音,他被音乐界的田青老师誉为“活着的阿炳”。盲人宣传队于是被刘红庆引入京城,演出了“向天而歌”的节目,于是,我又写下了《向天而歌的刘红庆》一文。 </p><p class="ql-block"> 民歌是本土文化产物,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不断修正刷新,在不断的淘汰中形成了经典,并随时代前行。开花调的经典歌曲《桃花红杏花白》,由众多的歌手演唱过,86岁的歌手刘改鱼老师不仅演唱,还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歌教员,成为山西歌舞团的职业演员。她的弟子冀爱芳、刘海平传承着她的艺术特色,继续唱着开花调。刘海平还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出演了歌剧《太行乳娘》。</p><p class="ql-block"> 民歌剧《烽火家书》在榆次晋中大剧院上演时,使我又一次尽情欣赏了开花调的优美旋律。现在又推出了晋北民歌演唱家张红丽演唱的《桃花红杏花白》,那左权味浓浓的,让我觉得她就是左权人。她唱得太好了,在北京舞台上获了奖,得到了田青老师和众评委的赞誉。我收藏了她这首歌的演唱录音,闲暇时常放来听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这次首映和首发座谈会上,86岁的刘改鱼老师以及刘海平、曹彦明,盲艺人刘红权,在高等院校授课的左权开花调传承者“亲圪蛋组合”王熙和刘红权的弟子、大学在读学生赵立斌,太谷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贵明,都有精彩的演唱。83岁小花戏泰斗李明珍老师,身材舞姿表情,无人能企及。她跳的真好,有时即使不跳,在那里做个亮相姿势,都是韵味浓浓的,可以惊艳全场,大家都夸她是“永保青春”的人。88岁的书法大家郭齐文老师,带来他给李晋萍新写的刘红庆传记题写的书名《归来仍是少年》,并且一动不动坐了三个多小时,参加了全程活动。从省城退休回晋中的文化人崔富春先生,赋诗一首,表达自己对乡土文化的挚爱。其中有几句颇为生动:“……开花调里真情漾/歌舞声中厚意盈/改鱼占明传妙韵/民间艺术赛洋音。(《颂左权》)”</p><p class="ql-block"> 看完电影《开花》,手捧李晋萍女士的著作《唱开花的亲圪蛋》,我的心里充满感动。在她的笔下,开花调这个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面前。这些歌歌词构思精巧,新颖独特,衬词衬句都流露出浓厚的地方色彩,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感染力极强。开花调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承载了太行山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更传递了太行山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太行山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8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