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位于渤海之滨天津市,隶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专业覆盖面最广、产品类别最多、技术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化学与物理电源研究所。</i></p><p class="ql-block"><i>中电18所之所以能够在电源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服务于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离不开一大批知名学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毫不夸张的说,曾任该所副总工程师的汪继强便是这批知名学者中的领军人物。</i></p><p class="ql-block"><i>汪继强于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化学专业并于同年进入中电科18所开始了锂电池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担任18所副总工程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高级技术顾问等职务。1982-1985年曾公派美国斯坦福大学 Robert A . Huggins 教授课题组从事新型电池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1985年以来,担任十八所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若干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包括863新型贮氢材料及 Ni / Mn 电池产业化攻关、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等。 Ni / Mn 电池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了18所第一只1865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工作,为我国锂离子电池及其技术的研发、产品化与产业化作出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i></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电池领域的领军人物,他退休后一直担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高级技术顾问,继续在中国电池专业发挥光和热:凭借自己在国际电池业的地位积极组织和参与在国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并到所涉及到的工厂进行指导。在他退休后,有报道称:</p><p class="ql-block">汪继强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前瞻的战略眼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行业规划布局、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推动中国电池行业进步及协会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为中国的电池领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貢献,赢得了同行的广泛尊敬和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说到汪继强,必须说到他的同行张正铭博士,张博士与汪继强都在上海上的大学,但毕业年限相差15年。</p><p class="ql-block">张正铭博士,1977年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和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1年获山东大学电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9月被聘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研究员。</p><p class="ql-block">近日,媒体有这么一则报道:</p><p class="ql-block"><i>2024年9月8日至13日,国际电池材料协会年会(IBA 2024)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Halifax, Nova Scotia, Canada)召开。IBA年会是全球电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与交流平台之一,本次会议汇聚了电池相关的电化学、材料化学和能源化学、数理科学等领域的全球知名专家和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和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行业动态。张正铭(ZHENGMING (JOHN) ZHANG)由于在陶瓷隔膜发明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在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理解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24年IBA技奖。</i></p><p class="ql-block">这位世界级电池专家,经常和汪继强一起探讨电池方面的问题。2007年他被聘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研究员后,他们更是有机会时常在深圳相见,共同参与在深圳举办的电池领域国际学术会议。</p><p class="ql-block">每次这样的会议,汪继强都(作为中方的代表)积极参与会议的组织策划工作,为会议的顺利举行出谋划策。不仅每次都要亲临会议,并且都要在会议上做有关学术报告。疫情前,已年近80岁高龄的汪继强仍亲赴深圳组织和参加会议。</p><p class="ql-block">张正铭曾对汪继强做过这样的评价:</p><p class="ql-block"><i>从汪总的实力来讲,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就应该是板上订钉的事,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汪总可以说是国内少见的锂电池专家,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可是汪总不计较这些,他只是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i></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我还得告诉你,汪继强是芜湖一中58年高中毕业生,在一中上过六年学。还有,你如果熟悉我,就一定已经猜出,他是我的哥哥。我们家有兄弟姐妹五人,兄弟三人,汪继强是老二,我是老三。</p><p class="ql-block">我正在写第二本书:大江大海 我的教育人生。简单地说,文章可分上下两篇,上篇写芜湖(鸠兹),下篇写深圳(鹏城)的教育经历。我与芜湖一中有七十多年的姻缘,写芜湖当然主要写一中。我的父亲汪仲华是芜湖一中的老体育教师,在我的第一本书里写了。但即使写第二本书,早在今年三月份已经交稿,但我一直没有写我二哥,只是因为他虽然也是一位值得写的人,但毕竟是我亲哥哥,怕人误会啊!