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南疆行12•红其拉甫和盘龙古道

陈国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1106</b></p><p class="ql-block"> 昨晚下榻塔县全景星空酒店,锁平照顾我是老人,安排的是水景房大床房,电动窗帘一开,蓝水映山,云霞耀水,恍若世外山水间。上午8点20再开窗帘,没想到天空还是乌蓝的夜幕,星斗满天,亮而大,似乎纵身一跃就可摘下。这里是帕米尔高原,古代称之为葱岭,已是中国疆域的最西端了。西陲之地,日出也晚。</p> <p class="ql-block">  9点半出发,朦胧的灯火与东方的熹微给人一半朦胧、一半天晓的感觉,县城还没有完全苏醒。</p><p class="ql-block"> 行车途中所见风景与前几日迥然不同,没有戈壁,不见沙丘,放眼而望,只有连绵的山峰,以及峰岭间的沟谷盆地。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顶,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犹如连营的白色军帐;也有些山形兀峭,会让人想象成玉兽银魔。</p> <p class="ql-block">  从塔县县城到红其拉甫将近一百二十公里,路况不错,柏油铺装路一直在雪山夹峙的盆地中绵延,就像一条黑缎带,在山谷里飘逸远去。车行平稳,犹如静水行舟,微起微伏。道路两侧大多已被白雪覆盖,据司机老祁说:这里是牧场,春夏之际,芳草如茵,花开缤纷,很美呢!似乎是为了印证老祁的话,时有牛羊横路而过,牧民多为男女两人,看样子是夫妻搭档。</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一处名为紫花牧场的服务区小歇了一会,这儿已是海拔3600多米,虽然太阳已经升起,但阳光之下依旧感到阵阵寒意。由此而往,道路两侧雪岭如涛,我们的车子恍若在波澜壮阔的白色“山浪”之间漂浮游荡。路旁不时有标牌醒目闪过:牦牛叼羊场,红其拉甫,中巴会晤站,红其拉甫国门AAAA景区欢迎您,巴基斯坦21KM……,除了这些文字标牌,一处弯道路边还有一列长杆,上面挂着一个个红橙色块组成的箭头。锁平告诉我们,这儿常会大雪封路,雪天行车这些箭头就是指示路基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公路曲折上行,山不见其高,只是感觉蓝天更近了。驶过一处山垭,前方雪峰环峙中出现了一片平旷之地,红其拉甫到了。这里是边境关卡,也是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一个口岸。我们这一辈人大多看过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电影中的一句台词“阿米尔,冲!”,曾经是那时候年轻人追求爱情的特殊流行语,一半是调侃,一半是激励。红其拉甫就是影片故事的发生地,只是那时还没有口岸,只有边境哨卡。因为如此,我们这些老家伙对红其拉甫还多了一份别样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到了目的地,我们刚一下车,顿觉寒风砭骨。我有备而来,加厚轻装冲锋衣裤,还有夫人特意叮嘱必戴的羊绒围巾,仍然觉得寒意嗖嗖。山峦间一座简朴而庄重的红顶小楼依坡而建,白墙上八一军徽和“红其拉甫前哨班”的红字格外醒目。“国门”离景区游客中心还有段距离,我们乘坐观光车爬了一大段山坡才到地头,发现“国门”是座白色的门形具象建筑,巍峨厚重,门顶国旗飘扬,门楣国徽高悬,“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郑重地宣示着国家的尊严。那里还有一座碉堡形状的哨楼,国旗在寒风中猎猎飘扬,为这单调的山头平添了守疆戍边的威武。相比中国高大端庄的国门和哨楼,巴基斯坦方面似乎有点漫不经心,两面绿底的星月国旗在关口一插,后方有些低矮且有凌乱的房子。不过“巴铁”有这么一位老大哥在,门口随意不拘也属正常。绝大多数游客到此无非是拍拍照,在这特别的哨卡和口岸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游客,我原本是带着一种轻松甚至还略有浪漫的心情来此观光的。当我了解了红其拉甫背后的“与众不同”之后,心头便多了一份沉重与敬重。</p><p class="ql-block"> 与一般的口岸相比,红其拉甫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塔吉克语中,“红其拉甫”意为“血染的通道”。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气温可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一个小感冒就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又被称为“死亡之谷”。作为边境哨卡,巡逻任务艰巨,边防官兵们需要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要蹚过刺骨的冰河,连马匹都无法行走,只能骑着牦牛翻山越岭,频发的雪崩、滑坡等都是夺命灾害。一代代守边人就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死亡雪海”的地方,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对祖国的赤诚。</p> <p class="ql-block">  带着一番感慨,我们从红其拉甫一路向北,途经瓦罕走廊(另篇再叙)后,直奔盘龙古道而去。下午2点,腹鸣如鼓,的确饿了,途中找了家路边店打尖。每人牛肉拌面一碗,另加烤羊肉两串,人人吃得飞快。因为还有一处令人无比向往的地方在招呼着我们呢!