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同学一起分享抬格子的仪式感

任逍遥

<p class="ql-block">[题 记] 宜昌同学黄万胜、田惠英近日来长阳会见老同学。首先来到我的寒舍,一起分享了他俩的孙女陈若璠在《艺术世界》画册中的艺朮作品和评论家对她的精彩点评。然后由我和老伴带着长阳的几位老朋友,一起到长阳《食锦园》分享“土家族抬格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阳土家人招待贵客的最好饭菜就是土家抬格子--粉蒸肉。吃抬格子蒸肉象征着来年的生活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若璠:记忆,织入时空的像素</p><p class="ql-block">对着屏幕写生一直以来都是陈若璠创作的出发点而由像素点组成的数码画面则是她理解现实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陈若璠从未把自己禁锢在媒介之内。在伦敦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顺其自然地开始基于屏幕与软件进行创作。当时也是整座城市最脆弱的时候-脆弱的不仅是被病毒侵害的肉身、社交限制下的集体精神状况,更是那些由本身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执政者出台的无理政策,以及平民百姓用冥想与烘焙代偿的心理防卫措施。因无法进入学校工作室,大部分学生被迫将创作空间转至移动端。当时生活中的视觉图像大多都为适应固定尺寸的电子屏幕(比如电视、电脑和手机)而被创造,原本观察物理肉身的人们也逐渐开始对着屏幕“写生”。</p><p class="ql-block">陈若璠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数码世界并非单一的概念,而是多元的混合体。也正因她对于现实的理解足够开放,所以她可以将每一场展览现场理解为通向不同时空的端口,在其中提供不同视窗、增添维度,以便观者解读缓存中的记忆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陈若璠在她的造物过程中探索自身与环境之间互相编织的复杂关系一一无论是画于纸上的银针素描,还是建于屏幕世界中的动态模型每一幅对风与海面的写生,都是她对现场的还原,同时也是她将全球变暖的课题慢慢拉近自身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老朋友在一起相互问好,谈论最多的是各自的老年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土家族的聚餐中,抬格子蒸肉通常是餐桌上的重头戏。其制作过程是: 选用刚宰杀的新鲜猪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或排骨),加入榨广椒、南瓜、土豆等食材,经过精心调制后,用蒸格蒸制而成。这样的蒸肉口感丰富,层次分明。入口只觉又软又糯,醇香不腻。肉的下面垫着南瓜或者土豆,在吸收了肉的油脂香后,吃着更加香甜,入口即化。</p> <p class="ql-block">上图:姚绪雄夫妇二人(绪雄先生与我的老伴和儿子同在烟草公司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上图:王远胜夫妇二人(远胜先生是我的同学,黄万钦女士是我老伴的同事)。</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江朝锦医生是我和黄万胜、王远胜先生的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上图:我的小姑娘陪伴我们入席就座</p> <p class="ql-block">上面视频:男女歌手进入包间向客人致意,一首《咂一席》酒歌让客人们拍手叫好!</p> <p class="ql-block">身着土家族服饰的服务员鸣锣开道,男主管一声吆喝“抬格子啰”!两个抬格子的女服务员抬着一笼格子进场,随后的服务各自进位上菜,她们分别夹来大片蒸肉请客人品尝!男主管还分别介绍了歺桌上的一些特色菜。</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的“抬格子蒸肉”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风味的传统美食。</p><p class="ql-block">“抬格子”一词源于这道菜的特殊制作和上桌方式(即需要两个人抬上桌),这象征着团结和丰盛。这道菜不仅仅是食物的提供,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p><p class="ql-block">土家族的“抬格子蒸肉”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每一口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好的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