</p><p class="ql-block">萌生写我二哥的原因是,我的二哥离我们而去了,而且是在美国走的。在悲痛降临之际,我很快想到,把我二哥对国家的爱,家乡的爱,亲人的爰,母校的爱写出来,缅怀他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兄弟三人中,我是老小,比二哥小三岁,小两个年级,我上芜湖一中初一时,他已经上初三了。由于年龄相差不大,我总喜欢跟着他后面,当个"二尾子”,他也不嫌弃。多子女家庭就是好,大小孩带小小孩是中国家庭的好传统,我们家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我刚上初中时,班上学生大多走读,差不多都在家晚自习。我父亲是一中教师,1953年便带着全家住进学校,先是瓦房,在一中后门口,七口人只住一间半房,面积总共不到二十平方,大哥、二哥只得住校,他们都一直在学校上晚自习。</p><p class="ql-block">那时,二哥上初三,他上晚自习,总带着我。芜湖一中初三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之高是全市闻名的,那初三晚目习的气氛更不用说,毫不夸张地说,班上静的就是掉下一根针也能听到。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上晚自习,真得对培养自已良好的学习习惯,起了很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二哥和同学出去玩时,也总喜欢带着我。至今还记得的是,在离我们租住的朱家圹一号不远处,有芜湖市体育场。运动场的面北角出口处有一个不小的院子,里面有几幢不高的小洋楼。这个院子是二哥同学程禅家的,程禅父亲是位民主人士。二哥去他家总会带着我,他去会同学,而让我在那院子里、楼上楼下和程禅的弟妹们捉迷藏,那玩得开心入迷的场面至今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人口多,只靠父母几十元工资生活,经济上不宽裕,花钱玩的活动很少。如果二哥有点节省的零花钱,也会带上我去学骑车。我人小,个子也小,只能站在车的脚踏上,一不小心就跌跤,跌倒了,他也不扶,鼓励我自巳爬起来再骑,我就这样学会了骑自行车,也练了胆量。</p><p class="ql-block">在我们三兄弟中,二哥的脾气最好,特别厚道,他一向说活慢条斯理,从不发火,在家中总是让着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因为他的脾气好,他的同学和他相处得也非常好,这让我这个"跟屁虫"沾了不少光。多年后,连我都能喊出他班上十多人的名字,而且也一直和他们保持联系。</p><p class="ql-block">说到这,必须要说一说我的大哥。在我们这样保留传统的家庭中,大哥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比我大六岁,高五届。我们家兄弟姐妹中唯他和我小妹喜欢父亲从事的体育事业。中国体育报首版发行,居然有我大哥的文章。</p><p class="ql-block">55年大哥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法律系,遗憾的是,却因检查出肺病退学。病好后先当代课教师,上了芜湖师专后,当了公办学校外语老师。结果我们家的小孩,除二哥到外地上大学,分配到天津工作外,其余四人都在芜湖上学,工作。那个年代,是以到外地上大学和工作为荣的。因此,在我们兄弟姐妹中,虽然大哥的"领导”地位仍在,但二哥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提升了不少不少,特别是在他在科趼中取得成果后,更是让全家对他刮目相看。记得我国首颗卫星上天时,东方红的乐曲响彻云霄,正在我们激动不巳时,又听说卫星上面用的电池,我二哥参与了研究,他更是成为我们家庭的英雄,全家的骄傲!</p><p class="ql-block">二哥43岁时被公派去美国做研究工作,算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出国的学者。毫无疑问,他日后在国内电池领域里能起很大作用,而且成为这一领域的(国外也重视的专家,是和他在美国的学习研究分不开的。他学有学成于1985年立即回国,为国家效力,拳拳爱国之心历历在目,受到他所在的18所和业界的称赞。</p><p class="ql-block">二哥有两个女孩,他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不过,二哥毕竟去美国见过世面,在孩子大学毕业考虑去向时,他非常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在她们相继选择去美国学习和工作时,都予以支持。但他自已却一直工作、生活在国内,二嫂也始终陪伴着他。他和在同单位工作的嫂嫂退休后一直在国内相依为伴,并在80岁之后住进养老院,其实他的女儿们一直邀请他们.去美国养老,他们都没有答应。</p><p class="ql-block">哪曾想疫情期间我的二嫂不幸因病离世,这给二哥带来了致命打击,精神一下子到达崩溃的边缘。装了心脏支架及身体其它部分的毛病也使他难以维系生活。即使这样,他也不想去美国。为此,我的妹妹还特地请了在芜湖的一位男同学去陪伴了他一个月。</p><p class="ql-block">最后,二哥终于接受大家的意见,去美国女儿家。在那儿他得到女儿女婿精心照顾,度过了愉快的最后岁月。在美国,他还一如既往关心在深圳的弟妹,关心家乡芜湖。记得去年十月份,我告诉他,要去芜湖一中参加120周年校庆,他立即提出,以我们兄弟姐妹的名义送一份礼品给学校,略表心意。因已无时间运作,加上我做为家庭的成员,在感谢母校上已有所安排,便没有听他的话。最近我才知道,二哥在他的遗瞩中表示,要她女儿完成向他大学母校复旦大学捐赠的遗愿,我才想到,哪时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没有理解他对中学毋校的深情,有点太大意了。</p><p class="ql-block">我的二哥工作早,工资高,没有少帮助爸妈养育我们这个家,论起这个功劳已算不小。但到了我们兄弟姐妹都成了家,都有了自己小孩后,在紧密团结的大家庭里,二哥的".巴家”作用更是突显出来。</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受当时潮流的影响,从大学毕业,巳在外贸单位工作的大侄女想去国外闯一闯,他的二伯伯立即表示支持,并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大侄女告诉过我,一开始她没有申请到奖学金,需要的1300美元费用全是她二叔垫付的,1300美元在那个年代可是个大数字啊!这以后,我们兄弟姐妹家的小孩乃至于我的孙子上大学时,他都会给予关照。</p><p class="ql-block">上个月,我去了趟北京。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次去北京是早就打算了的,只是时间未定。那时,我己得知,遵照二哥的遗愿,两位侄女将把父亲的骨灰从美国送回天津,与二嫂葬在一起。虽然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或在现场、或通过视频,参加过在美国举行的追悼会,但我还是想再次为他送行。因此把北京之行的时间安排在上个月,打算中途去天津。但因我把时间看错了一个月,以致于未能如愿,正感到遗憾之时,在北京时,</span>却遇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p><p class="ql-block">友人请我吃饭时,坐在我旁边朋友的朋友在得知我的名字后,马上问我,是否认识汪继强?当得知汪继强是我哥哥时,他不停地讲起汪继强在十八所的故事,好多好多是我不知道的,也是当时不该知道的,让我难得听到我二哥鲜为人知的工作具体业绩。</p><p class="ql-block">听到这里,我惊呆了!我在想,这一定是二哥在天之灵作出了的安排。这时,我仿佛感觉到一个更高大的身影正在向我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