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格致古社藏品拍摄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北齐至隋代的白陶武士俑,高约28公分,武士俑头戴风帽,身穿明光铠,这种铠甲也称为明光甲,是甲胄中的一种,其胸甲分左右两片,中间纵束甲绊,胸甲中央各有一弧形凸起的圆护,闪闪发光,因此得名。武士俑一手握拳,另一手应有持物,但似乎缺失。武士俑面部特征粗犷,粗眉圆睛,嘴角微翘,展现出一种威严感。</p> <p class="ql-block">该武士俑直立于一方板之上,身板挺拔,体现出征战武士的威武和雄壮。部分施红彩,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色彩已经脱落。该陶俑造型写实,线条虽然简单但勾勒出了特有的时代特征,表现出北齐或隋代将士威风凛凛且带有狭义风度的军武形象。</p> <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古代陶器尤其是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三种,它们是灰陶、红陶与白陶。在我们参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方的博物馆时,不知您注意没有,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灰陶俑,也有红陶的。但白陶却是凤毛麟角。</p> <p class="ql-block">红陶的红色源于烧制过程中的氧化气氛。当陶土中的铁元素在氧化气氛中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时,陶器便呈现出红色。红陶是中国较早的陶器品种,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红陶的烧制温度一般在600-900℃之间,由于烧成温度相对不高,其硬度和耐久度也相对较低。</p> <p class="ql-block">灰陶呢,由于在烧造过程中通风不畅或在烧制末期封闭窑顶,产生还原气氛,坯体中的铁元素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从而使陶器呈现出灰色或深灰色。灰陶的出现代表了烧制工艺的进步,它在胎土、窑炉结构及气氛控制方面要求较多。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取代红陶,到了商周时期已经跃居主流地位,成为日用器具最主要的材质,北朝成为绝对大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陶的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span>使用含铁量低的高岭土或瓷土作为原料,在1200度高温下烧制,陶器才能呈现出白色。白陶最早在商代出现,地位尊崇甚至等同于青铜器或更高,主要用于象征身份地位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白陶在经历过短暂的辉煌后,随着周人的征伐而湮灭。它的的再次出现和流行,已经到了北朝时期,其以洁白素雅的色泽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喜爱,当时白色被赋予了神圣和高贵的象征意义,北方上层社会及统治者的宗教信仰中白色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文化背景促使白陶成为北朝时期很是珍贵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因此,红陶、灰陶和白陶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烧制工艺和原料选择,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陶器的最终颜色和用途。红陶和灰陶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用品相关,而白陶则因其华贵和清新淡雅,更多地与贵族身份和宗教仪式相关。</p> <p class="ql-block">这件北齐武士俑不仅体现了鲜卑民族豪放洒脱的文化传统,也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汲取了汉文化的精华,展现了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此件作品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些共同构成了北齐白陶武士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由于白陶相对稀少,这就决定了这件白陶武士俑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乃至经济价值,都要高于同类的灰陶与红陶产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