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探幽"明十三陵"2024年12月18日

滴水观音

<p class="ql-block">永陵现在网上预约参观,299元每人,有讲解!</p> <p class="ql-block">永陵神道</p> <p class="ql-block">明永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十八道岭(阳翠岭)南麓。[3]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孝洁肃皇后陈氏、孝烈皇后方氏、孝恪皇后杜氏的合葬陵寝。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明永陵始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间,明永陵建成。明永陵共耗银800万两,占地250000平方米,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帝陵之一。</p><p class="ql-block">明永陵建筑基本仿明长陵,平面亦呈前方后圆形状。前方院共有三进,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第二进院落前墙间设祾恩门,院内左右两侧建配殿各九间、神帛炉两座。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祾恩殿,院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前方院之后是方城明楼、宝城和墓冢。明永陵在陵寝规制上较前代帝陵有所变化,比前代明帝陵多了一道外罗城,且明永陵的明楼全为砖石结构,无片木寸板,以致当下楼体仍是明代的原构,且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七年(1528年),皇后陈氏去世,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同时,明世宗也开始为自己选择陵地。 骆用卿在明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明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明世宗就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看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并下诏将十八道岭更名为“阳翠岭”。</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明永陵始建,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在营建过程中,明世宗打算按照长陵的规制进行营建,故对大臣们说:“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朕所常念之”,大臣们对明世宗的话心领神会,呈送给明世宗御览的陵寝设计图只比长陵规模略小,所以得到明世宗同意。</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间,明永陵建成。</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年五月十三日,皇后方氏入葬。</p><p class="ql-block">明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入葬,皇后陈氏、杜氏迁葬。</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修葺十三陵时,永陵也得到了修整。当时永陵的裬恩门和裬恩殿虽然“头停椽望尽属破坏,柁、檩、枋、垫亦有糟朽”,但由于初建时用材宏壮、施工精细,其大木构架尚无大损。负责修陵的大臣金简(工部尚书)、曹文埴(户部侍郎)等人本应建议按原制修缮,可是,鉴于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至乾隆年间楠木已经“采伐殆尽”,若“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永陵两处购求大木更难办理”的情况,经过商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拆大改小的建议:“拟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尽长陵均匀配用。其永陵宫门、享殿,再将拆下两庑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规制建造享殿五间、宫门三间。”此次修复中,永陵的裬恩门、裬恩殿全部被缩小规制建造,裬恩殿由面阔七间(通阔50.65米)、进深五间(通深27.72米)。缩为面阔五间(通阔25.91米)、进深三间(通深14.4米),殿顶由重檐式改建为单檐歇山式;裬恩门,由面阔五间(通阔26.26米)、进深二间(通深11.26米),缩为面阔三间(通阔12.3米)、进深三间(通深8.7米),单檐歇山顶的形制未变。</p> <p class="ql-block">嘉靖时期的大理仪之争,把他父亲称为帝王,把他的灵位供奉在了太庙。并在湖北修建了明显陵。</p> <p class="ql-block">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明睿宗兴献王)、母亲慈孝献皇后(章圣皇太后)的合葬陵寝。显陵由兴献王墓改造而来,历时47年建成,是中国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陵和最大的明代单体帝王陵。明显陵在明代帝陵规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一陵两冢”的建制是中国历代帝陵中的特例。显陵是明朝中叶重大事件“大礼议”的产物,关联着明朝嘉靖初年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人物的命运,具有相应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永陵中的金丝楠木大殿,被乾隆皇帝拆到了他的清东陵裕陵。乾隆爷本要拆长陵的大殿,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于是对永陵下了手。</p> <p class="ql-block">‌朱高炽被逐出太庙的主要原因是嘉靖帝朱厚熜为了将自己父亲的牌位供奉在太庙,强行将朱高炽的牌位迁出,腾出位置给自己父亲。‌‌</p><p class="ql-block">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仁宣之治”,为大明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仁爱宽厚著称,废除苛政,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国家国泰民安。然而,嘉靖帝朱厚熜在位后,为了将自己父亲的牌位供奉在太庙,无视朝臣的反对,强行将朱高炽的牌位迁出太庙。</p><p class="ql-block">嘉靖帝的这一行为引发了朝臣的强烈反对,甚至差点儿将永乐大帝朱棣的牌位也丢出太庙。最终,嘉靖帝通过改庙号为“成祖”来确保自己父亲的牌位能够进入太庙。</p> <p class="ql-block">永陵是明十三陵唯一有外罗城的皇陵</p> <p class="ql-block">景陵碑</p> <p class="ql-block">正在修缮的景陵</p> <p class="ql-block">明景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东峰(黑山)之下。[1][3]是明朝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与孝恭章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明景陵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始建,完工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共历28年,占地25000平方米。[1][2]</p><p class="ql-block">明景陵的陵寝建筑基本沿袭献陵的俭朴规制。明景陵建筑为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其后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明景陵在明十三陵中属于规模很小的陵寝,被《帝陵图说》记载为“献陵最朴,景陵最小”。</p> <p class="ql-block">明景陵的营建始自明宣宗去世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明景陵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同年六月二十一日,葬入明宣宗朱瞻基。</p><p class="ql-block">明天顺六年(1462年)十一月初三,葬入孝恭章皇后孙氏。</p><p class="ql-block">明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景陵陵寝工毕。</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亲阅长、献、景三陵,见景陵规制狭小,对从臣郭勋等说:“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其于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为勿称。当重建宫殿,增崇基构,以隆追报。“于是享殿的规制有所扩大,根据《帝陵图说》记载,增崇基构后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龙,栋梁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景陵增建神功圣德碑亭。</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在修缮景陵时将陵前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现仅存台基和石碑)。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间量重建(现仅存遗址)。封塞了景陵宝城的城台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礤路直达城台。原来明楼内的木构梁架在此次修缮中被改为石条券顶结构,现保存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长陵村边的烧饼夹坛子肉,好吃不贵哦</p>