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之听课评课 <p class="ql-block"><b>周次: 第16周 </b></p><p class="ql-block"><b>时间:2024.12.18</b></p><p class="ql-block"><b>主讲人:刘芳</b></p><p class="ql-block"><b>课题:《书湖阴先生壁》</b></p><p class="ql-block"><b>地点:六14班</b></p><p class="ql-block"><b>参加人员:六年级语文组成员</b></p><p class="ql-block"><b>教研主题:听课、评课</b></p> <p class="ql-block"><b> 12月18日,温暖而舒适的星期三,六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观摩了刘芳老师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课,与六年级14班的孩子们一同在古诗苑中漫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b></p> 教材分析 <p class="ql-block"><b>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b></p> <p class="ql-block"><b>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这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b></p> 课堂评价 <p class="ql-block"><b> 刘老师立足文本,教给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借助画面,展开大胆想象——读懂人物品质;借助资料,品悟修辞手法——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整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于书声琅琅中,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象,使古诗教学生动有趣,异彩纷呈。</b></p> <p class="ql-block"><b> 刘老师与学生互动融洽,引导学生“读”、“品”、“赏”、“悟”,让学生会其意,悟其神,入其境。在这场古诗盛宴中,每个环节刘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处点拨,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整节课刘老师的语言如和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让人意犹未尽。</b></p> <p class="ql-block"><b> 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堂语言朴实,带孩子们在优美的意境中尽情想象,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感悟作品,以此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b></p> 评课收获 <p class="ql-block"><b> 在课后的交流研讨中,大家从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呈现的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更是就“如何创设有效的古诗课堂”这一更为宏观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大家共同思考,各抒己见。交流时间虽不长,收获却满溢。</b></p> <p class="ql-block"><b>紧扣诗题,抓住字眼,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b></p><p class="ql-block"><b>听音频,学诵读,读准音,悟诗情。</b></p><p class="ql-block"><b>想诗意,画美景,读中悟。</b></p><p class="ql-block"><b>吃透教材,立足文本。创设情境,用好插图。 </b></p><p class="ql-block"><b>借助插图,先看后读,想象意境,体会诗意。 </b></p><p class="ql-block"><b>借助资料,加深理解。 </b></p> <p class="ql-block"><b> 切磋琢磨方成玉,扬帆起航正当时。一次展示,一次磨砺,一 种收获。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利于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核心素养理念,构建高效课堂。</b></p> <p class="ql-block"><b>统筹:邓振杰</b></p><p class="ql-block"><b>策划:李瑞芳</b></p><p class="ql-block"><b>审核:石先锋</b></p><p class="ql-block"><b>编辑:魏冬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