饱食一顿后继续赶路,今天的重头戏就要开场了——翻越盘龙古道。</p> <p class="ql-block">  其实,如今的盘龙古道实际上是一条全新的柏油铺装路,不过据说原本是一条羊肠土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不仅是连接阿富汗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往西亚、中亚和欧洲的主要通道之一。当然,此说我也无法考证,但我宁信其有,在我们行驶的途中,可见断断续续的土路,在峰岭之间时隐时现,土路上偶尔还见牧民赶着他们的牛羊。在飞驰的车中,远远望着那寒风萧萧、满目荒凉的古道,我的脑海中如放电影一般浮现出了这样的一幕幕:一支支马帮和驼队,装载着茶叶、丝绸、瓷器、纸张、皮草、香料等,在这条古道中络绎往来;伴着商队的,还有传教士和游民,还有金戈铁马、呼啸而过的军队。年复一年他们往返于这条万古洪荒的古道之上,他们交易的是商品,交流的是文化,交融的是文明。东西方世界的沟通、互鉴和促进,就是通过这样荒凉之路,这样的艰难跋涉,这样的生死相交,甚至是有去无归的方式,时断时续地进行着。</p> <p class="ql-block">  正在悠悠遐想之时,忽然觉得道路摆荡起来。起初的一段相对平坦少弯的道路已经被甩在身后,经过几个大弯之后,来到了一处空旷之地。这里停歇着不少车辆,游人们在此东张西望,拍照打卡。这是一个游客中心,除了大厅、洗手间等房舍外,还有充电桩等设施,应该是新建不久。我们现在所说的盘龙古道实际上是2019年修建竣工的“扶贫路”,地处塔县瓦恰乡,在昆仑山脊之上盘旋跌宕36公里,最终抵达瓦罕走廊。之所以还称之“盘龙古道”,应该是基本走向还是那条始于汉代的古丝绸之路。这里的一面字牌吸引了所有来客的关注:“今日走过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这里的“弯路”“坦途”又岂止是这山间之路,更是赋予其人生旅程的内涵,颇有点哲学意味了。</p> <p class="ql-block">  出了游客中心,爬坡开始了!一路基本是“梳篦弯”,经过“龙回头”“旱獭乐园观景台”“双龙戏珠”后,终于登上了“盘龙顶”,顾名思义已到了盘龙古道的最高处。据说这盘龙古道有几个世界之最,其中之一便是短短十多公里海拔跨度从3000米上升到4100多米,落超过到1100米,这在世界公路建设中罕有其匹;其二是拥有608个S弯道,且大部分都超过180度,有些甚至达到270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当我们抵达盘龙顶,登上“观龙亭”后,才真正领略了这“盘龙”奇观。“观龙亭”自然能观“龙”,由此环顾俯瞰,峰岭连绵,坡峦层叠,一条黑色公路像是被无形巨手挥舞的缎带,在河谷、荒岭和雪峰间飘逸起伏。过了“盘龙顶”,尽管是一路下行,但“盘龙”之势与上行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下行途中首先经过“水袖观景台”,在此所见的道路就如京剧中花旦甩出的“水袖”,曲荡飞扬;接下来是“大盘龙观景台”,乃是弯大坡陡之处;有“大盘龙”也就有“小盘龙”,其实小盘龙一点都不小,弯道密集如梳篦,由上下望,真如长龙盘旋灵蛇游舞。我的拙笔已无法描述,多亏锁平师兄无人机及时升空,留下了令人震撼的视频。</p><p class="ql-block"> 此前我也到过一些惊险刺激号称中国之最的盘山公路,贵州的“晴隆二十四道拐”以其抗战公路而闻名,“怒江七十二拐”以其高海拔而闻名,“矮寨26道弯”以其弯道小落差大而闻名,“郭亮挂壁公路”以其穿崖悬壁而闻名……但像盘龙古道这样集高海拔、多地貌、弯急坡陡,还有着古老传说的盘山道,那可真是屈指可数了。当然,当年咽喉要津的“丝绸古道”,如今已难觅其真容全貌,至于其通达功能更是被现代公路所取代,不过历史传说和古迹遗存自有其不朽流传的神奇,如今政府因势利导,将这“盘龙古道”打造成了旅游观光路,那句“弯路”和“坦途”的广告词更是直击旅人的心灵。网上美图美文推波助澜,天南海北的自驾者如朝圣般涌来。</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最后一站是再去班迪尔蓝湖,因为昨天到时已日落西山,过了最佳拍摄时段。今天到了地头大约17点,帕米尔高原此刻的太阳依旧暴烈,光耀刺眼刺,再加风激波荡,湖水既不蓝也不静。等了半晌,我在湖边被晒得够呛,大家也觉得今天没戏,干脆打道回府。这倒让我们想念起昨日蓝湖的风清云静湖水蓝了。留点遗憾也好,说不定是下次再来的理由呢。</p> <p class="ql-block">  回程路上,锁平忽然想起以前曾在这一带见过“魔鬼之脸”:一座高峻的山峰上,鬼斧神工般出现了一幅巨画——岩石的凹凸和色差,一组如凶悍、似怪兽、若魔的图形横陈峰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连绵无尽、千山万壑中,居然被他找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拍下了这“魔鬼之脸”,也聊慰蓝湖不蓝之憾。高原的大山中,在湖边时阳光灼人,也就半小时吧,到这魔鬼之脸下,太阳刚落山,温度便是冰火两重天,已觉寒意袭人。</p> <p class="ql-block">  游赏节目已毕,返回塔县全景星空酒店。时间不早,直接去苗寨木桶火锅店。这木桶火锅比较独特,是双层的,内壁中部有一圈一分硬币大小的洞眼,估计底部也有,只是被汤遮没了。煮开时汤汁从洞眼中源源流转,如此循环,加热更均匀。原先订了一桶鱼片,鱼片鲜嫩,鱼汤鲜美。鱼片再加配菜若干,6人吃也差不多了。可是酒兴一起,胃口也开,又来了个牛肉火锅,不同的食材,同样的鲜美。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在西北边陲的帕米尔高原,有这么一场饕餮盛宴,一定会久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